今日佛历
总论02 大乘小乘,空宗有宗从何说起
一、知识点
1、小乘佛教:
在中国,大小乘佛教是同时传入中国的。中国汉传佛教的十三大宗派中,也有专门的多个小乘宗派:毗昙宗、成实宗、俱舍宗等宗派。古印度的经量部传承到中国成为成实宗,有部的一些经典传承到中国成为俱舍宗等。 中国最早流行的禅数学以及此后的毗昙学、成实宗、俱舍宗等,均属小乘类。不过,这些小乘部派在中国很快就衰落了。中国的律学和唐代创始的律宗,皆以小乘律本为依据。中国全面保留的古印度大陆各派的小乘经典也非常丰富。
律藏方面,中国的律学和唐代创始的律宗,皆以小乘律本为基础。中国现存仅小乘律典,就函盖了众多古印度宗派:《五分律》为传承自古印度(化地部)、《四分律》为(法藏部)、《摩诃僧祗律》为(大众部)、《十诵律》为(说一切有部)以及属南方上座部的《善见律毗婆沙》等。可见中国全面继承保存古印度经典之状况。
经藏方面,现存较完整保留的南传佛教巴利文阿含经(公元前19~27年斯里兰卡大寺僧人用僧加罗语写出,公元5世纪觉音翻译成巴利语)其中的《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小部》五部 ,前四部汉译阿含经典相应此四部,内容大致相同,汉译阿含经四部:《长阿含》传承自古印度法藏部;《中阿含》属一切有部;《杂阿含》属正统一切有部;《增一阿含》属早期大众部集结。尤其汉传的增一阿含经,有学者考证认为其属于较好保存了早期大众部集结经典。至于小乘论藏,7世纪玄奘在印度学过大众部的阿毗达磨论。巴利文系及汉译说一切有部都有近似的七部论书。汉传各个部派的论书翻译保存的也很多。
2、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指能将无量众生度到彼岸,佛教中用马车来比喻度众生的工具,大乘的相应梵语是“Mahayana”,是大的车乘之意。在佛教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教法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亦称“大乘教”,略称“大乘”,梵文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等。
传达摩西来,初到东土曾赞叹“东土神州,好一派大乘气象!”中国汉地佛教,自隋唐以来,一直即以大乘佛教为主。汉传佛教也事实上成为大乘佛教的主要发展与承传者,并弘扬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世界各地。而北传佛教的另一支晚些时候传入西藏,蒙古等地,形成藏传佛教。到近代,学界一般将大乘佛教专指汉传佛教。
3、金刚经
佛教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由于篇幅适中,得到广泛传播,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特别受到慧能以后的禅宗重视。
二、金句/精华笔记
1、佛教里边讲的空,并不是说他的意思是一无所有,佛经里边讲的空是以缘起说空。
2、所有世间万物就像梦幻,像泡影,又像朝路,又像天空的闪电,瞬间它会改变,甚至会消失的。
三、全文逐字稿
领悟波惹智慧,远离颠倒梦想,找回内心平静,获得心境界。欢迎收听前文中讲佛教十三经。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中,今天我接着为您讲述佛教十三经。在上一讲,我讲到我们所依据的这本佛教十三经,选了这样十三部佛经,他们是心经、金刚经、无量兽经、元绝经、反网经、谈经、人言经、解胜利经、为摩结晶能前经、金光明经、法华经和四十二章节。对佛教略有了解的朋友们一下就会注意到,这 13 部佛经里边最后一部是 42 章经,他跟前面这 12 部经都不相同,不同之处在哪里?这 42 场经属于小乘佛教,佛教难道不是分大秤小秤吗?那么为什么在我们讲的佛教十三经里边就选这么一部小乘佛经,这难道不是失去的平衡吗?不是,我要说的是这么选是有它的道理的,佛教发展到今天,它的历史已经超过 2000 年,从它的历史发展还有思想内容、学说组成来讲,它确实有大乘小乘之分。
为什么我们只选一部小秤佛经四十二章经?道理是这样的,佛教从印度开始东传,也就是传到咱们中国境内,是大小二称一起传的。但是小乘佛教在传入中国以后,不知道为什么,好像是水土不服,发展不起来,在最早的阶段大概还有点声音,但是到了魏晋以后,那小乘佛教那真的非常衰落了。
有的朋友会讲,不是今天咱们中国南方不还是有上座部南传的上座部佛教吗?这不是小乘佛教吗?您说的对,在中国南方,在今天确实有小乘佛教这个上座部南传上座部的佛教在流传,但是这个是要晚到公元 13 世纪以后,南传上座捕的佛教才在云南一带有所传播。而且即便如此,它的范围也很有限,因为云南我们知道同样有大乘佛教,而且云南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藏传佛教。
和小乘佛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什么?就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一路高歌猛进,他先是依托了魏晋的玄学,后来又融会了儒家的人性、心性学说成了大气候,对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中国传统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所以如果我们下这么一个决断,说中国佛教的主流是大乘佛教,或者说中国佛教的主体是大乘佛教,那应该说是没错的,是毫无疑问。所以我们依据的这部佛教十三经,它以收录大乘佛教经典为主,收了 12 部,而只收录了一部小乘佛教经典,也就是四十二藏经,它是符合中国佛教历史发展的事实。那么根据佛经的学说,或者说根据佛经的思想内容,对于大乘佛教往往又有一种其他的分类方式,比如分为空中和有中,所谓空有二中,当然大乘佛教可以有其他的分类方法,那么这种是最常见的。根据他的学礼,大乘佛教分为空有两种,空中的代表性经典是波若经,而这个经也有很多朋友念成般若经,那么这个字是来自于梵文的巴勒吉尼亚,那么像巴利语,它叫巴尼亚,那么这么一说,大概念波惹似乎好一点,但是我个人认为,因为文这个,因为语言的这个发音是随着历史而流变。也许在过去念波惹多,或者有一段他真的是接近波尔这个音,而今天念般若也未死不可。
大乘空中的代表性经典是波惹金,而波若金是一个大家族,里边有很多金,比如玄奘法师所议的大波热金就有 600 卷之多,篇幅很大,但是其他还有好多种篇幅比较小的薄弱金,称为小本波热。那么在小本波热当中影响力最大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金刚经和心境。对佛教文化比较感兴趣的朋友,那大部分是能背诵心经的,因为它才 200 来个字,当然它有很多不同的一本,这个我们要在讲心经的时候为大家详细的讲述。而很多朋友对金刚经也是相当熟悉的,这两部经确实是大乘空中这个波人类经典里最具代表性的两部。像玄奘大师翻的这个大波热近 600 卷,大则大矣,但是它篇幅太大了,所以反而就不怎么流行。或者在普通的信众当中,或者对普通的对佛教文化感兴趣的朋友当中,它的流行度不够。
波惹类经典的核心思想就是空,大家一定要注意,佛教里边讲的空,并不是说他的意思是一无所有,佛经里边讲的空是以缘起说空。刚开始接触佛教文化的朋友可能会觉得这个专有名词很难理解什么叫缘起说空,就是佛教大乘佛教的空中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条件的产物,缘就是条件的意思,那它既然是条件的产物,它的产生、出现都要有各种各样的条件,那么条件如果变化了,它也会发生变化,条件如果消亡,他也会消亡。从这个角度去理解,那么世间的一切事物当然就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不停变化的过程。因此他没有自信,无自信就是空,是这样的一个意思。而金刚经和心经作为波惹经的缩编本是浓缩了它的精华的,它的核心思想就正是缘起信空。那为什么要选两部呢?选金刚经和心经,他们不都是讲缘起性空的吗?对的,这是他们的共同点。然而金刚经和心经又有不同,他们讲缘起信空的讲法不同,他们来揭示缘起净空这个重要的佛学理论的方式不同。有学者讲它分为两类,两个方法,一个叫对外扫向,一个叫对内破。直相就是空,相貌的相执就是执着的执。金刚经就是对外扫向这一路的。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金刚经的一个句子,句子也就是佛教这个有这样句子,一般有五字一句这样的句子。金刚经里边非常有名的机制就是一切有违法,如梦幻泡影,如路一如电,因作如使观。所有世间万物就像梦幻,像泡影,又像朝路,又像天空的闪电,瞬间它会改变,甚至会消失的。所以应做卢氏官,应该这样来观察对内破职,我们就可以举心经里边大家耳熟能详的句子了。
心经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既是空,空气是射,受响行驶一幅卢氏,它是对外破无韵声,以心无卦碍来破心执。什么叫挂爱?就是你心里有执着,你心里有放不下的东西,这叫挂爱吗?所以这两部经典是大乘空中代表性经典,波热瑞的这个浓缩他们的精华。那么金刚经讲的是对外首相一路,心经讲的是对内破折一路。所以佛教十三经里边既血的心经又血的金刚经,我们这讲的是空中。
那么空中和有中有什么区别?在否定境外法,也就是否定这些万事万物的客观性的方面,有中空中没什么分歧,是一样的,只不过有中虽然主张外境非友,也就是外面的事情不是有,但是他同时认为内是非无,从内部的角度来讲是这个字很难翻译,我们在后面会跟大家讲到不同经典的时候,进行一些详细的阐释。
心是神,是 Vigina 这样的一种事,有中认为是有的,不是没有,所以它叫有中。所以它的口号是三戒唯心、万法唯师,认为外界的一切都是内室的反应。其实在印度佛教当中,有中一直比空中影响要大,但是在中国佛教史上,空中的影响压过了有中的影响。在中国有中的代表性学说就是玄奘窥纪创立的法象为师中,那这个中后来因为他太印度化,太繁复,分析得非常的细致,当然也有一些它在融入中国人的意识里边,它不像空中融的那么好,反而没有空中的影响大,但是它依然很重要。所以在我们所依据的这一部佛教十三经里边,就选入了解生秘境,解生命经就是对唯实中影响较大的。
天台中是中国的一个佛教的宗派,说中国佛教的主流并不在纯粹的空中或者有中,而是在大乘佛教的基本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交融而形成的一种思想,这种思想叫妙有奇妙的妙,有无的有。那么弘扬这种妙有思想的就是智者大师创建的天台中,而天台中的宗也就是开宗立派的根本经典就是法华经,所以在佛教十三经里边也选了法华经,或者也叫妙法莲华经,那么佛教是三经,为什么还选了其他那些经典?我留待下一讲为您进行介绍,感谢您的捶听。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