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箱子里的未知数
前面10期节目我讲了语言概况,现在聊聊文字。文字就是记录语言的工具。世上原本没有文字,有了需求才产生文字。那是什么需求催生文字的呢?是记帐。
开始农耕生活的民族很快就有了大量财产。怎么区分哪些粮食、土地属于谁呢?光凭口说和记忆很容易造成混乱。空口无凭,必须立字为据,文字由此产生。按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文字是伴随私有财产、阶级一起产生的。现在的考古发现都证明最早的文字:古埃及文字和楔形文字初期的用途都是记录产权。而汉字的情况略有不同,甲骨文里记录最多的是占卜结果。这些早期文字共同的特点就是用于记录一件事的结果。记录一件事的结果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它画下来。因此早期文字都是象形文字。
其实“象形文字”这个词汇并不是个准确的定义。各种早期文字没有一个是百分之百的简笔画。因为实际语言里有很多概念是没法用图画表达的。比如表示逻辑的词汇:因为、所以、假设等等这些词汇并不对应具体形象。表示这些概念只能用其他方法。汉字的造字法就有六书之说,也就是六种造字的方法。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只是其中一种方式。因此确切地说大部分所谓象形文字都应该称为表意文字,就是用来表达意思的文字。
一开始表意文字和语音的关联性不强。也就是说早期文字并不直接记录某人具体说的每句话,更像是记录一件事的简笔连环画。画画虽然能解决问题,但是它有几个缺点。
第一个缺点是书写很容易不规范。比如鱼这个概念,就有人可能把它画成胖头鱼,而其他人就会画成带鱼。画出的带鱼在另外一些人眼里又会被认作是蛇。汉字书法在历史上曾经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第一艺术,书法家都享有崇高的社会声誉。但是大师们龙飞凤舞的作品很多普通人都读不出来。
前几年有个著名的笑话:新落成的山东博物馆大厦的照片被放在网上,博物馆的题名是郭沫若先生的书法。但是很多人都看不懂郭老的书法,有读作“山东情妇馆”的,也有读作“心系情妇坡”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建立起一套官方的或者民间约定俗成的书写方式。秦朝的隶书、宋朝的宋体字就是为所有人订立的读写规范。
我们中国人从小被要求写规范字,写字不要出格。这使得我们这个民族普遍都能遵守公序良俗,做事情一般也不会太出格。至于这种影响是好是坏那就见仁见智了。
表意文字的第二个缺点是文字数量多,难认难记。古埃及文字有四千多个,现代汉语的常用字也是四千多个。这说明用表意的方法来记录世间万物必须得有几千个符号才行。让一个人都记住这么多符号的形状和正确写法至少需要几年的时间。在古代社会,有钱能请得起教师用几年时间教孩子读书写字的家庭非富即贵。因此在使用表意文字的社会里文化只能被上层阶级垄断,全民识字率一直很低。
表意文字的第三个缺点是笔画多,难写。在没有简化字以前,很多字动辄就有十几划。写一个字相当于写一个有十几个字母的单词。而且写的时候还要照顾到笔画之间的关系和整体结构,简直就像是在手绘一个二维码。
我在前几期节目里讲过汉语发音极为简单,但是汉字写起来却十分复杂。最早的汉字是用刀刻在龟壳、骨头上的,笔画还特别多,写起来费力的程度可想而知。为了应对写字麻烦的问题,中国人不仅发明了笔墨纸砚和印刷术,而且在写字的时候能少写就尽量少写几个字。能用三个字说清楚的事绝不用四个字。这就是所谓文言文的来历。不像拼音文字完全模拟实际语言,中国人写在纸上的字和实际说出的话历来都不完全一样。我们认为字是给人看的不是给人听的,能写清楚意思就行。中国在唐朝以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和戏剧,原因之一就是写字太麻烦。用繁体字写一部小说要把故事里面每个人的每句话都写出来真的很累。但是汉字几千年来的发展趋势总体上看是一个逐渐规范化和简化的过程。随着逐渐简化,文字越来越好写,也就越来越和口语接近。明清时期的小说的内容和日常口语已经基本上一模一样了。
这其实还应该感谢明朝之前的元朝。元朝的统治者是蒙古人,他们很多不会说汉语。他们对汉族知识分子一贯轻视,有九儒十丐的典故。皇帝发布的圣旨都是用蒙文写成的,在翻译成汉语的时候,翻译者也都不是汉族学者,于是很多圣旨就给翻译成了大白话。比如成吉思汗曾经给著名道士丘处机发过这样一道圣旨:丘神仙,你春月行程别来至夏日,路上炎热艰难来,沿路好底铺马得骑来么?路里饮食广多不少来么?你到宣德州等处,官员好觑你来么?下头百姓得来么?我这里常思量着神仙你,我不曾忘了你,你休忘了我者。
一代天骄就是霸气,和中原皇帝的文风彻底不是一个路数。既然圣旨上都开始写大白话了,民间自然也就立即跟风。元曲里的念白部分基本上都是日常口语。到了明清出现整本都是白话的小说就一点也不奇怪了。但是知识阶层一直都排斥白话,认为这是一种粗俗的文字方式。
进入民国,五四运动以后连学者也都放弃文言文,开始了白话文运动。但是到那时候汉字还是笔画太多。于是有不少学者提出了汉字简化方案,蒋委员长也曾经想推行简化字,但是遭到强烈反对,只能作罢。为了让大家写字更容易一些,新中国成立以后强力推行了三批简化字方案,前两批比较成功,第三批失败了。这两批简化字对社会的影响非常大,识字率迅速攀升。
现在知识分子对这两批简化字的态度还是以批评的居多。比如親字里怎么可以没有见字;愛字怎么可以没有心等等。其实这些简化字也有很巧妙的地方,比如叶子的叶字。以前的“葉”字上面是草字头,中间是世界的“世”,下面是个木头的“木”字。这本来是个会意字,意思是全世界长在木头上的草就都叫叶子。现在成了口字旁加个数字十,成了一个象形字。只要你把这个字顺时针转九十度看就很像一片叶子。
当然有些简化字也产生了让人误解的情况。比如繁体字丛林的的“叢”字有18划,简化以后成了两个人下面加一横,只有五划。看起来像是原野上两棵树组成一个小树丛。今年春晚上岳云鹏说相声就拿这个字开玩笑。如果把简化的“丛”字当象形字来看,怎么看都是另外一个意思。
(相声片段)
关于简化字,在这里我也分享一个亲历的趣事。这个故事我给起了个名字叫“箱子里的未知数”。话说多年前我曾经参与组织一次国际会议。这次会议的工作语言是英语,会上各国来的代表桌子上都有个名牌,上面用中文和英文分别写着这个人的姓名和职务。大部分人的中文姓名都需要我们给翻译一下。这里面有一个日本人,他的情况就比较好办,直接用汉字就行。
可就是这个日本人,在会议刚开始不久,他找到我指着他自己的名牌用英语说:“你们没有搞错吧?我的名字怎么成了X in a box?”这句X in a box在英语里是个习惯说法,字面意思是:“箱子里的X”或者“箱子里的未知数”;一个箱子里放了个未知数,引申的意思就是:不知道这是个什么鬼。我一看他的名牌,差点忍不住笑出声。原来他姓“冈田”,“冈”字就是钢铁的钢字没有金字旁。简单说就在是门框里画个×,看起来非常像是一个箱子里装了个字母X。
我们给他打印的是个简体的冈字,岡字原来的写法是在门框里写一个草字头下面有个山峰的“山”字。这部分原来一共有六划,被简单粗暴地简化成了个叉子。当时我很耐心地给这位日本友人解释了一通汉字简化的必要性。他听完还是很不满意。当时我心里说:汉字是我们的!我们想咋改就咋改!轮不到你们日本人说三道四!
不过看到这个字的简化方式让倒是我一下子想起一部电影—《黄土地》。那部电影里面有个情节:在一个陕西农村里,全村都没有一个识字的人。过年的时候,他们也和其他地方的人一样在门框上贴春联。可是没有人会写,就只好在红纸上画上一溜圆圈假装是文字。像冈字这样用一个叉子粗暴地代替复杂笔画的简化方式和文盲画圆圈很是有些异曲同工的地方。
《黄土地》片段
表意文字还有一个劣势就是无法完全表达象声词。中文里虽然也有一些象声词比如呐、嗯、哦,但是并不能涵盖所有情况。本来嘛,表意文字目的就是让你领会意思,从根上就没打算模拟声音。在中国各地方言里都至少有十几个到几十个没法用文字表示的象声词。举两个这方面的例子:
一个是前几年网上曾经热议的话题。当时著名演员成龙在接受采访的时候随口说了duang duang 这么个象声词。记者在报道的时候发现找不到对应的汉字,只好写上汉语拼音DUANG。网上有好事者说干脆咱们就造个字,把成龙的名字上下一叠起来就念duang算了。当然这只是个玩笑。
另一个例子是在王朔的一本书里。大家知道王朔是一位专门用北京方言写作的作家。在他的一本书里我就曾经读到chua这个词。这是北京人常用的一个象声词。比如某个东西chua地一下不见了。可是中文里就没有这个字。为了表示这个音,王老师只好把三个字组合起来:吃(饭)屋(子)啊(呀)。当年读到此处,作为北京人只能会心一笑。
象声词在拼音文字里就完全不是事儿。我最近在给孩子读英文儿童读物,里面有很多形容动物声音的象声词。比如berr, chiu, kak。这些词在字典里查不到,都是作者自己临时造出来的。而读者读到这些词的时候也没有任何障碍。因此字典也就没必要收录这样的词汇。
我也是做语言研究的 主要做中原方言研究和拼写系统研究,这个节目很不错 讲的很细致 视角也很广 很涨知识
猫说世界 回复 @MortyLakedjz: 喔,还是您专业!我就是业余爱好,随便聊聊。
听老师的讲座,获益良多。枯燥乏味的语言知识变得很有趣,很有味道。
猫说世界 回复 @MichelleMissXiao: 感谢关注
很棒,对学习语言很有帮助!
太好了,直播我们挺你
猫说世界 回复 @西求奇: 感谢支持
谢谢。
胖头鱼🐠和带鱼🐟的故事!
主播好牛,英文歌里的那些事也超级喜欢听👍
猫说世界 回复 @徐大兔0: 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