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史13 | 张建华:俄国语境下的“知识分子”到底指什么

俄罗斯史13 | 张建华:俄国语境下的“知识分子”到底指什么

00:00
20:56

一、知识点卡片

二、思维导图

三、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上一讲,我们谈到了俄国知识分子第一人,也是俄国启蒙思想第一人——拉吉舍夫和他的名著——《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在这部著作中,他毫不留情地对俄国的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对当朝的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予以公开的批判和挑战。这一讲呢我将详细地分析,原本是一个俄语单词,但后来流行于世界各种语言中的“知识分子”这个单词。


在第一讲里,我们提到了别尔嘉耶夫,他本人就是一个俄国最著名的知识分子中的一员。他也说过许多对俄国知识分子的评价,例如他在自己最著名的著作《俄罗斯思想》中这样写道:“俄罗斯的知识分子是完全特殊的,只存在于俄罗斯的精神和社会之中。”在这里,别尔嘉耶夫似乎还觉得这样还不明确,他继续写道:“知识分子完全是俄罗斯的现象,因为它具有俄罗斯的特点。”


还有一位还闻名世界的人,他就是我们前面也提到的以赛亚·伯林。伯林写过一本书,是专门谈俄国知识分子的,书名就叫《俄国思想家》,它的英文书名当然是《Russian Thinkers》,翻译成中文是“俄国思想家”。我觉得翻译者在这里把“Thinkers”翻译成思想家呢,多多少少有点俗气,可能翻译成“思想者”才合适。因为“思想家”似乎到处都有,而真正的“思想者”却是难寻的。就像著名的雕塑家罗丹,他的作品《思想者》一样。在这本书中,伯林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就是他认为知识分子完全只是一个俄语的单词,并且呢只有俄国的特殊环境才能产生这样一个俄语单词,后来呢又闻名于世界的单词。


以赛亚·伯林(1909-1997)

 

那么不管是俄国的、苏联的还有世界的,这些大文豪、思想家们都对俄国知识分子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尤其是对于“知识分子”的这个俄文单词给予了特殊的评价。那么,俄语中的“知识分子”究竟特殊在哪里呢? 听我细细道来。

在俄语中,“知识分子”的读音是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这个单词来源于拉丁语intelligens,它的含义是“理解的”“思考的”和“理智的”。古罗马时代著名的思想家西塞罗在翻译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的时候,就把intelligen加上了一个希腊语常见的一个后缀就是tia,变成了intelligentia,意思是“有理解能力的人”。1750年,俄国学者特列吉亚科夫斯基,将拉丁语中的发音intelligentia,翻译成了俄文就是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但是到此时为止,这个词当时还只具有“有理解能力的人、有思想的人”的含义,尚无“为民解忧,为民请命”的含义。随后,由于俄国知识分子在俄罗斯思想和人类思想方面的巨大贡献,由于俄国知识分子在反对沙皇专制制度方面“不畏生死,流血牺牲”的事迹,就为这个概念增加了新鲜的并具有俄国特色的内容。


1836年普希金创办的《现代人》杂志编辑部成员群像

 

首先,俄国知识分子是一群有着强烈的普济主义使命的人。什么是普济主义呢?普济主义原来是基督教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拯救苦难中的人类的一种使命。简单地说,就是救世主的意思。强调普济主义可以说是俄罗斯文化中一个非常明显的内容。如果我们寻根朔源的话,它实际上呢是与东正教的教义及其世界观密切相连的。因为俄国的东正教会自认为自己才是最正统、最正宗、未被经过任何改动的基督教,因此呢它天生就富有拯救所有的基督教徒、基督教世界的义务和责任。我们在前面几讲中提到了三个耶路撒冷学说、三个罗马学说,归根到底就是强调只有俄罗斯才是第三个耶路撒冷、第三个罗马,只有它才具有拯救基督教世界和整个人类的责任。


19世纪以来,可以说俄国的知识分子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情结和使命感的感召下,在普济主义精神的驱动之下,他们一方面在审视着俄国历史的发展,另一方面关照着西欧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再回过头来规划俄国的发展道路。


再有一点就是俄国知识分子,他们拥有强烈的反叛精神和强烈的自省,自责的意识。“谁之罪?”(кто виноват)和“怎么办?”(что делать)是俄国知识分子经常挂在口中的一个词语,其实呢也是俄国知识分子思想的一个主题。它表现为在19世纪和20世纪,俄国有很多文学艺术的作品,诗歌、绘画、戏剧的名字就叫《谁之罪》《怎么办》。这里面最有名的当属著名的美学家和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小说《怎么办》和俄国著名的革命家赫尔岑的小说《怎么办》。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                          


赫尔岑(1812-1870)

 

因为俄国知识分子素以天下为己任,他们怀有崇高的理想和抱负,他们把拯救俄罗斯、拯救世界视为自己的天职。但是呢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毕竟是人,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是有缺点的人。他们面对着强大的几乎不可战胜的专制制度,而感到自己的渺小,感到自己的无助。并且很多的知识分子是出身于贵族的,也就是说他们是口里衔着金钥匙出生的。他们一方面要向这个制度发出挑战,但另外一方面,他们还要努力克服自己是出身于这个制度的上流社会、上流阶层所带来的骄气、傲气等等的不足,于是呢这些俄国知识分子就处于两难之中,哪两难呢?就是他们一方面,为俄国的落后和人民的苦难而悲哀,一方面又为自己的渺小和无力而自责。


于是呢主题出现了,什么主题呢?就是在他们认为俄国历史发展缓慢、俄国专制制度黑暗、俄国农奴制度残暴,这是谁之罪?也就是谁的错误呢?在“谁之罪”这个疑问之后,他们马上又提出另外一个疑问,就是“怎么办”。


“多余的”俄国知识分子:上不及庙堂,下难隐江湖

 

于是,一些知识分子感觉自己完完全全是这个社会的多余的人,他们为自己的贵族身份、贵族地位而羞耻,他们就变成了“忏悔的贵族”。就像20世纪初,俄国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布尔加科夫所说的:“俄国的知识分子,特别是他们的前辈,在民众面前总是有一种负罪感,有一种社会的忏悔。”当然这种负罪感、这种忏悔不是对上帝,而是对他们所认为的民众和无产者。我们翻开19世纪俄国最著名的小说,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莱蒙托夫斯基的作品,再到托尔斯泰笔下的聂赫留朵夫,可以说是一系列的“多余的人”的形象,“忏悔的贵族”形象,其实呢这都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


普希金笔下的百无聊赖和无所事事的奥涅金

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莫夫性格”


根据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拍摄的同名电影的男主人公聂赫留道夫是标准的“忏悔的贵族”


再有一点,俄国知识分子这个概念,包含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忧患意识。就像高尔基所描述的,俄罗斯是恋女,知识分子是情郎。何谓“恋女”呢?恋爱中的女郎。知识分子是什么呢?是情郎。他用知识分子和情郎的关系来形容知识分子和祖国的关系。别尔嘉耶夫也曾经形象地说:“俄国知识分子总是过分地依赖俄罗斯大地,依赖俄罗斯母亲,他们几乎把大地与圣母混为一谈,寻求前者的庇护。”


高尔基(1868-1936)

 

值得一提的是,在英文中,“祖国”和“母亲的土地”是一个词,就是motherland。那么在俄语中也是一样的,俄语中的“祖国”的发音是“罗季娜”(Родина)。值得一提的是,Родина它是一个阴性的名词,而不是阳性的名词。因为她是母亲,她是大地。爱国主义就成了俄国知识分子,特别是俄国先进知识分子永恒的信念。他们为祖国的强大而欢欣,为祖国的落后而担忧。即使是由于沙皇政府的破坏,或者是在苏联时代由于政见不同而被迫离开祖国,背井离乡,但是在他们的心中,祖国、人民永远是第一位的和最宝贵的。


比如说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有相当一部分的知识分子不愿意与苏维埃政权合作,选择了流亡欧洲和其他国家。当然也有一些来到了中国的哈尔滨、上海、天津等地。但是呢,即便他们处于颠沛流离之间,但是一旦祖国有难,比如说在20世纪20年代,帝国主义武装干涉苏联的时候,在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也就是德国法西斯向苏联发动闪击战之后,那么有许多的这些身在国外的侨民知识分子就提出口号:保卫苏联,就是保卫祖国,就是保卫母亲,也就是保卫俄罗斯。在这里,尽管他们不赞同苏联政权,甚至反对苏联政权,但是当祖国有难了,他们就自然而然地把苏联和俄罗斯画了等号,最终和祖国母亲画了等号。


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大量原俄国贵族、富豪以及艺术家流亡国外

 

图为1930年,一群俄国侨民到达上海


到19世纪末,正是由于以上的几点俄国知识分子的特殊贡献,就为“知识分子”这个概念增加了独特的俄罗斯文化的色彩,于是呢也使得俄语“知识分子”这个概念就包含了浓厚的时代意义和俄罗斯的历史文化风貌。俄语中“知识分子”这个单词也就同时也变成了一个专有的概念,被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等等国家所接受,变成了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中的一个单词。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单词其实就是俄语“知识分子”的翻译过的一个同音词,英文就翻译成intelligentsia。如果您在看英文著作的时候,看到了这个单词的时候,你要知道它与我们所熟悉的英语中自己所固有的“知识分子”那个词intellectual意思是完全不相同的。因为intelligentsia实际上呢就是俄语中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的直接的音译,因为它的含义太特殊了、太高尚了、太难翻译了。


讲到这里,还是要引用著名的思想家以赛亚·伯林的一句话,他认为俄语中“知识分子”这个概念最初是俄语单词,但是如今已经有了通行世界的意义。为什么呢?因为他认为这是俄国对世界的文化的一个最大的一个贡献。那么俄语中“知识分子”这个词和概念放到今天的中国,就是我们熟悉的另外一个词汇,就是“公共知识分子”了。其实,在我们中文的语境中是有“知识分子”的,我们的知识分子也是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美德的。


在古代,中国有四大阶层,就是士农工商,士为四民之首。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士”,首先是政治身份,而不是社会身份,更不是道德身份。他最初呢只是一个职业,甚至是一条终南捷径。中国的古代的“士”虽然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但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同样也深深地嵌入了世代的读书人的心里。有一句古语叫“处士横议,士志于道”。什么是“处士横议”呢?“议”的就是天下之事。什么是“道”呢?“道”就是知识分子要追求的真理。在《孟子》的里面,叫“天下有道,以道循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强调的就是身为知识分子,一生必须根据“道”来行事。


这里的“道”,含义是非常丰富的。这里有“道德”的意思,有“道统”的意思,有“是否合乎社会潮流”的意思。那么,知识分子要根据“道”来批判现实政治和社会习俗,甚至不惜献出生命来维护正确的道路。尽管中国近代史也有顾炎武、郑观应、梁启超这样的思想家,他们可以被称为是“有良心的知识分子”,但不是主流。即便后来这些被后人所称道的人,我们一提起他,也更多的是强调他们是“有知识的人”。


顾炎武(1613-1682)     


郑观应(1842-1922)    


梁启超(1873-1929)

 

进入了近现代中国,一般会将受过高等教育并且从事非体力劳动的人称作“知识分子”。这里所说的“知识分子”,实际上是和古代的“士” 是划等号的,认为知识分子就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等同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士”,雅士。那么在当代中国社会中,从西方引入了“公共知识分子”这个概念,英文就是public intellectual。这表明在当代的中国开放和多元的社会背景下,出现了一些除了关心自己的专业技术和学术研究之外,还关心国家大事、社会大事、世界大事的人。


这一讲,主要是就俄语中“知识分子”这个单词如何转变成了一个世界思想文化史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做了一个分析。在我看来,一部俄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史,就是高尔基所说的恋女与情郎的永恒对话,就是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无声誓言。这一点,我们在俄国历史中是随处可见的,我也会在以后的课程中加以解释。


我们的下一讲主题是“谁是俄罗斯贵族”,就是要谈一谈俄国的特权阶层——贵族,谈一谈他们为什么生下来似乎就是天经地义般地享有各种特权的,也要谈一谈,正是在这个特权阶层和既得利益和统治阶层中,诞生了俄国第一批的真正的知识分子,诞生了第一批与沙皇制度、专制制度不共戴天的革命家,他们是拉吉舍夫、十二月党人、赫尔岑、克鲁泡特金、列宁等人。好,今天这一讲就讲到这里,再见。



19世纪标准的贵族之家生活


列宾的画作《意外归来》,反映身为革命家的贵族从流放地回家的埸景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一身本事

    喜欢听纯粹的历史,不用解读,每个人有有自己的解读。说事不说理,知事而明理。希望我们接触到客观的事而非个人的理

  • 高黑

    知识分子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你对社会的价值何在?是提供思想,远见,洞见,还是吸粉。第二,你的收入来源是什么。

  • 瑞师兄

    公共知识分子这个概念已经被败坏得臭不可闻了

  • 1393789tfdv

    谢谢老师讲解!

  • 毛毛牛bj

    俄国知识分子的民族意识特别强。宗教是一个原因。还有就是,沙皇专制和农奴制存在时间太长,整个社会长期处于压抑状态。知识分子是敏感的,他们最早意识到这个社会的黑暗,有要改变社会的思想愿望。他们同情弱者,同情苦难中的人民。

  • 听友196257346

    口齿清晰,讲的很好👍

  • 1583833kyhj

    老师的英文都带有俄语的腔调,好有意思!

  • 李树叶子_0w

    张老师详尽阐述了俄国的地理位置、时代背景、宗教传统等因素对俄国知识分子情怀产生的影响,很深刻!谢谢老师!致敬!

  • 听友195378008

  • wo61juhhv0tca51zf2dt

    俄国的知识分子指的是济公和超人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