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09 学习全流程管理,高效获取书本知识

Day 09 学习全流程管理,高效获取书本知识

00:00
29:47

你好!我是杨洋。

时间过得很快,知识内化训练营到今天已经过半了。我们按照读书闭环的各个流程逐个环节突破,已经完成了「读书」「笔记」「记忆」三个环节的讲解了。相信大家心里还是有很多疑惑,比如:

论语式阅读和Q&A笔记怎么配合?

我是一边读书,一边做Q&A笔记吗?

Q&A笔记是一本书看完之后再做吗?

什么时候制作Anki卡片呢?

课程一直试图帮助大家搭建一个流程化的读书学习流水线。即使每个环节做得多么精细,如果各个环节之间进行不顺畅,也会让效率大打折扣。所以,在进入「输出」环节之前,非常有必要把之前的环节打通,并且交待实操时容易遇到的一些细节问题。这节课就是从全流程的角度带着大家「温故知新」:

温故:从新的角度对之前内容间断重复

知新:如何更好用好这套方法



1. 预备

现在很多真人秀节目,真的是按照剧本真人出镜的「秀」而已。而很多纪实性的节目会拍摄老百姓的一天,真实记录他们的一天的生活;所以,我也尝试用这样的镜头,带着大家看看我真实的一天是如何读书学习,走进我读书闭环前面的几步。

医生工作特点就是充满了不确定性,所有时间都不是你可以把控的,被各种事务性工作和突发工作撕扯得都是碎片,所以白天我基本是抽不出完整时间进行读书学习的;只有下班回家之后我才有时间读书。

所以镜头就从晚上我回家开始。我们家庭很简单,我和我妻子两人独自带我们现在3岁半的孩子。说到「独自带孩子」,我还是很亏欠的,因为主要都还是我妻子承担了绝大部分责任,也特别感谢她的付出担当(这段是特别写给我妻子看的,虽然她根本不屑看我的课程……)。我下班之后也尽量配合妻子完成孩子洗漱一些家务活,等安顿好了,我就开始利用整块时间开始读书学习。

1.1 家庭自习室

整块时间来之不易,是需要「拼命」抵御各种应酬、美剧、游戏的诱惑,是要主动去维护的「精神家园」。因为我知道人性就是好逸恶劳的,所以给自己创立一个学习的环境特别重要。现在中国人的家庭装修设计都是「以电视为中心」的设计,客厅里最显著的位置都让给了电视墙、电视柜、大大的电视,连舒服的沙发其实也是围绕电视配置的。在这样设计的环境,最自然的事情就是看电视而绝对不是学习……

而我们家的客厅就像一个自习室。没有电视、没有沙发、没有电视柜……有的就是一张大桌子,桌子上两盏台灯,两把舒服的椅子。弄完孩子之后,我和妻子一人一边开始各自「上自习」,学习之余再彼此聊聊一天的生活、学习的心得。

在我们桌子旁边,还有一个专门为孩子预备的桌子、椅子。周末的时候,我们就一家三口一起上自习,孩子可以自己看看绘本、看看书,自言自语地用听不懂的语言讲故事……学习是很自然的事情,不学习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学习是很酷的事情,而不是很苦的事情。这是我们希望父母通过以身作则,从小带给孩子的。家才是孩子最好的「学区房」,才是孩子最好的「辅导班」。我们都非常享受这样既独立又融洽的高质量家庭时间。



2. 论语式阅读

晚上学习我就会进行论语式阅读。如果是一本新书,我就会针对目录先自行回答作者给我的问题。我很享受这个过程,因为对我来说就特别像看「福尔摩斯」这类的侦探小说一样,猜猜谁是凶手;我也是在猜作者可能会说什么,会怎么说;这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思维的锻炼。

目录是作者对我的提问,而看书就是我向作者提问的时候了,是我对作者的采访。我就会用「5W2H」模型来向作者提问。无论故事型还是知识型题材,我大概都提前知道作者的套路了,所以作者每说一段话,我就能很自然地把内容归入「5W2H」其中的一个问题类型中。就是在这样的问答过程,非常专注高效地完成了阅读。

在和作者「对答案」的过程,如果遇到作者和我之前答案类似的情况,我就快速略过;而把重点放在我和作者不同的内容。这样帮助我建立「阅读的节奏感」。精力和时间不再平均分配。

2.1 Q&A变通的划线方法

阅读的时候我会「高光」(highlight)标注书中的重要内容。在划线标注的时候,我尽量也是避免「大段大段」地标注内容,而是在划线的时候就在精炼作者的干货,尽量画短语、关键词,而不是画句子;有意识地在还原作者「幻灯片」中干货精炼文字。这其实也是在为后面制作Q&A卡片时候提供了便利,也是让读书和笔记环节指导思想是一脉相承、无缝对接。

有很多人可能着急通过考试,没有时间做Q&A笔记,也可以用下面这种划线方法,背后的原则都是相通的。

上面就是我在「必然」这本书上划线的笔记。我用红色的标记「问题」,蓝色的标记「答案」。用数字1、2、3来拆分,尽量用短语和关键词来精炼地标注内容。

2.2 联想到书籍相关其他内容怎么办?

如果在阅读的过程,我突然联想到了别的问题,比如「另外一本书上是怎么讲这个理论的?」,我不会马上打断阅读过程,立即就去查另外一本书。而是会随手记录问题的「关键词」,然后继续阅读原来的书。等阅读告一段落之后,再根据记录的关键词去探究。

还记得之前课程中说过「阅读像是唱一首歌」吗?唱歌是要连续的,不能被打断的。这样的目的就在于,我不希望阅读学习过程中思维和流程是被打断的,不希望是不断切换的,而是专注于一个线程,顺流直下。不然很可能就会查别的资料过程中,最后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开始刷淘宝了,还不知不觉逛了1小时……相信大家都有类似的经历,本来说好读书最后变成了在逛知乎。

2.3 遇到书中不理解的概念怎么办?

如果在阅读的过程我碰到书中的一个概念,如果不搞懂会影响我后面的阅读和理解,那么我才会去了解下这部分内容。因为是在电子阅读,所以查下google、维基百科也特别方便。查完之后,立刻重新回到书的阅读上来。

2.4 阅读时不记笔记

阅读过程我绝对不会去做任何笔记,只会做高光标注的工作。因为如果充分理解作者的内容之后,做笔记是相对容易的工作;而一开始读书的时候,是精力最旺盛、最专注的时间,这个时间应该用于思考和作者对话,绝对不应该去做笔记。而且也不要让做笔记打断原来流畅的「阅读节奏感」。

整个阅读过程我只理解不记忆。专注于和作者对话,只要我理解作者的话,我就会接着往下读。绝对不会任何逗留任何时间精力在记忆上。只要是理解了,记不住也没有关系,交给后面Anki的环节去处理。这样一来,一晚上我就可以读得很快,而且还不累,一点也不焦虑或者担心自己以后记不住怎么办。

2.5 时间统计

另外,在整个学习的过程,我也会做时间统计。严格诚实地记录自己「纯时间」投入,把喝水、上厕所的时间都刨除,希望给自己一个可以量化的反馈,避免自己「虚假的自我感动」。我会用到「番茄工作法」的Forest软件(同类软件很多,选取你喜欢的就好)。

如果对这个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关注小能熊团队陈华伟老师「番茄工作法」的内容,培养自己专注力。



3. 回顾

当我读书到了一个阶段,或者我已经觉得有点疲劳了,这时候我就会进行第二个步骤:回顾

很多人阅读是没有这个步骤的,读书完了直接就开始记笔记了。而我觉得非常非常有必要插入这个「回顾」步骤。

我会快速地把当天晚上我看过的内容重新快速扫一遍。这一步的时候,不会把当天内容从第一个字看到最后一个字,而只是检视那些之前高光标注的关键词就可以了。

增加这个步骤的目的在于:

把控整体

梳理干货

纠正偏差

3.1 把控整体

我们看书的时候,都是一个个字、一个个小节开始阅读的,都从一个局部入手;我们非常有必要从整体上来把控,不然就容易「盲人摸象」,头脑里有很多细节,却没有整体大局。而回顾的这一步骤,就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让我们好像是从直升飞机上拍摄整个全局;这样一来,一个个知识不再是碎片,而是拼成了完整的拼图。我们也知道各个知识碎片彼此的联系,以及在整个拼图中的位置。

3.2 梳理干货

并且在这样浏览的过程,也是对当晚内容的一次间断重复,加深印象的同时,也是梳理作者的干货的过程。回顾一遍,你心里心里有数:

哪些内容需要做成Q&A笔记?

哪些内容虽然划线标注了,但是还不至于重要到做成Q&A卡片?

要做多少个Q&A笔记?

3.3 纠正偏差

另外,我们看书都是从局部开始,局部着眼。但是,刚看开头部分,很可能我们理解是错误的,误解了作者的意思;但是作者在讲后面内容的时候,我们可能就会意识到之前内容的理解有偏差。而这次回顾也是让我们纠正之前错误的机会。

如果你对整体内容框架还不是很清晰,这时候就可以用思维导图来梳理下。因为对内容已经很熟悉了,也回顾了一遍,这时候用思维导图梳理关键词,寻找逻辑关系也更容易了。这比你一边看一边画思维导图,来得高效。



4. Q&A笔记

回顾完,我就开始梳理Q&A笔记。我会在印象笔记这个知识管理工具中书写。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书写的工具。只要这样的工具能满足电子化、容易检索就好。

经过刚才梳理,我已经很清楚哪些内容是值得做成Q&A笔记。我就把这样内容的主题,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出来,作为笔记中「问题部分」。

在写笔记「答案部分」要遵循拆分和精炼的原则,完成信息到知识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我个人是习惯对照着书籍,完成「答案部分」的书写。原因有几点。首先经过一晚上的学习,到记笔记的时候往往比较疲劳了,如果这时候还要在不看书的情况下,一边回忆,一边完成拆解、凝练的笔记过程,会效率比较低;另外,好的Q&A笔记书写其实对思考要求还是很高的,对着书写容易一些,也可以加深一遍印象;写得质量高一些,对以后Anki中不断间断重复再现这张卡片的时候,回想起来也容易。

但是,如果你要追求效果更好,可以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先自行书写Q&A笔记,然后再对照书的内容修改。这会增强主动回想的效果。而且也能给自己照镜子,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掌握了。

上面就是我根据之前书上划线内容做成的Q&A笔记,并且放入了我的想法。书的内容就大大精简,从厚读薄了;又放入了自己的想法,从薄读厚了。以后还可以通过思想孵化,变得更厚。

对于那些我看著书做Q&A笔记答案部分,都会卡壳的地方,就是给我真实的反馈「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时候,我就会放下笔记,重新阅读相应部分内容,直到把答案部分能够顺利做完。

在Q&A笔记中,我也会记录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体会和疑问。



5. Anki

当我完成了Q&A笔记之后,我就会在电脑上,把Q&A笔记的「问题部分」和「答案部分」分别拷入Anki软件的正反面。然后同步到网络和手机上。就可以休息了。

在之后的碎片时间,我就完全按照Anki这个「大脑健身私教」的安排,去「主动回想」那些卡片就好了。这是一个加深记忆的过程,也是一个思想孵化的过程。如果有任何新的想法、灵感,我都会立刻更新到Q&A笔记中。



6. 流程总结

经过这样流程化的梳理,每一步该干什么都心里有数,而且什么时间该干什么也非常清晰。不需要每到新的一步,还要重新思考该干什么。不需要把时间精力花费在这些方面,而是专注把时间精力花在思考上。这就是所谓「训练有素」。

6.1 知识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人的第一印象特别重要,给人第一印象不好的话,以后要花更多精力、时间去挽回,效果也不好。同理,「知识的第一印象」也特别重要。你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如果是理解和记忆非常深刻的,那么日后再回想起来就非常容易了;但是如果你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就印象不深,甚至理解根本就是错的,以后发现了想挽回,即使一次次重新阅读,效果也大打折扣。

相信大家都有类似的经历。如果你刚认识「老王」,你把他的姓记错了,记成了「老黄」了;下次见面不仅仅是叫错别人名字,非常尴尬,而且以后每次遇到他,你脑子里都要挣扎——「他到底姓王还是姓黄」?「姓王」还是「姓黄」很难理解、很难记忆吗?不是!就是因为第一次记错了,以后就费劲了。

对于知识也是如此,「知识第一次亲密接触」特别关键。「知识第一次亲密接触」就包括了从晚上学习到上床休息这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一个知识点重复了几遍?我们和一个新知识的第一次接触,当晚就重复了至少3遍:

阅读

回顾

Q&A笔记

为什么说「至少3遍」呢?是因为个别比较难的知识点,如果在做Q&A笔记时候我「卡壳」了,我会重新阅读书籍相应部分,直到把Q&A笔记做出来。这些难点知识,我可能就会看4遍、5遍……

看起来好像好辛苦,一个知识点当天就要重复这么多遍。但是其实非常轻松。因为这些知识都是当晚刚刚看完的内容,记忆犹新,重复几遍非常快;而如果不这么做,等到以后遗忘到「遗忘曲线」最底部的时候,再来复习,那时候花的力气、时间就不止这些了。

6.2 偷懒

我们总想偷懒,但是聪明人会知道怎么样的懒是可以偷的,怎么样的懒是不能偷的。「知识第一次亲密接触」,这时候的懒是不能偷的。今天读书「不偷懒」,辛苦的只是这一个晚上的时间,以后无数个白天黑夜,你都可以「偷懒」了;而如果你偏偏要去偷眼前的懒,现在是轻松了,等到考试复习或者应用的时候就苦了,就偷不了懒了。真正的偷懒,不是偷「今天」一时一刻的懒,而是偷「将来」永远的懒

很多人觉得Q&A笔记太多了,做起来好累、好麻烦。其实你知道吗?在晚上学习的所有流程中,我最享受的时间恰恰是做Q&A笔记的时候。因为这是收获的时节。

读书的环节就像渔民出海打渔,辛苦了一晚上,终于回到了码头。如果这时候不用去收拾渔网上的鱼,直接去睡觉,当然很舒服。但是这时候,收拾渔网捕捉到的鱼,恰恰是渔民最高兴的时候。渔网上的鱼是一晚上劳苦的报偿。一条条Q&A笔记就是我的鱼,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这些鱼吗?所以我不会嫌Q&A笔记太多,越多越好啊!

这个过程,特别像辛苦一天,老板发钱了,你在数钱的感觉;你会因为老板发钱太多,数得很辛苦而抱怨吗?



7. 常见误区

整个流程是我反复多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迭代的结果。里面很多细节,根据以往我线下咨询的经验,很多人只是看一遍文稿,或者听一遍录音,可能注意不到的;以后实操的时候吃了大亏,反过来看当时的笔记,才发现其实我早就讲过,只是当时没有实操的时候根本没注意到。

我下面讲讲在操作起来常见的误区,和我掉过的坑。

7.1 走完流程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在「知识第一次亲密接触」的时候,一定一定要完整走完「读书-回顾-笔记-制作Anki卡片」几个步骤

无论是为了考试还是其他目的的读书学习,我们大部分情况都是只完成其中的一步或者几步,没有当时就走完完整流程。读书读累了,就懒得记笔记了,心里想「明天再记笔记」……明天你会去记笔记吗?可能根本就懒得再去记笔记了。但是没有笔记,如何放到Anki里利用碎片时间去主动回想呢?

即使你第二天真有干劲也有时间去补记录Q&A笔记,经过一天你对书的印象已经不深了,做笔记的时候还需要重新再花时间精力去看昨天的内容,这不是更浪费时间吗?所以,一定要坚持当天走完完整流程。

工作人士,可能晚上能供你学习的整块时间才1–2小时。不要把这一两小时都用来读书了,要预留做笔记的时间;一定要抵御诱惑,停下来,做笔记!不然好不容易才有的1–2小时时间全部白费了。可能这样一来,你读书的速度慢了,但是稳扎稳打的前进,比你「前进两步,后退一步」的步伐,让你更安心、不担忧。

做学生的时候,往往供自己支配的整块时间很多。如果你有一整天的学习时间,千万别上午只读书,下午或者晚上才来做笔记,这样就没有在独立的单位时间里立刻走完闭环,知识亲密接触的效果就差了;而是上午读到一定阶段,就要停下来,预留时间做Q&A笔记。而且从读书到做Q&A笔记这样的工作切换,本身也是一种休息,能够保持「学习节奏」。



8. 守破离

如何更好掌握一套方法?日本剑道所说的「守破离」给我很多启发。

「守」:最初阶段要遵从「规矩」,认真练习基础,达到熟练的境界;

「破」:基础熟练后,试着突破原有规范让自己得到更高层次的进化;

「离」:在更高层次得到新的认识并总结,自创新招数,另辟出新境界

8.1 守

这个阶段强调的是一开始先去做,而且是「按照规矩」先去做。

刚接触一个方法或者一个软件,我们很陌生,尽管别人可能已经非常详细地说明了,我们还是有点「云山雾绕」,半懂不懂,心里有很多疑惑。但是有问题可以先「存疑」,留在心中,带着问题去做;而千万不能因为有疑问,就不去做。也不要陷入以往学校学习的模式——非要弄懂了再动手。

学游泳,即使在岸上姿势练习得再好,让别人在水里给你演示多少遍,都不如在了解大概原理、原则之后,下水实操。下水了,你就有进一步体会了;这时候很多原本在岸上提出的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反而下水之后,会有更多更贴地气的问题产生。

对于我这套方法,如果说最好习得的方式就是「放手去做」,而不是「放空去想」。太多人就是在还没有做之前,就开始空想,评判适合不适合自己,质疑方法是否可行;如果「觉得」不可行的话,就连试都不试,继续寻找别的办法。在学英语上,我们是不是就犯过类似的毛病?总是在寻找学习英语的方法,迟迟不动手。所有的时间都在找方法了,好像要找到一个完美的方法才对得起/配得上自己尝试的努力。结果呢?

这个时候,不是「质疑」「批判」的好时候;因为都不真实了解,批判没有意义。而是心里「存疑」去做一做,体会体会。

8.2 破

用起来之后,有了亲身体验之后,会发现之前自己提出的问题,都「不成问题」。在做的过程中,不需要问别人,就自然解决了心中很多疑问了。

而且实践之后的问题往往是「好问题」,会问到关键的点上。其实在看到大家在打卡作业疑问的时候,我能非常清晰地感觉到哪些朋友是去做了以后才提出的疑惑,哪些朋友的疑惑是在凭空想的,根本没有实践,问的是根本「不成为问题」的「问题」。

我们要在「用」的时候,发现当初自己「学」的时候「以为自己懂的的地方」,或者是「自己忽略的细节」。在「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之后带着问题再去学,效果更佳。

读书闭环的方法是一个方法论,是一个原则,是一个落地的方案。但是,如果用到自己学习实,肯定不会100%的适合。在大家实践一段时间之后,就需要大家根据课程的原则,根据实践去略微更改这套方法,使之更适合自己。这样就是「破」了。在实践过程中,也会对这个方法理解更深,也会更清楚自己的需求是什么,哪些地方还需要调整。

8.3 离

学习这条路,无数人在走,自己也抹黑前行多年,但是似乎还是没有路……其实,并不是没有路,只是没有人把这条路给描绘下来。读书闭环就是尝试描记下来科学化、可实操的路径,肯定不是最优路径,但是也只有描绘下来,才知道这条路是不是合理;也希望描绘下来以后,大家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在这条路上「另辟蹊径」,达到「离」的目的!



9. 复盘

最后,我们来复盘今天所讲内容。

今天我们从全局的维度,梳理打通了「读书-笔记-记忆」各个环节;

具体步骤包括了:读书-回顾-Q&A笔记-Anki;

特别强调了「知识第一次亲密接触」对于「知识第一印象」的重要作用;

所以单位时间一定要完整走完流程:读书-回顾-Q&A笔记-Anki;

用好这套方法要遵循「守破离」的原则,在这个基础上摸索适合自己的路。


Anki安装与下载操作视频&图文指南:http://t.cn/ExUOJcJ


小能熊终生学习学院,陪伴终生成长的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林晓菊Helen

    你们网站都没有直接联系人的?没有办法联系到你们

    小能熊终生学习学院 回复 @林晓菊Helen: 有的呀~可以给我门发私信

  • 陌梦魔音

    手机版的,如果可以粘贴会更好。这样更方便

  • 林晓菊Helen

    怎么下载电脑版的an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