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集 体质-什么是体质?

第89集 体质-什么是体质?

00:00
19:15


如何找到潘毅老师:①购买本课程《中医文化必修课》②添加正安答摩景天微信号【damotiaoli】,发送数字666 ,审核通过后即获入群资格。群内不定期进行经典诵读打卡、学习交流等,潘毅老师也会进群答疑哦。


【课程内容】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今天开始,我就跟大家谈谈体质的那些事儿。

 

「体质」这两个字。我们并不陌生,甚至常常挂在口中。

 

我们经常会说某人体质好,某人体质不行,这些表达只是有了体质的初步意识,但过于笼统,很难真正用它来指导体质改善。

 

一些稍具中医知识的人,会说我是寒底,我是热底,我是湿的底子。这里说的身体底子,大抵说的就是体质。这其实已经往体质的分辨上前进了一步,初步具有调理上的指导性了。

 

但要想把体质真正调好,还是需要更精准些的了解。

 

那么,什么是体质呢?

 

 

 

我们先来了解它的概念吧!

 

体质,是指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个体特质。

 

这个概念之中,有几点是需要解读的。

 

体质,有身体素质、个体特质、形体特质、个体气质等多种含义。

 

所以,构成要素上,它就含有了形态结构、生理功能或生理特质与性格气质等方面内容。

 

这里还得注意「个体」这两个字。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特有体质,或者表述为个体差异性。

 

可能有人问,就没有完全一样体质的人吗?

 

我们不能说绝对没有,但是应该概率极小。为什么呢?

 

首先,在分类上,单纯一种体质的人并不多,多半是两三种体质的兼夹;第二,即便是有单纯体质,那么同一体质的人,可能存在程度不同,或构成这个体质判断的要素也不完全一样,比如同样是气虚体质,有的人是以乏力为主,有的是精神疲惫为主,有的是少气懒言为主,所以你真的很难找出个体上完全没差异的体质。

 

当然,我们也没必要把这种差异扩大理解为完全不同,因为相近的体质,调理方式上是差不多的。

 

 

 

另外一个字眼就是「稳定」,这就牵涉到体质偏差跟疾病的区别了。

 

我们看看疾病,如果是急性的病证,一般是来得快,症状表现也比较剧烈,如果不是特别严重的病,只要治疗及时,一般去得也快;

 

慢性病虽然病程较长,但会有波动起伏的不同状态,关键是,它在西医方面通常会有一个疾病的病名诊断。

 

相比之下,体质就稳定得多,每个人在某一较长的时段,他身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会维持在持续稳定的状态。

 


 

我们进一步看,体质最鲜明的特征有三方面:

 

其一、独特性

 

每个人,由于其先天遗传与后天饮食、环境、锻练、年龄、性别等方面有所不同,因此都会形成自己几乎独一无二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异性,而表现出时隐时显的个体差异象。

 

虽然体质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但不管用哪一种方法来分,大多数人并不是一种体质类型所能概括,多表现为混合质。

 

如阳虚兼痰湿质,气郁兼湿热质,气虚、阴虚、气郁相兼质等。即便是单一体质,如仅为阳虚体质,也可因阳虚所偏脏腑不同而有所差异。由于相兼有多少不同、比重不一,而脏腑所偏亦各有异,就形成了千姿百态的个体差异象。

 

其二、生理性

 

一般来说,体质不是病理态,仅是体内阴、阳、气、血、津液等方面的生理性偏向,其成也渐、其偏也轻、其象也稳;而病理状态的证同样也是人体阴、阳、气、血、津液之偏,但其成有快慢,其偏却重,其变也多。体质与证的区别就文字版中的图。


体质与证比较图

 

图中白色柱体代表阳,黑色柱体代表阴,柱顶横的黑线为阴阳平衡线。

 

黑线上下两条灰线代表阴阳的正常消长范围,凡阴或阳高于或低于灰线范围就属病态。

 

图左边的黑白两柱均与黑线齐平,代表阴阳平衡,就是健康、正常体质;

 

图中间白柱低于灰线,代表阳虚证;

 

图右白柱略低于黑线,表示机体阳气略偏少,但仍在上下灰线区域内,即阳的减少仍在阴阳消长范围内,即为阳虚体质。

 

可见,体质与证主要表现在程度之差,以及是外显质象还是隐匿之象的区别上。

 

其三、时隐时现性

 

由于体质仅是生理性的偏向,它的偏差比较轻,所以它外显质象多半时隐时现。隐时多无外在表现,如果碰到的诱因,那它偏差的象就容易显出来,最常见的诱因是饮食与季节气候。

 

如阳热体质者,往往在进食煎炸、温热食物后产生上火症状,上火症状一显,就是热证。但其平素所处的状态仅是「易」于上火而未上火。

 

所以,「容易」这两个字,就是个体体质偏向的密码所在。若易为寒凉食物或药物所伤者,就是虚寒体质;进食肥腻就容易有不舒服的多为痰湿体质……如此类推。

 

在对季节的耐受性方面,「能冬不能夏」的人,为阳热体质,但这种不舒服是到了夏天才容易显示;「能夏不能冬」的人为虚寒体质,但这种不舒服,也往往到了冬天才明显显示。

 

对寒热食物与寒热季节的倾向性不适,是判断体质寒热的最简便方法。

 

 

 

下一步,为什么现代一提到调整体质,多数人就会想到中医?

 

因为中医的体质分类,具有调理上的可操作性。

 

为什么呢?因为体质的改变,并没有实验室指标的伴随改变。没有指标改变,对于西医来讲,就属于机理不明,机理不明就很难研发相应的药物或者保健品。

 

而中医的体质理论,跟病证理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无非是阴阳气血津液的少了,或者是多了,或者拥堵了。它不需要另立理论,只要检测出你是哪一类或哪几类的体质偏差,就可以着手调理。

 

比如,知道你是寒底还是热底,那么就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从生活方式到食物,到用药或针灸,就有了大方向。

 

又比如判断虚、实后,可以再进一步考量,虚到底是哪方面虚,实是哪方面的实。

 

实的方面,有痰湿,就化痰祛湿;瘀血体质,就活血化瘀;湿热体质就清热祛湿,虚的方面,阴虚体质就该补阴,阳虚体质就该补阳,气虚补气,血虚补血。

 

所以,要先弄清楚体质类型,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理。

 

比如,不少人都知道,人参有大补元气的作用,那是不是人人吃人参都有好处的?不是的!

 

首先我们该先分清虚实,治病的时候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体质调理也一样。无虚不需要补,也不能补,如果没有虚而吃人参,那就是「气有余便是火」,这就是一些人吃人参上火的缘由。

 

那么下来,虚则补之,是不是凡是虚的人都能吃人参呢?

 

也不是这样的。首先,人参是补气的,所以最好用在气虚体质;由于人参偏温,所以阳虚体质吃人参应该也没什么问题;而血虚病人吃人参,因为气能生血,尽管人参直接补血的功效并不强,但多少也能得点好处;

 

如果是阴虚呢?虽然人参有点生津作用,但它终究是偏温的,阴虚则热。如果是热证,那么他吃人参就不那么合适了,因为容易化火。

 

那么西洋参呢?它是偏凉的,有益气养阴作用,那么阴虚的人吃它是不是就好了?

 

理论上是可以的,但其实也不太精准。西洋参是气阴两补的,那么,应该最恰当的,吃它的人是气阴两虚。纯粹阴虚的人吃养阴药更好,多一个补气功能,不见得有太大必要。

 

所以,不难看出,中医调整体质,是可以调得比较精准的。

 

如果不了解自己体质,连人参这种一般人以为有点认识的贵重药品都可能用错,更不用说是用其他食物或药物了。

 

 

 

做医生的经常会听人说,「我虚不受补」。其实在一个有水准的中医看来,没有虚不受补的患者,只有不知体质或不依体质而乱补的错补,或者不懂补的技巧。

 

比如真寒假热的人,按道理应该是补他的阳气。但由于他的阳气容易上浮,一补就容易上火,所以,懂得技巧的医生,是在补他阳气的同时把他上浮的火往下拉、往下潜,这样才能做到补阳而不上火。

 

讲到上火,又可以聊聊凉茶这个话题。我们在《上火怎么办?先分清虚实与真假》那一讲讲过,即便是上火,也得分清体质是实热还是虚火,虚火还得分是阴虚火旺,还是阳虚阳浮。

 

实热底子的喝凉茶没问题;阴虚火旺的人,偶而喝喝问题也不大;假如是阳虚阳浮的体质,喝了它,就是雪上加霜了。

 

那么,我们再推进一步,日常的肉类、蔬菜、果品等都有寒热偏性,如果不了解自己的体质所偏,不知道自己饮食宜忌,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都可能掉进自损健康的陷井中。

 

 

 

了解体质,除了调整生理性的偏差,还有些什么意义呢?

 

我们看看,体质跟健康与疾病是个什么关系。

 

首先,我们讲健康人。

 

健康人,身体跟心理都是处在健康状态,如果按照体质分类,属于平和体质。而平和体质,在人群中的分布大概只占到10%左右,而且多半落到年轻人身上。

 

换句话来讲,体质在阴阳、气血、津液等方面出现了偏差的人,大概占到90%左右。

 

但你得注意,体质的概念,一般强调的是生理性偏差,它还未算病态。体质偏差的下一步发展就是亚健康了。

 

什么叫亚健康?就是人体出现了躯体或者是心理方面的不舒服,但是实验室检查指标大体正常。

 

亚健康跟体质的差别是:体质是一惯性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而亚健康多半有时段性,而且起伏的波动性比较大。亚健康状态,也有点接近西医所讲的功能性疾病状态。

 

再严重一点就是疾病,这里的疾病用的是西医概念,它既有身体上的不舒服,也有实验室指标或是影像学指标的改变。

 

那么我们可以看出来,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体质的偏差是处在最上游的。

 

有了体质偏差,就容易发展成亚健康,有了亚健康,就容易发展成真正的疾病。


即便是在疾病状态,它还是有个体质背景存在。

 

那么,下来的逻辑就出现了:调整体质,实际上就是治未病,就是抓住了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最上游。

 

我们前面讲的治未病也好,不战而屈人之兵也好,其实它的抓手,都是调整体质。

 

本世纪医学的主要任务已经是防病,而不完全是治病了。

 

不少人可能还没体会到这一点,多半是到疾病的征象比较明显了,才去找医生,把收入的很大一部分花在吃药甚至住院上。患上了重病,为此倾家荡产的并不少见,这时才治疗不但费时、费力、费钱,效果还不见得好。

 

就像一棵参天大树,如果长歪了,你要把它扶正,那就太难了。但如果是一株小树苗长歪了,我们要扶正它,是不是应该不算太难?

 

到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调体质较治病容易得多,省钱省力,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

 

在今天,人们还备受「看病难,看病贵」困扰之时,就愈发觉得「治未病」调体质理念的可贵。

 

《养性延命录》说:「若本充实,岂有病乎?」

 

要学会调体质,首先就得从阴阳、气血、津液等方面,了解体质的分类,以及在各个分类下的生活作息、体育锻炼、常用食物、常用药物、常用中成药以及一些物理的调治方法。

 

下来几讲的内容,我们就按照体质分类,来逐个展开地讲。

 

(本集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朱丽华_dv

    治未病,太重要了,现在西医院病人越看越多,如果每人都懂点中医基础知识,哪有许多病人?

  • liuliankke

    感恩老师分享,解开了心中好多疑问

  • 52君子陶陶

    听到这里时,潘老师的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也正开始研读了。打卡,听完之后还得总结!感谢潘老师!

  • 席一清一

    又多听一遍,这几天太忙了,买来潘老师的寻回中医的原神还沒来的及翻,大概的看了一下提纲及目录,感觉与这个中医必修课是互补的,好书

  • sea3680

    感谢潘老师

  • 娉婷雨荷

    讲的好

  • 听友46558008

    真是细致又全面!

  • 纵横树林

    潘老師講的真細緻……醫者仁心,感恩老師😊

  • 亮子老李

    谢谢老师

  • 13829741wfp

    请问潘老师,黑线上下的灰线如何定义?表象怎样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