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痹论】从五体痹到五脏痹

091.【痹论】从五体痹到五脏痹

00:00
21:06



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素问》第四十三篇《痹论》,这是对痹病的专论。痹病是个什么病呢?“痹”就是“闭”,气血闭住了,不通畅了,不能濡养筋脉关节,导致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有的关节不能屈伸,有的关节肿大灼热。这一类的病就叫痹病,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风湿病。我的父亲李济仁专门研究这个病,他以这一篇《痹论》的理论为指导,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写过一本书《痹证通论》,对这一篇做了研究发挥。


痹病是怎样发生的呢?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黄帝问:痹病是怎样发生的?岐伯回答:风寒湿三种邪气混杂而至,相合侵犯人体形成的。这一句点名了痹病的病因。说明导致痹病的原因是一种复合邪气,涉及六淫中的三种邪气。其中风邪偏胜的称为行痹——感受风邪出现肢体关节疼痛,痛处游走不定;寒邪偏胜的称为痛痹——感受寒邪出现肢体关节疼痛,痛处相对固定,如果得热就减轻;湿邪偏胜的称为著痹——“著”通“着”,执着,这里指感受湿邪以后肢体关节疼痛,疼痛固定住了。这是按照痹病的症状特点对痹病进行分类,三类——行痹、痛痹、著痹;如果按照发病部位对痹病进行分类,则可分为五类: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可以称为“五体痹”。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在冬天遭遇邪气(“此”指风寒湿三种邪气)得病的称为骨痹——因为在五行冬天为水,对应肾脏,肾主骨;在春天遭遇邪气得病的称为筋痹——因为春天为木,对应肝脏,肝主筋;在夏天遭遇邪气得病的称为脉痹——因为夏天为火,对应心脏,心主血脉;在长夏遭遇邪气得病的称为肌痹——“至阴”就是长夏,长夏为土,对应脾脏,脾主肌肉;在秋天遭遇邪气得病的称为皮痹——秋天为金,对应肺脏,肺主皮毛。


“帝曰:内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黄帝问:痹病向内侵犯停留在五脏六腑,是什么邪气造成的?岐伯回答:五脏都有与它表里相合的五体,病邪日久不能除去,就会向内侵犯停留在与五体相合的五脏中。骨、肉、筋、皮、脉如果长时间感受到风寒湿邪气的侵犯,旧病还没有好,又感受了新的邪气,就会通过五体入侵五脏,就会从五体痹病演变为五脏痹病。怎么演变呢?


“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所以骨痹日久不愈,重复感受邪气,就会内侵留舍在肾。筋痹日久不愈,重复感受邪气,就会内侵留舍在肝。脉痹日久不愈,重复感受邪气,就会内侵留舍在心。肌痹日久不愈,重复感受邪气,就会内侵留舍在脾。皮痹日久不愈,重复感受邪气,就会内侵留舍在肺。如果按照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次序,可以简单地归纳一下:筋、脉、肌、皮、骨五体痹会分别演变为肝、心、脾、肺、肾五脏痹。


那么五脏痹的症状有什么不同呢?


“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痹病是各脏在所主时令里重复感受风寒湿的邪气引发的。凡是痹病侵犯五脏,症状是各不相同的。比如肺痹的症状是烦闷胀满,气喘呕吐。心痹的症状是血脉不通,心烦心悸就像敲鼓。


总之,“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诸痹不已,亦益内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


“阴气”这里是指五脏精气,安静就精神内藏,躁动就容易消散,饮食过量,肠胃就会受伤。邪气侵犯引起呼吸喘促,是痹邪内聚在肺;邪气侵犯引起忧愁思虑,是痹邪内聚在心;邪气侵犯引起遗尿,是痹邪内聚在肾;邪气侵犯引起疲乏衰竭,是痹邪内聚在肝;邪气侵犯引起肌肉瘦削,是痹邪内聚在脾。各种痹病日久不愈,就会日益内侵。其中风邪偏盛的痹病,病人使容易治愈的。


“帝曰: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黄帝问:同患痹病,有的人死亡,有的疼痛日久,有的容易痊愈,是什么缘故?岐伯回答:邪气侵入五脏就会死亡,邪气留连在筋骨间就会疼痛日久,邪气停留在皮肤间的就容易痊愈。


有一点要注意,就是痹病的发生的原因除了感受风寒湿外在的邪气以外,还和饮食不节、起居无度有关。黄帝问:痹邪侵犯六腑是什么原因呢?岐伯回答:“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六腑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这也是饮食不节、起居无度导致的,是痹病的根本原因。六腑也各有俞穴,一旦风寒湿邪气中伤六腑俞穴,再加上饮食不节造成的损伤,内外相应,邪气就会循着俞穴侵入体内,各自留舍在相应的六腑中。


那么对痹病怎么治疗呢?“帝曰:以针治之奈何?岐伯曰: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黄帝问:用针刺如何治疗?岐伯回答:五脏各有俞穴,六腑各有合穴——俞穴和合穴是五腧穴中的两个,井荥输经合,俞穴是五腧穴中的第三穴,合穴是第五穴。经脉循行的部位,各有发病的征兆,应该根据各自发病的部位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痹病就能痊愈(瘳,病治愈)


这里只讲了针刺的方法,没有讲用药物治疗。后世医家按照《黄帝内经》的理论,不断探索,不断研发,积累了治疗各种痹病的宝贵经验,研制了很多有效的方剂。家父也研发了“清络饮”验方,已经获得中国发明专利。当然痹病的病因、病理是复杂的,一定要区分不同类型——证候,搞清楚不同的病因病理,有针对性地用药才能起作用。


最后黄帝和岐伯讨论了痹病的不同症状产生的病因病理: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痹病有的疼痛,有的不痛,有的麻木不仁(没有感觉),有的感觉寒冷,有的感觉发热,有的皮肤干燥,有的皮肤湿润,其中的缘故是为何?岐伯回答:痹病疼痛的是寒气多,有寒邪所以才痛。痹病不痛但麻木不仁的,是疾病日久邪气深入,营气卫气运行滞涩不畅,经络气血空虚,所以不痛,皮肤得不到营养,所以麻木不仁。痹病感觉寒冷的,是因为病人本来就阳气衰少,阴气偏多,阴气与寒邪相得益彰,所以感觉寒冷。痹病发热的,是因为病人本来就阳气偏多,阴气衰少,病邪与阳气相合侵犯阴气,所以就会发热。出汗多而且皮肤湿润的,这是感受湿邪太重,身体阳气衰少,阴气偏盛,湿邪与阴气相互感应,所以出汗多皮肤湿润。


最后岐伯总结说:“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凡是痹病一类的疾病,遇到寒气就会筋脉痉挛拘急——“虫”在《太素》《甲乙经》都写作“急”,遇到热就会筋脉弛缓。这是痹病的一个特点。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Coral周

    请问老师,凌晨三四点经常做悲伤的梦然后会哭醒,是不是肺经堵住了?有没有什么办法?

  • 知非lyu梦菲

    本篇讨论的痹病的内因值得重视。一是阴气静则神藏,躁则消亡,二是饮食应之。现代人容易思虑过度,饮食不节,这是痹症很重要的诱因。

  • 王文贤_n6

    凭感受,先疗好自己,身体健康起来,不怕风雨寒热,做个健康的人最好,然后有旺盛的精力帮助他人!也是好事。

  • 润艮山

    张老师,原文没有讲完吧

  • 1397015tfbc

    质量不好,总是断,听不了!

  • ABCD一二三

    你好 我想知道清络饮药店可以买的到吗

  • 金生水起_JI

    老师,那湿邪,寒邪,是怎么形成的,应该怎样预防呢,谢谢

  • 月亮_4iu

    老师您好!请问体内湿气太重,整天昏昏沉沉,身体沉重怎么调理?

    艺青_de 回复 @1582596ijnv: 谢谢您

  • 易道思维

  • o叨叨o

    讲的没有曲黎敏好,听着没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