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歌苓《扶桑》2 | 陈思和:一个女人到底可以有多顽强?

严歌苓《扶桑》2 | 陈思和:一个女人到底可以有多顽强?

00:00
15:03

本集金句 



本集文稿 

1

喜玛拉雅听众,你们好。我是陈思和,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严歌苓的长篇小说《扶桑》。


在海外华人文学中,有关早期华工在旧金山淘金的传说,是一个极有魅力的题材。它讲述了第一代中国移民参与美国西部开发的历史,仿佛是一部民族迁徙的史诗,也是一段充满传奇性与血泪史的神话。为什么要称它是神话呢?因为在白人历史书写者的种族偏见下,华裔族群早期历史没有得到真实的呈现,真相永远被隐藏在傲慢与偏见的云遮雾障之中,始终是一个谜。所以,我们只能通过艺术虚构的形态来呈现它,那就是一段传奇一个神话。


严歌苓是当代著名作家,她在一九八九年底出国,第二年在美国芝加哥的哥伦比亚艺术学院攻读文学写作的MFA硕士学位,《扶桑》就是严歌苓申请学位的代表作。正因为有这样一个背景,严歌苓创作这部小说是当作学位论文来写的,她从图书馆里搜索、借阅了一百六十多本有关旧金山早期华人移民的历史文献,但读到后来她终究发现,那些白人的书写中充满偏见,华人移民的历史被严重歪曲。于是她一方面从大量文献中钩沉细节,还原真实;另一方面又通过虚构创造了扶桑这个东方名妓。她写出了扶桑具有谜一样的性格,以此向白人历史书写者们抗议;你们无法真正认识扶桑,就像你们无法真正认识中国以及东方文化。


所以,扶桑的形象与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文化、以及西方人所谓的东方文化,三个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扶桑》的叙事有点复杂,首先有一个叙事人“我”,这个叙事人与作家严歌苓的身份有很多相叠之处:她是一个第五代移民,嫁了白人丈夫,自己也被异国婚姻所困扰,同时她还在书写“扶桑”的故事。于是“扶桑”就有了双重的意义:一方面是叙事人根据一百六十本历史文献资料塑造出来的一个西方白人眼中的东方名妓;另一方面,又是叙事人对她的阐释和读解,其中也包括了叙事人自身对移民、女性、跨国婚姻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


2

扶桑是西方强势话语营造的所谓东方名妓。在扶桑身上,所有被追捧、惊艳、猎奇、窥探的,其实都是东方社会畸型的文化元素。譬如三寸金莲、譬如妓女的腐烂生活,譬如麻木顺从、忍辱含垢的精神状态。等等。严歌苓没有另起炉灶地给我们塑造一个全新的中国女性形象,来与西方话语对着干;而是顺着她阅读的一百六十本历史文献中的西方话语,让叙事人讲述一个西方人所熟悉的、能够接受的东方名妓;然后,再通过对这个名妓的阐释,赋予了这个形象鲜活饱满的生命形态。而这种生命的活力,是西方人根本不可能了解的。


可以说,生命力的顽强,是解读扶桑的关键词。


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命状态呢?


根据小说提供的信息,扶桑是一个苦大仇深的中国底层女性。她出生于湖南山区的茶农家庭,在摇篮里就定了亲,第二年她丈夫八岁就跟随长辈出海,当了海外劳工。她没有见过自己的丈夫,十四岁那年被嫁到广东海边,按照当时的习俗,与一只大公鸡拜堂成婚。结婚后便承担起操持家务、侍候公婆的责任。二十岁被人贩子骗到美国旧金山,卖到青楼当了妓女。在小说里,叙事人揭露了被贩卖到美国当妓女的悲惨命运,她写道:


我找遍这一百六十本书,你是唯一活到相当寿数的。其他风尘女子在十八岁开始脱发,十九岁落齿,二十岁已两眼浑沌,颜色败尽,即使活着也像死了一样给忽略和忘却,渐渐沉寂如尘土。


也就是说,一般被贩卖到美国去的妓女年纪都非常小,二十岁已经受尽折磨,离死期也就不远了。在小说的另外一处,叙事人也写道,那年在贩卖人口的场所中逃生的妓女几乎在两年里都死了,有的死于病,有的死于恩仇,也有的死于莫名其妙,然而,唯独扶桑却是个例外,她没有死。不仅没有死,而且她在苦难中还活到了相当寿数。小说结尾时,叙事人根据史书的记载披露:“近九十岁的她穿一身素色带暗花的旗袍……她显然是漂洋而来的三千中国妓女中活得最长的一个。”这似乎是一个神话,也是一种象征,象征了扶桑生命力的异常顽强。小说里写到扶桑生命中的几次大灾大难,无论是被多次转卖的妓女生活,无论是肺结核细菌的侵蚀,无论是被白人暴徒极其野蛮地拖到大街上轮奸,所有的侮辱和折磨都没能摧残扶桑的生命力——这是扶桑这个形象的第一个特征。


那么,为什么别的妓女不到二十岁就夭折了,而扶桑能够长寿地活下去?小说提供的信息还是有理由的。第一,扶桑被贩卖到美国时已经二十岁了,年龄比较大,身体发育都已经完成,是一个健康、成熟的女性;而大多数被人口贩子卖到美国去的,都是十二三岁的儿童雏妓,身体就像一朵还没有开放的花苞,很快就被残酷的性摧残枯萎了。第二,小说里说扶桑“口慢脑筋慢,娶过去当条牲口待,她也不会大吭气”。这也可以理解为,扶桑在精神上有点麻木,对于所受的苦难不是非常敏感非常痛苦。所以从表面上看,扶桑有一个健壮的肉体和麻木的精神,这正是我们旧中国的民族象征。


小说提供的故事时间信息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扶桑二十岁。那么,扶桑应该是出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我们大家知道,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进入了一个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时代,也就是被迫进入了一个现代世界格局的时代,扶桑所象征的旧中国的文化传统,已经到了经受西方强势文化的侵蚀、侮辱与践踏的时代。扶桑经受的苦难,也就是中国文化的苦难,扶桑经受的考验也就是中国旧文化即将蜕变的考验。


所以,我们不能把扶桑仅仅理解为一个妓女。对于这样一组黄皮肤妓女与白种人嫖客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引申为男权社会中女性与男性之间的两性关系,甚至可以引申为东方弱势文化与西方强势文化之间的殖民关系,在这样一系列不平等的关系间,黄皮肤的妓女、男权社会下的女性角色、殖民强权下的弱势文化,都面临了同样的被误解、被歪曲、被侵犯、甚至是被侮辱。所以,扶桑的意义又跨越了时间和空间。严歌苓作为第五代中国移民,她正是在这样一种深刻痛苦中,创造出扶桑这个艺术形象,她要告诉大家的是,扶桑就是这样的软弱可欺,逆来顺受,这样的被侮辱与被损害,可是她的生命力是足够强大的,她的性格是包容的,是慈悲的。


3

小说里有一个片段,写一个德国孩子站在青楼窗外,用眼睛看房间里的扶桑正在接受一个嫖客。作家用海水和沙滩的关系来比喻强势与弱势的关系,她这样写道:


(扶桑的)身体在接受一个男人。那身体细腻;一层微汗使它细腻得不可思议。那身体没有抵触,没有他预期的抗拒,有的全是迎合,像沙滩迎合海潮。没有动,静止的,却是全面的迎合……


克里斯万万没想到会是这样。她的肌肤是海滩上最细的流沙,那样随波逐流。某一时刻它是无形的,化在海潮里。


他以为该有挣扎,该有痛苦的痕迹。但他看到的却是和谐。……她的肉体是这和谐的基础,她主宰支配着伸缩,进退。


正是这美丽使两股眼泪顺克里斯的鼻腔上涌。


你以为海以它的汹涌在主宰着流沙,那是错的。沙是本体,它盛着无论多无垠、多暴虐的海。尽管它无形,它被淹没。


这一个片段写得非常好。也许我们每个人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也会像克里斯那样,去想象妓女是如何痛苦,如何挣扎;而作家的描写恰恰相反,妓女扶桑在此时此刻,非但没有表现出痛苦和挣扎,反而是迎合,是营造了性爱的和谐。但这又是真实的。妓女和嫖客的性生活,一定是以寻欢作乐为基础的。然而作家在描写了这个场景后,她没有就事论事,追求细节真实,而是用海潮与沙滩的比喻,来升华这种辩证关系:沙滩看上去软软的,顺从的,任海潮汹涌地扑上去,被海潮所吞没,可是当海潮退下去的时候,沙滩还是沙滩。海潮不管怎么气势汹汹,它总是要败退下去,而真正的强者,却是看上去那样不堪一击、实质上岿然不动的沙滩。所以,扶桑是真正的强者;对男性而言,女性才是真正的主宰;对殖民主义强权而言,弱势文化之所以能够在强权下顽强生存,它也是真正的强者。


听众们,扶桑的内涵比较丰富,我将分两次与大家分享,今天就讲到这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少年初心砥砺前行

    感觉这本小说中的女主,也有我们国家的象征,而那位外国少年,仿佛是国外列强的象征,他们自以为自己可以解救扶桑,解救中国,殊不知中国从来不需要别人来解救。谢谢陈老师的解说,很喜欢。

  • 孤独白马

    真是越听越生气, 简直肺气肿! 中国有潘玉良, 阿根廷有贝隆夫人, 为毛偏偏塑造这么个人?

  • 孤独白马

    听这种作品和点评, 唯一的好处是提升了耐心。。。。

  • 粉蒙蒙

    真希望陈思和老师的课能多一些

  • 杨飞飞飞

    海潮不管怎么气势汹汹,它总是要败退下去,而真正的强者,却是看上去那样不堪一击、实质上岿然不动的沙滩。所以,扶桑是真正的强者;对男性而言,女性才是真正的主宰;对殖民主义强权而言,弱势文化之所以能够在强权下顽强生存,它也是真正的强者。!!狂赞

  • 婵娟倾星

    老师所说是老子的以柔克刚,无为而治的思想,但我觉得在有些时候,这是消极的思想。起义反抗强权绝不是以柔克刚,但是没有起义,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生活。

  • 捕食者_YN

    我购买了专辑却不能听,悲哀!希望管理员给我解释解释是什么情况。

    爱读书的余文乐 回复 @捕食者_YN: 朋友可以看看你登录账户和购买账户是否一致

  • 池鱼听书

    教授:我觉得 女人不管是深受大家教育的知识女强人也好,还是大字不识的村姑,中国干百年人的女人都需要赖以男人而生存着… 随着年龄的增长, 我感觉经过事很多之后,慢慢默认在中国的男权主义。……

    一襟凉秋 回复 @池鱼听书: 何以见得呢?

  • leleckr

    陈老师讲得真好

  • 万Sir_Frank

    “叙事人根据史书的记载……” 这位老师,您确定是史书记载的?哪本史书能不能介绍给大家参详一下?我相信老师们说话都有根据的,诚挚地跟老师请求指点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