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博物馆 | 木雕双头镇墓兽:镇守的邪灵为何物?

荆州博物馆 | 木雕双头镇墓兽:镇守的邪灵为何物?

00:00
12:15

-现在加入,有福利哦-【添加小助手*微*信*:xmlyjun,备注“博物馆”即可进入】你将获得独家分享的博物馆干货资料及展览信息、举行线上趣味活动,参加活动更有惊喜小礼物送出。注:不正确备注不予通过哦;由于人数较多,小助手将在48小时内处理申请消息,请耐心等候。


本集文物1:木雕双头镇墓兽



本集文物2:战国褐玉覆面



本集文物3:“兵避太岁”戈



本集文物4:算术书



大家好,我是河森堡。上一集最后,咱们说到,古代的楚地,巫术盛行,从荆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西汉古尸,以及他墓里陪葬的“告墓牍”上,咱们就看得出来。


而要想了解楚人的巫术文化,除了“告墓牍”,荆州博物馆还有那么几件文物,也非常有助于您体会楚地的“巫风盛行”。第一件,是造型极为特殊的“木雕双头镇墓兽”。这件文物尺寸不小,高有170厘米,1978年在湖北江陵天星观1号墓出土。有人说,它是楚墓镇墓兽中“造型最为怪诞的一件”, 似人非人、似兽非兽,给人一种狰狞恐怖的感觉。


这件镇墓兽,由实心方木底座、兽身,以及两对成年鹿角组成。木底座上面,是两只神兽,神兽头上,各有一对鹿角。兽头,被雕刻成变形的龙面。这件镇墓兽,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它顶部那两对儿硕大的鹿角。实际上,从现有资料看,楚式镇墓兽,与其他类型镇墓兽的一个明显不同之处,就是它们大量都带有鹿角元素。


据说,镇墓兽不仅能保卫纠缠死者的邪灵,还能恐吓盗墓贼。根据考证,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镇墓兽,就来自楚国。今天,在江陵、当阳、枝江、襄阳等地,陆续出土了大量陪葬有镇墓兽的楚墓。以著名的湖北江陵雨台山楚墓为例,252 座墓中,随葬有楚式镇墓兽的,居然多达156 座。


20世纪30年代,大量楚墓被盗,有一部分镇墓兽流传到了日本。日本学者水野清一先生,最早著述,认为这些东西的作用是镇妖辟邪。这个假说,经过中外专家多年论证,现在已经基本成为共识。


但是,新的问题马上来了。那么,镇墓兽的原型,是什么呢?镇墓兽,又到底是要用来镇什么呢?


关于镇墓兽的原型,各种推论少说也有二十多种,有说是龙的,有说是麋鹿的,也有说是羊的。而关于用来镇什么,显然,“镇邪灵”的意义要大于吓唬盗墓贼。那么,要镇守的邪灵是什么呢?它跟镇墓兽被设计成长着鹿角的样子,有关系吗?


其实呀,这两个问题,本质上是一个问题。要找答案,先得搞清楚“楚式镇墓兽”的发展历程是什么样的。楚式镇墓兽在诞生初期,并没有鹿角。湖北当阳赵巷4号墓出土的春秋中晚期楚式镇墓兽,就没有鹿角元素。一直到春秋晚期,在襄阳山湾墓地,才第一次发现了带鹿角的镇墓兽。后来,鹿角成了楚式镇墓兽的“标配”。荆州博物馆展出的这件,其入葬年代,已经是战国时代,两个兽头,两对鹿角。


据专家考证,这些镇墓兽,一开始用的是真鹿角,但是真鹿角不易保存,所以,后来改用了木质的鹿角造型。咱们上一集说了,楚人从中原来到楚地,半是迁徙、半是逃难。但是,荆楚大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养活了他们。其中最容易取得的,就是麋鹿。



麋鹿,在先秦时代,是中国东部地区分布最广的兽类之一。俗称“四不像”,性格温和,容易捕捉。在云梦泽边,有大群麋鹿生活着。《墨子》里说“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在楚文化里,鹿的形象比比皆是。《楚辞·天问》里,有“惊女采薇,鹿何祐”这样的句子。楚国人信仰的风神——“飞廉”,也是鸟身、鹿头。而在春秋时期楚墓出土文物中,鹿的形象,有时甚至排在龙、虎之前,可见楚国人对鹿,是崇拜又感恩的。鹿,用血肉供养了楚人。在楚人死后,还要在地下对付楚人的另一个敌人——蛇。


蛇,是游走在地下的,容易钻到古墓里,打扰死者长眠。所以我们看到墓葬里出土的很多东西,都跟蛇有关。楚地气候湿润,蛇虫很多。所以楚墓里这种压制蛇的形象就更多了,信阳长台关1号楚墓出土的镇墓兽,就是一种神兽抓着蛇正在吞食的形象。


有的专家认为,鹿能够“啖蛇”,也就是吃掉蛇。《抱朴子·登涉篇》里说,“麝及野猪皆啖蛇,故以厌之也。”所以,楚人在墓里设置有鹿角的镇墓兽,是希望雄壮的麋鹿,在地下,还能够帮自己抵挡蛇虫的攻击。


这个推论,从楚人的巫术信仰里也能看出来。比如,楚人认为幽冥世界里的神——土伯,就和鹿角有关系。《招魂》里说,土伯“其角觺(yí)觺(yí)些(suō)”。以前,这一直被解读为,土伯头上长着角。但是您要是看了马王堆1号汉墓漆棺画,就会明白,原来,“土伯”是“双手持鹿角”的形象。巨大的生存压力,很可能也是导致楚人崇尚巫术的原因之一。


好了,说完了木雕双头镇墓兽,咱们再来看看荆州博物馆的另一件重要文物——战国褐玉覆面。覆面,听过前面节目的朋友,应该已经很熟悉了。不过,荆州博物馆这件覆面,还是有些不同。1997年8月,这件覆面被发掘于秦家山二号楚墓。根据墓葬的形制、规模和陪葬器判断,墓主人是一位女性,身份地位还很高。


这位女性墓主的脸上,覆盖着一件褐色的玉覆面。这件面具,由一整块青玉雕琢而成,平面为椭圆形,长径20厘米,短径13.9厘米,厚0.23厘米。眼睛、鼻孔、嘴巴处皆镂空,四周钻有8个小圆孔,可以穿绳。


咱们之前提到过,面具覆脸,是古代全球流行的风俗,和人头崇拜有关。这件战国玉面具不一样在哪儿呢?原来,它明明是给一位女性用的,但是鼻梁下面,却明显有一撮小胡子。这是怎么回事呢?


研究资料显示,目前已经发现的、先秦时代的玉覆面,一般都是由若干块薄片玉器联缀而成,而且一般使用旧玉。像荆州博物馆这件一整块玉制成的覆面,非常罕见。


而这覆面,是用零碎材料拼成的,还是用整块材料做成的,还大有区别。零碎材料,尤其是碎玉拼成的面具,大量出土于中原地区。包括南越王墓、满城汉墓出土的玉衣,也都包含有玉覆面。而整块材料的面具,则大部分出现在少数民族的墓葬里,比如咱们说过的首都博物馆的辽代鎏金银面具。


辽代鎏金银面具


学者猜测,碎玉覆盖死者面部或全身,是一种葬俗;而整片材料做成的面具则有点不同,它们或是像古蜀国的铜金面具那样,被用于祭祀和祈祷;或是带有“战具”的性质。


所以,荆州博物馆这件褐玉面具——这个整片玉制成的覆面,可能本来也不是用于丧葬的。它可能用于祭祀,也可能用来当战斗中所需的防具。但是,不知出于何种特殊原因,这个刻着胡子的玉覆面,被放进了女性墓主的墓中,或许它寄托着某种特殊的祈愿吧。


古楚人为了生存和强国,披荆斩棘,昂扬奋斗,这塑造了古楚人火爆又迷信的性格。今天在荆州博物馆,陈列着大量战国时代的兵器,比如说著名的“兵避太岁”戈。从它们身上,我们就看得出来,当年的楚人有多么好战。


“兵避太岁”戈,说是“戈”,不过现在也有专家,认为它是另一种兵器——“戚”,亲戚的戚。这件器物,通长21.9厘米,内长8厘米,宽6.5厘米,前锋非常尖锐。在戈援的两面,各浅浮雕着一个“太岁”的神像,头上插着羽,双耳带着蛇做的耳环,腰里还缠着两条蛇,一手操龙,一手操蜺。两只脚踏着日月,跨下有一龙。戈上有四个铭文:兵辟太岁。


这个“开辟”的“辟”字,在这里当“躲避”讲。兵器如此锋利,用兵却要避开“太岁”。这样的观念,在当年的楚国非常盛行。


但是,“避”,避的只是太岁。对打仗,楚人可一点也不在乎。而在荆州博物馆,还陈列着“越王州(音“朱”)勾剑”、“越王不光剑”等好几把越国宝剑,都发现于楚墓,很显然,都是从越国抢来的。楚国人的军事实力,可见一斑。


越王州勾剑


不过,尚武、火爆、不断开拓的楚人,最终还是没能抵挡住秦国人。从楚倾襄王开始,楚国就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终于,在公元前223年,秦军攻入楚国后来的都城寿春,楚王负刍被俘,楚国灭亡。


楚国的灭亡,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的问题,也有人才的问题,楚国贵族后来完全没有了先祖“披荆斩棘”的开拓精神,骄奢淫逸,也是重要原因。但是,不得不说,这和楚国人太迷信,也有直接关系。


《汉书》记载,楚地“信巫鬼, 重淫祀”,就是信仰巫术鬼神、成天祭祀的意思。一开始,楚人生存压力大,寻找精神寄托可以理解。但是后来,国家比较安定了,还巫风大盛,这就很耽误事儿了。《太平御览》记载,当年孙武子指挥的吴军,都快打到家门口了,楚王还“躬执羽、巾发,舞坛下”——还在那儿跳大神儿。别人劝他,楚王居然说:“没看见神灵现在很喜欢我吗?我们肯定会受到保佑的,你们这些人怕什么?”然而,楚人显然没有真正得到庇佑,吴国人毫不客气,一举歼灭楚国。所以说,神鬼信仰拯救不了国家。


1983年底到1984年初,在湖北省江陵县张家山274号汉墓中,发现了一批西汉初年的竹木简,今天收藏在荆州博物馆。这些竹木简的内容,既有历法,也有法令法规。其中有一部分竹木简,根据字迹辨认,是一部数学书,书的名字,就叫《算术书》。


全书约有200多支竹简,其中比较完整清晰的,有185支。根据释文,我们知道这部书,一共有68个标题,比如“相乘”、“分乘”、“女织”、“里田”等等。内容上,介绍了当时比较实用的一些数字计算方法。已经涉及到了分数之间的乘除法、约分,以及“盈不足”等问题。有意思的是,里面解题的方式,和今天差异很大。


比如说“盈不足”问题吧,《算术书》里有个讨论“分钱”的问题:如果一个人分两个钱,就多出三个钱;如果一个人分三个钱,就少两个钱。问人有多少、钱有多少。


这种问题,我们今天都会列个方程来解。但是在《算术书》上,是用“算筹”来解决的。具体来说,就是用算筹摆出数字,用人数和“盈”、“不足”对角相乘,得出结果来,再把二者相加,就是所谓的“实”,也就是2×2+3×3=13,这就是钱数;而两个“子”,“相从”,也就是相加,就得到5,这就是人数。从《算术书》上,咱们可以看的出来,到了汉代,楚地人民虽然依然会在墓中埋进“告墓牍”这种东西,但科学和理性的曙光,已经开始照耀荆楚大地。


好了,咱们在荆襄大道上的博物馆之旅,即将进入尾声。下一集,咱们将走进“荆襄古道”上的最后一个博物馆,也是咱们整个第二季节目的最后一个博物馆——湖南博物馆,希望各位朋友不要错过。我是河森堡,了不起的博物馆,带您神游中华古文明,咱们下一集,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西溪河畔_

    不错

  • 小范先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