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药师经—十门通经

012药师经—十门通经

00:00
50:11

012药师经—十门通经

(二)、二藏者:一声闻藏,二菩萨藏。于三藏之中,诠示小乘理行果故,即释尊为声闻所说之四谛、十二因缘等教说,为声闻藏。以缘觉人,出无佛世,或出佛世,即摄属声闻。于三藏之中,诠示大乘理行果故,即为菩萨所说之六度等教法,则称菩萨藏。此经具明彼佛本愿功德,属菩萨藏摄。

(三)、四藏者;谓三藏之外,加一陀罗尼藏。陀罗尼藏:意为总持、能持、能遮。指能令善法不散失,令恶法不起。显说法门,经藏摄。光中说咒陀罗尼藏摄。

二、乘摄分三;先三乘,次四乘,后五乘。

A、三乘分为:

(一)声闻乘。禀四谛法,小乘也,如荧光。运载众生、出于三界、到涅槃城、成阿罗汉。

*四谛,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又四真谛;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四谛依次称为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1、苦谛:苦,泛指逼迫身心苦恼之状态。审实世间事物,不论有情、非情悉皆为苦;亦即对人生及环境所作之价值判断,认为世俗之一切,本质皆苦。苦谛即关于生死实是苦之真谛。

(1)三苦:依苦之性质,分为苦苦、坏苦、行苦三种。

(a)苦苦,有漏行蕴中,诸非可意之苦受法,逼恼身心之苦。

(b)坏苦,诸可意之乐受法,生时为乐,坏时逼恼身心之苦。

(c)行苦,除可意非可意以外所馀之捨受法,为众缘所造,难免生灭迁流,故圣者观见之,于身心皆感逼恼,故称为行苦。一切有漏之行皆无常而生灭迁流,故皆为行苦所摄,则非可意之法有苦苦、行苦二种,可意之法则有坏苦、行苦二种。

三苦对三界,以苦苦、坏苦、行苦配于欲界、色界、无色界,即:

(a)苦苦对欲界,三界受生无非是苦,欲界诸境逼迫,其苦尤然,故以配苦苦。

(b)坏苦对色界,乐坏时苦,称为坏苦。色界天虽受禅味之乐,报尽之时,还于五道受生死苦,故以配坏苦。

(c)行苦对无色界,无色界中虽无质碍之色,然以有漏心识生灭变化而有行苦,故以配行苦。

(2)八苦,乃众生轮迴六道所受之八种苦果,为四谛中苦谛之主要内容。

(a)生苦,有五种,即:(1)受胎,谓识托母胎之时,在母腹中狭隘不净。(2)种子,谓识托父母遗体,其识种子随母气息出入,不得自在。(3)增长,谓在母腹中,经十月日,内热煎煮,身形渐成,住在生脏之下,熟脏之上,间夹如狱。(4)出胎,谓初生下,有冷风、热风吹身及衣服等物触体,肌肤柔嫩,如被物刺。(5)种类,谓人品有富贵贫贱,相貌有残缺研丑等。

(b)老苦,有二种,即:(1)增长,谓从少至壮,从壮至衰,气力羸少,动止不宁。(2)灭坏,谓盛去衰来,精神耗减,其命日促,渐至朽坏。

(c)病苦,有二种,即:(1)身病,谓四大不调,疾病交攻。如地大不调,举身沉重;风大不调,举身倔强;水大不调,举身胖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2)心病,谓心怀苦恼,忧切悲哀。

(d)死苦,有二种,即:(1)病死,谓因疾病寿尽而死。(2)外缘,谓或遇恶缘或遭水火等难而死。

(e)爱别离苦,谓常所亲爱之人,乖违离散不得共处。

(f)怨憎会苦,谓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

(g)求不得苦,谓世间一切事物,心所爱乐者,求之而不能得。

(h)五阴盛苦,五阴,即色受想行识。阴,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不令显发。盛,炽盛、容受等义,谓前生老病死等众苦聚集,故称五阴盛苦。

(3)无量诸苦:

一切诸行苦,一切有为有漏之法皆迁流不息,故称一切诸行苦。

二苦:(一)内苦,即四百四病之身苦与忧愁、嫉妒等心苦。(二)外苦,恶贼虎狼之害与风雨寒热之灾。

三界苦:指三界之迷苦,往返不止,乃有罪众生之生死轮迴境界。

五苦:(一)诸天苦,一切天人皆受生老病死之苦,并依先世之所作而定寿命长短,又诸天皆有命尽。(二)人道苦,由奴婢下使至帝王转轮圣王,皆受生老病死、飢渴寒热等无量百千种之苦。(三)畜生苦,禽兽虫鱼等类皆受飢渴寒热、供人取食、相互噉食等万般之苦。(四)饿鬼苦,饿鬼身长一由旬,而咽细如针孔,其喉中喷火,不得饮食。(五)地狱苦,地狱有铁城镬汤、剑树刀山等八寒八热之苦。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665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