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过程中有疑问请扫描上面二维码加课程助理微信(或复制微信号 ytjddxj),课程助理会邀请大家进微信学习群,探讨交流、答疑解惑。
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这里是《一听就懂的心经》,我是金刚师红。
我们上一次的分享中,已经介绍了空与有的一些关系与特点,也顺便提到了方便大悲与智慧空观的结合,就是如《维摩诘经》所言,“有方便慧”和“有慧方便”的空有不二的究竟落实。
讲到这里,我们再一次地回到第82次的分享中,曾经提到戒律的问题,当时,维摩诘长老就告诉那两位犯戒的比丘,“一切法生灭不住。如幻如电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炎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根据我们过去的所学,这句话也就是说,你达到了般若圣境,那么,也就是真正的奉持戒律;能够知道这就叫守戒,那就是真正的善于诠解戒法。这里所说的“一念不住。诸法皆妄见”,与后面两位大佛一起讨论方便与慧的时候,其宗旨是完全一致的。因为“不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以自调伏”,就是如幻观,观自已如幻,观众生如幻。而维摩诘佛帮助这两位比丘放下自心的烦恼,发起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可以说,也正是“植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此,整个维摩诘与优波离还有这两位比丘共演的度众大戏,充分体现了悲智双运的圆满。只是,这里还多了一个量化的指标,就是这样的如幻观,是有一个定向定量的标准的,那就是:“离诸贪欲、瞋恚、邪见等诸烦恼。”也就是,如幻观的修行,其方向到底在哪里?这里已经跟我们讲得明明白白,就是要去除自己的种种烦恼,远离贪、嗔、痴、无明邪见,这才是如幻观的真实修行标的。如果当年的嘛哈嘎拉和密勤日巴在学修大圆满的时候就能够看到这句圣言量,那么,他们当年或许也不会走错了方向。这一点,其实是很重要的。
所以,虽然说《维摩诘经》一直都在讲般若,很多人都把这部经书视为讲解大乘空性胜义的经文,但是,我们也一直都说,这是一部讲解清净的圣典,更因为清净实际上就是庵摩罗识的开显,因此,在中国汉传密宗,更认为这是一部如来藏识实践的圣典。所以,般若就是要我们清净;空圣义的解读,就是要我们清净;就是要我们开显我们的深部意识,我们的《心经》学习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说他已经达到了空的境界,但是,却有许多的欲望、瞋恚、邪见等诸烦恼,我们可以想见,他肯定是没有臻晋真正的空义。
我们很多朋友都喜欢讨论空,但是,往往会忽略这一个方向性的提点,其实这一点非常值得重视。讲起来也非常简单,因为我们讲空有不二的时候,这个有,是在空的摄持下,在你的境界中,它是幻,就不可能令你产生执着,所以它一定是远离贪嗔痴的。
我的 师父经常教育我们,清净是一切戒行的根本,如果失去了内心的清净,这个持戒,是不究竟、不彻底的。但是我们也要同时强调,说清净,强调内在清净的重要,不是不要戒规的细行,恰恰相反,这两者其实统一的,因为佛陀所制定的具体的戒行,实际上都是帮助我们达成觉悟的道,所以这些戒行本身就与觉悟,内心的清净有着高度的统一性、谐和性,他们之间或许有次第,但却没有对立,只不过,佛教诸乘各有不同的戒规,有时在显现与起用上有些不同,因此在修行中强调别解脱戒、菩萨戒、三昧耶戒,三戒要彼此圆融。所以,在《维摩诘经》中,曼殊师利与维摩诘两位大佛相互讨论方便与慧,也就是空有不二的时候,就说到了一个调伏与不调伏的问题。所谓调伏,其实,戒,毗奈耶,也是有调伏的意思,所以这里的调伏,就是一种规范。经中接着前面所说的悲智不二的讨论继续说:“菩萨应如是调伏其心:不住其中,亦复不住不调伏心。所以者何?若住不调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调伏心是声闻法,是故菩萨不当住于调伏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是菩萨行。”
可以说,这里所言的调伏与不调伏,又是再一次地体现了空有不二,不落两端,不住于空,也不住于有,“不当住于调伏不调伏心”,离此二法,远离极端,空有俱泯,而入如如的无言之境。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微妙的境界,是离言绝相,心行路绝的。
同时,这里所说的空有不二,其实也涉及到我们平时常说的止观。
止观是佛教重要的修行法门之一,无论哪个流派乘次,都是会涉及止观的修行,所以杜顺和尚有一本论就是叫《五教止观》,里面对各个乘次的止观之学都做了剖析介绍。所谓止,就是我们经书上看到的“奢摩他”,所谓观,就是“毗婆舍那”,把心专注于特定的对象,从而止息一切妄念、停止一切散乱之相,这就是止,以正智慧、以般若观此对象,分别因缘生灭之相,就叫作毗婆舍那,实际上也就是抉择。两者合起来就叫作止观,止观也就是定与慧。无论修禅宗的参话头、打禅七,或者是净土的念佛,或者是密宗的三密瑜伽,其实,都是贯穿着止、观的修行。我们平时经常说戒、定、慧,大家就知道,无论定或慧,都是佛教徒重要的实践课目,止与观,可以说是相辅相成地帮助佛弟子顺利行进在修行道上,以此二义渐渐修习,不相舍离而得成就,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
观色即空,就是止,大智而不住生死,这是由假入空的空观;而观空即色,就是观,大悲而不住涅槃,而空色无二,也就是一念之间止观俱行,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这就是空幻平等观。
喜见菩萨就曾经说过,“色、色空为二。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识,识空为二。识即是空,非识灭空,识性自空。于其中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可以说,是对我们这些空有不二圣义解读的一个非常好的总结。
当然,关于空有不二,虽然我们说了这么多,但是真正融契到这个境界中,实际上是很难用语言表述出自己的状态的,只能说这是一种经过了反复的锤炼净化以后,进入到深度的真空观,一种似乎是很自然发生的状态,“不思议”--无法思、无法议,这个词语,在此时似乎尤其精准地表达了这种境界。
现在,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只能说是一种六识层面的教相分析,尽可能地阐明对空有不二之境的领悟。
当然表达,有的时候也是非常容易暴露我们对某个问题的认知欠缺,所以古代的高僧大德们也专门地为此作过一些问题辨析,我们这里取例子来介绍一下。
比如说:我们讲空有不二,是不是因为空和有是一种相依的关系呢?
那么,你的对辩方就会告诉你,如果是说“相依”,这个词就用错了,因为“相依”是显示两个不同的存在彼此依赖,但事实上,空与有是“相即”,“即”,是不可分的。中观认为空有不二,空为性,相为用,性与用自然不可分割;唯识认为遍计所执本来无,所以空,依他起犹如幻,故空,圆成实不起不作,似空花而自体空,也是如此。所以,无论空宗有宗,都是认为离有无相,绝戏论。
第二问:有和无到底是一还是异呢?
答:一体相即,即成一执,异者,即为异执,亦一亦异不是矛盾了?那么非一非异也就成了戏论。所以,都不是。
这是古代的高僧大德们曾经对空有不二讨论过的问题,我相信大家听了都感觉有点玄晕了,这里确实是非常思辩,而且开个玩笑,也是需要很高的语文水准。但是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知道,空有不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么严肃的问题,甚至,真正只能是宗下所说的“至极无见地”。
幸好,我们还有最直截了当地通达空有不二的方法,那就是在俱德导师的指导下,通过适合于我们根器的宗教过程,实修亲证,真正地进入到如是境界。我相信,一个吃过苹果的人,即使他描绘不出苹果的形态,甚至把苹果似乎说得很像一只梨,但是,他吃梨的时候,一定能够知道这是梨而不是苹果,那才是苹果。
受益,但越往后越有点听不懂了
师红长老 回复 @人陪生人陪生是: 不要着急,慢慢来,也可以请助理拉你进群。
师红长老,该如何向你请教关于佛发的问题哪
师红长老 回复 @1309129bogx: 长老去闭关了,请等待长老回来。或加助理微信。
师红长老吉祥🙏🙏🙏!修习奢摩他,对治散乱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
无论空宗有宗,都是认为离有无相,绝戏论。
“不当住于调伏不调伏心”,离此二法,远离极端,空有俱泯,而入如如的无言之境。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微妙的境界,是离言绝相,心行路绝的。
一切法生灭不住。如幻如电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诸法皆妄见。
“离诸贪欲、瞋恚、邪见等诸烦恼,也就是清净了!
心经是讲菩萨心,大悲心切亦大智,追及听闻与受持,感恩慈云与雨露。
幸好,我们还有最直截了当地通达空有不二的方法,那就是在俱德导师的指导下,通过适合于我们根器的宗教过程,实修亲证,真正地进入到如是境界。
老师,色和空与0和1是不是有相似之处
师红长老 回复 @年华褪去生涩_: 恐怕也不是那么简单,因为0和1不见得能够表现他们之间那种一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