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堂 | 说明文的特点与写作技巧

小课堂 | 说明文的特点与写作技巧

00:00
12:35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助教小西老师。

我们在这个单元中学习到了很多篇有趣的说明文。有些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语言,有些让我们知道了大雁的迁徙,有些带我们去揭秘恐龙灭绝的故事,还有一些带我们去捕捉时间在地球上留下的足迹。这些看似深奥的科学知识和话题在作者的笔下,竟然是如此的生动活泼,清楚易懂,甚至读起来语句还很优美,他们究竟有怎样的诀窍呢?今天我们来谈谈如何写好一篇说明文。

首先,我们要掌握五种非常有用的说明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描述我们要说明的事物或道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有哪些有用的方法吧!

第一种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举例子。举例子可以帮助读者快速理解我们要解释的一个比较抽象的理论。比如在《大自然的语言》中,作者在说明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时,举了下面这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通过这个例子,作者非常清楚地说明了:对于北京这同一个地方来说,如果这一年的花开得比前面两年都晚一些,说明啊天气还不够暖和,春天还没到,这种气候是不适合农业生产的。所以,通过观测花期,人们就可以准确判断现在的气候是不是适合播种,从而可以提高种子的成活率,避免损失。

你看,读了这个例子,你是不是就明白为什么竺可桢先生会说:物候观测可以反映气候条件,对于农业生产格外重要了呢?

第二种常用的方法是打比方。打比方就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在说明文中比较形象或具体的方式来讲一个比较抽象的理论或事物。比如我们在《恐龙无处不有》这篇课文中,曾经读到这样一段话: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这里,作者就是用打比方的方式,向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板块构造”理论可以解释我们在陆地上看到的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现象。他是怎么打比方的?他把这些我们看不到摸不着的板块比作是一块块板,这些板上面驮着一片片大陆,这样一来,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理解板块的作用,当我们理解了板块的运动会带动大陆的运动的时候,也就能更容易地明白,为什么板块的运动会造成我们陆地上看到的种种地理现象了。

第三种常用的方法是做比较。为什么要作比较呢?就好像我们有时候说一个人很高,可是有多高呢?说来说去别人也不是很了解。但是如果我们说:这个人,比姚明还高。那别人一下子就能明白了。比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描绘事物的某种特征。比如我们在《大雁归来》里读到这样一段话:

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即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也几乎是一声不响。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

为了说明大雁是如何坚定不移地向南迁徙的,作者用乌鸦和大雁来做比较。因为在大众的认知中,乌鸦已经是非常有名的笔直飞行的鸟类了,但是和大雁比起来,乌鸦的飞行也只能算是曲线,这足以说明大雁在迁徙过程中是多么的执着和坚定了。

需要注意的是,做比较的对象是非常有讲究的,比如你要说明一个人长得很高,那就要把他和一个长得很高的人比,这样的比较才能说明问题,如果你要说明一个人很矮,那就要把他和矮的人比,比如和七个小矮人作比较,如果你说:这个人长得很矮,比姚明还矮,这种比较是无效的,因为我们大部分人都比姚明长得矮,他比姚明矮,并不能说明他比一般人矮。

第四种方法是列数字。我们知道,写说明文最重要的就是清楚和准确。上面我们说过,如果要说明一个人很高,可以那他和姚明来作比较,但是比这种方法更管用的,就是用列数字的方式。比如你可以直接说,这个人身高2米1。因为大家都知道,2米1这个身高远远超过我们一般人的身高,所以别人一听,就能明白:哦,这个人是真的很高。另外,因为数字往往是通过观察、统计或实验得出的数据,所以可以为我们的观点和理论提供强有力的证据,使我们的文章更有说服力。比如我们在《被压扁的沙子》这篇课文里读到了下面这段话:

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作者用“850℃”和“30分钟”这两个数字,准确说明了,在怎样的情况下,斯石英会再度变成普通的沙子。作者为什么要做如此清楚的说明呢?因为这条准确的证据足以证明火山爆发是无法产生斯石英的,因为火山喷发的岩浆的温度可以达到900-1200度,在这种情况下,斯石英会因为温度过高而变成普通的沙子,不复存在。这一点可以帮助科学家来判断,恐龙到底是因为火山喷发还是巨大撞击而灭绝的。

第五种方法是引用,就是引用名言、文献、典故、传说或俗语等等。比如在《被压扁的沙子》中,作者在第二段就引用了1980年的一篇报道,从而引出第一种关于恐龙灭绝的猜测。你看,这就很好得保证了这种猜测的权威性,似乎是在对读者说,这种说法是权威的,可不是我自己胡编乱造的哦。所以,引用的说明方法的其中一个好处就是帮助我们提高观点的说服力。可是有的时候,作者的有些引用看起来和文章的关系并不是很大,比如在《时间的脚印》的开头读到的那首高士其的诗《时间伯伯》,那这首诗的作用是什么呢?一方面是照应了题目,形象地暗示了时间每走过一个时代都会留下踪迹,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引用名家的诗歌,也凸显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同学们,上面我们讲了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和引用这五种方法,这些方法的好处是,不仅能帮助我们准确的描述事物,同时还能够帮助我们加入很多形象的比喻、生动的事例和权威的名人佳句,使我们的文章更加生动有趣,避免把说明文写成干巴巴的说明书。

好了,上面讲的是写说明文的手法,在掌握了方法之后,接下来就是布局谋篇了!我们来说说说明的顺序。为什么说明文讲究顺序呢?因为人们在认识某种新事物的时候,往往是按照某种顺序一点点接受的。就好像我们从小学语文,总要先学一个字,再学一个词,到词组,最后是句子和文章。如果我们在说明文中,东说一点,西说一点,读者读起来就会觉得云里雾里,稀里糊涂。那么说明文都有哪些顺序呢?

第一种是时间顺序,当我们要介绍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制作工序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时间顺序。比如《大雁归来》里,作者就是按照时间的顺序为我们讲述大雁在南方越冬的生活状态,从三月一直写到五月。除此之外,如果我们要描写一株植物从发芽生长到成熟,或者一本书是如何生产制造出来的,也可以依靠时间顺序。

第二种是空间顺序,比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里到外等等。当我们观察建筑、或一个具体事物时,用空间的顺序来写就是比较合适的。比如我们如果观察大雁塔,当我们还没有走进塔里面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上到下去观察大雁塔的外观。随着我们位置的移动,我们走到了塔里面,我们就可以观察大雁塔内部的格局和构造。当我们一层层地登上高塔,就可以从左到右地来描述我们即目所见的大雁塔内部的细节等等。

第三种是逻辑顺序,这种顺序一般是在分析一个比较抽象的问题时用的。比如《大自然的语言》就是先为我们介绍了大自然的种种气候和生物景象,然后引出了“物候”这个概念,这就是从现象引申到本质的手法。之后他先总得来说什么是“物候”,然后又分别向我们介绍了影响物候的几个主要的因素,这种就是先总后分的写法。《被压扁的沙子》先抛出了恐龙灭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个问题,然后介绍了两种可能性的答案,接着介绍了可以帮助我们来做出判断的“斯石英”,最后通过分析恐龙灭绝年代,斯石英的存在状况,一步步引导我们得出恐龙灭绝的最终原因,这就是按照逻辑推理的顺序层层递进的写法。

好了,今天我们介绍了五种非常有用的说明方法,还介绍了三种布局谋篇的结构,大家学会了吗?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90657ryav

    这个配乐太尖太亮了,影响收听内容,是不是可以再低一些,柔一些,个人建议,仅供参考

  • 时光清浅ww

    您好,老师!付款之后,是所有的年级的课都可以听吗?

  • 听友219809739

    好听,可是我四年级

  • 1362680xhve

    老师总结的很好,谢谢。

  • 听友292548671

    .

  • 听友219809739

  • 依然_5mw

    更新实在太慢了

  • 白楚妍

    小西老师好!我想问一下,我订的八年级语文下,为什么这节课不能听到?得到郦老师这里才能听呢?为什么我会收不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