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集 气-气化之说玄机深

第85集 气-气化之说玄机深

00:00
19:59

如何找到潘毅老师:①购买本课程《中医文化必修课》②添加正安答摩景天微信号【damotiaoli】,发送数字666 ,审核通过后即获入群资格。群内不定期进行经典诵读打卡、学习交流等,潘毅老师也会进群答疑哦。


【课程内容】



气化,简单地说,就是气的运动产生的各种变化。这个形式可以包括形化形,气化气,形化气,气化形。



面对中医「气化」这两个字,很多人习惯都会做一个粗略的领会,懒得做复杂的理解。但假如真要往深里面探究,又往往谈气色变,这反映出中医气化理论的复杂性。


 

的确,气化并不简单,它不仅仅局限在广义与狭义之气的各种变化,而常常呈现出多层次、多形式的变化。


 

我们现在就从哲学到医学,从广义到狭义一层一层递进地去捋顺它。


 

首先,从哲学,或者「道」的层面看:



从元气论的自然观出发,宇宙是个一气混元的统一体,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元,人处天地自然中,自然也就和宇宙万物构成同源,都是由气组成的。所以《黄帝内经》就有「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以及「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这样的说法。这实在可以看作是哲学之气在医学人体上的转注。


 

在有形的生命体是由气聚而成的基础上,下一层次的人体脏腑组织等有形之体也应是由气组成。


 

再进一步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物质,比如气、血、津液、精,按道理也是由气以不同的方式或聚或散而成。



到了阴阳五行,精气血精液,这些具体内容的时候,哲学之气的内涵与人体生命活动的具体现象解释,就再进一步相合了。


 

我们现在具体的来看看:当这种构成万物的最基元之气,以阳化气、阴成形的形式,或是阴、阳不同的功能特征来呈现,那它就是阴阳,


 

假如基元之气以五行的特性来呈现就是五行。



这句话好像有点绕,该怎么理解?



就是木这一行的本质是木气,火这一行的本质是火气,而且五行之气还可以相混。比如说我们可以说一个人以木气为主,略兼金气。



还有五行与阴阳也可以相混,比如我们说它阴木、阳木。

 


这就不难看出来了,气化这个词好像是很简单,其实它可以排列组合,这一排列组合就显示出气化其实是形式多样的。

 


再进一步,别忘了气的本原态是散的,当这基元之气以散在无形而活动力很强,类似于自然界的气态形式呈现,同时又具有推动、气化、防御、固摄、煦和这么一些功能的时候我们就叫做狭义之气。



但气是可以聚而成形的,所以当基元之气凝为液态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他的形质与功用不同再细分。比如比较清稀,运动性比较强,流动比较快,分布比较表浅,以滋润功能为主的我们叫做津;如果比较稠厚的,运行比较慢的,在人体分布比较深,而以濡养为主的我们叫液;津液渗入血脉与营气相合,呈现出红色而有营养作用的我们叫它血;假如这种液体的东西很稠,具有生殖生长发育这样一些功能,我们叫它精。

 


又由于以上我们讲的气、血、津、液、精,他们的物质基元是相同的,所以它们后天就可以转化,等于说是气化气、形化形、形化气、形化形。

 


这怎么理解?



什么叫形化形?比如我们人一辈子的生、长、壮、老、已,形体是在逐渐的变化之中,这个本质上你可以说是最微观物质的改变,可以叫气化。

 


什么叫形化气,比如说水是液体,一蒸发就变气态了,当气态一冷却又还原成液态,液态一受冷,比如说到了零度,可以结冰变固态,这个过程我们可以说既包含了形化气,也包括了气化形。

 


很多人会说,照你这样讲的,是不是只要物质形式改变了、能量形式改变了都算气化?

 


对了!

 


气化这两个字,假如笼统地说,就是我们平时讲的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

 


再进一步,别忘了中医还有一个天人相应。

 


那又怎么样呢?人体从整体到脏腑组织,再到气、血、津、液、精,由于它们本质都是气,所以都可以与自然界之气,以同气相求的方式相感相应,到了这里,哲学之气向医学、科学之气的转化过程就基本完成。同时自然之道与人体之理也因此贯通了。

 


再进一步就是医学之气本身按需要来分领域,分层次的问题了。



我们前面讲过,人体狭义之气按照它的来源、组成、分布跟功能,可以分为元气、卫气、宗气、营气。假如一身之气分布于脏腑经络,我们就可以说它是脏腑经络之气。

 


而这些气通常是以功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我们在上一讲,举过心气虚,以及心气充沛的例子。

 


可以说在人体,气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显示为各种功能态,但它也可以当作物质来看。从物质的角度,实际是对各脏腑组织经络起激发与推动作用的动力源泉或是物质基础的概括。



所以,气实际上是功能与物质的统一体。

 





再往下,就是我们上一讲讲到的气的功能,推动、煦和、防御、气化、固摄。



还有就是气的运动,这个,我们习惯叫气机,气的运动表现形式是升、降、出、入四个字。



假如气有病,第一类叫气虚,它代表气这种物质减少了,同时伴随相关脏腑的功能减退了;



第二个叫气机失调,包括气滞、气逆、气陷、气闭与气脱,这些我们上一讲讲过,这里不再重复。


 

我刚才讲的是气本态的病,别忘了气还可以聚而成形,所以当气聚态,也就是说有形的物质的病,我们怎么看:



比如当津液多了,停下来,我们就可以根据它的不同形质,可以分为水、湿、痰、饮。



什么是水,你可以理解为我们平时讲的水肿那个水;湿怎么理解呢?湿,你大概可以理解为体内类似水分子多了,成弥散状态,以重浊、黏滞、趋下这么一特征呈现出来;痰,有有形、无形之分,总体来讲痰又比水、比湿要稠厚,这个概念太复杂,我们现在暂时不展开,放到病因部分专门来谈;饮跟痰关联性很大,但是饮比痰要清稀,它的概念也很复杂,不适合在这一讲里面完全展开。



而津液少了,我们就叫做津亏。

 


同样原理,血少了我们叫血虚,血停下来我们叫血瘀。

 


但是别忘了它们本质都是「基元之气」以不同的形式组合或聚合起来的病。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给它一个归纳,实际上人体处在不同状态,表现为不同的病象,相应就是具体不同的气化组合,再以不同的中医名称来表达。

 


举个例子:我们可以从下面一组症状来加以体会。比如一个人出现心情忧郁、闷闷不乐,喜欢叹气,同时有少腹、两胁、乳房的胀闷,还有脉弦,很多人说这不是肝气郁结吗?对了,这是肝气郁结证,那么肝气郁结证的实质是什么呢?实际上它就是狭义之气,这种无形而流通性很强的极细微物质,停滞在肝经,而且出现了功能障碍。

 


假如在这个基础上再出现,烦燥、失眠,我们可以说是肝郁化火,这个化火其实又是另外一种气化形式;

 


假如再进一步出现腹胀、纳呆、便溏,我们就可以说同时又犯脾了,假如再进一步出现恶心、呕吐、打嗝、反酸我们又可以说同时又犯胃了,

 


假如这个人是个女性,她还可能出现什么呢?比如说,经色紫暗夹血块,那我们就可以说同时又有瘀血了。

 


那么整一个的结合起来,她的诊断就应该是肝郁化火、血瘀,同时犯脾、又犯胃。

 


这么多名词的组合,说白了无非是人体基元之气的多种形式变化的总合。



那么,不同质地、不同形式的气的或聚或散的不同状态,都可以在证的名称中得到显示,证的名称你可以说是证的「象」的变化的概括,同时也是气万般变化,万般组合的总汇,尽管它用的不是现代的生物理化名称,但它变化的繁复也绝对可观。

 


我们可以再进一步,现在不是很时髦用现代指标来研究中医吗?我们看,假如以中医的证为对象,中医气与现代生物理化指标的使用差别在哪里呢?

 


假如以生物理化综合指标来标示证,证不一定有特异性指标的改变,有时就算是有,也只能只是某些单一指标呈现出来,你单看数据,因为可以量化,可能很漂亮。



但别忘了,中医的证是整体状态,不是局部病灶,你单一指标不等于是整体状态的生物理化指标的总合。

 


但假如有人说,我要找整体状态的生物理化指标。



一、你能找到吗?二你能找全吗?



再退一步,就算找全了,他们的单位不同,排列组合不同?统计怎么统计?



所以你就算找到整体的生化指标,实际上也很难形成类似于中医讲的肝郁化火、犯脾、又犯胃再加血瘀这么一个具有总的形成机理,总体精确的概括。它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实际上对临床的指导性就有限。

 


同时别忘了这里还有一个成本问题,你想想假如要全身同步、多系统、多指标的检测,这是一个怎么样的诊断成本?

 


现代医学似乎还没有一个病的诊断需要这么奢侈的成本。你看血压仪一测量,高血压的诊断就可以终身享用,有些诊断虽然价格也不低,但是大多数诊断的有效期都比较长。

 


但你别忘了,中医辨证论治的证是可以变的,等于说你证的诊断,每次复诊都是必须的,假如为了一个随时可能变的证,我们每一次都做一个全身性的生物理化指标检查,值吗?

 


医学是要计算诊疗成本以及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的。假如真是这样做,那么好了,以后炫富可能就不是比什么豪宅、豪车,只需要轻描淡写地说一句,我们今天看中医了,别人可能就感觉到,牛,你真牛!

 


所以,假如以气的或聚或散不同状态变化为证的本质,再以中医证的名称来命名,那么气的微观变化从还原分析的指标角度来看虽然不一定很清楚,名词也不显时尚。但它对证的总体概括却没有走样,与证的状态对应得严丝合缝。



不管多复杂的证的变化,我们都可以通过像刚才那样的肝郁、化火、犯脾、犯胃、血瘀这种多因素的组合来从容应对,证的天人各候,比如因时、因地、因人的内外沟通也不存在问题。

 


这里,气既是证之象的来源,也是证的原理的根本,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用来指导临床实践也行之有效,关键还不需要任何成本,我四诊合参就够了。

 


那么这样就引出了一个问题,以还原论实验的方式去找证的微观诊断指标或本质,有没有可能是骑马找马?不是说「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



已经过中医实践、检验过无数次的理论与行为模式,为什么一直还在被不一定合适的工具、方法在不断的检验,或是要求做这种检验?

 


说老实话,中医从来不拒绝合理的东西,关键是这个合理不但要合现代之理,更要合中医之理,而且用这个理来指导中医实践,真正行之有效才算硬道理。合适的,才有可能是科学的吧?

 


由于气无限变化的特性,所以假如以气的视野来看世界,人们看到的是万物于气的无穷变化之中呈现出来的动态之「象」,简明的说,就是「气化」两个字,但是假如你要把它展开的很详尽的说,那么万般变化自有万般模式,需要详尽还是需要简略,可以因研究与临床的需要。

 


只不过我们习惯了简化版的、懒惰版的、模糊版的气化表达,而逐渐失去对复杂性的气化内涵的表达习惯,现在却反过来责怪「气化」两个字失于笼统。

 


有一本书叫做《景景室医稿杂存》,它里面对中医是怎么说的呢?

 


它是这样讲的:「我中华用气化以医病,其道本法乎天气地气之变迁,病气药气之制服,是药之所以能治病者,其原理本乎四时阴阳而来,乃贯彻天人一致之学。」



中医的科研现在处在什么状态?就是掌握了道理还以为自己没道理,却反认他乡是故乡,这似乎是没有明白在中医学科之中,气之理才是真正可寻、可道、可法、可验的根本理,其他的原理、技术或者可以参考、借鉴、辅助,但不应反客为主,更不能自己失去魂魄。



(本集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58004919

    这几百块化得最值得

    乾坤为体坎离为用 回复 @58004919: 必须的

  • 吴自强_us

    请问潘教授,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数》《时》《和》什么时候出版?

  • 13815252vgl

    你好!我因为带孙子没有时间细看,只好抽空复制一下,慢慢去悟,这样实在不方便了!能否想办法,谢谢了!

    正安答摩 回复 @13815252vgl: 建议来喜马拉雅上看就好哦,可永久收听和查看文稿的~

  • 祺然_53

    气化这一章说明人不能吃的太饱,气就没有生成的空间,也无法运行。

  • 席一清一

    这一章听完,感觉将气的原理理清了,一切病变都在掌握之中了

  • 静默儿

    自然之道与人体之理具有一致性。

  • 四驱兔子的

    大道至简

  • 1325212twwl

    好久没来听课了,想念潘毅老师啊,听到老师的声音就像许久未见的老朋友一样,感恩老师!

  • 一山一水一好人

    听了还想听,说不清原因,听了好几遍!

  • 纵横树林

    氣化這節,講的好透!意猶未盡。感恩潘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