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局粉丝群
凡是已购本节目的朋友,添加小助手微信(jpgxsfxzs),发送购买截图即可加入历史大变局微信群,有机会获得一系列福利。同时,欢迎大家关注“姜鹏历史沙龙”微信公众号,让我们一起谈古论今,遨游上下五千年。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你好,我是钱文忠。欢迎收听《中国历史大变局》节目。感谢您收听我为您主讲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也非常感谢您让我有这样一个机会与您交流,向您请教,和您一起共享读史的乐趣。我首先要说明几点,可能有些听众朋友们熟悉我的声音,那么大家会觉得我这个声音有点奇怪。确实,大概一个月来,我一直鼻塞,一直好不了。如果我的声音让您感到不舒服、不愉快,请您理解并原谅,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要向您说明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而且内容丰富,牵涉面很广。所以,我就必须依据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在他们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加以重新地组织,来向大家做讲述。我在讲每一个部分之前,我都会向各位听众报告这些学者的尊姓大名和他们的研究成果,一个是表示不敢掠美,第二个,也是要表示对他们的学术工作的尊敬,对他们的学术努力的感谢。
第三点,要向听众朋友们说明的是,魏晋南北朝,一般来讲是指公元220年到公元589年,期间的时间跨度是369年,那么这是非常遥远的过去。在当时,无论是国别的概念、民族的概念,还是疆域的概念、行政区划的概念等等,和今天都不相同。所以我们千万不要用今天的观念,或者今天先入为主的一些印象去考量当时的历史状况。这一点,一定请大家留意。特别是我们在讲文化交流,“文化”它本来就难以定义。大概在20多年前,中国学术界、文化界有过一场文化热,在那个时候有很多学者就统计过到底对于“文化”有多少种定义。有的学者说有200多种,有的学者说有300多种,有的学者说有400多种,甚至还有更多种的。所以“文化”其实很难定义。那么我们在这里就采用文化最宽泛、最日常、最普通的定义,约定俗成。我们不再做过细的定义和分析,实际上也做不到。
在向大家做了如上的这些说明以后,我就给大家正式开始第一讲。第一讲主要跟大家讲述地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主要沿着哪几条道路进行。换句话说,我们要讨论文化“通道”的问题,文化交流的途径的问题。魏晋南北朝指的是公元220年到公元589年,这一段历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有些学者做了干净利落的总结,叫“北方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发展。”这样的概括,简单明了,大致是可以接受的。当然这绝对不是说,北方的经济没有发展,北方的经济也有所发展;也绝对不是说南方就没有民族融合,南方当然也有民族融合,比如山越、蛮、僚[①]这些族群,都经历了一个汉化的过程,就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的。
这一段时期发生的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在我个人看来,是“五胡”——也就是五个当时的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并且创立政权。然后这五个民族都最后瓦解,逐渐和汉族融合。“五胡”就是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五个民族。现在除了“羌”这个名字还保留着以外,其他四个民族连名称都没有了,民族的基本的组织也瓦解了,与汉族都融合到一起了。
而在这个民族融合的过程当中,许多外来的东西,当时都带着一个“胡”字,“胡”就是表示外来的、胡人的东西,比如胡饼、胡饭、胡羹、胡椒、胡麻、胡瓜,等等等等这些胡人的东西;有一些胡俗——胡人的风俗,胡人的语言,胡人的歌曲,胡人的音乐,比如羌笛,“羌笛何须怨杨柳”[②],羌笛就是胡人的乐器,都逐渐成为了中原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这个时期是非常常见的胡物进入中原地区,并且融合到中原的文化生活当中(的时期)。我们现在如果在那段历史时期看到一个“胡”字,我们大致就可以判断,它不是中原本来就有的东西,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有这样一个意识。
当然,我们讲文化融合,我们在讲述的是一个非常纷繁复杂的过程,不简单。在这个阶段,不同的文化相互融合是主流。但是同时,不同的文化也有相互竞争,相互斗争这样一种情况。而后面的情况,有的时候非常地惨烈。文化融合最好的例子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汉化,他甚至禁止当时的鲜卑贵族讲鲜卑话,禁止他们穿民族服装,而且要把他们的鲜卑的姓氏改掉,按照中原士族的传统,去判定门第的高低——你这个是不是世家大族?你的门第高不高?
这样的制度,当然反映的是当时的兄弟民族,它的文化和中原汉族文化交融的例子,这当然是让我们非常欣喜的,非常乐于看到和听到的。然而同时也不能否认,那时也有大规模的、不同文化之间的竞争,比如“六镇之乱”[③]它就是反汉化的,它反对自己的民族,或者反对其他的兄弟民族汉化。“六镇”指的是沃野[④]、怀朔[⑤]、武川[⑥],抚冥[⑦]、柔玄[⑧]、怀荒[⑨]这六个军镇。所谓的“军镇”就好比今天咱们讲的军区,边防军区大致分布在今天的河套西北(黄河的河套),河套西北到河北张北县一带,本来是北魏用来抵御柔然[⑩],用来保卫首都平城,也就是今天山西大同的六个军事重镇。那么在北魏的末年,这里发生了暴乱,称为“六镇之乱”,在魏晋南北朝历史上是一件大事。在这个过程当中就出现了非常强烈、剧烈地反汉化的现象。(但)无论如何,文化交流始终是在进行,始终是在加深。进入中原的各个其他的民族和他们的文化,在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中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古代有一个非常著名和重要的历史学家叫胡三省,他最大的贡献是注《资治通鉴》。他在注《资治通鉴》的时候他有一段感慨非常有道理,非常有见识。我在这里给大家引述一下,他讲的是“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他讲的,从隋朝开始,知名的人,被大家声名远播的人,被大家了解的、知道的这些人,代北的子孙十居六七,代北——我们知道,代北的子孙往往是指这些胡族,或者有胡族血统的这些人,这些人已经“十居六七”了,十个里边有六七个,氏族之辨有什么意思?有什么好处呢?这个说法是非常有见识的,而且是符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文化交流的历史事实。他讲的虽然是“自隋以后”,我们知道,魏晋南北朝和隋朝是直接连着的,对不对?魏晋南北朝结束于589年,那不就是隋朝建立的时候。所以它实际上总结的,是隋以前的历史进程,讲的是这个历史进程到隋以后显现出来的历史现象。到那个时候,代北的子孙已经在中国的历史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句话就非常有意义,充分地反映了不同的族群、文化势必要融合、交流的这样的一个现象。
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政治比较混乱的时期,这个是大家一致认识到的,但是对外交通并没有因为政治的分裂而停滞,陆路、海路的交通仍然在发展,尤其是海路的交通,甚至有加强的态势。这个道理很好理解。三国时期,曹魏是占据了全部中原地区,并且统一了北方的绝大部分的。所以曹魏的时候就陆路、海路并举,大力地去推行对外的交通;蜀汉和孙吴都刻意经营西南、东南,尤其是东吴,大力地发展海外交通,海上的航运业非常地发达。东晋和南朝继承的正是东吴的航海和对外交通,依然高度重视和海外诸国的经济关系、贸易关系。
当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海路交通日渐发达,这是事实。然而,陆路和西域各国的往来依然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最主要的通道,尤其是在北方地区,那么这种对外文化交流、对外贸易的重点依然是在西北。通过陆路——那边没有海嘛,经过西域和中亚、西亚,乃至南亚各国互相往来。因此,整个魏晋南北朝时间,中外的往来和交通,并没有因为政治局势的混乱而有很大地衰退,相对来说还是稳定的,还是繁荣的。特别是北朝,时局比较稳定,尤其在北魏全盛的时候,与各国的交通非常的密切。通过西北的陆路,也就是陆上交通,文化交流盛况空前。当然,我们如果要细分的话,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线路,可以分成最起码五大道路系统,是哪五大道路系统?我在下一讲再为您讲述。感谢您的垂听。
听了这节课,你能发现哪些现在日常生活中依然使用的“胡物”?
如果你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在下方的评论区中提出,小助手们会挑选大家的问题,汇集起来统一给大家答复。听众答疑将在微信公众号“姜鹏历史沙龙”中统一推送哦~~
[①]山越、蛮、僚都是当时南方的少数民族。
[②]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③]又称六镇起义,指南北朝时期,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由六镇的鲜卑化贵族与将士的待遇和升迁不如洛阳的鲜卑贵族而引发的六镇“反汉化”的动乱。
[④]当时的沃野,位于今内蒙古五原县东北,乌加河以北。
[⑤]即朔州,在今内蒙古固阳西南。
[⑥]在今内蒙古武川县西。
[⑦]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
[⑧]今内蒙古兴和县西北。
[⑨]即今河北张北。
[⑩]是公元4世纪后期至6世纪中叶,蒙古草原上崛起的部落制汗国。
钱教授言谈谦逊,条屡清晰,听起来很顺畅舒服,不愧为大家
钱文忠的声音我就是喜欢听!为人的性格也喜欢崇拜!学术严谨!
这才对嘛,讲的比上一个好多了
还是那么熟悉的钱教授声音
仇老师讲的真好!钱老师是大家!感谢你们!
灬听风吟灬 回复 @1598206vxsy: 仇读的别扭死了
仇先生就是读书读的没劲
钱老师好 喜欢你的认真 严谨治学
钱老师一开讲,就深深吸引了我。
喜欢钱老师的讲述方式~很生动~
钱老师讲得真好,听着很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