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日常生活篇-感情与礼制

85.日常生活篇-感情与礼制

00:00
15:53

一、思维导图


二、文稿原文

各位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赵冬梅,欢迎收听“冬梅讲国史”。“张敞画眉”的故事出自《汉书·张敞传》。儒生张敞担任京兆尹(首都市长),长安人多官大,京兆尹难当,每一个市长都是千挑万选选出来的,然而,干的长的两三年,短的一年甚至几个月,“辄毁伤失名,以罪过罢”(遭到诋毁,名声受损,因犯罪或者犯错误而停职),基本上就都灰溜溜地下台了。


在一段时间以内,干的长的只有两个人,其中之一就是张敞——能够把京兆尹做长,这说明张敞处理复杂关系的能力是超强的,非一般迂腐儒生可比。张敞的儒学修养和应对重大问题的思考能力,也折服了包括皇帝在内的长安政坛,每当遇到朝廷有重大议题的讨论,张敞都能引古今,处便宜,公卿皆服,天子数从之。但是,很可惜,张敞“终不得大位”,始终没有做到宰相。那么,张敞为什么终不得大位呢?


《汉书·张敞传》认为,这是因为张敞无威仪,缺乏威严仪态。张敞无威仪的例子之一,就是为妇画眉,长安城中人人都说“张京兆眉怃(同妩)”。“张京兆美妩”翻译过来应当就是张市长画得一手好眉毛”——听起来的确有点不严肃哈——果然,就有人报告了宣帝。宣帝很重视,当面问张敞。张敞说:臣闻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者。这个回答是掷地有声的,倘若“闺房之内”的行为没有“过于画眉者”,那么,人类的繁衍将大成问题。《张敞传》接着说:上爱其能,弗备责也。然终不得大位。”(皇帝爱惜张敞的能力,没有特别责备他。


可惜啊,张敞也因此最终没能位极人臣。)这句话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说皇帝爱才而大度,第二层是说张敞为画眉这样无威仪的行为付出了惨重代价。这就是东汉儒生官僚班固对“张敞画眉”的看法。


在现代汉语成语词典中,“张敞画眉”通常用来形容夫妇感情好,听起来已经是一个褒义词。然而,在传统时期,“张敞画眉”其实很难称得上是一个非常正经的褒义词。比如唐代李翰编撰的启蒙教材《蒙求》有一句就是“张敞画眉,谢鲲折齿”,把张敞画眉谢鲲折齿对举。“谢鲲折齿”是什么典故呢?东晋谢鲲,“不修威仪”,曾经担任东海王司马越的僚属,因为任达不拘被除名,谢鲲根本不在乎,照样清歌鼓琴。


邻居高家的女儿有美色,谢鲲出言挑逗,“女投梭,折其两齿。”人人都以为这下谢鲲该收敛一点了吧,可是人家照样不在乎,“傲然长啸曰:犹不废我啸歌!’”按照今天的标准衡量,倘若谢鲲和高姑娘都是单身,那么谢鲲追求高姑娘也没什么不对。但是,在当时的常识背景之下,以谢鲲的身份地位,不可能还是单身,而且高姑娘的门第肯定配不上陈郡谢氏,所以谢鲲对高姑娘毫无疑问是单纯的挑逗,的确轻薄无礼,一梭子打断两颗牙齿,重是重了点,也不算太过分。


相比谢鲲折齿张敞画眉又错在哪里呢?按今天的标准衡量,他画的是自己老婆的眉,又有什么错呢?现代的夫妻关系讲究的就是“恩爱并且要秀”,“情侣着装”、“十指相扣”、甜蜜对视都是规定动作,整日暴露在追光灯下的明星夫妻,偶一日怄气“全程无交流”,就会登上“热搜榜”,让一班“吃瓜群众”惶惶热议十分钟以上。按照现代的伦理标准,张敞“为妇画眉”应该是加分项,它说明长安市长张敞夫妻关系和谐,没有搞三搞四,是一个对家庭忠诚而值得信任的人。


但是,很可惜,张敞是传统中国的汉朝人。按照以班固、李翰为代表的传统伦理观点,为妇画眉只能说明张敞无威仪,而一个无威仪的人是不配拥有大位的。尽管“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者”,一个有修养的男人却不应该做出“为妇画眉”这样亲昵的举动,哪怕是在“闺房之内”,也不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了绵延子嗣,有过于画眉者肯定是要做的,但是,“画眉”,不行!


隐藏在“张敞画眉”故事背后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关于情感表达的潜在规则。关于这个议题,历史学界还没有出现系统的研究,我思考这个题目已经很久,等《司马光传》出版之后希望可以列入写作日程。下面,再以悲伤为例,跟大家简单地聊聊。


首先是丧妻,死了老婆该怎么哭。


不哭显然是不对的。东汉的山阳太守薛恭祖丧妻不哭,出殡的时候,趴在棺材上说:“自同恩好,四十余年,服食禄赐,男女成人,幸不为夭,夫复何恨哉!今相别也!”按照现代标准,四十年为银婚。古人命短,“恩好”超过四十年,实在是很难得的缘分了;所生儿女都能成人,自己也活到了一定的寿数,也是极大的福分。薛恭祖认为妻子一生圆满,今日相别,早晚泉下相聚,所以不哭,或者更确切的说,没有当众哭泣。


同时代人应劭把薛恭祖丧妻不哭列入了《风俗通义》的愆礼类,“愆礼”就是违背礼仪,属于“近世苟妄”(伤风败俗的行为)。我把应劭对薛恭祖的批评翻译给大家听:


 “谨按,礼书的规定,丈夫为嫡妻服一年的丧服,以此来表达对于传承的重视。妻子的地位与丈夫平齐,又服侍公婆,主持中馈,养蚕织布,传承后嗣,妻子对丈夫,恩笃,勤至!哪怕一只小鸟一尾野兽,配偶死了都要有所表示,为什么薛恭祖死了夫人,永世不能再见,却毫无凄惨的表现?他应当从内心感到崩溃悲伤,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这样的表现,这实在是矫情,虚伪透顶了!


薛恭祖这个人材料太少,他究竟是不是一个虚伪矫情的人,我不敢妄下判断。从东汉以降的社会风气的发展大势而言,儒家的“以礼为治”在东汉魏晋恰恰是逐渐走向了极端,“礼法之士”过分强调外在的表现,外在与内在脱节,反成虚伪,比如某人为了谋求孝子之名,在墓地生活N多年,表面上是弃绝正常生活,其实却啥也没耽误,连着生了好几个娃;物极必反,所以才出现了魏晋玄谈和“放达之士”,比如阮籍母亲死了,不哭,“散发箕踞,醉而直视(吊客)”,有意识地违背已经陷入虚伪的外在的礼仪规定——不是不悲伤,而是拒绝按照规定来表达悲伤。薛恭祖可能也有这样的意图。


正是这种做法让应劭感到愤怒。应劭认为:“夫圣人之制礼也,事有其制,曲有其防,为其可传,为其可继”,也就是说,圣人制定礼仪,就是要提供一种能够被广泛接受并且可以持续的情感表达方式,它强调标准的同一性,贤者俯就,不肖跂及”,德性水平高的人要弯腰来将就这种标准,德性水平低的人踮起脚尖也可以够得着,由此建立有秩序的伦理关系。


过分教条主义、陷入虚伪的情感表达方式,在魏晋时期遭到儒家内部的挑战,南北朝隋唐时期又受到佛教和北方因素的冲击,直到宋朝才逐渐恢复正常,明清以后,又再次僵化。


正常情况下的,儒家的“合礼的哀伤”应该是发乎心的,但表达必须有度。比如说,程颐为父亲程珦所作的《家传》当中,就特别提到:(父亲)在八十岁高龄的时候,失去了长子(程颢),父亲对长兄一向慈爱深厚,亲朋故旧都担心他老人家受不了,可是,父亲以理自处,没有过度哀伤。这里这个“理”不是“礼仪”的礼,而是“天理”的“理”。进一步解读的话,可以这样说,程颐认为,父亲从天理出发来处理自己的感情,因此合乎礼仪,内心与外在都在一个既合乎天理又合乎礼仪的程度。


从传统伦理关系来看,父亲居于伦理关系的上位,父亲追悼儿子,怎么样都不会出错。然而,丈夫追悼妻子,却受到更为严格的规范。比如,前面提到的应劭对薛恭祖的攻讦。可是,在中国的文学传统之中却存在着“悼亡”一类,通常是男人哀悼亡妻的作品。钱钟书在《围城》里曾不无揶揄地说:“汪处厚虽然做官,骨子里只是个文人,文人最喜欢有人死,可以有题目作哀悼的文章。


死掉太太——或者死掉丈夫,因为有女作家,题目尤其好。旁人尽管有文才,太太或丈夫只是你的,这是注册专利的题目。”杨周翰有一个说法,认为悼亡诗是中国特产,是中国特有的爱情诗:“西方文学充斥着爱情诗,一旦爱情成功就不写诗了,很少有诗歌颂夫妇之爱,更无论悼亡。……爱情诗多写追求爱,悼亡诗则是惋惜失去的爱,可以说是一个钱币的正反面。也可以说悼亡诗是爱情诗的一个支派。”这个说法基本正确,有人统计过,“中国自古至今有八十余位诗人写过悼亡诗,而西方只有区区十几人”。


但是,能够说悼亡诗是爱情诗的一个支派吗?我表示怀疑。中国的悼亡传统所强调的,是妻子的社会性角色特征——贤惠与勤劳。比如唐代元稹悼韦丛,强调是出身高贵的大家小姐跟着自己吃尽了苦,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宋代贺铸悼亡妻,落脚要落在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这是悼亡的典范。


当然,悼亡一定是有感情的,包括深厚而真挚的夫妇之情。但是,这悼亡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发生,否则,就是非礼了。悼亡诗人的鼻祖潘岳,所作的《悼亡》诗云“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由真写出,委曲绵至,读之使人欲绝”(《孙月峰先生评文选》)。


的确是情真意挚的好诗。然而清人何焯(《义门读书记》)却一定要替他表达,《悼亡 》之作盖在终制之后。(是丧服期满之后的作品)何焯论证说:“‘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是一期,已周也。”已经满了一年,一年,正好是丈夫为嫡妻服丧的期限。何焯最后非常笃定地说:“大功去琴瑟,古人未有有丧而赋诗者。”大功是丧服的第三等,期限为九个月,公婆为长媳,已嫁女为兄弟服。大功以上的丧服,必须远离琴瑟,因此,古人更不可能有丧服在身而赋诗的行为的。


悲伤必须合乎礼仪的规定,否则就是“错误的”了。然则如何能做到正确地表达情感呢?这是“课后作业”,好,下课!


丧子,老年丧子

(程珦)年八十,䘮長子(程颢),親舊以其慈愛素厚,憂不能堪,公以理自處,無過哀也。頤時未仕,闔門皇皇,不知所以為生,公不以為憂也。及頤被召,叨傋勸講,人皆慶之,公無甚喜也。嘗有疾,召醫視脉,曰“無害”,公笑曰:“吾年至此矣,有害無害,皆可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醉风折梅

    繁衍子孙,此为敦伦。夫妻之实。画眉为夫妻情趣,缺之不虚,属锦上添花之举。似无可比性。

    唯蓝1997 回复 @醉风折梅: 人满足工具属性即可,不需要有精神上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和交流。这就是旧的落后之处。

  • h361u3e6t9kbccx4v74l

    这个历史确实讲得不错,不过历史嘛就讲那时的事情,思想,又何必以今讽古。

  • 谢兰聊印象

    赵老师您好!想了好久还是想邀您关于文字指导合作。非常诚挚期待您可否聊聊。您的准确生动的词语表达即专业又不失个性品质。

  • 小竹妞一

    赵老师我爱你

  • 海月儿Seamoon

    赵老师的那一声“下课”突然让我仿佛回到了大学课堂,还是一堂意犹未尽,不想下课的课

  • 13761319bqo

    谢谢。

    赵冬梅老师 回复 @13761319bqo: 谢谢您

  • 赫克托尔_w5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隔坐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入诗的爱情恐怕须有罗曼蒂克之处。

    唯蓝1997 回复 @赫克托尔_w5: 皇帝可以吧,其他人不行

  • 1833306yewm

    明史知兴替,长见识!

  • Linda_小岛

    似乎中国人在情感表达上确实有所缺陷……“口是心非”“欲擒故纵”这都是中国才有的词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