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 解读《周易》的“经”与“传”

9.7 解读《周易》的“经”与“传”

00:00
13:01

我们下面谈《周易》文本。大家知道《周易》你翻开,它其实是由两部分构成,前半部分叫经,后半部分叫传。


其实所谓“经”就是商末周初王室的占筮官所进行的占筮记录,这个部分叫“经”。它早年没有在战国到两汉时间的那个宇宙论解释,早年只是占筮记录。


我比例子,比如泰卦六五爻辞,它讲一个占筮记录叫“帝乙归妹”。大家知道帝乙是谁?殷纣王的父亲,或者如果按氏部族联盟,不是父子关系,就是殷纣王前边的王叫帝乙。所谓“帝乙归妹”就是这这个爻辞占筮帝乙这个人的一个婚姻事件。


再比如既济卦的九三爻辞,叫“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它记录的是所谓高宗,是指帝乙、武乙或者文丁。它说高宗当年讨伐鬼方,“鬼方”是中国西北部的一个部族,用了三年时间才把这个事件完成。它显然这个爻辞最初没有自然学解释的含义,而是一个占筮记录。


再比如,在升卦六四爻辞,爻辞是这样的:“王用亨于岐山”。我们一看就知道这个“王”一定是指的周文王。因为周文王的父辈和祖辈还没有称王,它讲周文王来到岐山这个地方,然后在这个地方进行祭祀活动。这显然只是一个爻辞事件的记录。




我讲这些是想说明《易经》“经”的前半部分其实是商末周初王室占筮记录的内涵。




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越来越多,文明进程就是信息增量进程。到了战国和两汉时代,人们需要用它解释更宏大的自然现象、更多的生物,于是就出现了《易经》文本的第二大部分叫传,也就是哲学部分,或者是我所讲的广义哲学的理论部分。这个部分由七篇文章组成。


这七篇文章就是《象传》、《彖传》、《系辞传》、《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由于前三传分上下篇,所以总共是十篇文章,被古人称为“十翼”,鸟的翅膀那个意思。这个大家要注意,传的部分其实都是战国到两汉时代后人的作品,它跟当年的占筮记录是完全不同时代。


传说这《十翼》也就是这七篇撰文,都是孔子的手笔。但现代学者研究发现,它们其实大多是两汉人的手笔。有学者认为《系辞》部分文字古雅,思绪严谨,这一篇有可能是孔子的手笔,也仅仅是可能而已。


《易经》后来被传说得极为神秘,可当年作《易》的人不是这样的看法。远古时代,春秋战国到两汉时代,人们对“易”究竟是什么,并没有完全神秘化。我们在《系辞·下》中见到这样的表述,它说“《易》之兴,其於中古乎?”。它说《易》兴在中古时代,站在两汉,站在战国,中古时代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远古时代。它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它说作《易》的人是面临了困惑,面临了麻烦,因此寻求答案。它一点都不神秘,它是为生存寻求解决之道,这才是文化的本源。


它又讲:“《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它说《易》的兴起是商周时代交替,周代哲理或者周代以德治国的理念发生所寻求的解释。它说是文王与纣王发生冲突事件的一个寻根。


可见作《传》的人,作《系辞》的人,他认为《易》的文化是解决实际生存问题的章本,这种表述非常朴素而实在。


但是《易传》以后的解释就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神秘。我们现在剥离它后人附会的神秘部分,回归它原来的文化本相,你才能理解《易经》。


我前面讲过,我说《易》要解决的是什么?首先解决变易问题。所以《易经》中就会出现一系列跟讨论变化相关的词汇和卦象。


我举几个例子,第一叫旁通。它是拿乾卦和坤卦作比例,也就是两种卦象,它的每一爻全是相反的,叫旁通。


再一个叫倒象,比如遁卦和蒙卦,它把遁卦的外卦离卦放在了蒙卦的内卦上,这叫倒象。就是把两个八卦组合的六爻卦倒置形成的卦象关系,来表达或者来类比某一种变化形态。


第三叫上下象易。就是比如夬卦和履卦,它是把上下两个象颠倒使用,互相转换。


再下来叫往来,比如鼎卦和大壮卦,它实际上是把最下面的一爻和另一个卦最上面的一爻发生倒置,叫往来。


第五叫消息,比如复卦和临卦,大家看复卦,最底下是一个阳爻,上面全是阴爻。到了临卦出现了一个阳,第二个阳爻,我们后面还会看到它一个阳爻、一个阳爻的上升,它把这种现象叫消息。大家注意“消息”这个词在这里的原意。“消息”这个词在中国古代就是今天“消长”的含义,就是阳气不断上升,或者阴气不断上升的表达。所以“消息”这个词的意思是今天“消长”的含义。


它用这些卦象的变化,具象类比自然变化,我讲到这大家应该很清楚。古人用类比方式解释宇宙、自然事物的变化,显然是一个非常粗糙的思想模型。


我们今天解释事物变化,比如流体变化,比如生命变化,比如物理变化,比如化学变化,比如社会变化,你绝不可能用几个抽象符号就把它通解,你一定得具体的分析,找见它具体的动因,进行非常复杂的运算,你才能解释清楚它的变化。


可古人就用如此简单的符号类比方式,对应万千变化,它既表达低信息量,把握变化的需要,又表达着人类早年信息量偏低,用具象符号类比思维的尴尬和困局。


关于《易》变成“经”,我前面讲过,跟孔子研读过,甚至整理过,古人认为是孔子作的传有关。因此“易”变成《易经》,相传孔子五十以后学《易》,而且把他学《易》的心得传给了他两个弟子,一个就是子夏,一个叫商瞿。《史记》记载子夏“好理未得道”,也就是子夏关心《易》的学理部分,不研究应用部分;而商瞿“能用而传世”,也就是商瞿把《易》这个东西做成了一个应用系统。而且也说孔子当年《易》就研究得很深,曾经为商瞿算过一卦。


商瞿结婚多年,人到中年,三十八岁尚无一子。传说孔子给商瞿算卦,说他晚年多嗣,果然三十八岁以后,商瞿连得三子,有书记载说“商瞿连得五子”,证明孔子算卦很准。商瞿后来把他的这一个应用部分下传,这就形成汉代有名的京焦易,也就是焦赣传给京房。大家知道到汉代有著名的“京房十六卦变”,这些部分我不再多讲。


究竟孔子对《易经》有多少研究?其实我们是说不清楚的。现在讲孔子曾经研究过《易》是《史记》和《汉书》中的记载,大家看《史记》是这样记载的,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说孔子研究《易经》竟然把古代竹简编起来的《易经》这个册子,牛皮绳都读断了三次,叫“韦编三绝”。可见孔子翻《易》是翻得很仔细,而且翻得很经久的。


大家再看《汉书儒林传》中它这样记载,它说孔子“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这就是说《十传》是孔子文本的来源,记录就从这儿来。


但是大家要注意,班固在《汉书》中说孔子晚年学易,前面用了一个字“盖”。大家注意“盖”这个字在古文中的含义,它的含义是大概的意思,表达的是或然性的概念,也就是孔子可能学过《易》,传说“韦编三绝”,所以班固是不肯定的。


有人依据《论语·述而篇》中,孔子说一段话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我们一听这段话,就应该知道孔子说这段话应该是四十多岁,他说老天如果再让我多活几年,我到五十岁开始学《易》,我将来就不会犯大错了。


可是大家要注意,这段话在古文中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因此有学者认为这句话不能作为依据,因为可能把标点符号点错了。这句话有可能是孔子讲,“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就是我五十岁以后才开始学习,我至少不会再犯大错误了。所以这段话就证明孔子当年深入的研究过《易》,仍然不足为凭。


我们只能说孔子可能研究过《易》,我们基本上可以比较肯定地说《易》的篆文和实义不是孔子的手笔或至少不是孔子的全部手笔。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设计的故事

    他所讲的所谓易、不易、简单三原则,不就是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知的四段论吗?这个人本质上还是辩证唯物主义那一套,只是把所有的关键概念替代了罢了!很多案例漏洞百出,不学无术,毫无做学问的严谨态度,还整天嚷嚷着开宗立派!无知、无耻!贻笑大方的“民哲”嘴脸。

    覃伟_2u 回复 @设计的故事: 没有听课,还是停留在高二政治书第72页。

  • 听友204246465

    王先生以西方科学为标准,以西方科学体系为标准,看待中国文化和文明,其实你是一个标准的科学信仰者,即使科学无法解释及自圆其说,只要是科学的观点就是正确的唯一的,也依然选择只对自己理论体系有利的观点。只愿意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看问题,真遗憾,你的出身也是你口中的"低智"文化。只推荐听到先秦文化,后面的不敢苟同。

  • Romans_5o

    遁与蒙那个也有口误,遁的外卦是乾,蒙的内卦是坎

    道眼观世 回复 @Romans_5o: 应该是屯卦和蒙卦互为颠倒

  • 眉坞老农

  • 听友55334161

    要是每一条爻词都是战事记录我就信了,

  • Romans_5o

    特别是系辞传和杂卦传,单论文字之美,与道德经相似。

  • 直线灵魂

    听不懂了

  • 高山流水_koe

    拿一些未知可否的做推理依据,结论也会似是而非

  • 曼陀罗_06

    听不懂却很爱听

  • 喜欢夏天139

    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