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助教老师小西老师。在新学期,我将用单元专题讲解的方式,帮助你们来提升语文运用能力。
还记得,在新学期的第一个单元,有文学大师鲁迅的《故乡》,贺敬之的《回延安》、刘成章的《安塞腰鼓》,还有吴伯萧的《灯笼》,请回忆一下,这四篇文章,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是的,在这四篇文章里,作者都用深情的笔墨描写自己记忆中的故乡,在那里,故乡不再是一个抽象的词语,而是幻化成重重叠叠的意象,或是一艘咿咿呀呀的大船,或是一只撼天动地的腰鼓,或是一盏星空下影影绰绰的灯笼。
透过这些生动的意象,作者深情地表达着自己对于故乡和故乡民俗的思念和赞美。即使在今天,我们读起来,仍然觉得是身临其境,那遥远的故乡仿佛就在我们的眼前。
同学们,你想不想像这些文学大师一样,写出令人心驰神往的好文章呢?今天,我就要告诉你一个写好作文的好方法。没错,就是仿写。
什么是仿写呢?
我猜同学们一定跟我一样,每当读到优美的句子,总是忍不住想要拿个小本子,把它摘抄下来,时不时拿出来默默读几遍,恨不得有一个哆啦A梦的记忆面包,这样就能把这些好句子都牢牢记在心里,下次写作文的时候,就可以酣畅淋漓,挥洒自如了。
摘抄的确是提高写作的好方法,可是光靠积攒好词语、把文章和句子拿来死记硬背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考试时候,作文题目千变万化,又常常和我们的生活联系紧密,即使我们提前背诵了100个好句子,到了考场上,还是可能会发现,一个也用不上。所以,光摘抄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把别人的句子变成我们自己的句子,这就是仿写。简单来说,就是模仿那些我们喜欢的句子、段落或短文,结合我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悟,写出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作品。
那究竟该如何仿写呢?
仿写分两步:
第一步,研究仿写句子或段落的修辞手法,分析作者是如何使用这些修辞手法的。
第二步,想想你想描写一个怎样的情景,如何使用这些修辞手法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那什么是修辞手法呢?
修辞手法就是在写各种文章时表达方法的集合。简单理解,就是你如何把想告诉别人的话,用某种特定的方式说清楚。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除此之外,课文里还涉及到的有对比、借代、引用、双关、反语等。
相信你已经知道并且会使用其中一些常用的修辞。
说回到仿写,我们先从最简单的入手——仿写一个句子。
在课文《安塞腰鼓》中,有这样一个句子非常精彩,下面我来带大家读一遍: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乍一听,这是一个排比句,在收听音频的同学们可以点开音频的文稿,或者翻开课本,复习一下这一句话。为什么呢?因为这句话值得我们好好琢磨一下。
这不是一句简单的排比句。里面还有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果再认真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5个比喻句很不一样,因为他们的喻体都在本体的前面。在比喻句里呀,喻体和本体是相对的,比如把眼睛比作星星,那边眼睛,就是本体,教大家一个记忆方法,本体本体,本来的物体。星星就是喻体。
你再来细细想想课文《安塞腰鼓》里这句话,原来是“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飞扬的流苏像旋风一样”,可是作者偏偏要说:“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这样一来,读者首先读到的是“骤雨”、“旋风”、“乱蛙”、“火花”、“斗虎”,这些意象抢先一步映入读者的脑海,进一步渲染了安塞腰鼓的热闹、狂野和酣畅淋漓的生气,达到了更好的表达效果。
这种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正是我们在仿写时可以模仿和运用的。比如春天来了,我们可以用这种手法描写我们感受到的春天:
书页一样的,是春天里温润的风;字眼一样的,是春夜里一帘细密的雨;印章一样的,是春泥里那一株艳压群芳的红杏;落款一样的,是天空里一羽拍着黑色翅子的燕子——春天,是大自然写的一本书。
你看,这样一来,你笔下的春天是不是就更美啦?
是不是很简单呢?接下来我们学习一个难一点的,如何仿写一个段落,除了关注修辞手法,我们更要关注作者使用了哪些描写的角度和视角。
下面,我为大家读一下鲁迅先生在《社戏》里的段落:
“外祖母很气恼,怪家里的人不早定,絮叨起来。母亲便宽慰伊,说我们鲁镇的戏比小村里的好得多,一年看几回,今天就算了。只有我急得要哭,母亲却竭力的嘱咐我,说万不能装模装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说是怕外祖母要担心。
总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母亲很为难,没有法子想。到晚饭时候,外祖母也终于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没有的。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
这段话,描写的是小鲁迅因为没有办法去看戏,十分气恼的心情。描写自己生气,我们可以简单地用“生气”这两个字,也可以通过描绘我们的声音、我们的表情、我们的语言来表现。可是这些手法都不及鲁迅先生的描写来得生动和形象,为什么呢?
我们就来研究一下鲁迅先生是怎么描写“生气”的。
首先,他用了直接描写的方式,描写了我的语言和神态,比如:“我急得要哭”、“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当别的孩子看戏回来,高高兴兴地讲戏时,“只有我不开口”。
除了这些,鲁迅还描绘了我脑海中的种种想法,比如“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我”虽然静静地呆在家里,可是眼前净是戏台子底下热闹的场面,耳朵里都是戏台子上敲锣打鼓的声音,可见我是多么想去看戏,去不成是多么生气了。
除此之外,鲁迅先生还描写了因为我生气而生气的外祖母,竭力劝慰我,告诫我不要生气的母亲,还有那些看到我不高兴,也都跟着叹气表示同情的小伙伴们。从他们的言语和神态里,我们完全可以看出,“我”生气的情绪已经蔓延在整个家中,影响到了身边的每一个人,这该是多大的一场气啊。
你看,虽然只是简单的“生气”二字,鲁迅先生就铺陈了这么一段话,他不光用了直接描写的手法,还通过描写我周围人的语言和神态,间接表现出我生气的情景,这种不开心的情绪从“我”的表情、神态、举止和思想一点点散发蔓延,像病毒一样传染给我身边的每一个人,即使是隔着遥远的时间长河,我们也能感同身受,因为这就是我们生气时最真实的情景,而鲁迅先生竟然把它描写得如此鲜活。
从句子到段落,接下来就是仿写一整篇文字。
其实,一整篇文字恰恰是由一个个独立的段落和句子组成的,唯一不同的是,当我们决定仿写一篇文章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这篇文章的结构。比如《安塞腰鼓》这篇文章,以“静”开篇,以“动”贯穿全文,最后又复归于“静”,《灯笼》这篇文章,在开篇点题,紧扣“追求光明”的主题,全文描写自己关于灯笼的回忆,从挑灯接祖父、上下灯学、元宵节观灯,到族姐远嫁、纱灯描红等事件的罗列。结尾又回归到“火”,表达自己在国难当头时的爱国情怀。模仿这些文章搭建了自己的结构之后,我们就能够在其中细化具体的段落和语句啦。
那么,同学们,我们来复习一下今天的小课堂,仿写分两步走,先分析仿写对象的修辞,再想自己要写什么,选择性使用这些修辞。练习按难度,需要先练习句子,再练习段落,最后练习文章。再练习文章的时候,需要思考文章的结构。
相信聪明的你,已经掌握了今天的课程。
欢迎大家把自己关于仿写的疑问留在音频页面下方,我会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用文字与大家互动交流,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你可以模仿鲁迅先生的笔法,描写一段自己的心理感受吗?可以将作文留在音频下方。大家一起交流进步。
今天的课程就讲到这里,我是你们的助教小西老师,我们下次见。
老师好!这节课是“及时雨”,谢谢。
郦老师,小西老师,我们很喜欢这个学期的小课堂,能否在七上、七下和八上的音频里也添加上这样的小课堂呢?以上的三个音频我也买了,可惜没有这个学期的小课堂
请问助教,为什么声音讲的是说明文,而文稿写的是仿写呢?
棒棒噠!酈波老師,小西老師!
很喜欢助教老师的小课堂
小课堂办的及时,受用,谢谢老师的用心安排,希望能结合课文内容及时更新。
怎么没有《安塞腰鼓》和灯笼了?
太好了吧!
小西老师讲得真好!赞
讲得太好了。这样的总结课今后多有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