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真有自己想得那么自由吗?福柯告诉你“社会即是监狱”。
大咖主讲
听书笔记
酷刑:
一般观点:酷刑在18世纪中叶非常普遍,但是到了19世纪,就在欧洲大地上销声匿迹了。在现代化进程中,惩罚制度的这一转变,要么保全了人的生命,要么减少了死亡的痛苦,在很多人看来,这代表了一种人道主义的胜利。
福柯观点:惩罚不再采用酷刑,考虑的初衷,并非人道主义,而是为了让权力控制更有效。现代社会人道、温和的做法只是表象,把你关进监狱,实际上比起处死一个人,收获的效果要更好,方式也更严酷。
18世纪之前流行酷刑:君主把公开酷刑处决,是实现司法公正,向社会宣扬自己的权力。
酷刑的本质:公开的酷刑虽然残忍,但它并非出自统治者原始的冲动,更不能说是野蛮的。酷刑其实是一种精密的技术,背后的考虑非常理性。
酷刑三标准:
1、酷刑所制造出的痛苦,必须能精准地度量。
2、酷刑应该具有仪式感。
3、公开的酷刑和死刑必须是引人注目的。
酷刑效果不稳定:
1、如果民众觉得某个处决不公正,那他们可能会从刽子手手中抢走犯人,用暴力争取赦免犯人,就像梁山好汉劫法场救宋江那样。
2、倘若那位犯人在酷刑之下面不改色,那他就有了任何权力都无法征服的力量,围观群众反而会把他当作英雄好汉。
3、民众围观暴力久了,暴力就变得不再那么恐怖了。到了18世纪,刑场已经成为了狂欢之所。
酷刑背后的权力:君主的权力影响范围有限,而且影响手段不稳定。
司法改革的诉求:酷刑转向规训
1)从古代走向现代,权力的运作要求的是稳定、有序、按部就班。在18世纪欧洲现代化的进程中,司法改革者们要建立一种更稳定、更有效、更持久的惩罚原则,来贯彻权力的意志。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长治久安的目标。
2)在18世纪,成熟的资本主义最终在欧洲出现,社会对司法产生了新的要求,公开的酷刑走到了尽头。当时,犯罪案件的大头,从人身伤害转向经济犯罪。不仅如此,资产阶级和工业经济的上场,让整个社会对于“人”的看法也发生了改变:人变成了一种劳动力,具有经济效用和商业价值。只要他还有利用价值,就不用着急把他杀了。由此诞生的新的惩罚方式,目的不再是夺去罪犯的生命,而是改造罪犯,让他重新变成“有用的人”。
规训的出现:新的惩罚制度把犯人监禁起来,把他们控制在一个剥夺自由、强制劳动的体系之中。福柯把这个制度称为“规训”。
规训的三种技术:
1)监视,首先,把每一个人安排在相对封闭的场所里,大家各就其位,就好像是在空间里画一个表格,把人一个个放在小格子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固定的小格子,每一个小格子里都有一个人。这么做的目的,是让人群成为一个可以轻松解析和操控的空间。“你!去第二行、第三排。”“什么人今天没来?三排六座的那个。”纵横之间,一切一目了然。
这种对人群的空间分配,就是为了监视。这是规训的第一种主要方式。现代社会,仅仅通过监视就能控制人们的行为,让权力发挥作用。
2)规范化裁决,通俗一点讲,就是定个规范,然后你按照规范来做,根据你符合规范的程度,评级打分。匹配的好的,可以是100份满分、可以是90分优秀、七八十分就马马虎虎、60分以下不及格,说明你没有照章办事。那要怎么让你符合规范,拿到高分呢,这就牵扯到两个方面的训练:时间训练和肉体训练。
所谓的“时间训练”,简单的说,就是让人们具有“时间概念”,按照时间表来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肉体训练”,是为肉体规定最佳的姿势,为动作规定最佳的方向和力度。
3)监视和规范化裁决,这两种方式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规训的第三种主要方式:检查。其实就是通过监视,来跟踪训练的状态,甚至为此形成一系列档案。
规训的全貌:规训的目的是为了让权力管控更加有效,这比过去通过公开的酷刑,传递恐怖,更有效更可控。权力把人们安排在一个个封闭的位置上,并且把这些封闭空间作进一步的细分,用一套标准考核制度,区分出人的等级,再通过检查和训练的循环,完成人的规范化改造。
规训的代表机构:监狱
如果说以酷刑为代表的传统惩罚,是让人去死,而且决定他怎么死;那么以监狱为代表的现代惩罚,是让人活,但规定他怎么活。
1)监狱的首要原则是隔离,这不仅意味着要让犯人与外部世界隔离,还要让犯人之间彼此隔离。到了夜间,刑犯要使用单人囚室,尽管犯人们在白天的时候可以在一起,但要保持绝对的安静,只能在得到同意后才能和看守小声地说话。监狱的这种隔离制度,是为了消除不同犯人集中在一起后,可能产生的有害后果,把阴谋和造反掐灭在萌芽阶段。单独囚禁还能使人陷入孤独,促使其反思,随后产生悔恨的情绪,更温驯地接受改造。
2)犯人在监狱里必须劳动。其主要目的是规训他们。无须使用任何压迫和暴力手段,只要实行工作制度,就能顺理成章地建立起等级体系和监视系统,使犯人屈从于有规律的运动,把犯人从狂暴躁动的个体,改造为循规蹈矩的角色。
3)监狱奉行严格的时刻表。看守人员对他们进行持续的观察,并记录其行为。根据他们的行为表现,监狱会对犯人进行奖惩;而那些记录还会成为重要的参考依据,进一步维护监狱的有效运作。
福柯指出,除了实现传统权力的监狱,其他许多机构,也都奉行规训这种机制,这里边就有军队、医院、工厂和学校。它们无时无刻不在贯彻一套意志,把机构中的成员,训练成权力的服从者。
1)工厂。首先,是要根据生产流程安排空间布置,让每一位工人都有自己固定的岗位。其次,是要培训工人,这意味着将具体的生产过程加以分割、建立规范模式,并以此为标准训练工人的体力、耐力、敏捷,还有熟练。然后呢,厂方还要建立起一套奖惩制度,以求工人在规定时间里有最多最好的产出。
2)学校。学校是现代社会重要的规训机构,这一点,从建筑上就能体现出来。一个典型的学校,教室往往沿着一条走廊排开,每个教室都有两个门,门上都要有窗,面向走廊的墙壁也一定会开个大窗,这一切,都是为了监视的方便。教室里,课桌必须排得横平竖直,每个学生的座位必须固定,这也是为了让老师对学生的行为一目了然。
在纪律的要求上,学校也有严密的监督体制。班主任会从学生中选出班干部,从大队长、中队长到小队长,构成一种层级的监督结构。而在学习的要求上,学校奉行着最为典型的规范化裁决,用分数和名次来分辨优生与差生,判断学生的进步与退步。当然,不用多说的是,学校还是一个检查的机构。它永远在组织考试。毫无疑问,你能看到一种不断重复的权力仪式,被编织在学习的过程中。
规训效率的提升:改变层级监视,变为全景敞式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边沁,为监狱设计了一种新的建筑模式,叫做“全景敞视监狱”。这种全景敞视监狱,首先是一个环形的建筑,这个环被分割成许多封闭的囚室;在环形建筑的圆心位置,有一个瞭望塔,塔上有一大圈的窗户,对着环形建筑的囚室。看守只要走进这个瞭望塔,就能监视囚室里所有的犯人;而呆在囚室里的犯人,只能看到瞭望塔,却看不到任何别的犯人。
理论上来说,环形建筑里有那么多囚室,监视者只能偶尔关注一个或几个犯人,根本做不到面面俱到;但问题在于,犯人完全不知道瞭望塔里的目光什么时候会投向自己,因此时时刻刻都会噤若寒蝉。在这种情况下,原本来自外部的监视,就转换成了犯人的自我监视。因此,从层级监督到全景敞视,监视的成本不但大大降低,而且效果也明显地提升了。只需花费最小的成本,权力就可以得到微妙的实施。
受他的影响,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全景敞视监狱,成为西方大多数监狱设计方案的纲领。
全景敞式背后的权力运作逻辑:
1)权力自动运行:在全景敞式监狱里边,权力本身的变化有两个方面,首先,掌握权力的人不再需要亲自出场,权力机制可以自动运行。
2)权力弥散成网络每个人参与其中:既然权力不再与特定的一个人、一张脸挂钩,照样可以运行,那么用来规训他人的权力,就可以让所有人分享。在瞭望塔中,可以是任何人。
案例:在今天的社交网络上,一个人能够在瞬间看到一大群人,但与此同时也被一大群人看到。随时会有个体被“人肉”、被高光、被批判,而那些人肉者、审查者和批判者却总是隐身暗处。当你在评论、在点赞、在转发的时候,其实就是在使用你的权力;只不过,如果你做了什么不合规矩、冒犯他人的事情,你也可能马上沦为被人肉、被监管的对象。
福柯认为:现代社会可以看作一个巨大的监狱。
解读 | 吴海云
播音 | 吴海云
策划编辑 | 袁博
音频编辑 | 秦亚希
酷刑不野蛮,而是非常理性(1.痛苦有考量2.有仪式感3.引人注目),司法改革家批判酷刑不是因为残暴,而是因为酷刑不再能稳固君主的权威,新的惩罚制度是把犯人监禁比他们劳动,称为规训(1.监视2.规范化裁决3.检查),把规训发挥得最淋漓尽致的就是现代监狱,以酷刑为代表的传统惩罚是决定人怎么死,以监狱为代表的现代惩罚决定人怎么活,但规训不仅出现在监狱,还出现在工厂,军队,公司,学校等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前是层级监控,后来边沁改良成全景场式监狱(从外部监视到自我监视),由此权力本身发生了变化:1.掌握权力的人不需要出场2.每个人都成为权力的一个点(既可以被监视也可以监视),现代社会就是一个大监狱
讲的更深入一些就好了
听完明白了很多道理
请教播主,您所播讲的内容都是从哪里来的
不要做人了
以前小时候看枪毙犯人
真是瞎胡扯
解读的很好!很形象!
启蒙运动,发明了自由,也发明了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