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马丁·伊登》:杰克·伦敦自传性小说

文学 |《马丁·伊登》:杰克·伦敦自传性小说

00:00
29:33

杰克·伦敦自传性小说,逆袭人生的爱情和理想为何幻灭?

点击进入喜马讲书频道页>>>

听书笔记 



在美国的文学史上,杰克·伦敦前承马克·吐温,后启海明威等人,是19世纪后期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作品题材多样,爱情、流浪、战争等主题都有涉及。他的一部分作品,弥漫着强烈的大自然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另一部分作品,则描写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譬如这本带有自传体色彩的小说,《马丁·ž伊登》。


小说讲述了原本处于社会底层的水手马丁,通过自己的写作跻身上流社会的故事。然而故事的结尾,实现了逆袭的马丁却并没有获得人生的圆满和幸福。


马丁并不是一开始就想要摆脱贫困的现状,挤入上层社会的。他在遇见露丝之后,完全被露丝吸引了。为了能够配得上露丝,他才决心要彻底改造自己。


马丁在航海的过程中,第一次萌生了写作的念头。航海回来后,他立马动笔写作。


马丁自信满满地以为他的作品很快就会被发表,可是,他没想到的是,他的几十篇稿件都被杂志社退稿了。


遭受了打击的马丁,决定花时间去研究那些成功发表的作品。结果却令他大吃一惊:那些刊印出来的文章几乎千篇一律,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平庸现象。马丁对文学市场产生了怀疑。


由于一篇稿子都没卖掉,为了维持生活,马丁只好去当洗衣工赚生活费。三个月后,马丁辞掉了这份工作。他意识到:即便遇到了挫折,写作的路也要继续走下去,因为,要想爬到社会上层,靠做廉价劳动力是绝对行不通的。


马丁恢复了斗志,重新提笔写作。


这一次,他调整了自己的写作规划:他决定先投市场所好,写一些没有营养的、没有诗意的却受大众喜爱的作品。通过这些作品赚到钱之后,再创作他自己真心想写的艺术作品。


他写下了十几篇短篇小说,寄给了不同的杂志社。马丁等待着回音。


在这期间,生活中唯一让他欣慰的事情就是和露丝的会面。露丝完全不看好马丁的作品,她认为马丁不可能通过写作来谋生。但是,她被马丁身上展现出的充沛精力和男性气魄打动了。她和马丁互诉真情,成为一对恋人。


露丝和马丁的恋情遭到了她家人的强烈反对。为了破坏露丝和马丁的感情,露丝的父母经常同时邀请马丁和其他成功男士一起来家里做客。他们的目的就是想通过对比,让露丝明白马丁有多么差劲。


马丁在宴会上发现,那些所谓的“高贵人物”,不过是富有的闲人,与他们交谈就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


这让马丁的心情变得迷茫而矛盾,他对上流社会的认识开始发生变化。另一方,马丁也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深度已经远远超过了露丝和这些所谓的上层人士,他更有理由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


这时候,他按照市场套路写作的短篇小说有了回音,他收到了一些稿费。而露丝仍苦口婆心地规劝马丁,去做一个政府职员或者律师这样的正当职位。但马丁拒绝了。这使得他和露丝的感情出现了裂痕。她渐渐对马丁失去信心和耐心。


他们分手的导火索是马丁参加了一次“社会主义者”的集会。第二天,马丁就收到了露丝的分手信。


马丁和露丝的恋爱走到了尽头,祸不单行,他又收到他的好友勃力森登开枪自尽的消息。马丁感到筋疲力尽。


就在这时,幸运女神却突然降临。他的第一本书——《太阳之耻》由出版社出版了。不仅在美国本土,就是在加拿大和欧洲,这本书也很畅销。


马丁成为了一个当红作家,金钱滚滚而来。从前拒绝过他稿件的杂志和出版社,纷纷来信说,愿意重新刊登那些作品。之前和马丁断绝关系的亲戚、上层阶级的人物都抢着请他吃饭、拍他马屁。


表面上看,马丁似乎实现了他最初的愿望,实现了人生的逆袭。然而,马丁却觉得自己“生了病”,脑子里的病。


而接下来发生的另外两件事,则让他彻底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


第一件事和露丝有关。在马丁的著作纷纷出版后,某天晚上,露丝在她弟弟的护送下上门来找马丁,希望献身于马丁。露丝一家正是虚伪、庸俗的上流社会的缩影。因此跟随爱情一起幻灭的,还有马丁对上流社会的憧憬与梦想。


另外一件事和好友勃力森登有关。评论家甚至都没有读懂勃力森登写的《蜉蝣》,就开始批评这部作品。马丁气愤地把大众读者称为“群氓”。他再也无法再向世俗妥协,无法再进行任何创作了。


爱情与理想双重幻灭,生活失去了目的。马丁投身大海,结束了生命。


马丁的悲剧性结尾的背后,是作者杰克·伦敦本人“美国梦”的幻灭。


杰克·伦敦是投身美国文化工业的第一批职业作家,他本人很懂得迎合读者期待、迎合市场。“美国梦”是美国文化中最有煽动力的神话,所以杰克·伦敦将“美国梦”作为主题,讲述青年马丁的“逆袭”故事。


而杰克·伦敦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看到了隐藏在“美国梦”背后的种种社会问题。在迎合读者期待的基础上,一反传统,运用犀利的笔触让所谓的“美国梦”破灭。


杰克·伦敦的矛盾之处在于,他一面享受着商业化的成功,另一方面,却又希望摆脱商业化的束缚,追求纯粹的艺术创作。这种矛盾清晰地体现在了马丁·伊登的身上。可以说,《马丁·伊登》是杰克伦敦的“精神自传”,他在小说中虚构了一个理想中的自我。


杰克·伦敦曾经评价马丁·伊登说:“马丁之所以自杀,是因为他的幻想消失后,他再也没有生活的目标。”这也为杰克·伦敦他自己的幻灭做了注脚——1916年11月12日,年仅40岁的杰克·伦敦在家中因服用大量吗啡去世。


解读 | 相柳,文学硕士,自由撰稿人

播音 | 张煜

策划编辑 | 刘雪聪

音频编辑 | 陈子夫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心慧荷

    太完美了,您的演绎!内容太丰富深刻了,和今天的世界多么相近,看来,人性并没有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有改变……

  • 书影斜横

    人生有两大不幸,一个是愿望没能达成,另一个是终于达成了愿望 ——萧伯纳。

  • 恰似你的温柔901216

    像不像如今的中国

  • 坤坤Lee

    高处不胜寒。当人生高度已经把这个世界甩开几条街道后,也许就真的孤独一生了。

  • 大只小只正念教养

    杰克伦敦的精神自传。 书中人物马丁是一个出身底层的水手,由于迷恋上了上层社会的热爱艺术和文学的露丝,于是发愤图强文学创作而逆袭跻身于畅销书作家之列。可是,在这过程中他渐渐意识到,上层社会的人,包括露丝,不懂真正的文学和生活,充满了虚伪和阶级偏见,附庸风雅而狭隘。同时,自己一开始的被冷落和出名后的人人追捧和奉承,让他看到了商业化对文学的侵蚀,大众就是以名利和娱乐为导向的“流氓”,失望透顶的他从此一蹶不振,无心创作。最后,爱情和理想幻灭的他,正如作者本人对“美国梦”背后种种问题的失望,而选择了自杀。

  • 多读点书总不是坏事

    马丁伊登并不向往上流社会,他为了使自己配得上同是上流社会的露丝,才不遗余力的去追求上流社会。马丁伊登对露丝后来并不真诚的献身感到失望,可并不会在心里谩骂。马丁一切的幻灭,都源于露丝要和他分手。和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一样,当为了一个并不在乎的目的活着,活下去的动力并不那样足了。

  • winky2017

    那个时候美国的拜金和现在的中国好像

  • 彼岸友声

    大鹌鹑的声音与你好像

  • 根号3_em

    喜马讲书听多了,就会发现自己的思想已经和身边的人渐行渐远了....原来这么多人都是爱慕名利的..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瓦尔登湖》

  • 788988

    主播你好,书中面描述的和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增长,社会变革,人民价值观的变化,在西方发达国家也经历这一时期,有没有描述这种现状下的经济学书本,请推荐一下,谢谢😜

    蔡雨龙_qr 回复 @788988: 会禁播你信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