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解 | 第四十二章:道生倒悟的玄妙

精解 | 第四十二章:道生倒悟的玄妙

00:00
21:43




【经典故事】


朋友,你知道人间的天才多半都是逆向思维的吗?关键是怎么逆向思维就能成为天才呢?


你知道世间的高人为何能够预测很多事物的发展变化吗?为什么我们普通人总是就事论事,总是看不透很多现象呢?


你看到真正的强者往往是谦卑的吗?是他们装样子给大家看,还是他们心里已经跟一般人有了什么不同呢?


你肯定见过说别人坏话的,你见没见过说自己不好的呢?


哈哈,学了道德经,问的问题好像都是怪怪的。也许,我们觉得难以理解的,可能恰恰是我们还没参透圣人深奥的智慧吧?


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老子道德经第42章,去看个究竟吧。

 

在世界上,《道德经》被誉为“东方圣经”,又有“万经之首”之美誉。

以道看世界,生命就如同一个容器。

生命的本质,就在于往生命这个容器里装什么。

命运的莫测,就是我们想的与规律发生了冲突!

生命的痛苦,就是越想为自己,就越是会失去自己。

人生的尴尬,就在于越是想抬高自己,越是让自己出丑。

生命的觉醒,就是懂得了将历经千年检验的圣人智慧装进自己的生命中!

 

学经先读开经偈


太上玄深众妙门,如影随形难见真。上善若水藏智慧,虚极静笃安心魂。

 

我来先把经文原文诵读一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老子在这一章中告诉我们】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无形的大道,就是混沌的一体,它本身就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不断变换的新状态,万物就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形成新的和谐体。“冲气以为和”,是说万物都是以阴阳相冲的和气而生长。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相合者,合之于变,不合则不变。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现实中,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这些负面性的词汇了,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大家知道,“孤、寡、不毂”者,皆为不吉祥之名,所以人都很厌恶这些字眼。而王公为何以此自称呢?原来是王公效法大道虚空、柔弱、处谦、卑下之德。接着,老子借此指出了一切事物的一个总规律,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会受到减损。天下之事,常以谦下损己而得益,而以自贵自私反招损。王公以孤寡自称,损去的是自尊自贵的虚荣心,因而能与百姓同其心,想百姓之所想,利百姓之所需。与百姓心心相通,必然得百姓之爱戴。君王能谦虚处下,爱民如子,上下一致,同心同德,则一定国泰民安,这就是“损之而益”。若以骄泰自恃,看起来是高高在上,威风八面,唯我独尊,不就会失去民心吗?此便是“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老子接着又说,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强暴的人死无葬身之地。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这“强梁”者,说的就是逞强凶暴之人,不明大道之理,背逆道德,伤天害理,不从圣人之教,依仗强势,任用外力,仗力欺人,行凶作恶。“不得其死”者,说的就是“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规律;也就是俗话所说的“作恶多端,不得好死”。久逞强梁之人,必然倒行逆施,违背天地良心,逞强好胜,自种恶因,终为天地所不容,不是非命于兵刀王法之下,便是生不如死,受尽折磨,或者最后不得寿终正寝。天道虽有好生之德,但因果报应规律却是丝毫不差。

 

【本章核心要义】

 

老子在本章中为我们揭示了两个重要的智慧原理:

 

1、天才都是逆向思维的,成功者都会使用逆推式的思维智慧。


2、敢于贬损自己的,都是用有自信的人,可以抬高自己的都是心虚和作死的人。

 

学习了老子在本章中的智慧,我们来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智模式:

 

1、正向看万物生成过程,反向看万物玄同之根,能找到根,就能把握总规律。

早在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即在内观、微观、慧观、宏观、宇观中认识了宇宙之“本源”,发现了诸多现象背后的共同规律;然后再反过来,用本质的共同的规律去认识各种各样不同的现象,形成了人的高级心智的功能。这样,就避免了就事论事,避免了片面的看待问题,避免得出片面的结论和做出错误的决定。

 

2、每一个人自身,也都包含着阴阳两种力量,一般人认为,男人阳刚,女人阴柔,这只是一个笼统的判断。实际上,既有阳刚又懂得阴柔的男人才是成熟的男人,既有阴柔又能担当的女人才是成熟的女人。也许,我们很崇尚在电影中那些阳刚式的英雄好汉,但那是文学艺术作品对人物的典型化过程,不能因此简单地将其作为榜样,俗话说得好,无情未必真豪杰。在艺术作品中,对女性的塑造往往也是典型化的倾向,要么就是女强人,要么就是忍辱负重、忍气吞声的弱女人。对于这些我们要有一个全面的分析和正确的认识,对男人或者女人那种模式化的认知都是有害的。

 

3、益之而损,损之而益。在果树修剪的过程中,会有意识地剪掉很多枝条,甚至会把一些能结果子的枝条也要剪掉一些。在果子结出来之后,又要肃果——去掉一些过密的果子。也许有人心疼,但若是留着所有的枝条,果树的营养就会被分散。如果留着所有的果子,那就所有果子都很难长大。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若是不经常清理一些,家里会堆满东西,人生中会有很多负担。所以各家修行中都强调要“放下”,要做减法,要学会拒绝。


根据客观大道与人的主观相互作用的规律,古代的侯王们,发展出了自己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就是以孤、寡、不谷自称,很明显,这是懂道的古人“自损而益”的一种人生战略。高高在上的侯王们,能够用那些具有负面含义的称谓一次次提醒自己,实在是了不起啊。这让人联想起了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曾经有过这样一个规定:党内互相称同志,而不称呼对方的职务。再有就是关于领导干部要做人民公仆的定位。这一切,都是手握重权的人,对自己进行自我管理的一种方法。


很显然,这是老子发现的天地人间的一个重要的规律,也是一种比较典型的道家智慧思维:客观上强了,主观上对自己的管理也要加强,要让自己的主观守弱。看起来是一种自损的方式,但却是平衡自己主观世界的一种智慧。若是客观上弱了,比如地位低下,能力平平,那就要从主观上给自己提气,发愤图强。一升一降,一强一弱,这就是道家的生命平衡智慧。在现实中,一些缺乏修养的人,往往拿着别人的短处开玩笑,讽刺挖苦别人。而真正有涵养的人,即使遇到别人的讽刺挖苦,也会善意的接受,而不会觉得尴尬或者反目。当然,真正的涵养,不仅仅在于能够接受不同意见的营养,还在于能够坦承自己的不足,承担自己的责任,并用自己的缺陷或者错误为别人的优点和成绩做陪衬。


综观世间损益互变之理可知,愈是想占有的人,愈是最贫穷的;愈是肯施舍的人,愈是最富有的。生命增值的秘密在于损,在于奉献,而不在于得益,不在于占有。

 

4、把握自己的命运,就是有效的自我管理;有效的自我管理,就是时刻弱化那个会自动膨胀的主观。


老子在本章中,重点说的是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问题,当我们想有利于自己,或者抬高自己时,结果往往是无利于自己,或者贬低了自己。当我们一心利他时,当我们诚心谦卑时,看起来好像是自己受了损失,或者让自己显得卑微,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却反而提升了自己的地位。人们在生活中也积累了这样的经验和教训:凡是想利己的人,往往就会被别人看穿,利己的目的也不能达到,相反还会遭受损失。那些一心一意服务别人的人,反而会赢得人们的尊重和信任。

 

学习了老子上述的思想,你能掌握天地万物背后的总规律吗?你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生命人生的尺度与分寸了吗?你能运用天地人间的损益原理吗?

 

我们将老子的思想总结成《悟道箴言》,奉献给大家:

 

道一律,阴阳消长生万物。

阴阳律,正反中合才和谐。

损益律,损则益而益则损。

自谦律,自损合道必受益。

强死率,违道逞强自作死。

 

明白了这些道理,也许有人还会问,老子总教我们要弱化自我和主观,要弱化自己到什么程度呢?把自己搞得很渺小,会不会被人忽视呢?老子在道德经第43章中告诉我们,自我越是渺小和虚空,在天地人间的穿行越是没有障碍。有人可能会很惊讶,哇,这有点近乎于神功噢!实际上,哪有什么神功?你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在别人看来你就有点神奇,但真相是,你只不过是合于道而已。

 

若想知道柔弱和虚空的生命状态在人间无敌的景象,请跟我一起走进道德经第43章去看个究竟吧。

 

谢谢您的聆听与陪伴,咱们下次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问鼎喜玛
  • 知识新贵

    平台可不可以拉些赞助(大公司 大企业家 大慈善机构等) 来降低(不是免费)这种优质专辑的费用,让更多的听众可以听到,让我们的社会更快的进步,从而让作者和平台的价值最大化。

  • wujianzhong1

    大道虚空,悟道,修道,智慧,圣贤。

  • 66叶绿草

  • 白云闲云野鹤

    悟道~立命 学道修道~谦卑敬畏~无私无念~先悟道后修道~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磨难多磨难大是神灵对修道人的拣选~修道人无法圆也不能圆~修道境界~使命,担当~责任~积德,行善,发心,利他,静心~灵,先度己后度人,日日觉醒,日日灵食,日日精进。

  • 天上流云21CN

    谢谢齐善鸿教授指导我!😊🤗😄

  • 1395615urti

    老师,想听十几年前您讲的道德经,怎么能听到,希望得到您的帮助,谢谢!!!

    wujianzhong1 回复 @1395615urti: 逆向智慧。赞赞赞!

  • 18734421812

    齐老师,您好,请问一下如何理解“阴阳消长”?

  • g2cc

    核心思想就在本章

  • cheng成cheng

    讲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