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疏广、受二子,以年老,一朝辞位而去。于是公卿设供帐,祖道都门外,车数百辆;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国子司业杨君巨源,方以能诗训后进,一旦以年满七十,亦白相去,归其乡。世常说古今人不相及,今杨与二疏,其意岂异也?
予忝在公卿后,遇病不能出,不知杨侯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辆,马几匹,道旁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与否;
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迹否,不落莫否。见今世无工画者,而画与不画,固不论也。
然吾闻杨侯之去,相有爱而惜之者,白以为其都少尹,不绝其禄。又为歌诗以劝之,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又不知当时二疏之去,有是事否。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
中世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杨侯始冠,举于其乡,歌《鹿鸣》而来也。今之归,指其树曰:“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某水、某丘,吾童子时所钓游也。”乡人莫不加敬,诫子孙以杨侯不去其乡为法。古之所谓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其在斯人欤?其在斯人欤?
讲得真好!
更了更了,谢谢老师。
好听
主播加油!
居然可以评论 每次开车听没留意 谢谢 很棒
天天打卡
你把我的天笑的多晴朗,你把我的春舞的荡漾,我把我我的诺言统统丢啊
天天打卡
必须赞👍
厚古薄今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养成的一种心理特点,哪朝哪代都很多这样的人。其实洒家倒觉得人类的世界会越来越好!你比如今年这个疫情,和谐社会多好啊,搁古代谁管你啊?
自在山林 回复 @應銘: 那是不了解社会,越是了解越是难免失望。而古代社会也是差不多,就是当代人不能亲身体会古代的糟糕,更多关注古代的好的一面(甚至是心里虚构的好的一面);未来呢,又无可期待。所以,会厚古薄今。 人类在一定时期内,不会有啥不同,都是在人性驱动下进行各种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