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孩子的目光》2-4育儿中的不安从哪里来
具体来说,妈妈们会因为遇到哪些情况而在育儿中产生不安呢?可以总结为如下三点:
第一点,杂志上总是刊登一些孩子的身体和行为的发展标准,妈妈们会用这些标准与自己的孩子进行对照,觉得自己的孩子没有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发育良好,即使是按照书本来育儿,也没有什么效果。
第二点是与丈夫的交流较少,有很强的孤独感。
第三点是很多职业女性在生完孩子之后就放弃了工作,和以前的公司同事沟通的机会变少,就算遇到了,也觉得没什么共同话题,有种疏离感。
这三种原因叠加在一起导致育儿不能顺利进行,这就是所谓的育儿过程中的不安。
那么,为什么现在的妈妈们,或者说是父母在育儿上会显得如此笨拙呢?我觉得主要是因为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即使一味地专注于亲子关系,亲子关系也没有改善,育儿中的不安也没有减少。亲子关系只是夫妻关系、邻里关系等众多人际关系中的一部分。因此,拥有多样化人际关系的人,也会更加灵活地处理与孩子的关系,不会出现育儿上的不安。
人际关系存在于人与人的相互依存中,可以说是一种相互协助的关系。每天怀着“人助我,我亦助人”的心态生活的人,对自己的存在感到的焦虑会更少。
育儿中的不安说到底是妈妈对于自己的存在本身的不安。有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人类所有的努力最终只是为了“避免疏离和孤立”,想要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获得安慰,这种心理是人的本能。生命欲望也可以视之为一种对于集体的欲望。因此,很容易在人际关系中感到紧张或厌烦的现代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正在破坏这种本能。大人的世界里,不能正常育儿或照顾老人,最终变成虐待;孩子的世界里,不能与同学和平相处,总是发生严重的欺侮事件,这两个世界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因此,要消解对自己的存在的不安,人就要形成一种自己和周围人互相守护的情感,这样对自己的存在感到的不安就会变少,育儿的不安也就自然而然变少了。最终妈妈们能以轻松的心态哺育孩子,这样的行为同时会给婴儿带来安全感。亲子之间是互动的,当心中充满喜悦和感激之情时,妈妈们自然就能更好地育儿。
比如,喜欢在夜里哭的孩子,在妈妈状态放松后,哭泣会自然而然地减少。当听到妈妈说“没关系,宝宝想哭的话就哭吧,妈妈在这儿呢”,孩子就会很快停止哭泣。这一点我从很多妈妈的经历中得到了证实。
如果可能,应该对孩子怀有一种“你是上天赐给我的珍宝”这样的心情。但是当感到“困得要死还被你吵醒了”而着急上火的时候,就会觉得“只有我一个人在面对这个孩子”。“只有自己一个人”这样的情绪非常不好。
我经常和托儿所的保育员们交流,听到过下面这样的事情。
在托儿所的午睡时间,有的孩子一换上睡衣,就会乖乖地睡觉;而有的孩子对在妈妈不在的地方睡觉表现得非常不安,他们讨厌铺被子、换睡衣。还有的孩子会哭着叫道:“我要妈妈,我要回家,给家里打电话……”于是,保育员就不强迫孩子换睡衣,让他穿着平时的衣服睡下,摸着他的背哄他,等孩子一边哭一边睡着。但孩子每当困得不行了,闭上眼睛之后,又会很快睁开眼睛,不断挥动手,让自己不要睡着。那是因为他一闭上眼睛就看不到自己熟悉的人了,所以很害怕。
妈妈不在身边时,孩子会没有安全感,感到害怕。那些把妈妈的形象深深印刻在心里的孩子还好,那些对妈妈的记忆不是很鲜明的孩子,即使是睡午觉,都会怕。如果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他们就能够很快相信保育员的爱。
孤独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可以动摇人存在根源的情感,所以总是感到孤独的人不可能保持身体的健康。我们需要朋友、家人、邻居、同事的原因就在于此。既被别人关心,也主动关心别人;珍惜朋友同时也被别人珍惜,这些都很重要。在生活中要时时重视这种关系。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也许看起来似乎靠自己就能活下去,但说到底还是生活在关系中。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