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回看
1
喜马拉雅的听众,大家好,我是费勇。每个人的人生疑惑其实别人很难给你解答,别人只能给你一个启发,但是我今天晚上特别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就是说我自己学习佛学的这种经验和心得。
实际上是我和佛学的那种接触,大概应该是在十五六岁的时候。那个时候其实我自己的理想是要做一个作家,要做诗人,所以那个时候我是特别喜欢两个中国现代的诗人,一个叫卞之琳,一个叫废名。废名那个名字特别好玩,他原名叫冯文炳,因为这个人他喜欢佛学,喜欢禅宗,所以他说我就不要名字了。废就是那个废物的废,名就是名字的名,叫废名。后来鲁迅先生就嘲笑他说,既然你把名字都废掉了,那根本不应该叫废名,应该没有名字。但这两个人的诗歌都特别有意思,在我十五六岁的时候特别喜欢这两个人。
废名先生在年轻的时候,他是读北大英文预科的;卞之琳先生就是燕京大学英文系毕业的,这两个人你看都是学英文的,但他们写的诗歌很有禅意,很有那种禅宗的意境。废名先生很年轻的时候,他实际上就很喜欢佛学,喜欢禅宗。但是卞之琳先生这个人就特别有意思,他其实是学英美现代派的。这里面我突然想起来,卞先生其实有一首诗,我估计很多人应该读过,他那首诗在我看来真的是现代诗歌里面特别好的一首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因为卞先生的诗歌,所以我就去读英美的这种现代派诗歌,尤其是美国的意象派,像庞德这样的,后来我就注意到在美国那个叫“垮掉的一代”。在美国当时整个50年代以后的那种现代文学到后现代文学,在读的时候我就有一个非常让我震撼的发现,我发现就是说你像凯鲁亚克在美国非常有名,现在当然也很有名,凯鲁亚克就是写《在路上》的作者,就是非常现代的一个小说,包括还有像嚎叫派的金斯堡,包括很多那些艺术家,那些画家,他们实际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资源,是《金刚经》,是禅宗。
关于这里面的一个背景,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下凯鲁亚克的书,除了《在路上》,他还有一本小说很有名,叫《达摩流浪者》。那个书里面你可以发现,50年代整个禅宗、佛学这些东西对美国年轻人的一些影响,还有对当时的民谣、摇滚等等,产生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影响。
2
当然前两年我读乔布斯传的时候,我也发现,乔布斯讲到79年他在硅谷,他见到鲍勃·迪伦的女朋友,实际上当时他们就是一个佛学的聚会,一个喜欢禅宗人的聚会。所以当时在80年代我们在念大学的时候,这个发现给我的感受是蛮奇特的,因为整个80年代的中国,像我这代人实际上可以说当时是真的疯狂地学习西方的现代文学,对中国传统东西比较鄙视,而且不太接受。
但是我因为卞之琳先生、因为废名先生的诗歌,就把我引到对西方的现代文学特别感兴趣,后来从西方的现代文学里面,又发现了佛学思想资源特别打动我,所以后来我就非常系统地开始读《坛经》、读《金刚经》等等,后来可以说用迷恋两个字,迷恋上了佛经。我觉得每次读佛经,里面确实是能够给我带来很大的一个能量。我在读佛经的时候,感觉我自己原来对佛学可能有很多误解。比如说最大的一个误解,我总觉得佛学、佛教有点神神叨叨。
但是后来当系统地了解了一个佛学的历史,尤其是了解了原始佛教里面的这些思想以后,发现佛教是特别有意思的,它是没有偶像崇拜的。佛这个意思,它不是一个神的意思,它也不是个神仙,它其实是觉悟的意思。它的创始人我们叫释迦摩尼或者叫佛陀,他在创立这种学术的时候,他没有把自己神化,他不认为自己是一个神,他把自己界定为一个觉悟的人、一个觉者,所以佛是觉悟的意识,所以他就特别推崇这种智慧。就是说一个人你要自我觉悟,那怎么自我觉悟呢?就要看清真相,一个人你一定要通过一种有效的方法,不断地看清我的存在的真相,生命的真相,然后你才能够得到一个就让你自己比较自由自在的一个解脱的法门。
当时这种思想对我蛮震撼的,实际上是你看佛教它没有偶像崇拜,它跟一般的宗教不太一样,他比较推崇的是自我觉悟自我觉醒。那么关于怎样找到自我,现在我们很流行就是说我们要做自己,我们要回到自己的内心。刚才我在网上看到,歌手汪峰他在回应章子怡的粉丝,章子怡的粉丝觉得他不应该参加综艺节目,但汪峰讲了一句话,他说到了他这个时候,他应该是做自己内心想做的事。你看现在的人,大家好像都觉得我要做我内心想做的事,要做自己,但是怎么样才是做自己内心的事呢?怎么样才是做自己呢?实际上每个人的理解是不太一样的,也不确定。
我觉得在佛学里面,它确实给了我这么一种方法,可以让我怎么样回到自己内心,所以这也是我在喜马拉雅《佛学修心课》里面,特别想跟大家分享的一个东西。在我的成长过程当中,我觉得这种帮助特别大,一个是你是一定要靠自己,没有外在的神仙,也没有外在的任何东西能够帮到你,一定要靠自己,但怎么靠自己,就是你一定要回到你的内心,找到最内在的自我,真正的自我。我觉得在佛学里面,它相对在人类思想史上,它可能提供了一套我觉得是比较有效的一套方法,那么这套方法在这一次我在喜马拉雅的《佛学修行课》里面,就有一个非常详细的展开,而且我希望不单单只是一个理论的介绍,我想尝试着有没有可能把这种理论,跟我们实际的这种日常生活、这种修行结合起来,真正能够改变我们生命的一个质地。
3
当时在我还是很年轻的时候,我就发现对于佛学,我们自己有一个误区,总觉得它是一个迷信,它好像有一些比较神神叨叨的东西,实际上可能不是这样的,当我们去把整个的佛学的历史了解完以后,你发现它不是这样的,它实际上是非常强调,就是说你要靠自己,不是靠别人,更不是去靠拜神仙,它是一定要回到你自己的内在。
第二个我后来发现,我自己可能在年轻的时候对佛学还有一个误解,我会觉得佛学很消极,非常消极,它好像是比较悲观,它把人生看得非常痛苦。但是后来我自己在读这种佛经以及在梳理这种佛学的脉络的时候,我就发现实际上也是我们自己的一个误解。
释迦牟尼佛这个人很了不起,他首先洞察了人类生活当中那种阴暗面,他首先因为看到那个人会死亡,看到人会衰老,就引起了他一个思考,人既然会衰老,既然会死掉,既然我会生病,那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面对这种人生的黑暗面,我要找到一个终极的解决的方法。
首先等于就是说你要了解到我要面对这种困境,但是假如仅仅这样,佛学可能就是一个很感伤的虚无主义的东西,但实际上不是。
实际上你看释迦牟尼佛在讲非常痛苦、非常烦恼以后,他马上有第二个东西,他说你要找它的原因,痛苦是有原因的,所以你一定要找到它的原因,当你找到原因以后,他紧接着说一定是有办法的,这是第三个。第四个,他说不仅有方法,在那个痛苦当中,当你找到了原因、找到了方法以后,最后你是一定会彻底解脱的。这样的话,我觉得佛学其实它是非常积极的。
这里面我举一两个小例子,可以来说明一下,其实佛学在我看来是非常积极的。一个例子,我们中国近代有一个革命家叫谭嗣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他的一些事迹,戊戌变法的时候的六君子,这个人其实是一个非常虔诚的佛教徒,但是同时他是个革命家。他把当时从事革命事业当做是一个普度众生,所以他不怕死、大无畏。另外一个,比方说我们讲到企业家,刚才我已经提到过的乔布斯,还有像稻盛和夫等等,这些人实际上都是一个佛教徒,像乔布斯他一辈子信仰禅宗,那稻盛和夫更不用说了,他也是信仰佛学,但好像并没有影响他们做那么大的企业,做那么大入世的一个事业。佛教本身在它的精神里面,是有很多非常积极的一些东西,而且它会让人变得很有勇气,用罗曼罗兰的话说,让人会面对残酷的真相以后,但是继续有勇气要生活下去,而且生活得更好,而且一定要找到一个终极目标,找到一个终极的解脱。
第三个,包括我自己当时年轻时候,我觉得有一个误解,总觉得佛学是一个非常玄妙的东西,好像它是个玄学,它很深奥,好像跟我们的生活没有关系。但是当我去读读完《坛经》的时候,尤其后来读完《金刚经》的时候,我有一个很深的感触:这样的一个经典其实就是一种生活哲学,它实际上整个地在教我们怎么样生活,怎么样好好地做一个人,所以它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一种实践。
所以后来我们中国近代太虚大师,就提出叫“人生佛教”,到后来星云法师的讲的“人间佛教”,到我们中国还有一个净慧法师提倡“生活禅”,那么这些东西实际上都讲了,其实佛学跟我们生活真的是息息相关。我们一讲到戒律,佛教的八戒,马上会觉得这个是好像是出家人、我要到庙里才要这样做,但其实不是的。其实它的戒律假如我们运用在生活当中的话,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的那么一种方法。
我举个例子,就好像我周围有很多朋友,有些也说他学佛,但是他有时候会跟我讨论,他总是好像很难解决好那种人际关系,总觉得好像人家跟他过不去。
这里面其实要解决人际关系的话,当然有很多方法,但是我是觉得,其实佛教里面讲的身口意,你看一个口业,我们对说话假如有所戒律的话,实际上是可以彻底地解决人际关系的,你看它强调不要说妄语,不要说那种是非等等,你只要坚持三个月、坚持一年,整个人际关系都会改变,我不要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等等。
另外包括身体方面的戒律,包括那种念头上的一个戒律,这种东西实际上在我看来,它不完全是那种纯粹宗教意义的,它实际上都是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我是特别喜欢太虚大师讲的一句话,他说成佛即成人。包括《金刚经》里我理解的每一句话,包括《坛经》里面讲的一些东西,都是教你怎么做人,做一个健康的人,做一个比较美好的人。所以可能我们对关于佛学跟日常生活没有关系这种想法,实际上也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4
现在好像我听有一些听众提问。我看到了有一个朋友的感叹,还写了一个“贪嗔痴”,这三个字我觉得很有意思。
讲到“贪嗔痴”,我突然有一个感想,最近不是我们看到很多新闻,这几年来好像有一些你看创业公司倒闭,或者是看到新闻上或者我们周围有些人出了一些什么事,一方面你看我们现在人类社会日新月异,商业模式也在改变,但是你发现人心其实没有改变,就好像刚才这位朋友讲的佛学里面有一个基本的一个观点,就是你看人类所有的麻烦、所有的问题都是贪嗔痴。
贪就是因为贪婪,你总想得到更多,不知足,在本分之外还想要我要做很大的规模,我要拼命去烧钱,一夜之间我要做爆款,我要做一百家东西。嗔是对外界的一种愤怒,我总是埋怨外面环境产生这种嗔恨心。还有一个痴,痴其实是愚昧,就是说他有那种妄想,看不到真相,他总是生活在那种幻觉当中,他不能够面对真实的这种现实。所以“贪嗔痴”确实是一个最基本的麻烦制造者,但是假如我们去把贪嗔痴这三种心理状态,认知清楚的话,其实我觉得会减少很多麻烦。
我看到一个问题,有一个朋友问,佛法就是让人无欲无求吗?
这个问题我觉得问得特别好,也是我年轻的时候曾经遇到的一个问题。你看佛教的创始人释迦摩尼,他认为是欲望是我们所有的烦恼的一个根源,所以人就是要处理好跟欲望的这种关系,但是欲望不是我们自己的。这个欲望不是我们自己的欲望,是一种意识界的东西,它是外在于我们的东西,在这样的一个理念上,佛教实际上对欲望的处理我觉得是蛮特别的。你要超越欲望,不要被欲望牵着鼻子走,但是你没有必要去抵抗这种欲望,欲望它就是一种存在,但存在像一个过客一样,你要觉知它、看着它。
这里我举一个佛经里面的小故事,挺有意思的。有一个年轻的小沙弥,他一直想要成佛,我要解脱,我要摆脱欲望对我的束缚,但是他因为很年轻,所以他那种性的欲望特别强烈。这个时候他就拿了一把剪刀,要把自己产生这种性的欲望的东东,去把它剪掉。后来,释迦摩尼佛知道这个事情以后,他就说这个小孩太愚昧了,他说你的这种性的欲望不在那个东东上,实际上在你的心里面,首先所以你要回到内心去清理这种欲望,你要去了解这种欲望是怎么来的。
所以,我觉得在佛学里面,欲望是一个最主要的一个主题,实际上就是你怎么样处理好和欲望的一个关系,尤其后来到了像中国禅宗里面,对欲望它是不抗拒的。比如,愤怒来了我就让它生气,但是我要看着它,我知道我在愤怒,但是你很难消除它。欲望也是一样。就像很多人对焦虑很害怕,我不要焦虑,我不要失眠,但是反而越来越焦虑,越来越失眠。
实际上你看在佛学里面它有一种方法,我觉得特别好,叫觉知。欲望不可怕,焦虑也不可怕,失眠这种东西都不可怕,但是我要觉知它,我要知道它的原因在哪,而且我要看着它是怎么升起的,它是怎么产生的,然后我要看着它消失,它最后一定会消失。
像焦虑这种东西它是可以转化的,它完全可以转化成一种动力。所以,我是觉得佛教其实不是说让人无欲无求,而是让人不要受欲望的束缚,而是要觉知到欲望的本质,不要被欲望带着走,而是要善于利用好欲望这种能量,把它转化为一种正能量,大概就是这样。
5
又有一个问题,我看到这个问题是佛学和心学有什么关系?
王阳明这个人非常有意思,王阳明他其实是一个儒家的信徒,但是中国的整个文化史上有一个现象,在魏晋南北朝之后,实际上整个佛学对中国影响很大,所以中国的知识分子都受过那种佛学的影响,尤其后来六祖慧能出来以后,就像胡适先生、钱穆先生讲的,整个中国的你看理学,还有中国的儒家,都是叫禅宗化。但是禅宗他们有一个基本的理念,就是叫一源论。一源论就是说这个世界它不是一个身体心灵、物质精神分开的,它有一个源头式的东西,那这个源头式的东西,我们姑且把这个名字叫做心,所以你看慧能不是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心动”,王阳明后来就把这套东西,运用在儒家的一个生活实践当中,就变成心学。佛学跟心学我觉得是有联系又有区别。
心学我个人的看法,更偏生活方式,更偏个人的一种修行。但是佛学它是要出离世间。心学就像王阳明说的,它一定是立足在现实当中,我一定要面对现实中的问题,我要去解决它,我要无所畏惧,我要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但怎么解决呢?心学的概念它很强调我要找到本源,我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就我要找到一个本质性的东西。
又看到一个问题,但这个问题我很难回答。真正的爱情有标准吗?
肯定是没有标准的,每个人我觉得他是真的叫青菜萝卜各有所好,它实际上我觉得是没有标准的。我总觉得讲到爱情这个东西,它真的是一种很强大的能量。我有个朋友前两天说他说我不想再恋爱了,但实际上好像是当爱情来的时候,你也挡不住。实际上你看就像《圣经》里面讲的,爱情的火焰经常是会把人吞没,每个人他喜欢这个人就喜欢。假如我的生活要变得可控的话,我们每个人对爱情要有一个觉知,就是要有一个认知,知道我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东西,我不要被这种烈火所烧毁。它可以燃烧,但是不要把我烧毁,不要把我毁灭,爱情是很美好的东西。这个我就不展开了。
一个是因为《佛学修心课》里面,我有非常详细的关于爱欲的解读;还有一个,我也正好顺便推荐一本书,就是一行禅师我记得他有一本书写过关于爱情,这个特别有意思,我觉得一个佛教徒、一个禅师来讨论关于初恋、关于爱情的事,那是非常值得一读的一本书,一行禅师是旅居在法国的一个越南的禅师。
6
又看到一个问题,他说为什么总觉得自己的欲望得不到满足?
因为欲望的本质就是这样,欲望的本质就是重复,欲望的本质就是不断地在重复。重复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基本的特点。所以,欲望的一个特点跟日常生活是一样的,它实际上就是重复。有智慧的人,假如你不想重复的话,你要学会停下来,停下来好好去观察、去反思,不要这种惯性的力量在转。
当你提这个问题的时候,在我看来已经是在觉知的,第一步就是已经明白了欲望它是永远不会满足的,既然永远不会满足,为什么我要一直去满足它呢?所以就说我要停下来,停下来可能我能找到更好的一条道路,找到更好的一种方法。
前两天有一个朋友问我,你为什么要去做修心课这样的一门课程,在喜马拉雅上。我是觉得严格的说,这真的不是一个课程,它实际上真的是一个分享。因为我自己在成长的一个过程当中,经历过很多困惑,经历过非常烦恼的东西,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是觉得特别感谢在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那么伟大的那种思想家,那么了不起的一些人,他们实际上已经有一种思想范式,有一种思维方式,它是可以帮助我们的,可以帮助我们从这种困境中解脱出来。而且只要我们人性没有改变,这种思想方式都是有用。我自己可能是一个因缘的问题,就是对佛学特别喜欢,所以我就做了这么一个《佛学修心课》。
现在好像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为什么我总是有压力?我能不能找到一个彻底减压的方法?
这个方法真的也是因人而异,首先你要面对我的压力是什么,我为什么会感觉到压力?但是我有时候跟朋友开玩笑,你感觉到压力可能是因为我们没把自己当人,把自己当成驴子、当成马、当成牛。假如要当成人的话,就不应该有压力。
因为我记得德国有一个思想家席勒讲过,他说人之所以为人,人是有一种游戏的精神。假如我们要运用佛学理论的话,它实际上认为我们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只是一个过客,就没必要很执着,我们没有必要把客栈当成自己的家。最后我们有一个有一个终极的更好的一个去处。《金刚经》里有一句话,我是特别喜欢,每次有什么事情发生的话,这句话我是觉得特别能够打开我的很多心结,这句话就叫“因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所住,就是你不应该住下来(停留、执着),但是我的心还是生机勃勃,我的心我的念头是念念不息的,但是我不会停下来,不会被这个世界带着走。很多时候,我们的那种烦恼、那种压力来自于一个思维方式或者是观念,就好像我原来有一个朋友一直很烦恼,他说一直想要结婚,但一直就找不到合适的一个对象,但他就死活要结婚。后来我跟他聊天的时候就探讨了一个问题,就是人为什么要结婚?你首先要思考一个人为什么要结婚?实际上我们从小有一个观念,就是人一定要结婚的。这个观念是怎么来的?
后来我跟他一起去翻开人类的历史书,我们去了解一下婚姻的历史,你就可以发现很有意思,婚姻它实际上就是一种制度,一种社会制度,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制,在原始时代实际上是没有婚姻概念,它实际上是个人的意识的一个积累的过程,但这个意识当它形成一个社会习俗的时候,对每个人会造成一个压力,觉得我一定要这样去做,到一定时候我一定要结婚,就好像成了一种心理需求,但是当你去把婚姻制度、把这个观念怎么来的,一步一步去梳理的时候,你可能就会有不同的领悟。婚姻当然非常重要,就是美好的爱情都应该有一个美好的婚姻,但是好像当我的缘分不够的时候,也没有必要非执着说非要结婚不可,我也可以单身。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很多单身的人也很幸福,很多结婚的人也很幸福,但反过来婚姻中有些人他也不幸福,反过来单身的人也有不幸福的。所以,你幸福与否,好像跟你结婚不结婚是关系没有说很必然的。所以,我们可能需要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养成一个习惯,就是经常要清理自己的思路,来练习自己这种思维方式,练习自己观察世界的角度,不要被习惯带着走,不要被别人带走。
7
又有一个问题,有一个朋友问到梦,对梦如何认识?
我觉得梦是在现代心理学里面,像弗洛伊德,他认为是代表人的潜意识,就在梦里面,我们是可以追溯到比方说我的欲望,我内心想要的东西,还有我的童年时代的这种记忆。但是后来荣格对梦的解读又进了一步,他认为梦不单单是你个人童年时代那种创伤记忆,实际上还有整个人类这种原始时代的原型。当然还有人追溯的更加宏大,认为在我们的梦里面有那种宇宙意识,就好像你看凯文·凯利在《科技元素》这本书里面,他有一个观点特别有意思,他就说实际上我们现在很多东西,像科技这种东西,他说不是人创造的,它实际上是一种叫宇宙元素,所以你要问科技想要通过人达到什么东西,而不是问人能够创造什么样的科技。
日本原来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禅师,大概19世纪的叫明慧上人。他有一个日记本,他就每天记录下自己的梦,然后通过梦来分析自己的潜意识,然后通过分析自己的潜意识,然后来达到一种觉悟的境界。当然还有一种说法,你心中没有什么杂七杂八的想法的时候,往往就没有梦了,就不会做梦,所以还是要从梦幻当中解脱出来。
那么今天好像时间已经到了,所以今天我就非常谢谢大家参与交流,所以我也祝愿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积累好的因缘,这种因缘在时间的积累当中,每个人可以开出生命美好的花朵,然后每时每刻每一个当下,我们都应该走在自己的一个道路上,内心都会有一种喜悦。
谢谢大家。
费老师您好!请教一下,以您佛学的观点如何看待金钱?如何看待以贩卖佛学,兜售焦虑的方式来赚钱的行为?望不吝赐教
1313911olve 回复 @巴别塔B计划: 我可以回答你,费老师可以视金钱为粪土,但你不可以把人家都付出的劳动,以及为了制作这个音频后面的工作人员的劳动为粪土。还有你思想中认为的佛家就应该不要金钱,也只说明你对佛学的认识留于表面而已,释迦牟尼佛在弟子化缘的时候就层说过,不要因贫富的差距而挑选着化缘
老师,您讲得很好,我觉得您对佛教宗旨理解的挺好,所讲的话非常有分寸的。
1383792aquz 回复 @菡萏绿荫: 在
去年就接触了费教授的《心经,心不累的活法》,心生欢喜!感恩有您!订了
银苹果_w9 回复 @1388097wujn: 有同感,点赞分享
戒定慧,觉悟空!
听友208008904 回复 @王祖刚: 希尔薇一一66
你是讲佛学还是修才华
费勇修心课 回复 @1369337bazv: 您好,老师讲的是如何将佛学的智慧运用到日常生活呢~
佛学确实是消极的,但是消极不等于贬义。制动系统对于汽车来说也是消极的,但是如果汽车没有制动系统你敢开吗?
犹如昙花一现 回复 @我是涵爸爸: 这个例子好
听费老师的课调整我的心理问题!
西西子的正念冥想室 回复 @好运来_y78: 先听,感恩此刻,享受此刻就好,没有包治百病的药,契合了,悟到了,就解开了,需要一段时间和适合自己的知识和方法的积累,从了解问题的根源(原生家庭),解决问题的方法(情绪管理NLP……),学习【爱自己】(《镜子练习》《内心小孩》),灵性成长的了解和修行,让自己空空的爱杯补满,最后爱满自溢,能够感受到世界的美好,不再主动观察人生的黑暗面,当你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在需求,疗愈自己内心的小孩,你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包括破迷开悟,但是你去看书,去学习微课或者地面课程,最重要的,还是你自己,度化自己,是我们这一生最重要的事,先读《秘密》去吸引所有你想要的东西,然后一切资源都会来到你的身边🙏
真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啊。佛法说你要觉知欲望,欲望也是一种动力。我理解为……比如你焦虑失眠,你要静心思考原因是什么?或是因为工作,或是因为学习,导致你焦虑痛苦。那你就靠自己,把工作做好,把学习学好。不为了别的,就为了让自己本心安静,不再焦虑。。。但在外界,你的工作你的学习,却远非往日可比。就有了进步。所以,不是为了进步而进步,而是为了让自己心安理得而进步。不知道对不对?
1878819xkhz 回复 @傻得好幸福_su: 对
费老师,佛教戒淫,那么人类的繁衍怎么解决?佛教旦生两千多年也没消除淫?
公子林奕 回复 @听友208103278: 正常的夫妻生活,繁衍后代。佛从来没有说过这是邪淫。
无意间碰到,点开了您的音频,您的声音是能够让我的心静下来的,跟着听了内容,听了有关佛的故事,很感兴趣,反复听了好几遍。感觉这也是因缘,提升生命质量的好因缘!会继续...
lulu_c3e 回复 @1350500ucmi: 我也是..入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