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史16 | 王新生:学习乎?洗脑乎?明治时代的教育

日本史16 | 王新生:学习乎?洗脑乎?明治时代的教育

00:00
20:52

一、知识点卡片

二、思维导图

三、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上次我们谈到了日本的近代军事体制,它的制度设计为后来的军部暴走,特别是为军人干政创造了条件,其实日本的近代教育也是如此。


日本人特别重视教育倒是不假,但教什么内容却是问题。比如说近代日本普及了六年制的义务教育,但是它灌输的是一种忠君爱国的思想。当然说起来这种思想的灌输,对赶超欧美所需要的服从、纪律、贡献、牺牲等意识的形成起到了一个推动作用,但是也很容易盲目地随从,并走向自我毁灭之路。


当然学术界有一种观点,也就是说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之所以能够迅速地走向近代化,它与传统社会中日本的教育程度比较高有很大的关系。我们也知道在江户时代,各个藩都有藩校,是武士接受教育的地方。另外还有很多民间的学校,一般把它叫做寺子屋,也就是说在寺院里开办的学校,是平民受教育的地方,甚至很多女孩子也到这地方去学习。据统计,在江户时代,大约有30%的人接受过教育。


寺子屋发源于室町时代后期,是寺院开办的主要以庶民子弟为对象的初等教育机构,提供类似现代的小学教育,学童年龄大都是六至十多岁,以训练读、写及算盘为主。


江户时代女孩读书的寺子屋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政府在教育上也非常的积极。一开始明治政府是模仿浪漫的法西斯人,既搞学徒制度,也崇尚个人立身治产的实用主义,甚至提出了一个口号,叫做“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就是说村庄里没有不学的家庭,家里没有不学的人。它是一种有教无类的原则,就是不分身份等级制度和出身状况,全民都有接受教育的资格。凡是儿童,不论男女,你都应该接受初等教育。


当然1872年颁布了一个《学制》,规定得非常的详细,就把整个日本分成八大学区,每一个学区有一个大学,有32个中学。一个中学区它要设210个小学,这样算下来,整个日本有八个大学,256个中学,5万多个小学。当然,教育行政管理完全是采用中央集权制,也就是说在文部省的统一管理之下,小学的教育分为上级、下级,各四年,一共是八年。


1890年左右的文部省

 

实际上《学制》它提出来教育计划,显然是不适合日本的现实状况的。首先从人口上看,就平均600名日本人中就有一个小学。也就是说你在600人中,入学的适龄儿童难以构成一个小学的规模。因为这600人有男女老少,它上学的也只是一点点,能不能构成一个学校,这也是一个问题。另外学费较高,民众不满征收较高的教育税,还有学费。甚至在明治初年,都出现了很多农民的暴动,把学校也搞掉了,反对强制性的教育。所以在当时平均入学率不到百分之三十,而且能够坚持到小学毕业了就寥寥无几。


所以到了1879年,政府就修改了《学制》,就颁布了一个《教育令》。《教育令》它是参考美国的学校制度,就是说有一点点私有教育,就是地方政府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育。而且在学制上也有所改变,规定小学教育只有16个月,就是说一年多一点,但《教育令》颁布之后,立马把入学率又降低了一大块。而且在第二年明治天皇在地方考察的时候,对这种私有主义教育十分的担心,他认为这样一来有可能会丧失优良的传统的价值观念。


所以《教育令》在第二年就做了修改,重新回到了一种中央集权制的教育体制。同时规定父母必须让儿童接受三年的小学教育。到了1886年文部省就颁布了一个《小学校令》,从法律上确定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规定父母必须让孩子接受四年的小学教育,同时要强调日本主义、国家主义的教育方针。到了1890年,日本政府又修改了《小学校令》,明确规定小学教育有三大理念,就是说道德教育,还要培养作为日本国民的理念,还有生活必须的普通知识。



民国“满洲国”时期《日本小学校令及施行规则》32开本

 

到了1900年,政府第三次修改《小学校令》,全国小学教育统一为四年制,在法律上确定小学教育为免费义务教育,废除小学升学考试制度,强化国家对小学教育内容的管理,小学使用的教材必须由国家制定。所以我们看这一次对小学校令的修改,它最大的特色就是法律上确立了小学教育为免费的义务教育和国定教科书制度。所以到了1903年,日本政府颁布小学国定教科书制度,由文部省来主编。到了1907年,政府再一次规定义务教育延长到六年,这就是我们讲的战前日本的六年义务教育。


正是在这一系列的措施的推动之下,到了明治末年,也就是说大体上在1910年前后,日本普通小学的入学率接近百分之百,也就是说适龄儿童都进入学校接受教育,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绩。与相同的时期,英国也是刚刚普及了小学的义务教育,大家知道英国它的工业化要比日本提前一百多年,英国花了一百多年,才实现了小学的义务教育,但日本只用了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就完全达到了小学的义务教育的普及。

 

但是话又说回来,就我们一开始所提到的,它到底教了些什么?过去有一个美国的著名学者,他曾经这样评价过明治时代的义务教育。他说,六年的义务教育与其说是让受教育者掌握了某种生活的技能,倒不如说灌输了一些忠君爱国的意识。实际上我们看到早在1889年,日本就颁布了宪法,就召开了国会。这时候日本政府的领导人就觉着颁布宪法,开设国会之后,要加强忠君爱国的道德教育。所以在1890年就以天皇诏书的名义,颁布了以儒家忠孝仁爱为教育的中心内容,又掺杂了许多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伦理道德的《教育敕语》。那么《教育敕语》它又要求臣民平常要孝敬父母、仁爱兄弟、夫妻和谐、相信朋友、温良恭俭让、博爱大众、好好学习、成就事业。但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培养学生成为“忠君爱国”,“义勇奉公”,“保护皇运”的顺良臣民。


《教育敕语》图册,《教育敕语》也称天皇语录 


所以我们说《教育敕语》规定了战前日本的教育方向,奠定了国民道德基础。实际上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日本教育的基本法,对社会和学校,甚至对一般人的价值观念都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它是慢慢渗透的。


最初是以首相和文部大臣的名义,将《教育敕语》抄写以后下发到各个学校,要求学校集会时学生一起朗读。除了《教育敕语》之外,还有天皇和皇后的照片,叫“御真影”,也发到每个学校。当然与《教育敕语》发到所有的学校不同,“御真影”它不是发给所有的小学,你要自己提出申请,而且你还是优秀的学校,才能够从文部省得到。实际上也是鼓励学校好好学习《教育敕语》,忠君爱国。


御真影除指天皇皇后的照片,还包括“满洲国”时期伪满洲国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照片

 

而且到了1891年的时候,文部省就搞了一个训令,规定得非常地详细。比如说学校在节假日或其他的集会活动时,必须要符合这样的程序。第一,向“御真影”行最大礼,并且高呼两陛下万岁,第二,要奉读《教育敕语》,第三,校长巡视,第四齐唱歌曲。当时文部省还专门规定了这个场合唱的八首歌,包括我们听到的日本的国歌叫《君之代》之类的。当然除了学校活动之外,天皇有关的节日也成为小学必须采取行动的这么一个时间,比如说纪元节是建国纪念日,也就是说第一代天皇他在建国的时候那个日子,天长节是天皇的诞生日,还有元旦这三大节日。


这时候的日本各地的小学校必须和附近的居民一起来进行“奉读”、“拜戴”,也就是说你要读《教育敕语》,要对着天皇皇后的照片行大礼。当然这里边也有一个插曲,就在1891年1月9日这个日子,在第一高等中学的开学典礼上,出现了一个事故。当时有一个教师叫内村鉴三,他本人是个基督教徒,所以他在朗读《教育敕语》之后,要向天皇的照片要鞠躬。他觉得我是基督教徒,我应该向耶稣基督去鞠躬的,我怎么会向天皇鞠躬呢?他犹豫了一下,他还是鞠躬了,但是鞠躬的程度不够,所以就被人告发了,最后只好辞职了,实际上也是被罢免了教师的身份,可见当时对《教育敕语》的这种灌输是多么的严厉。



日本小学生着装整齐在奉安殿前行礼

 

当然为了让这帮小孩子们能够很高兴地参加这种仪式,学校也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招式,比如带他们到操场上或者野外做体操,做游戏,或者让他们画画,然后再发一些水果、馒头。所以有时这样一来,有些地方就把这种仪式叫做“馒头节”。当然,战前日本人吃饭也不可能吃得太饱。有时候孩子们还是希望参加这样的活动,能够吃到一些好吃的东西。日俄战争前后,日本的学校开始奖励你背诵和默写《教育敕语》,《教育敕语》本身不长,只有315个文字,但是它是用古代日语写成的,所以比较困难,经过严格的训练之后,每个人才能够倒背如流。


我们知道日本的文字它是有假名的,虽然它写着汉字,但是它的读法是用假名来读的。所以在四年级以前,它的教科书里是既有汉字也有假名的。但是到了五年级之后,教科书只有汉字没有假名了,就说这个时期你必须是对《教育敕语》背得滚瓜烂熟,否则你就读不下来的。据说在1923年关东大地震的时候,日本人就谣传,在日的朝鲜人要造反,怎么才能够甄别日本人和朝鲜人呢?就让他背《教育敕语》,背得不好,朝鲜人,杀掉。所以那一次关东大地震也被杀了好几千的朝鲜人,大概是读《教育敕语》读得不是很彻底。


在《教育敕语》颁布的第二年,文部省专门向地方政府下达训令,要求各个学校以最大的尊重来安置天皇的照片和《教育敕语》的抄写本,否则要给予严厉的惩罚。所以进入了20世纪之后,各个学校就专门设了一些就是类似于小塔、小小的建筑物,非常漂亮,非常结实,然后安置这些照片和《教育敕语》,它叫做“奉安殿”。那么学校的孩子们无论上学也好,放学也好,经过奉安殿的时候都要行大礼来表示尊重。


保留至今的奉安殿

 

随着这种照片、《教育敕语》下放到各个学校,皇室生活也逐渐地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比如说天皇结婚、天皇生病、天皇去世,都是学生要过的重大的节日。天皇有病、天皇去世,学生要穿丧服,要禁止运动会,也不要去修学旅行,也不要唱歌了,大家来表达自己的哀思。


日本学生在奉安殿的合影

 

所以作为臣民,从小就灌输了为天皇献身的观念,日积月累,根深蒂固。所以到了战争末期就出现了“军民战斗到最后一个”“驾驶飞机来撞美国军舰”的这种自杀性的行为。即使在战争结束以后,日本政府要提出来,全部的日本人都要忏悔。但这时候的忏悔不是反省对外侵略战争带来的灾难,只是忏悔没有完成天皇交代的任务,怎么才能够打败英美。


所以灌输的这种忠君爱国的意识,虽然到了战后它没有这样的教育,但是天皇在日本民众里边还是有很高的权威,应该说这就是战前教育的一种影响。占领时期废除了《教育敕语》,代之以充满自由、平等、民主精神的《教育基本法》,但是日本的保守主义政治家一直耿耿于怀,认为这个法律过多地强调了个人的自由,丧失了日本的优良传统。所以一直到了现在的首相安倍晋三,第一次执政的2006年,他就修改了《教育基本法》,增加了爱国主义的成分。到了他第二次执政,特别是最近,包括文部大臣在内的政治家又开始提倡恢复《教育敕语》,尽管也存在反对的声音,但是从中也可以看出日本社会总体保守化的这么一个趋势。


这就是我们讲的近代的日本的义务教育。那种忠君爱国意识的灌输,对日本整个社会走向一个黑暗的时代,也是一个推动的因素。今天就讲到这,下次我们谈近代中日两国的企业家与工业化,谢谢。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蓓蓓_hsa

    老师娓娓道来,讲的很好

  • 毛毛牛bj

    的确,日本的教育就是洗脑。一个中心,为侵略扩张做准备。它向外学习是有明确的目标和选择,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的,目标就是让国民建立“忠君爱国”的理念,目的为战争做准备,而且加入了它自己特有的法西斯调料,可以想象是个什么东西。对于一个不懂反思,死不道歉的民族,它能真的悔改吗?尽管二战已经过去八十多年。不管是安倍修改教育法,还是修宪,是什么目的,不是很清楚吗?

  • 1865088vdnh

    日本教育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反思啊

  • 春风沐阳

    老师可否将日本实现小学、中学义务教育的具体年份及其指导思想讲清楚,便于学生对比我国义务教育

  • 清风明月小仓鼠

  • Yusong名著讲堂

  • B张雪松

    那个“法西斯人”是个什么鬼?

  • Shiri2022

    法西斯?法兰西吧

  • Shiyw1116

    不用学区房吧

    Blucecolin 回复 @Shiyw1116: 有学区,不过教育资源相对丰富,而且日本人很多都是顺其自然的想法,阶级跃迁的期望没有那么高,各阶层各行其道,不像国内这么重视起跑线学区的事,而且私立的多可以直接考不需要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