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季】17.2|汪荣祖:明清时代的生态危机

【第二季】17.2|汪荣祖:明清时代的生态危机

00:00
19:31



第二讲是明清时代的生态危机。生态危机牵扯到环境史的问题,环境史是历史研究中比较新的一个科目。我觉得环境史很重要。我们可以看到,明清的生态危机影响到很多历史的事实和历史的发展。


人虎相争 

所谓环境史,就是要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们中国古话说,天不变,道也不变,实际上天在变,道也在变。这个天,假如说自然,那气候显然是有变化的。竺可桢教授写过一篇很重要的文章——《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里面写气候变化有个周期。在冷的周期时,温度会下降。下降一两摄氏度,就会影响生产,影响很大。这说明自然界的力量可以影响到人的生活和历史。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竺可桢)


另一方面,人对自然的利用,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什么影响呢?就是滥用自然资源。其实在中国,很早就已经有人注意到,要善用自然资源。记得明朝很有名的人物刘基,曾经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他说,我们用自然资源,就是偷盗资源,可是我们要善道。就是假如滥用自然资源的话,就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刘基)


大家都知道,要好好利用自然资源,但是实际呢,往往会滥用,这是有原因的。从明清来讲的话,最主要的是在明清的时候,中国人口暴涨。在明代之前,中国的人口大概是在六千万,而且不能超过。为什么?因为当时的粮食只能维持六千万人的样子。但是在明末的时候,有新的食物进口,最有名的就是玉米、土豆、洋芋,还有花生这些东西。新的食物来了以后,使得人口增加了很多。在明末的时候,已经到了一亿多,然后一直直线上升,到了乾隆时代,就有我们所谓的四万五千万人。在那个时候,人口增加就需要大量的食物,为了获取大量的食物,就要有更多的耕种食物的地方。为种植稻米,就围湖圩田。圩田,就是把低洼的地方填为陆地来种植,所以我们发现,像鄱阳湖、洞庭湖,面积在明清时代越来越缩小。圩田,这个结果怎么样?结果就是造成洪水泛滥,因为这些大湖都储长江水,储水量小了以后,大水来了,就发生水灾。这个就是人为造成的灾害。



(浙江乡村的圩田)


另外,像刚刚讲的这个新作物,产量很大,能够养活很多人。而且这些东西,都可以在沙地上种,不像稻米一定要是水稻,不是什么地方都可以长水稻。在山坡地,沙子地,都可以种新作物。可是东西一种,会造成水土流失,又带来很多的问题。可以看到,人口增加就不得不滥用资源,圩田这些都是滥用资源,造成灾害。所以我们讲,大家都知道要好好利用资源,可是生存更加重要,虽然知道要好好利用,但情非得已,不得以非这样做,在整个明清时代环境,是有恶化的趋势。


另外一点,人口增加,森林的面积慢慢地减少。我们知道在明清之前,森林的覆盖面大概有49%,几乎是50%,一半。可是到了明清的时候,只有百分之二十几,为什么快速减少呢?因为人口多了,都市兴起,都市兴起以后要盖房子。中国的建筑多半是木结构,所以要大量砍伐树木。除了建筑以外,中国的燃料都是木柴,烧火做饭都是用木柴。所以时间一长,山林尤其在丘陵地带的树木大量减少。我们可以看到,在1860年圆明园被毁之后,当时同治皇帝、慈禧太后都想要恢复圆明园。因为慈禧太后受宠是在圆明园,同治皇帝又在圆明园出生,所以他们对这个圆明园非常有感情,当看到英法联军把圆明园烧掉了,他们很伤心,想要恢复。最困难的是找不到大的木材了。大的木材一定要到云贵深山里头才能找到,很难运出来。再加上太平天国战争,太平天国的水军,曾国藩也好,太平军也好,都要造船,也造成木材大量减少。


(圆明园)


所以森林的减少也影响到气候,影响到水土流失。我在做这个研究的时候,发现个很有趣的问题。我们在明清小说里经常看到老虎的问题,例如武松打虎。经常出现很多的虎患,为什么有虎患?我得到了解答,这跟森林,尤其跟丘陵地带的消失有很大关系。中国的老虎大概分成东北虎和华南虎。老虎在丘陵活动,它原来是不会伤害人的。它在丘陵森林里头,有足够的飞禽走兽,它是森林里的王。但是当丘陵树木减少,飞禽走兽也少了,老虎就没有东西吃了,就跑出来了。所以我们看到明清的记录,在杭州街上发现了老虎的踪影。老虎出来,它没东西吃,就要吃人了。很多农家,都有陷阱。在家附近设陷阱抓老虎。老虎进来,一拉陷阱,把老虎压死。老虎的问题在明清,尤其清初非常严重,所以小说里经常出现这个问题。毕竟人要比老虎厉害,最后老虎被人杀了很多,到现在老虎都变成濒临灭绝的动物,这又造成了一个生态危机。你看这个人口,影响森林,影响到整个一个大局。


(武松打虎)



小冰期 

再说到气候的变化。明清的时候又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就是我们所谓的小冰期,西方称littleice age。因为在远古有个大冰期,把地球整个都冻住了。这个小冰期,是在16世纪中期一直到19世纪中期。所谓小冰期就是温度很快地下降,我看这个小冰期是全球性的,在西方已经有很多人讲到这个问题,而且影响非常之大。因为冰期的关系,在沿海地方抓不到鱼,所以他们发明远洋的渔船,到深海里去抓鱼。当然,小冰期也饿死了很多人,因为粮食出产不了。而且因为粮食不足,人们营养不足,也很容易生病,瘟疫也传了很多。所以小冰期对人文的影响非常重要。我觉得明朝有很多人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可是他不知道是小冰期。比如徐霞客,他在游记里就提到,他之前到了西南广西的桂林。他说那个时候可以吃到荔枝,可今年没有荔枝吃,他就很奇怪,其实就是因为小冰期的关系。因为温度降了一两摄氏度,影响就非常之大。他也发现,到了黄山,积雪很厉害。另外有一个作者叫做谈迁 ,他写了一本书,记载那年到北京,海河冰封超过一百天,比现代海河结冰日数多出将近五十天之久,他当时觉得很奇怪。这些证据都证明小冰期的影响很大,可是当时的人不知道。小冰期最明显的一个影响就是饥饿的问题。



(徐霞客)


长期以来,我们认为陕北是个穷地方,粮食不足,所以战争都在那里发生。后来我发现江浙一带也缺粮,甚至出现有人相食这种现象。所以明朝的末年,遍地起义、动乱,我想跟粮食缺乏非常有关系。崇祯皇帝他也不了解情况,所以他祭天、求雨,结果都无效,这个是自然的现象,个人是没有办法抵抗的。


所以我觉得这个小冰期也许是明朝亡国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然不是唯一的原因,因为亡国原因很多,可是这个原因应该是不能够被排除掉的。我觉得明清这一时期气候变化,忽然变得冷了,造成饥荒,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森林在渐渐地消失,影响当然也是非常大,我们今天中国都缺木材。刚刚讲到圆明园这个事情,因为需要木材,就有一个商人骗皇家说他有木材,说从外国运进来木材,造成一个很大的丑案,后来李鸿章把这个商人杀了。种种的这些事件可以看到,生态的危机在历史发展上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生态危机与环球史 

刚刚讲到生态危机对国家的影响,我刚刚也提到,明朝的亡国跟这个小冰期有相当大的关系。因为小冰期造成了温度的下降,温度下降造成了食物的减少。所以我们看到当时的记载,处处有这种小冰期的标识,比如说很多人记载,说今年的桃花开晚了、梨花开晚了等等,这个都是因为小冰期的影响。


小冰期影响到明朝的亡国,也不是单一的一个例子,在其他的国家,也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当时因为病菌的问题,病菌其实跟气候也有关系,这个气候影响到饥饿的问题。因为气候变冷粮食少了,人吃不饱,吃不饱容易得病,疾病会传播,会影响到军国大事、国家的兴亡。


比如在元代的时候,蒙古攻打宋朝经过四川,在四川一下子待了四十年。后来我们发现之所以待那么久与疾病的流传很有关系。现在中南美州有个国家,很少的西班牙人就把一个百万的人口大国给灭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西方人把病菌带去了,美洲人完全没有抵抗力。病菌流传使得当地人完全没有办法抵抗,亡了国。


另外,小冰期的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我们现在讲这个问题,一定要把环球史、全球史带进来。因为气候的变化是影响到全球的,假如我们谈小冰期时代的欧洲,而不谈小冰期时代的中国,就是不完整,环境史也可以带动全球史。我个人比较喜欢说是环球史,因为环球是动态的,这个全球是比较静态的。所以我觉得环球史有几个最重要的议题,而这个议题是包括全球的。


第一个就是生态的问题,第二个就是疾病的问题,疾病跟生态危机是有关系的,疾病跟生态危机造成什么?造成人民的苦难。所以我觉得到现在为止,我们研究历史,对于这一块所谓人民苦难的历史,涉及的非常之少。讲太平天国,我们讲了很多制度,战争人物,可是太平天国打了差不多15年,人民受苦受难的历史到今天还看不到,所以气候变化对老百姓所造成的灾难,也是很少人去涉及。我觉得人民所受的困苦,最主要的是自然的灾害,有气候的变化,环境的变化,生态的危机造成人民的苦难,还有一个是人为的,人为的最主要是战争的问题。所以讲到这里也牵扯到所谓的人民苦难的历史,我想这是今后历史学家应该多努力的地方。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


为何中国没工业革命 

另外讲到对小冰期的应对。小冰期是自然的现象,人怎么样来应付这个自然界的挑战?我发现中西有不同的态度,我们中国好像比较逆来顺受,上天这样子没办法,在西方呢,就比较能够去克服这个困难。刚刚所提到的,小冰期使他们在近岸抓不到鱼了,就刺激他们发明远洋的渔船,到深海里去捕鱼,这仅仅是一个例子。这也许是跟中西的文化传统有关系,西方主张要征服自然,中国希望跟自然为友。最明显的可以从中西的庭院看出来,像西方的庭院,要把树剪的像个老虎一样,完全照人的意志,像一只象,像一只老虎。可是中国的庭院,顺其自然,其实也加入了人工的修饰,但是你看不出有辅佐之痕,就好像自然天成,和这个也许有一些关系。所以我到现在还看不到,在这个小冰期期间,中国人怎么样用智慧去克服自然所带来的这些困难、挑战,而在西方有很多的例子。像西方的工业革命,就是因为生产不足,非要发明机器才能大量生产,才能够存活,刺激工业的革命。在中国,在明朝,《天工开物》,这些制造出来的东西,已经能够完全处理中国的生产,比如棉花等等。所以它没有这种刺激,发明一个新的机器来提高生产效率。


(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天工开物》)


我觉得本来可以促进中国当时科技发展的,可是很不幸的,因为政治的因素而没有发生,这个就是因为明朝的海禁政策。其实海禁到清朝还在继续,一直到康熙征服台湾以后才慢慢开放。但是到最后,清朝贸易是集中在广东十三行,广东的一小地方不是全方面开放,一直到鸦片战争才打开这个门户,这个是什么问题呢?海禁不是像海外的贸易问题,海外大量的原料无法进口,当然在海禁的时候,也有些走私,可是走私不能大量,为什么呢?因为你大量的原料进口,就需要新的机器,需要新的发明来处理大量的原料。


(十三行史料陈列馆)


所以有外国学者讲得很好,他说到了一个“均点的陷阱”, equilibrium trap。就是说现有的机器可以处理所有的原料,就没有突破,就变成陷阱,突不出去。我觉得这个是很相关的,我们看到这些自然界的挑战,人类应对自然界的挑战是不太一样的。所以假如我们把欧洲和中国合起来可以看到更完整的一个面貌,人类怎么样来对付自然界的挑战。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Shiri2022

    先生的精彩论述 让人大开眼界

  • 我感恩每一天

    汪老师讲的很好,好像是听爷爷讲故事

  • 听友192570894

    汪老师才是在真正的讲课!不是照本宣科。

  • 胡杨树_ut

    汪先生讲的精彩,清晰!感谢大师课请到了这么好的历史学者!

  • _梁小爬

    老师说中国人喜欢逆来顺受,西方人喜欢征服自然。最近有另一个说法,跟这个观点是相反的。这个观点是以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论证的。老师能仔细说说这个问题吗?

  • Areliano

    全场最佳!

  • 13631576cvz

    老先生不是就史论史,而是横跨多个学科的分析,精彩。对现今也很有启发意义,特别今年已是新冠已经流行的第三年,新冠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这个影响并不会随着疫情的消失而消失。

  • 1363357lrmd

    乱扯

  • 0_p44m16

    老师讲的生态危机非常好。此类讨论很重要但是极少听到。😐

    hotkey818 回复 @0_p44m16: 讲的真好

  • 无一之音

    汪老师讲的好,不念稿,其他多数人都念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