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 日常生活篇-田园生活的烦恼

79. 日常生活篇-田园生活的烦恼

00:00
15:26

一.思维导图



二.文稿原文


各位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赵冬梅,欢迎收听冬梅讲国史。“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陶渊明的诗。



我第一次遇到陶渊明是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父亲从广州买回了一套专为少年儿童所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书名可能不准,请我爸去找书拍照了,还没回音),小三二开,朴素典雅的封面设计,简单明了的注释,那本书放到今天看,一样是上乘之作。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刚刚从旧的枷锁桎楛中解放出来,后来的种种不良习气尚未养成,那时候写书、做书的人,尚多有一颗赤子之心,对古代、对诗歌、对少年儿童,都能持敬而有爱。当然,那个时代也的确条件有限,书籍难得,我们家住在广东乡下,课本以外的书都是父亲出差背回来的,而他每次出差都会抽空去逛逛新华书店,为我们姐妹买书。父亲从手提包里像变魔术一样拿出了书,我欣喜地叫着接过去,转头钻进我和妹妹的小房间,坐在桌边,随手翻开,就翻到了这一页。那颗头发乌黑浓密的小脑袋埋在书本上,小声地读懂,又仰起头来,大声地背诵——我从此爱上了陶渊明,在所有的诗人当中,我以为我和陶渊明是最为心意相通的。


我觉得我和陶渊明一样,是田园的赤子,我们都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我们在“尘网”之中,皆属“误入”,早晚有一天,我会和他一样,离开北京这喧嚣的都市,“守拙归园田”。其实我错了,我彻头彻尾的错了。我爱陶渊明,只是因为我和他一样,有一颗热爱自由、向往自然的心,但是,经过多年的城市生活之后,我已经离不开城市生活所带来的种种便利,比如说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歌剧院、电影院,酒楼、饭店、咖啡馆,公园、、游乐场、购物中心,健身房、游泳馆,当然还有医院。我可以安安静静地整月整月不出门,就在家里读书写作,但是这些设施,它们在我随时可以触及的范围之内,就像是脾气超好的朋友,只要我想念,他就会出现。


一个在城市生活的便利中长大的人,其实很难回到真正意义上的田园。近年以来,时常会在各种媒体上看到城市精英下乡改造传统民居的故事,主人公通常是设计师或者有设计改造能力的理工男女,夫妇两个,带着一双好看的儿女,把破旧的民居改造成理想的田园。这样的故事,让我很羡慕。但是,故事里的田园已经不是传统的田园,它是通过现代交通和通讯手段与城市生活高密度联结的现代田园。传统的田园生活本身其实没那么多诗意,诗意是像陶渊明这样自由的灵魂赋予它的。


再退一步说,陶渊明其实也没有什么选择,他若不当官,大约也只能“归园田居”了,因为他正生活在传统时期中国精英居住状态的第二阶段。下面这个“传统时期中国精英居住状态变化阶段示意图”,是我根据阅读经验总结出来的,还没有经过仔细论证,肯定有不准确的地方,竖个靶子,大家一起思考。我认为,传统时期中国精英的居住状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西周封建,通常而言,贵族居住在自己的封地上;春秋战国是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期,新兴的“士”阶层四处游走找工作,找到工作的会在诸侯的都邑建立新居所,如果获得封地,也可能在政治上失势后回到封地居住。


秦汉以降以至于隋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中央官居住在首都及其周边地区,地方长官来自中央任命,但数量不大,为数众多的地方佐官就是本地精英,在本地居住,过着田园生活。陶渊明所生活的东晋就属于这一阶段。这一阶段的精英也会受国家的任命到外地做官,但是他们的根在土地上,他们通常拥有大量的土地,是大庄园的主人,比如我们讲过的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那本书里讲的就是大庄园的经营,而那种大庄园,是有能力自给自足的,除了盐和奢侈品之外,几乎生产一切。陶渊明家未必有这个条件,但靠土地维持富足的生活,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隋唐以后,传统精英的居住状态进入第三阶段,所有官员全部由国家选任,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任职。这是一个士族瓦解,平民崛起,土地所有权频繁转移的时代,“千年田换八百主”,这些官员大部分没有足够的土地作为收入来源,俸禄等做官的职业收入因此成为他们维持生计的主要来源,官员对于国家的依附性增强,越来越多的官员在获得任命之后会从故乡“连根拔起”,搬入城市居住,在故乡以外的地方购置房屋、土地,死后也不再归葬故乡。比如说,欧阳修是江西吉州庐陵人,他的父亲葬在泷冈,欧阳修曾经写下千古名篇《泷冈阡表》,追忆父母生平,以志哀思。但是,欧阳修中年之后却搬到了颍州(今安徽阜阳县)。欧阳修毫不掩饰他对颍州风土的热爱,他主动请求做颍州的地方长官,他“爱颍州老百姓淳朴、很少有人打官司,土厚水甘”,于是“慨然有终焉之志”。离开颍州之后,他的“思颍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乃发旧稿,得南京以后诗十余篇,皆思颍之作,以见予拳拳于颍者非一日也。”欧阳修在颍州买房子置地应该很早,1052年他母亲去世之后,是葬在颍州的,他守丧也是在颍州而不是故乡吉州。1070年,他回乡拜祭了父亲的坟墓,写下了《泷冈阡表》,第二年,他正式退休,归老颍州。南宋的江西人洪迈对于欧阳修没有回故乡十分介意,他批评欧阳修的“思颍诗”“惜無一語及於松楸之思(可惜没有一个字提到故乡坟墓)”,又说:“欧阳修生了四个儿子,但他们都是颍州人了。泷冈之上,就再也不会有子孙光临。“是因一代貴達而墳墓乃隔為他壤”(因为一代做了大官,故乡坟墓却成为隔绝的他乡)。洪迈说“予每读二序(思颍诗序,续思颍诗序),辄为太息!”洪迈太息得有道理,因为他所处的时代,越来越多无法在官场大展身手的读书人已经回到了乡下,开始了“建设新农村”的动作。但是,总体而言,“进城居住”是主流,直到今天。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为什么要进城?最简单的理由,城里生活方便。传统中国的城市不同于西欧的城市。他们的是封建堡垒以外新兴的自由民商业聚落。我们的首先是帝制国家的各级行政中心,最高级别的是首都,其下是州城、县城各级政府所在地;然后,由于行政的、政治的集中,优秀人才、优质物资也向各级城市辐辏集中,人流物流集中之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商业、娱乐业因此繁荣。在城市生活的映照之下,田园生活实在是不方便了。


如何不方便?“医药弗便,饮膳难得”。南宋的张九成是绍兴二年(1132)的状元。中进士之前,因为家里穷,张九成在盐官乡当“村教书”(教村塾),村子偏僻没有市场,实在没什么吃的,村里供给教书先生的,只有蔬菜和笋子。吃多了伤胃,不时发病。“建炎三年(1129)十月二十六日,予(张九成)自村中归,忽中邪风,未及息肩即病,上呕下㵼,胸中烦而子腹急,证为伏阴伤寒,六脉俱絶,累然待尽而已。”如果当时不是有朋友想起一位懂医理的僧人,那张九成就一命呜呼了。


除了医疗条件差,餐饮条件差也是农村生活的一大不方便。讲个笑话给大家听。北宋有个三鸦镇,在河北边境,地方偏僻,只设有一名镇官,俸禄微薄。当时的河北边境,为了阻挡辽朝骑兵南下,广开塘泊,所以水产还是很丰富的,但是市场上除了莲藕鱼鳖,也就没有其他东西供应了。三鸦镇地处偏僻,上级领导也很少到这儿来视察,有一次不知道为什么,有一名转运使竟然就来了。三鸦镇上静悄悄,“入其治(办公室),则官吏已悉委去,无簿书(公文)可寻诘,徘徊堂上,顾纸屏间题字尚湿,试阅之,乃小诗曰‘二年憔悴在三鸦,无米无钱怎养家?每日两餐唯是藕,看看口出出莲花。’前任镇官不堪忍受贫穷寂寞,刚刚弃官逃跑了。镇官虽然卑微,好歹也是官。吃藕吃到落跑,实在夸张,恐怕是个段子。其中真实的部分,是小官的穷困和偏僻乡村的落后,这肯定不是我们想要的田园。


乡居生活还有一大不便,是缺乏志同道合朋友的孤独。陶渊明的时代,因为大家都会归园田居,所以找个伴,应该还不难。比如陶渊明四十八岁搬过一次家,搬到了南村。陶渊明想要搬去南村的愿望,和欧阳修想要住到颍州一样的由来已久和坚定。为什么呢?“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气相求,这是人之常情。当历史进入第三阶段,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搬到城里去住,如果你想要找到可以共赏奇文、同析疑义的人,进城去恐怕是必须的,但是,究竟选择哪个城市?这恐怕还是要费一番搜寻功夫的。好,这就是今天的内容,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868999unbf

    赵冬梅教授的基础篇和制度篇讲得不错,像是历史专题综述,有其特点。但生活篇中的史实太少,反用现代人的事拼凑,占据听众时间是非常不妥的,还是静下心来好好把您做的学问整理出来再讲吧。不要八卦个人,更不用八卦听众!

    一葦泛滄溟 回复 @1868999unbf: 以史为鉴,鉴在今者。

  • 1868999unbf

    赵冬梅教授讲中国史却老是八卦自己,浪费很多时间,与标题相关的内容少之又少,说明备课极不充分。也是对听众不负责任。这在近来课程越演越烈!有失北大教授的风范。希望认真思考并改正之!

    赵冬梅老师 回复 @1868999unbf: 多谢批评日常生活的部分,我理解是古今相通的,这长河中,不仅有我,而且有你

  • 冬之雪_d0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听赵老师读诗,简直是一种高级享受!👍👋

    赵冬梅老师 回复 @冬之雪_d0:

  • 冬之雪_d0

    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常想一二,不思八九!用读书与远足来化解生活中的烦脑……山水田园只存在于陶渊明、王维孟活然的诗意中,现实生活中可没那么轻松愜意!

  • Linda_小岛

    不知张九成的方子留着没有,我也受了风寒,低烧一个多月了

    赵冬梅老师 回复 @Linda_小岛: 抱抱,去看看医生吧

  • 中阅

    又来打卡了。支持老师。

    赵冬梅老师 回复 @中阅: 谢谢你

  • 迂亮念书

  • 13761319bqo

    谢谢。

  • 铃儿响叮当_叮当

    赵老师 确实发量惊人!

    赵冬梅老师 回复 @铃儿响叮当_叮当: 这里,好像看不到头发吧

  • goast

    草盛豆苗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