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金句
今日研习
1
佛陀出家后,为了寻求至高无上的寂静之道,追随一些老师,学习各种方法。比如,最早跟随的老师名叫阿罗逻·迦罗摩,这位老师的方法,是直观,他认为人可以凭借自己的直观,进入一种很高的境界。佛陀很快学会了这种方法,同时又感到这种方法有局限,并不能让人最后走向“智慧、觉醒和涅槃”。就离开了这个老师,继续自己的追求。又到了一位名叫郁头迦·罗摩弗的老师那里,但很快发现这位老师的方法也不能达到彻底的解脱。就又离开了这位老师。
可以推测,佛陀在十年左右的求法的过程中,应该向很多位老师学习过,一方面说明印度当时的思想界,没有人能够满足佛陀的思考高度,另一方面,也说明佛陀吸收过当时印度的思想精华,不是突然无来由的冒出来。
据《因缘记》记载,佛陀离开罗摩弗以后,到了一个叫犀那镇的地方,那里有一条清澈的河流,有一片清净的树林,附近还有一个村庄。佛陀就在那里,开始独自修行。在另外的一些文献里,记载了佛陀在这个地方,认识了一位村长的女儿,还有一位牧童。所以在一些带有文学性很强的《佛陀传》里面,把佛陀和村长的女儿,还有牧童之间的故事,就写得非常有戏剧性。
佛陀在那里修行的时候,有一天突然想到三个比喻,一个是使用最好的钻火棍,也无法从浸在水里面的湿木里钻出火来。所以,假如不回避爱欲,不摆脱爱欲,不克制爱欲,那么,不论经历多少痛苦的修行,都不能达到最终的觉悟。第二个比喻,使用最好的钻火棍,也无法从放在干地上的湿木钻出火。因此,假如贪恋爱欲、渴望爱欲、热衷于爱欲,那么,就不可能达到最终的觉悟。第三个比喻,使用最好的钻火棍,能从放在干地上的枯木里钻出火来。所以,如果能够摆脱爱欲、克制爱欲、不贪恋爱欲,那么,不论是否经过痛苦的体验,都能达到最终的觉悟。然后,他就开始了苦修。开始绝食,后来又只吃一点点东西。一段时间后,他的身体变得非常虚弱。
最后,他对苦修产生了怀疑,觉得苦修并没有带来最终的平静。这个时候,他突然想起了他小时候的一次经验,就是在阎浮提树下无意中进入禅定的那种状态,那种充满喜乐的状态。佛陀想到自己童年时代的这种喜乐状态,开始反思自己这几年来的修行,他觉得自己出家以后,为了寻求最终的觉悟,时时刻刻和欲望在斗争,甚至是和人性在作斗争,时时刻刻压制任何一种冲动,对于任何一种冲动都有意远离,他在想:“为什么要害怕这种喜乐?这种喜乐不同于爱欲。”但是,苦修造成的身体虚弱难以达到这种喜乐,他又开始正常地饮食。
后来佛陀把自己的这种修行方式称为“中道”,他认为出家人应该避免两种极端,一种是沉溺于欲望的快乐,低级、粗鄙、不体面、无意义;另一种是热衷于苦行,痛苦、不体面、无意义。进而他认为“中道”即“八正道”,关于“八正道”我们之后的课程会详细解释。
2
放弃苦行之后,有一天佛陀走到尼连禅河边,坐在一棵毕钵罗树下沉思默想,一动不动,进入深度的禅定。到了第七天,天空闪过流星的刹那,他突然觉悟成道,从此成为佛陀,简称佛,意为觉悟者。那棵毕钵罗树从此被称为菩提树,菩提意即智慧。那一年,这位出家的王子35岁。
在菩提树下,佛陀先是进入初禅状态,远离世间的欲望和快乐,远离那些不善的事情,对于各种现象进行思考和观察,因为远离而产生了喜乐;然后进入第二禅,不再思考和观察,入定而生喜乐;然后进入第三禅,喜乐止息,安住于平静、忆念和智慧;然后进入第四禅,无喜无乐,因平静和忆念而变得清净。佛陀描述第四禅的状态:
“这样,我的心已定,清净,纯洁,无污,无垢,柔韧,堪任,稳固,不动,趋向漏尽智。我真正理解这是苦,这是苦集,这是苦灭,这是苦灭之道。我真正理解这些是漏,这些是漏集,这些是漏尽,这些是漏尽之道。我这样知,这样见,我的心摆脱爱欲漏,我的心摆脱有漏,我的心摆脱无知漏。得解脱而知解脱,我知道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不再如此。我于后夜,达到这第三智。由于勤奋努力,意志坚定,无知灭,知识生;黑暗灭,光明生。虽然产生快乐的感觉,但不束缚我的心。”
在禅定的过程里,佛陀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同时,建立了一套对于人类对于宇宙的看法,以及解决人类终极困境的方法。这套方法,就是著名的“苦集灭道”四谛,业报轮回,十二因缘,五蕴等等,这些概念以后我们会详细解释。而佛陀用这种方法获得了三种智慧,一个叫“宿命通”,就是明白了命运的秘密;第二个叫“天眼通”,就是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这也是我为什么在修行方法里要首先练习眼睛、练习观看;第三个叫“漏尽通”,就是能够彻底地摆脱烦恼。
这里我想说的是,佛陀的成佛,不是我们一般中国人那样理解的,是成了神仙,而是一个普通人,通过学习,通过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修行,觉悟到了存在的真理,并把这真理转化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种新的不受欲望主宰的自在的生活方式。这就是成佛。如果你能做到,你也是佛。在佛陀看来,每一个人本来都应该这样,只是我们在欲望的迷宫里迷失了。
3
《小尼迦耶》里记载,佛陀在尼连禅河边得道以后,又在那里呆了28天,享受解脱的快乐。其中两个小插曲很有意思。一个是,第七天的夜晚,他温习了一遍缘起说,一切缘起,一切缘灭,一切缘起缘灭。第二个七天,他从菩提树下走到另一棵树下,享受解脱的快乐。这个过程里有一个插曲,就是有一个路过的婆罗门问佛陀,什么才是真正的婆罗门?佛陀说,摒弃邪恶、不傲慢、不污染、控制自我、通晓知识、遵守梵行,就是婆罗门。第四个七天里,有两个路过的商人皈依了佛陀,成为最早的两个居士。
《神通游戏》里写佛陀用了一首偈表达自己成佛后的心情:
生死道断,激情平息;烦恼枯竭,不再流淌;生死道断,痛苦终结。
这句偈的意思是,我已经找到了生死轮回的原因,我已经逆转了生命轮回的方向,所以我已经不受世俗情绪的干扰。我已经找到了烦恼的原因,所以我已经不受世俗烦恼的困扰,也再没有世俗的痛苦。
《法句经》里有两首偈描述佛陀成佛后的喜悦心情:
轮回转生无数次/始终寻求造屋者/不见造屋者踪影/翻来覆去是痛苦
现在已找到造屋者/你已不用再造屋/所有柱子已破碎/顶梁柱子也折断/你的心已入无行/一切贪欲已灭绝
造屋者就是造房子,指的是轮回的原因。无行,就是涅槃,就是进入不生不灭、寂静的本来样子。这首偈说明佛陀创立的新学说、新宗教,是以处理人的欲望、摆脱人生痛苦、超越生死轮回达到涅槃为基本宗旨的。
所以成佛,也可以理解成不再烦恼,不再生死轮回;一切的一切,成为一种清净的状态。就像《红楼梦》里的一个比喻: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成佛的过程,实际并不神秘,不过是一个心理调节的过程,一个不断克服负面的心理障碍的过程。梁启超说佛教就是心理学,实在一语中的。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佛陀就是一个心理医生,一个伟大的心理医生,他发现了人类心理的秘密,以及人类如何通过心理的力量走向自由的法门。
佛陀成佛后,就开始了弘法。那么,下一节课我要和大家分享“佛陀的初转法轮”。
这节课有点深奥,反复听了几遍,佛陀成佛大智慧,我这辈子也不可能觉悟成佛,但有个方向指引我,跟着这个能让我内心安定的方向走,想到这心里踏实
潇湘红楼梦 回复 @心向菩提_: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成佛的过程,实际并不神秘,不过是个心理调结的过程,一个不断克服负面心理障碍的过程。
姜姜_遇安 回复 @1822031rygj: 错了。克服的并非负面的心理障碍。克服的是再熟悉不过的熟境界。成佛即回家。回归到原本的真如本性中。再也不随着妄念而转了。并且不是不神秘,是非常的神秘。 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有释迦牟尼佛呢?为什么会有佛法这回事呢?
讲的很好 老师
不知当年佛陀讲课是不是收费,收费有功德吗?
根源gy 回复 @大福来顺: 不收费,吃什么?你让老师出去化缘?
不说是非,不听是非,不传是非,不讲闲话,不打妄语,一向专念,老实念佛,求生净土,阿弥陀佛
我就为了听这个音频才买的这个VIP搞半天不能听
费老师,您好!非常喜欢您的课程!我已经购买了您的课程,一定会跟随您好好学习修心,如何能进微信群呢?想获得您的签名书籍哦!
听友249273070 回复 @西域鸿: 同问,如何进微信
听了好几个大师的佛经课程,还是最喜欢费老师的讲解,通俗易懂,还有对生活生命的感悟,让我应对纷繁的生活非常有用,觉得自己慢慢打开心智,感恩老师的讲课🙏🙏🙏
费老师才是真正理解佛教的人。
真的非常入心。反复听了多遍。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