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 武黎嵩 | 中国古代历史为什么走不出循环的死结?

3.23 武黎嵩 | 中国古代历史为什么走不出循环的死结?

00:00
20:02

大变局粉丝群 

凡是已购本节目的朋友,添加小助手微信(jpgxsfxzs),发送购买截图即可加入历史大变局微信群,有机会获得一系列福利。同时,欢迎大家关注“姜鹏历史沙龙”微信公众号,让我们一起谈古论今,遨游上下五千年。


你好,我是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武黎嵩。欢迎收听由观乎文化和喜马拉雅联合制作的《中国历史大变局》。


我们前面已经领略了秦汉中国历史大变局的一个又一个的方面,我们可以说,秦汉的立国意义在于为后世中国提供了一个立国的样板。通过历史的时间,将结构、疆域、文化固化成了观念。可以说,后代的中国都是延续着秦汉帝国的余风余脉在行进,在前行;同时,这也将中国历史带入了两千年的死结循环当中。我们要重新审视历史的境遇,就要回答历史的伦理问题。所以今天,我想讲一些关于历史伦理方面,我们如何看待历史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政治上的成功与道德上的合乎伦理,真的能够统一吗?我们似乎看到,秦汉之际,项羽更像一个英雄,而刘邦获得了政治上的成功。在家与国、公与私、家庭伦理方面和政治伦理方面能统一吗?在现实的失败与将来的可能的青史留名方面,又能真的完成弥补吗?


古人说,千秋万代名,寂寞身后事。南宋的遗民谢枋得在他《与李养吾书》里面就提到,说大丈夫行事,要讲究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就是论你是否合乎道义,不论是否取得成功;“论万世不论一生”,要讲求千秋万代的名声,而不论你一己的成败得失。谢枋得说“志之所在,气亦随之;气之所在,天地鬼神亦随之”[①],好像人活着有一个超脱于现实之外永恒的气息在那里,天地鬼神都能随之而在一样。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可是人如何在历史的长河当中获得永恒呢?这是我们在思考历史的时候,不得不回溯的伦理问题。千秋万代名与英雄的寂寞身后事,真的可以达到历史天平的平衡吗?


我这里举一个小故事想和大家分享,这一个小故事和五首诗有关系,这五首诗都是讲的同一件事情,就是项羽作为秦汉大变局的一个重要的关键人物,项羽他在乌江渡口,最终选择了为他自己的军队的殉难,而没有逃离战争的现场,回到他的老家会稽江东,准备卷土重来。


《史记》的《项羽本纪》里面这样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老天要灭掉我了,我还要过江干嘛呢?“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②]”尽管江东的父老子弟们不说我,我内心当中难道没有惭愧吗?所以项羽选择了自杀。可是围绕项羽该不该死,围绕项羽死得值得不值得,中国历史上有反复的讨论。


唐朝大诗人杜牧,在路过乌江亭——项羽自刎的地方,他写下这样一首诗[③],杜牧说:“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胜败是兵家常事,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的男儿。江东还有很多的英雄才俊,如果有一天卷土重来,又岂是其可逆料[④]的事情!所以杜牧对于项羽选择自杀、选择死亡给予质疑。


又过了不到200年,宋朝的大诗人王安石,用《叠题乌江亭》,唱了一首反弹琵琶的曲子。王安石说:“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说,项羽的败是必然的,因为从战国到秦崩,中原地区的百姓已经厌恶了战争的灾难,项羽之败肯定是势难再起,江东子弟今天还都在,哪个还愿意为项羽卷土重来呢?


可以说,如果说杜牧唱了第一首“反弹琵琶”,王安石又在杜牧的基础上第二遍“反弹琵琶”,清朝的学者姜宸英,他是康熙年间的探花、著名的诗人,姜宸英又对王安石唱了第三首“反弹琵琶”。姜宸英说:“虞歌曲尽怨天亡,潮落沙平旧战场。千里江东羞不渡,六朝曾此作金汤。”项羽因为虞姬唱了一首歌,就感慨是老天要灭亡他,等到历史平静下来,我们重新回首这一旧战场,项羽当年,那千里大江他不愿渡过的地方,东吴、东晋、宋、齐、梁、陈,都曾在这里运作起了小朝廷,过着安乐、稳固的生活。所以姜宸英是对王安石又唱了一个反调,他认为项羽没有选择回来是战略上的失误。


假如说以上三者都是古人,最后两首是来自一个近现代的名人,这个人物叫章士钊,他在《柳文指要》里面又对杜牧的《题乌江亭》再次提出了新评价。章士钊是赞同杜牧的。章士钊说:“公孙落魄叟回肠,破庙题篇事可商。一入有心人眼底,化作天地大文章。”杜牧在乌江亭感慨项羽,这是“王孙落魄”,“叟回肠”,我老头章士钊也很感慨这件事情,在破庙里题写一篇诗,让大家来讨论。可是这首诗有四个字,进入有心人的眼底,变成了天地之间的大文章。章士钊说的这四个字,就是杜牧所说的“包羞忍耻”。人能够在这一生当中忍住耻辱,负住重担,这才是真正的英雄。章士钊所说的这个有心人,大家猜猜看是谁?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毛泽东同志对杜牧的“包羞忍耻”极端赞赏。


在第二首诗当中,章士钊再次提出“包羞忍耻”四个字的重要。章士钊说“柳州箕庙杜乌江,志大男儿总不降。两字叠山牢记取,人争隐忍定兴邦。”“两字叠山牢记取,人争隐忍定兴邦”,章士钊说,柳宗元的《箕子庙》和杜牧的《题乌江亭》,这两篇文章都写道,才志强大的男儿、英雄都不愿意投降,这和李清照讲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⑤]是一样。可是章士钊接着说,“两字叠山牢记取”,就是谢枋得说的,论万世不论一生,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哪两个字应该记取呢?人要想获得现世的胜利,“隐忍”两个字非常重要。


我刚才讲的这一系列的故事,从杜牧、王安石、姜宸英、章士钊、谢枋得,我把它叫做“乌江四叠”,就是用五首诗重新、反复审视项羽该不该过江这一件事。听众朋友们,讲完这个,我其实是满腹感慨。换做我,我也不知道该不该。活着,忍耻包羞地活下来,还是应该为了那一口气,成全了自我,了断了自我?历史学就是这样。当我们站到今天去回溯历史的时候,我们个个都是“事后诸葛亮”。我们不知道历史会是怎么样,但是这向我们阐释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中国历史是有其内在的历史伦理的。然而在秦汉时代,我们也看到中国历史的反向伦理,这是中国历史当中非常有趣的一个现象。


西汉末年,有一个诸侯王,叫东平王刘宇。他听说司马迁的《史记》写得非常好,他就上疏,向国家要求,抄一套《太史公书》,就抄一套《史记》和诸子书。汉成帝问王凤说,东平王刘宇来要诸子和《太史公书》了,能不能给他?大将军王凤这样回答,他说“诸子书或反经术,非圣人,或明鬼神,信怪物;《太史公书》有战国纵横权谲之谋,汉兴之初谋臣奇策,天官灾异,地形阸塞:皆不宜在诸侯王。不可予。”[⑥]王凤对汉成帝讲,说《太史公书》里面啊,有些战国的纵横家的阴谋诡计,以及汉朝建国的时候,谋臣奇策,还有天官、阴阳、灾异等社会现象,以及国家的山川扼塞,这些都属于国家应当保守的秘密,不能够给诸侯王。


然后,大将军王凤又说,“不许之辞”你应该这样讲,你不要直接回复东平王刘宇说不能给你书,你就说,“五经圣人所制”,五经是圣人制定的;“万事靡不毕载”,什么事情都载在儒家经典里面;“王审乐道,傅、相皆儒者,旦夕讲诵,足以正身虞意”,你如果真的喜欢大道,你的太傅和丞相都是儒生,他就把五经拿过来,给你早晨、晚上讲一讲,你就可以用来立身,用来陶冶情操;说“小辩破义,小道不通,致远恐泥,皆不足以留意”,小的这些计谋能够破碎道义,小的这些路达不到远方,你越想走得远,结果反而被陷溺在其中。所以,诸子书和《太史公书》不足以留矣。


这个小故事,我讲完之后,我想说这样几个感慨。第一个,历史是一面镜子,明了历史的人会变得聪明,而想别人变得不够聪明,那么就是让他不了解历史,不知道历史,或者告诉他被扭曲的历史。可是,尽管要愚化他,让他不了解历史,还要编一套说辞来给予回应。这就是汉代政治当中这种政治伦理。也正是这种政治压力下,东平王刘宇,他在很早的时候就选择了对于政治的逃离。说东平王刘宇历二十年年,汉元帝驾崩,刘宇对大臣们就讲了,说汉大臣都说天子太小,就是汉成帝年小,不能治天下,希望我去辅佐天子。因为他是汉成帝的叔叔,汉元帝的弟弟,东平王刘宇就说,我看到上疏,“晨夜极苦”,每天早晨做事,晚上也要做事,非常苦,让我干,我干不来。现在正好是大丧期间,我知道怎么摆脱这件事情。


等到诏书下来,东平王刘宇就哭了三次之后,照样喝酒吃肉,妻妾不离,在服丧期间,就表现出一副玩世不恭的态度。正因为这种态度,新皇继位,下诏书,削了他两个县。可是过了三年,又把这两个县还给了东平王刘宇。东平王刘宇采取的是一种政治上“自污”的方式,就是我故意犯错,消除你的戒心,让你觉着我在政治上是一个没有危害的人。我们发现,这种伎俩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在专制时代是非常常见的。


秦代大将王翦去灭蜀,他就不断地向秦王要求好的财产、好的土地,以此来告诉秦王对他放心;萧何为了使得刘邦对他放心,看到其他功臣都被诛杀,萧何就故意贪赃枉法,让刘邦把他下狱,让他有错误掌握在刘邦的手里;而东平王刘宇也是这样,为了选择对政治的逃离,而采取这种反向的伦理方式来自污。


我们可以说,大一统的时代,政治上的专制和权力上的集中,给中国带来了一种政治上的另外一种死循环的接口。君主为了拢住自己的权力,就不断地伸手向民间,伸手向贵族,伸手向官僚集团。而这种“伸手”造成了危机,又加剧了他皇权的衰退。皇权的衰退又使得他不得不再次地伸手。所以大家会发现,秦汉时代的中国已经无法走出历史循环的这种死结,无论何种伦理都解决不了。我们观察中国古代的历史会发现,中国古代弥漫着很多国家不曾有的、一幕接一幕的改朝换代的情况,而这在秦汉时代尤为突出。秦朝经过五六百年的积累,统一了天下,转瞬即逝;汉朝经过五年的辛苦鏖战,取得了天下延续了四百年。


秦汉的这种变迁,让我们领略到兴亡之间唾手可得。转瞬之际,沧桑百变,中国历史到底该以什么样的形式来演进呢?我常常把中国古代的朝代更迭,说成两种方式,一种方式叫做“结构性的崩溃”,就是整个机体已经到了无药可医、无法可治,没有任何办法进行和解、没有任何办法进行调试、没有任何办法进行改造的时候,整个结构就崩溃掉了。我们看到,其实秦的崩溃和东汉的崩溃,都是这种结构性的崩溃。


而我们在秦汉时代也看到了另外一种方式,那就是所谓的“抽芯一烂”,就是整个地方社会没有出现大的危机、大的灾难,而最高统治者以及统治者的周围发生了变化,发生了质变,甚至发生了“癌变”。比如西汉末年,为了追求更宏大的理想,把王莽推上历史的舞台,而王莽改革的胡来,造成了新莽中央政权的“抽芯一烂”。无论是这种“抽芯烂”的结局,还是这种整个社会土崩瓦解式的结构性崩溃,我们会发现在后代中国都不断地上演。而最让我们感慨的是,这种王朝的更迭,似乎是无法走出的历史循环的怪圈。


人们总相信,新的时代的到来会比旧时代好一些,可是很快又发现,没好几天,又走上原来的老路。每到这个时候,我就要说,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审视一下主宰时代命运的这个最高权力?它到底在时代的运行当中,起到了什么样的力量,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这个最高权力符不符合历史的伦理?它会不会酿成更多的历史的反向伦理和人间的悲剧呢?我总说,学历史是找不到答案的,更多的是给人的一种感悟、给人的一种领悟、给人的一种启发。我们很难从秦汉的大变局当中得出历史的结论,但是我们从秦汉的大变局当中,看到了历史展开的影子,看到了历史的最初的那个原点。


在下一讲当中,我会告诉大家,秦汉是后世中国具体地展开的这样一个起点,这也是秦汉帝国留给我们为数不多的一份遗产。


好,这回就讲到这儿。感谢你收听今天的《中国历史大变局》,我们下次再见。


今天的问题是:你认为学习历史的意义何在?


欢迎大家积极回答问题,或者分享自己的故事。如果你有任何问题,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小助手们会挑选问题,在微信公众号“姜鹏历史沙龙”中统一作答。被选中问题的朋友,还有机会获得精美小礼品哦~




[①]谢枋得《与李养吾书》: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逆顺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志之所在,气亦随之;气之所在,天地鬼神亦随之。

[②]见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③]即杜牧的《题乌江亭》。

[④]逆料,即“预料”

[⑤]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⑥]见班固《汉书·东平王思刘宇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Qzyi

    学习历史给我带来思想上的转变 看问题角度的多样和客观 以及收获的自我宁静和满足

  • 金中_Vulture

    至今没有跳出

  • 秋来兮

    学历史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知道了为什么我们是现在这样子,为什么他们现在是那个样子,进而思考我们应该是什么样子;还有就是对于一些事情会有自己的判断,而不是迷茫无措、人云亦云。

  • 1598206vxsy

    感谢武老师!受益匪浅啊!

  • 相葳

    武老师是重情义的老师,性情中人

  • 秦八里

    为什么要讲这堂课?老师的课又要结束了吗?唉……没有一个老师留得住,也是好老师杯具,来的时候好高兴,走的时候很伤心……

  • 敏思者

    武教授讲得很好!

  • 日耀江河

    真是难以跳出的死循环,不知以后如何。。。

  • 厨师_ss

    听到现在,有点失望。盛名之下 其实难副。

    1882250gp 回复 @厨师_ss: 讲讲具体失望在哪,讨论下

  • 赵家崖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