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 日常生活篇-夫妇之道

78. 日常生活篇-夫妇之道

00:00
16:27

一.思维导图


二.文稿原文


各位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赵冬梅,欢迎收听“冬梅讲国史”。昨天我在网上看到,专门研究两性问题的社会学家、北师大的肖索未副教授在一个访谈当中谈到:


根据全国妇联的妇女地位调查等一系列调查,适龄女性工作的比例一直在下降,而在性别观念上,比如对社会分工和两性关系的认识,则越发传统;比如,对“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这一说法的认同率从 1990 年的44.2%,上升到 2000 年的47.5% 2010年的57.8%,对“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认同率从2000年的34%上升至2010年的44%。”


简单的说,女性越来越多地回到了家庭,“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在回潮,女性对男性的依赖度提升。老实说,我一点也不吃惊。那么,我们究竟应当怎样理解这种变化?这是女性解放的倒退?还是两性关系的新调整?在这个问题上,我不是专家。作为一名结过婚、养育过孩子的普通劳动妇女,我理解那些为了孩子主动或者被动放弃工作的年轻妈妈,也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够充分理解并尊重家内劳动特别是儿童养育的崇高价值,希望政策和法


律能够给与“在家的”女性充分的尊严感和安全感。既然到目前为止,孩子还是只能由女性来孕育,那么,尊重就是必须的,否则,凭什么?在现代社会两性平等、人人自由的背景之下,结婚和生育都不再是必修课,一个女性可以选择独身,可以选择不育。


这种选择的自由,在传统时期是没有的。只有成为妻子,成为母亲,女性的人生价值才得到了实现。


明清时期,纲常秩序走向极端专制——在朝廷是君主的专制,在家庭是丈夫和父亲的专制。臣对君讲究愚忠,子对父讲究愚孝,妻对夫讲究绝对服从。明朝人谈治家之法,特别强调“夫为妻纲一语极为吃紧,”女子教育须从娃娃抓起,从小要教她少说话、不打扮、纺织缝补学做法,一切都是为了有朝一日主持中馈,为温顺贤良的妻子和母亲。(姚舜牧《药言》)“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女性生命的价值是附丽于丈夫和儿子的,所以杨继盛就义之前写给妻子的遗嘱中会说:“一个女人在丈夫死后自杀相随,‘若无儿女可守,活着无用’,是死得其所,重于泰山;倘若丈夫还有‘幼女孤儿无人收养’,则其‘死不但轻于鸿毛,且为众人之唾骂,便是不知道理的妇人。’”


杨继盛(1516年6月16日-1555年),明朝中期著名谏臣


杨继盛是嘉靖朝的大英雄,皇帝躲在西苑炼丹,严嵩的权势如日中天之际,他明知出声反抗就是死,然而还是“斋戒沐浴三日”,上了一本。嘉靖三十二年(1553)正月十八日,杨继盛弹劾严嵩的奏本呈上,二十日,他便被“拿送镇抚司打问,先拶到手拶,木绳俱断……”,两年零十个月之后,杨继盛就义。“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杨继盛不是嘴把式,是用生命践行的。只可惜,他的忠太愚,死盯着皇帝权臣,缺少对国家所临内政与外交困境的真正了解与解决方案。杨继盛的整个生命都像是在寻求补偿,他父亲宠妾抛弃母亲导致母亲早亡,他同母的哥哥嫌弃他一个读书人耗费钱粮,早早分家把他甩掉,还有他的皇帝对国家毫无责任感,然而杨继盛穷尽一生向父亲、哥哥和皇帝奉献自己,只有他的妻子一直默默站在他身边,忍受他把好不容易挣得的一点钱献给哥哥,忍受他为了向皇帝表忠遭遇的流放边疆、下狱受刑,忍受他早亡撇下三个孩子所带来的艰难困苦。杨继盛的夫人姓张名贞,作为一名受人尊敬的忠臣的未亡人,张贞的感受究竟如何呢?可惜,我们听不到张贞的述说,我们只能看到她的丈夫杨继盛的文字,杨继盛在狱中亲笔写下的《自书年谱》现存河北省文物中心,看过的人说,杨继盛“如人平居,相与道家事者。然无畏阻状,无怼怨辞,而其爱国嫉邪之心溢于言表”。


在大多数情况下,传统时期的女性是沉默的一群,她们的真实想法隐藏在男性的文字里。墓志(埋在墓里的那块石头上刻的死者生平)是女性传记资料最集中的所在。墓志的写法特别符合某位老前辈的人生理念“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只说那些“正确”(对墓主人形象有利)的真话。所以,我们看女性墓志,看到的未必是当时女性生活的真实,但却是那个时代女性理想的生活状态。我选的是宋朝墓志,带大家看一看还没有走向极端的儒家观念背景下的妻子的理想生活。


一个妻子的首要职责是侍奉公婆。范仲淹总结说:“夫人之職,莫先乎舅姑,甘旨以事居(公婆活着的时候要好吃好喝的把老人伺候好),蘋蘩以事徃(主持家族祭祀,供奉已故的婆家的列祖列宗),故可以配君子正家道也。”嫁过来公公婆婆都健在,就要做到“小心伺候,吃穿用度,制衣缝补、茶饭汤水,能够做到‘非出其手,舅姑弗悦’”,便可称得上是妻子中的典范。(苏夫人孙氏墓志)科举时代,异地做官是原则,儿子去外地,倘若老太爷老太太不愿意随行,怎么办?最高尚的做法就是儿媳妇“自愿留下来陪侍公婆”,有位胡夫人陈氏,丈夫在外面做官二十年,她在老家服侍公婆服侍了二十年,“縫衣㸑飱,必躬親之,”等到公婆先后去世,她又跟老公一起服满了丧,“然後就公官所”,这才跟着老公去任上,夫妻终得团圆。二十年太久,这老公会一直孤单着吗?身边有妾服侍左右那是一定的。万一嫁过来的时候公公婆婆都已经过世了,怎么办呢?必须承认这是一个极大的遗憾,当然这个遗憾也不是不可以略加弥补的。南宋史绳祖给他的第二任太太杨氏写的墓志铭就特别强调了一句,“君念不逮事吾亲” (夫人想到没赶上伺候我的爹妈,特别遗憾),所以岁时祭祀,都是格外严肃认真,亲自整治祭品。伺候公婆,这是妻子责任第一条。


妻子第二重要的职责是抚养、教育家中的孩子,特别是男孩,自己生养当然好,但并不必须,前妻遗留的、妾生的都可以,只要是丈夫的骨血。赵夫人张氏,前妻留下五个儿子,“夫人煦育教诱过于已之所出”,张氏又生了四个儿子,活下来两个,“丈夫死后,家里日子不好过。夫人只要听说儿子的朋友来了,一定会典当衣物去换酒买菜,让儿子能从从容容地跟朋友一起讲习道义。”最终,“七子皆举进士,有闻于时。”这是张氏最大的成就。


妻子职责的第三条是照顾丈夫家的亲戚朋友,包括很难伺候的大姑姐,以及乡下亲戚。很多夫人的墓志都表扬她们自己生活简朴,却拿出大把的钱来照应丈夫的寒族。


以上三条,伺候公婆、教养子女、照顾亲戚,都是儒家文化对于理想妻子的“规定动作”。夫妻关系在哪里呢?蕴含在丈夫的家族关系里。直接说夫妻的,很难看到。就算是老婆死了,丈夫悼亡,也是要特别强调妻子的贤惠,比如贺铸的这句“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苏轼写“小轩窗,正梳妆”,非常侧面地提到了容颜,实在是了不起。通常情况下,墓志都是别人写的,追求理想形态很正常。老公为老婆写,照理说应该有些不一样的情感。但是,司马光为张夫人写的,仍然是无趣,像司马光这样正经到骨头里的人,也没办法。我找到两篇比较特殊的,一篇是唐代后期杨劳为夫人郑琼所写,另一篇是南宋后期史绳祖为夫人杨君樾所写,两朵奇花,别有真意,值得一表。


杨劳的妻子郑琼,出身一流高门荥阳郑氏,她19岁嫁给杨劳,33岁过世,生了4个女儿,死时长女杨李9岁。如果杨李是头胎的话,那么郑琼是在24岁结婚5年之后才生育的,相当晚了。墓志中有这么一个细节,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杨劳在外面有了一个私生子,杨劳三十岁时,这孩子也满地爬了。杨家上下大概无人不知,单单瞒着一个郑氏(正室)夫人。有个小丫鬟不小心说走了嘴,郑琼知道了外面这个儿子的存在。她于是很大度地赏赐了这个丫鬟,并且说:“哎呀,要不是她,就让我的儿子流落在外面了。”郑琼对丈夫私生子的称呼是“吾儿。这个片段是身为丈夫的杨劳记录下来的,他也许心怀感激吧。私生子的地位要低于妾所生的庶子,郑琼对这个孩子的接纳应当赋予了他类似于庶子的地位,见了光了。那么当时的郑琼究竟是怎么想的呢?我们不知道。郑琼的早死,杨劳说是因为迷信,郑琼小时候有个和尚说她活不过三十岁,所以她一直处在高度的紧张之中,神经兮兮地念经、做各种莫名其妙的祈祷活动。杨劳笔下的郑琼除了大度接纳私生子这一点,其实不太像一个典型的好妻子,在念经上花了那么多时间,家政的水平对公婆的服侍肯定不会太理想,又没能生出儿子来。我读杨劳的文字,总觉得他嘴角挂着一丝无可奈何的苦笑。郑琼怎么想的呢?不知道。


史绳祖给杨君樾写的墓志,则是另外一种典范。史绳祖和杨君樾都是二婚,史丧妻,杨守寡。他们在一起风风雨雨三十二年,情深义重。史绳祖笔下的杨君樾,是平生知己,灵犀相通,生死与共。史绳祖写道:


1251年,我担任四川制置司的参议官。蒙古入侵,大帅逃跑,把兵船物资推给了我。敌人侦察到我的位置,一万骑兵“夹岸而逼”,包围了我军。这时候很多人都想丢下船只物资上山逃命。只有我的夫人说:“现在四面都是贼,上岸也是个死,不如战死。”我被夫人的话所鼓舞,带领夫人和儿子登船率先冲向了敌阵,最终,我们保全了船只和物资。可是后来的大帅妒忌,冒领了我的功劳,有人为我叫屈。可是我的夫人说:“保全性命,不辱使命,足了!”


在墓志当中,史绳祖始终都用“君”来称呼杨君樾,这个称呼,我以为,表达了尊重与爱。史绳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传统时期,男主外,女主内,分工而平等的家庭内部,也可以有志同道合、情深义重的夫妻关系存在。只不过,这种家庭结构牺牲了女性的自由,把女性的活动范围局限在家庭内部,女性没有独立的社会身份和事业。北宋末年,孙家有个小姑娘非常聪明,李清照非常喜欢她,“欲以其学传夫人”——导师主动要求收学生,而且这导师是名满天下的李清照。结果怎样呢?你猜。这个当时只有十岁出头的小姑娘竟然把李清照给拒了,理由呢?“才藻非女子事也”。最终,小姑娘成了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这是对社会规范的自愿驯服。幸福是非常主观的事情,但社会规范不是,好的社会应当给所有人更多的选择的自由。你说呢?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喜欢听雨声_4g

    幸福是很主观的事情,好的社会会给人更多选择的自由。

  • Linda_小岛

    来说说我对统计数据的解读,我曾做过三年的全职妈妈,当时是自愿放弃了蒸蒸日上的工作的。理由是,我认为最适合带娃的人,不应该是全家最闲最不会赚钱的人,而应该是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最高的人,这样我们的未来才不会变成俄罗斯套娃……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愿意回归家庭,我觉得一方面是现代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是现代人出于对教育与传承的看重吧。女性地位的崛起程度是与其付出呈正相关态势的。比如我,阔别当初的职场超过三年,真的是回不去了,硬生生逼自己创业了。真心不容易❤️

    赵冬梅老师 回复 @Linda_小岛: 了不起,是真正的现代女性

  • 右南山觉

    称“君”,我以为代表尊重与爱。听哭了!

    赵冬梅老师 回复 @右南山觉: 抱抱

  • 唯蓝1997

    传统观念里妻子就是个工具人,是个保姆角色。现在有些男人,娶妻仍然以保姆角色为目标。

    月下聽簫聲 回复 @唯蓝1997: 从某种角度说,人都是工具,投其所好,取其所长,做好自己,于家于社会有价值就好。有些女性,没有妻性、母性,只会刁蛮使性,骄娇作态,不懂付出,还祭出平等的大旗,甚至张扬: 娶了我,你就得养着我,妻子是用来疼的,云云,凭什么? 这是平等么? 这是养宠物麽? 此等女人,人之为人的价值何在?人性人情人心仁义何在? 此等寄生虫,当休矣!

  • tyyzw

    很有道理,学习了

  • mr鸿毅

    中国历史女性的地位是越来越低。最有意思的男女描写,反而在诗经里头,恋爱结婚夫妻的日常生活,那是很生动而又生活化的。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地位像是很低,又要侍奉恶婆婆,又要伺候小姑子,最后为爱殉情。白居易两首长诗写了两段感情,一首是唐明皇的,一首是琵琶女的,琵琶女的丈夫出远门了,她还能出来弹唱。孤独的李商隐在巴山雨夜幻想着回去和妻子诉说今夜相思,妻子是他的温暖港湾。李清照苏轼陆游都有一段真爱。爱情十分重要,但中国古代在相长一段时间剥夺了男女自由恋爱的权利。在无爱婚姻下,对女性的道德要求最利于宗法制大家族的家庭稳定,不然容易闹分家。媳妇熬成婆,一个熬字,就是历代女性的命运,婆婆接着熬儿媳妇。

  • 冬之雪_d0

    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定海神针,和谐互补平衡就好!传统男主外女主内也好,男主內女主外也罢,仅仅是外在的形式而已!主性回归家庭比例增加,这恰恰说明了社会的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升,女性性别在工作岗位的优势使女性在职场上更易获得成功。也有很多家庭是男人回归家庭,女人在外拼搏,据说女教授和成功的女企业家更倾向选择顾家的男性!受虐狂與施虐狂在一起,你能说她们不幸福不快乐吗???

    赵冬梅老师 回复 @冬之雪_d0: 男女都需要选择的真正自由

  • 海月儿Seamoon

    来打卡啦告诉老师我在听

    赵冬梅老师 回复 @海月儿Seamoon: 好孩子

  • 听友396758862

    这才是尊重、才是爱孩子!

  • 8t6b88oe5or8iqydmpxm

    这期讲的尽是些历史的糟粕

    月下聽簫聲 回复 @8t6b88oe5or8iqydmpxm: 了解一下散切尔夫人和日本现当代女性,再发言。不要被所谓的“女权主义”糊了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