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内外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同年12月《小说月刊》第13卷12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郦师点拨
明代李贽曾说:“夫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鲁迅所赞扬的正是不失童心的真正的人。
在所有的人之中,最重要的则无疑是孩子,因为他们肩负着社会的未来。鲁迅一直深切关注儿童的成长,在《狂人日记》中呼喊“救救孩子”,在对故乡极度失望的《故乡》中,也是从少年闰土身上看到了美好的岁月,而《社戏》贯穿始终的,是更鲁迅追寻自然之心,以及对人心美好的探求。
前不久郦老师推荐了也是在喜马拉雅平台播出的陈思和教授领衔的《中国文学大师课》,《社戏》也是100讲中的一讲。
这篇文章的主讲者郜元宝教授说:
为了孩子们的独立,为了孩子们的幸福,有时候,大人们真的不能事事冲在前面,而必须退居幕后,甚至作出必要的让步,必要的牺牲。鲁迅杂文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郜老师说的特别好,这应该也就是小说《社戏》所要表达的思想吧。或许这也就是鲁迅对“救救孩子”这声呐喊的回应,更是他对理想中孩子童年的美好描摹与展望。
同学们,你们正处于最风华正茂的岁月,正处于最好的人生时刻,期待你们努力学习,快乐成长。
思考探究
这篇《社戏》被删除的文字中有这样一段:“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致”。对此,大家有怎样的理解呢?
一棵木又寸
银河系领悟Lifetruth 回复 @一棵木又寸: 每个阶段的理解是不一样的,鲁迅的散文我觉得值得读一生,看你怎么理解了,只有多读,每读一遍感受到的是不一样的,所以说值得读,但很难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