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季】14.9∣包伟民:土地奈饥馁:神鬼世界如人间
 2.26万
试听180

【第二季】14.9∣包伟民:土地奈饥馁:神鬼世界如人间

00:00
15:56



最后,让我们来介绍宋代人们精神世界的一个侧面——宗教信仰。在这一方面,唐宋之间,也发生了一些有意义的变化。


两宋时期,人们无论是生活碰到困难,遭罹病厄,还是想要了解自己今后的命运,都会去求神拜佛,他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神灵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神祠庙宇遍布天下,乡野村村有之,州府都市往往多至数十、数百。民间流传着许多神鬼故事。


洪皓审鬼 

南宋江西文人洪迈(1123-1202),博学多才。他有一个癖好,专门搜集民间的神鬼故事,并将它们编成了一部神鬼故事集《夷坚志》,相当有意思,是研究宋代社会史的重要文献。其中有一个故事,讲的是洪迈父亲洪皓于1124年(宣和六年)在秀州(今浙江嘉兴市)任司录官时的事情。据说秀州州衙的司录厅常常有鬼魅出没,缠附人身作祟。有一天洪皓的一个侍妾被鬼怪附身,洪皓令人将侍妾用皮带绑住。因为据说鬼怪惧怕皮带,所以这样就连同鬼怪也一起绑住了。


(洪迈)


洪皓开始审问那个鬼,问它是谁?


鬼缠附在那侍妾的身体中,通过侍妾之口回答说,自己叫支九,死之前是秀州乡下的农夫,前年因水灾被饿死了。


洪皓说:“我敬奉真武神,很是灵验;还有佛像以及土地神、灶神等等,你是怎么躲过他们,进到官衙里来的呢?”


鬼说:“佛心肠好,不管闲事。真武神每天夜里披发杖剑,在屋顶上飞来飞去。我小心避开他就是。屋后土地神有点玩忽职守。只有官衙前那个小庙之神,每次见到都斥责我。刚才我恰好到厨房里去,小庙司命官问我干什么,我说随便走走,司命官喝令我不许干坏事,我说不敢不敢,这样才来到司录厅的。”



(洪皓)


洪皓说:“每个月初一、十五,我都拿纸钱供献给那个土地神,它为什么还玩忽职守,让一个外鬼进进出出不管呢?你代我去问问他,明天我要去拆了他那庙宇。”


鬼说:“大老爷您难道还不明白,虽然有钱用,但肚子饿没得吃也不行啊。我到人家屋里,拿到一些吃的,总会分一些给土地神,所以它能一直容忍我。”


说完,那鬼就默然不做声了。过了一会,才又开口说,“已经把大老爷您的话转告给土地神了。土地神怪我多嘴,挥起木棒将我赶了出来”。


洪皓还问鬼是否见过洪氏家庙祖先,鬼承认曾想从洪氏家庙拿取时节享祀物品,但老是被一夫人所阻。原来那夫人就是洪家的曾祖母纪国夫人。


再过了一会,洪皓令人将绑住侍妾的皮带解开。侍妾昏睡了一整天才醒过来。


这个故事有趣之处在于:其一,它将我国传统的多神论信仰体系描绘得栩栩如生,祖先(纪国夫人)、道教(真武神)、佛教、民间神灵(土地、灶神等等)全都出场,相安共处;其二,人们完全以人世间现实社会的思路,来想象神灵世界,甚至将神灵世界想象成了现实中的官场:真武神装腔作势浮华无效,佛与屋后土地神尸位素餐无所作为,而且,土地神还收受贿赂!

(灶神)


这个故事提示我们,我国传统社会进入两宋时期以后,人们所理解、所想象的神灵世界,比前代更加“人性”化了。这是宋人宗教信仰演变的主要特点。


唯灵是信 

与世界上所有其他民族一样,我国的上古之民由于无法了解自然界的奥秘,对种种自然现象抱有敬畏之心,因之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认为除人类之外,世间万物都有灵魂;除人世间君王之外,更有神灵主宰世间万物。


上古时期的这种多神论,被后世所继承。东汉后,西域佛教传入,在其影响之下,作为本土宗教的道教形成,从此佛、道两教成了中国民众信仰领域的主体。不过由于本土文化的影响,后来佛教产生明显的变异,它与道教以及民间传统的神灵信仰,虽在组织形式方面存在差异,但“唯灵是信”的特点使得它们具有相当的共性。上面洪迈所说的那个故事就告诉我们,祖先、道教、佛教与民间神灵在他父亲洪皓看来,并没有什么区别,他视其灵验与否来评判神祇,而不是看他们属于哪一家宗教。

(白马寺)


也就是说,到了宋代,民众的精神生活虽然在形式上大多以佛道信仰为中心,但其实质内容不脱传统巫教的多神论。或者说:我们将佛教中国化了。


所以,宋代的民间神祇体系开始将佛道这样的“正式宗教”包容了进来,有时甚至还包括儒家的圣人与先贤,将他们视为祭拜的对象。与此同时,差不多所有地方信仰体系中的神祇,都被认为是生前实有其人的。从宋代起,除龙王外,对动物神的崇拜几乎不复存在。当人们祭拜山神水神的时候,都把它们拟人化了。民众祭拜的是特定的山神、水神,而不是像先前那样的祭拜山水本身。

(山神庙)


神灵“官僚化” 

两宋时期的人们在信仰领域的另一个显著变化,是帝制国家较之前代更着意于控制民间的信仰行为。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通过封赐、祀典等制度,承认并控制一批被认为是灵验、正面的神灵;另一方面是强化打击地方上的淫祀邪教。


正如前面那个秀州鬼故事所反映的,在宋人看起来,神灵世界与人世间的官场差不多,想要控制神灵世界,让神灵为人世间服务(“显灵”),人们就得不断地给他们好处,供奉祭拜,塑金身,修庙宇等。对于国家政权来说,主要就是不断地给神灵加官晋爵。或者说,通过赐封,国家将神灵当作人世间的官僚群体一样管理起来。


赐封神灵并不是从宋朝开始的,秦汉以来,历代都有,不过到了宋代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体系化了。1083年,有一位名叫王古的太常博士对于如何赐封神灵提出建议:从今往后天下各地神祠庙宇,如果原先没有爵号,先赐它庙额;有了庙额之后,按侯、公、王的级别递进加封。女神则先封夫人,再加封为妃。封号初封二字,再加四字。从而做到“赐命驭神,恩礼有序”。他的这个建议得到了宋廷的采纳。到后来,神灵的封号可以多到八个字。对某一神祇的敕封一旦达到最高等级,官府就开始赐封他的家人──一般首先赐封他的夫人,然后是儿子,再然后是儿媳。这些家人也可以一步步地加封,或增加其封号的字数。这一措施事实上意味着神祇们总在不断追求朝廷的提拔。这种赐封活动,在北宋后期最为频繁。


赐封的结果,是将神灵世界纳入到了朝廷的管理之下。宋朝地方州县都编写有一册登录辖境范围内所有受到了朝廷赐封——也就是合法的神祠庙宇的名录,称为“祀典”,定期祭拜列入祀典的神灵,是地方官的职责。那些未列入祀典的神祠庙宇,就是淫祀邪教,应予取缔。


另一方面,随着宋代进入科举社会,儒家文化进一步深入民间,由科举入仕的官员占据了官僚队伍的主导地位。由于儒家对于神灵世界持传统的客观主义,主张“远鬼神”,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受此影响,宋朝不少地方官员不仅打击未列入官方祀典的淫祀,还常常采取措施,取缔带有远古巫教色彩的巫觋。例如公元1023年,大臣夏竦为洪州(今江西南昌)知州,他勒令本地1900多户的师巫改业归农,并将他们所用的符箓等“神物”全都焚毁。他还请朝廷下诏,命令各地方政府都采取类似的取缔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夏竦)


神也扩张地盘 

两宋时期民间信仰生活中的另一重要现象,是区域性神祇信仰的兴起。


我国传统的观念认为神灵与人间君王一样,其神力有一定的区域限制,所谓“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正如领有封地的诸侯一样,神祇也有他们自己的封域;诸侯可以向自己封地内的民众征发赋役,神祇也只能接受其封域之内民众的奉祀。这种观念到宋代慢慢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一些跨越地区范围的区域性神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五显、梓童、天妃与张王等等。这四个原先都是地方性的神祇,宋初只有一两个祠庙,到南宋末年,为广大区域的民众所奉祀,祠庙遍布全国。


五显的起源是徽州婺源县的五个人,具体为谁不清楚,自9世纪后期起显灵,1109年每人都被封为两字侯,又称五通,或五显。


梓童,后来改称文昌,是一个与科举制度关系十分密切的神祇,起源于四川。


天后、天妃,有时也称妈祖,是一个渔人的女儿,据说11世纪后期出生于福建莆田。1123年首次得到封敕,与海外贸易有关。天妃后来成了中国南方影响最大的神祇。


(天妃故里)


张王是汉代的英雄人物,出生于湖州乌程县,他的本庙坐落在现今安徽广德县。大致在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张王首次得到赐封。到南宋后期,仅在现存文献中留有记载的,我们就可以确认在中国南方共有42座张王的祠庙。


(张王祠)


学者们对这些区域性神灵信仰形成的原因有不同的解释。比较明确的是:这种区域性信仰的兴起,无疑说明了当时人口流动性的扩大与区域间文化交流的频繁。


神灵世界是人们生活的反映。从唐到宋,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进步显著,人们对神灵世界的想象随之发生变化,也就可以理解了。


思维导图 


精选用户评论
  • 安明哲_54

    还有黄朴民老师,战略型史学家,超级厉害

其他用户评论
  • 明凡书苑

    大师讲的历史确实不同一般,有高度,有深度,不是那种哄小孩的小故事。可惜太少了,我还想听。

  • 安明哲_54

    最好的是包伟民老师和赵汀阳老师

  • 我感恩每一天

    感谢包老师的见微知著,专业

  • 听风者001

    老师的课非常有意思,期待还能聆听老师的精彩课程

  • 明凡书苑

    大师讲的历史确实有高度,不是哄小孩的小故事。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