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加罗的婚礼》4:罗国祥 | 比任何喜剧都更有趣,比任何悲剧都更动人

《费加罗的婚礼》4:罗国祥 | 比任何喜剧都更有趣,比任何悲剧都更动人

00:00
23:25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武汉大学的罗国祥。在第一节中,我简略介绍了几句作者博马舍的生平。现在经过两期的讲解呢,《费加罗的婚礼》故事也知道了,剧中主要人物也了解了,脑中已经储存有足够的信息量了,那我们就可以再更深入的聊聊作者以及《费加罗的婚礼》创作背后的故事。


《费加罗的婚礼》到底是博马舍在什么情况下创作出来的呢?


我前面讲过,博马舍写戏剧受到了启蒙主义思想的很大影响,他的剧本都有很强烈的追求自由平等的意识。博马舍出身一般般,虽然发奋努力挤进了上层社会,但在上流社会眼里他只不过是个爆发户而已,他卑微的出身常受到蔑视。


有次一个贵族当着众人的面,让博马舍帮忙检查一下他的表有什么故障,就是想讽刺一下博马舍钟表匠的出身。还有一次,一位公爵因为他的情妇对博马舍有些好感就动手打了博马舍,还向法庭买了一张“空白拘捕证”将博马舍关进了监狱。


和我之前讲的花钱买贵族身份一样,法国封建社会中的很长一段时间都存在这种腐败现象,只要花钱就能随便买张拘捕证。


这几件事让博马舍深刻的体会到,第三等级(1.贵族、2.神职人员、3.平民)在封建社会里总是最卑贱的,随时可以被欺负。博马舍因为一次产业继承纷争打官司,明明是对方造谣污蔑,但就因为对方是贵族出身,买通了法庭,博马舍就败诉了。


博马舍彻底失望了,他想来想去决定用舆论武器来进行抗争。1773年和1774年,他相继发表了四部《备忘录》,内容全是一些真实事件的文学叙述,文字写的细致精彩,严肃却又幽默,当时的启蒙主义思想家伏尔泰夸赞说“比任何一部喜剧都更有趣,比任何一部悲剧都更动人。”


《备忘录》的成功和偶像们的夸奖让博马舍更有信心了。紧接着他便写了《费加罗三部曲》,我们讲的《费加罗的婚礼》是其中最出色的一部。三部曲的第一部名为《塞尔维亚的理发师》,主人公就叫费加罗,不过在这部剧里他是一名理发师。


1778年《费加罗的婚礼》完成了,可能是由于《塞尔维亚的理发师》里头有反封建的倾向,所以那些仍然有封建专制观念的文学检查官对他的剧本百般刁难,就是不让《费加罗的婚礼》公演。博马舍很生气,发誓要抗争到底,直到这个剧本能成功的演出。


于是在之后整整六年的时间里,博马舍不但在巴黎的大街小巷,而且在他常出入的上流社会沙龙宣讲这部剧的故事。那时法国沙龙是上流社会主要讨论交流文学艺术的“高档场所”,咱们现在也经常把一些线下的小范围活动叫“沙龙”。


博马舍获得了来自平民甚至一部分开明贵族的支持,六年后的1784年4月27日,《费加罗的婚礼》终于在法兰西剧院公演了。这不仅是博马舍和他作品的胜利,也是十八世纪法国甚至欧洲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


我前面说过,博马舍靠与宫廷和金融家的特殊关系,成为了法国最富有的财主之一。博马舍是否有钱就变坏了呢?这么有钱了他还有心思写作吗?


博马舍是个好小伙儿,有正义感,有思想,虽然有钱了,但是一直没有停止过和封建专制作斗争。18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发起了反抗英国殖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博马舍受法国国王的委托,以走私的方式将大批武器运往美洲支持美国独立战争。


封建制的法国为什么要帮美国争取独立自由?因为那个时候英国法国一直争霸,抢老大哥的位置,为了本国的利益,所以法国才去支持美国独立,同时也有一些向博马舍这样的平民富翁和一些开明的贵族军人如拉法耶特将军,就曾带着自愿兵帮助过美国人打仗。(现在巴黎那个几乎人人都熟知的奢侈品商场就叫La Fayette),有意思的是,不知哪位大师把这个伟大的名字译成了“老佛爷”!


法国大革命爆发以后,博马舍一方面担心革命会让他破产,一方面又坚决支持法国进行革命。特别是当欧洲各国封建政府联合起来打击法国时,博马舍毅然花巨资从荷兰买了六万支枪帮助法国革命政权。结果被不知情的人向政府告密,说他企图暴力对抗革命,博马舍就被革命政权抓捕入狱了,后来事情澄清,他再次被派往荷兰运回那批武器。


可是就在离开法国之前,倒霉的博马舍又被当作逃亡贵族抓了起来,并没收了他所有的财产,这次冤案一直等了三年后才得到昭雪。1798年,也就是他去世的前一年,他写信给外交部长说:“我个人损失无关重要,如果是损害到我们国家的光荣和幸福,我就非常气愤了。”


在文化领域,博马舍不仅自己写了很多进步思想的作品,还充分利用自己的财富优势,积极为宣传自由平等思想的其他思想家的著作出版出钱又出力。博马舍的偶像,著名启蒙主义思想家伏尔泰去世后,他的作品被封建政府禁止出版,博马舍就出钱在莱茵河对岸一个德国贵族的领地上,建了一个规模相当大的印刷厂,并亲自担任总编辑,将伏尔泰全集全部出版。而且一下就出了两种版本,精装本70卷,平装本和92卷!


博马舍帮忙出版的伏尔泰全集,为法国启蒙思想在欧洲各国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这出版的都是法语书,难道没有语言障碍问题?怎么能在不同语言的国家传播呢?


这就要讲一讲法国对欧洲整个文化进程的影响了。法国早在16、17世纪就已经是欧洲强国,尤其在路易十四时期,法国的文学艺术(比如芭蕾舞等高端艺术)就被欧洲各国宫廷和上流社会竞相效仿,所以欧洲的知识界和上流社会大多数人都精通法语。


许多欧洲贵族都以自己的孩子有法国家庭教师为荣。因此可以说,法国人是让欧洲大部分人特别是以蛮力称霸的“野蛮人”变成文明人的主要启蒙者。举个例子:法语里有一个词叫“poli”, 有“礼貌”的意思,但这个形容词又衍生出动词“polir”,意思是“去了毛的,打磨过的,不再是粗野的”的意思。


其实这个词最早也是用在早期的法国贵族身上的。本来这些人都目不识丁、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凭着武力成为部落或国家的统治者。但正是这些人,在法国国王法兰索瓦一世的领导下,一批文人开始进行法语的“纯化”,现在鼎鼎大名的法兰西学院成立于1634年,当时法兰索瓦一世给他们的唯一任务就是编一部标准的法语词典,叫Bon usage,即法语的正确使用标准词典。


于是法国贵族就首先被“打磨”过了,掌握了优美、严谨却又充满浪漫的“风雅”词汇,在贵族宫廷里慢慢制定出一整套言语规范和的“风雅”的词汇(这些词汇特别适合于“文雅地谈情说爱”)和行为礼仪规范,所以法语里用来赞美女性优美美和男性俊勇的词汇特别地多。


所有这些,都大大推进了整个欧洲社会的文明程度。法语逐渐替代了拉丁语,被公认为是严谨、丰富因而又浪漫多彩的语言;法国文学也因此而享誉世界。法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至今已有17名,在世界排名,几乎从来是第一。


封建贵族的文化水平虽然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在社会政治文明的进步方面却依然举步维艰。少数贵族阶层和宗教阶层仍然控制管理着广大平民和农奴阶层。那个时候有一种说法:贵族统治人身,宗教统治人心,他们之间互相依存但又相互勾心斗角,最终受害的只能是底层人民。


但是!这里有必要提一下,封建贵族虽然也管理别人,但我们知道在那个时候的欧洲,宗教的地位是绝对的高。所以封建贵族它既是管人的也是被管的,因为他们有时候不得不受到宗教方面的制约。所以在涉及到自身利益的时候,他们与宗教传统不一样的思想就冒出来了,就比如前面我说过的法国国王派博马舍以走私的形式向美国独立的武装力量运送武器,《费加罗的婚礼》中的伯爵承诺放弃初夜权等。


以法国作为代表的欧洲封建贵族,他们也是做了几件大好事的。比如反对宗教的专制,虽然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和更多的享乐方式;但也因此出现了辉煌的文学艺术,使法国成为了世界文化之都。


现在来讲我第一讲中留给你的那个悬念,就是:为什么莫扎特要选择《费加罗的婚礼》进行歌剧改编呢?


既然法国文化成为当时欧洲竞相效仿的对象,那《费加罗的婚礼》当然也就被盯上了。1778年博马舍完成这个剧本,1784年在法兰西歌剧院成功演出之后仅仅两年,莫扎特就把这部作品改变成了三幕歌剧,用意大利语来演出,全世界流传至今不衰。


而莫扎特呢,也是和费加罗还有博马舍一样,也是平民出身,但他是位音乐天才,8岁就开始登台演出,可是他的天才和出身经常遭到贵族的嫉妒和蔑视。莫扎特也是一位很拼的、同时也和费加罗一样具有强烈民主诉求的青年,所以他选择了《费加罗的婚礼》,将它其改编成歌剧,并且通过音乐界朋友向表现出开明思想的约瑟夫二世(那个看他的歌剧只打了一个哈欠的皇帝)去推广。


我们现在看到的《费加罗的婚礼》大多数是由莫扎特改编成歌剧的,现在网上随处都可以下载到这部作品拍成的电影,听到《费加罗的婚礼》交响曲的序曲。我们喜马拉雅FM古典音乐交响乐专辑中也有《费加罗的婚礼》的曲子,可以随时在线欣赏。


为什么到现在,被人们记住的只有《费加罗的婚礼》和莫扎特呢?博马舍为何会被遗忘?


为什么呢,在我看来,记住莫扎特和忘记博马舍的原因各有一个。


博马舍写的《费加罗的婚礼》是一部话剧,是中规中矩的“严肃剧”,虽然故事情节总体跌宕起伏,但是它是一部话剧,主要以对白或者独白来推动情节,表现人物思想和情绪,在许多地方就过于冗长,例如第五幕第三场,费加罗的独白竟然长达2,700字,像费德烈皇帝那样越看越起劲,四个小时只打了一个哈欠。


四小时,只要故事有趣,这对于王公贵族这样的悠闲观众是算不了什么的。但是(当这个剧本普及起来之后),四个小时确实是太长,对普通观众简直就是一个负担了。久而久之,即使在法国,观众也逐渐冷淡了。不过博马舍其实也没有被忘记,尤其在法国,因为博马舍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相当高的。但是在外国,比如在中国,除了像我这样法国文学的研究者和外国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博马舍在一般文学爱好者中的知名度就很有限了。


对博马舍的忘却,就成了人们记住了莫扎特的原因,莫扎特的是歌剧,而博马舍的是话剧,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学体裁,因为歌剧是把音乐作为表现重要手段的艺术形式,而好的音乐是可以让人上瘾的。


就像我们的京剧,法国人把它叫做“北京歌剧”,有些人对京剧上瘾其实对同一个剧目可以看很多遍,而且倒背如流,在法国欧洲或其他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也是这样,《费加罗的婚礼》就成了他们必看的经典,拥有了一代又一代成千上万的观众,作为剧本原作者的博马舍反而不那么出名了。


虽然我作为法国文学研究者,博马舍在我的心目中的地位仍然很高。但我也很喜欢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和全世界无数的歌剧迷一样,莫扎特的音乐征服了我,特别是这部歌剧的序曲,我是百听不厌的。你是不是也听过,是不是也上了瘾呢?


还有啊,我告诉你一个集中思想做作业或干别的什么活儿的小窍门,那就是听音乐,我就常常一边听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的序曲、《第九交响曲》等音乐,一边写作的,因为它没有词,就不会扰乱思路,它那高亢悠扬的旋律反而会使人兴奋,也就甚至于不觉得困倦。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经验,你可以试试,不灵的话就算我没说。


总的来说,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礼》既是一部优秀的,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也是1718世纪法国乃至欧洲社会的一个缩影。


博马舍笔下的人物并非凭空捏造,而是当时社会各阶层集体画像。虽然许多文学理论家认为文学就是美的文字学,就是如何用文字来做万花筒。但我认为,读一部文学作品,当然首先要看它有没有趣,好不好看,也就是它的艺术手法是怎样的?但是无论作家如何地想离开现实生活,去制造所谓纯文学,就像一些现代派和后现代派作家那样,实际上就等于想自己提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


特别是看那些社会文化生活发生急剧变化时代的文学作品时尤其如此。如果不了解文学作品如《费加罗的婚礼》的社会文化背景,仅从美的文字艺术价值来看是看不出这部作品中那些“道理”的。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在“彩蛋”中朗读苏珊娜在全剧结束时那段话的法文原文。因为的确,博马舍写作《费加罗的婚礼》是想要说明一些我已经在前面讲过的那些“道理”的。


博马舍的话剧剧本《费加罗的婚礼》目前只有法国文学研究界的老前辈吴达元先生的中译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62年出版,2001年再版的。吴老译的是全本,忠实原文但中文流畅,读起来轻松自如,算得上的“信、达、雅”兼备,实属是上乘译作。还有一些是缩写本,有的是法国人缩写的,有的是中国文艺产业的专门班子缩写的,这种版本删去了一些内容,特别是删去了如我在前面讲过的那些过于冗长的独白。


如果你也喜欢音乐,那就最好看看莫扎特根据博马舍的话剧改编的歌剧《费加罗》。毕竟,阅读欣赏文字艺术带来的享受和既有音乐又有情节的艺术带来的美感是不一样的。但是,如果你是学习文学特别是外国文学的,那还是要读吴达元先生的译本;如果你是学法国文学的,那就一定要看原著。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Nicole韩东东_1G

    好喜欢罗老师的讲解!这种娓娓道来的感觉让人如沐春风

  • 全国第一学习爱好者

    “我们喜马拉雅FM古典音乐交响乐专辑中也有《费加罗的婚礼》的曲子,可以随时在线欣赏。”哈哈哈哈哈哈 老师在线打广告 怎么这么可爱 这个老师 粉了

  • 秦九斤

    77年老阿姨在听

  • 听友63511729

    罗老师娓娓道来的背后,赞他深厚的文学功底

  • 落霞与孤鹜齐飞Liu

    讲得实在是好

  • J之大盗

    谢谢老师的精彩讲解受益匪浅!

  • laoax

    讲得太好了!

  • 倔强的坚持居士

    老师讲的真好,一部作品连带了一些世界史,为什么法国是世界贵族的发源地。天主,基督,伊斯兰教,原来源头是古犹太教。

  • ruman佳佳

    老师辛苦了

  • 荔枝_8n

    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