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藏王墓 揭开吐蕃王朝密码(二)
武汉悦行天下
赤德松赞墓碑经发掘清理之后,通高有7.18米,形制风格仿唐式碑,由碑帽、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碑帽底部四角上雕刻有四尊飞天,左、右两侧浮雕出日、月的纹样,日环为双层圆形图案,周边雕刻有十六角光芒形象,月亮为圆圈内加弧线,象征着月亮的圆缺。碑身上方正面左、右两侧刻有一太阳和一月亮,下方即为古藏文碑文;碑身的左、右两侧各有两条龙,上面一条为云中升龙,下面一条呈“S”形屈盘;碑身的底部还雕刻有四条相互盘绕在一起的蛇和莲花座,碑座为石龟碑座。
从这通石碑上的纹饰图案可以看到不同文化在西藏地区的交融。飞天和莲花纹是常见的南亚佛教文化的艺术题材,日月图案从原始时期就已流行于西藏的宗教艺术中,而龙、蛇在汉地古代艺术中是渊源相当久远的题材,龟趺碑座更是隋唐时期内地丧葬文化中体现严格等级的标志物。
在6号陵前,现存有一对石狮,西侧的石狮已残倒在地,东侧的石狮较为完好,高1.45米,呈蹲座状。狮子头部昂起,双目圆睁,牙齿外露,整齐的卷鬃披于颈部,前肢稍向前伸,胸部直挺,身躯后蹲,尾部自然卷向左侧,显示出雄狮威武强健、凶猛有力的气势。石狮的体形较为壮硕,四肢稍短,上体挺起,这些特点似乎受了古波斯艺术的影响,与内地和印度的石狮风格迥异。
青藏高原上的文化从来就不是封闭的。考古学家们经常通过研究墓葬形制和陶器形制探寻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而形制的远近反映着文化关系的亲疏。西藏西部的石丘墓与新疆的石丘墓非常相近,而颇具特色的圜底高领长柄罐在印度和尼泊尔也有出土,东部的石棺葬与川西发现的石棺葬在文化上有很大的相近之处,中部拉萨和中南部林芝地区的圜底陶器从新石器时代到吐蕃时代都有出土。
另外,方形封土是汉、唐王陵常使用的封土形制,在陵墓前立石兽、石柱、石碑到唐代已是一种制度化的做法,是区分墓葬等级的重要标志。但是在这片本土文化盛行的地区,在藏王墓中使用方形封土和石碑、石兽的现象,无疑可以反映出吐蕃王朝与唐朝中原文化的交流关系,再联想到吐蕃学习唐的官制和兵制等,人们可看出吐蕃王朝向唐靠拢的历史痕迹,正如一些学者在研究藏族史时所提出的:吐蕃的历史是“东向发展史”。
文章来源:探索网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