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中学生的家长朋友们,肩负教育重任的老师们、同仁们,大家好。
我是孩子们的语文启蒙老师郦波。在过去的一年半里,我已经推出了七门语文启蒙课的专辑,从今天起,还将推出二年级下、三年级下、八年级下这三门音频课。
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我也被反复问这样一个问题:郦老师,您是大学教授,为何教起了小学、中学语文?
为师者,最快乐的便是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在互联网时代,我获得了这份快乐。同时,欣慰的另一面是责任,孩子背后,是数万个家庭和父母。先前接受《解放日报》的采访时,我说:踏实地为孩子们的心灵成长做些启蒙的事,是教育工作者的不二之选。尤其要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也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而不是把目标定位为功利主义的成功,或者圆滑世故的成熟。现在,听我课的孩子越来越多,我也更加体会到了语文课的育人价值。
这次,八年级第二学期的语文启蒙课就要开讲了。在开讲之前,我想和家长朋友、老师们,再做一些沟通与交流。
第一,语文的定位问题。
关于今天的语文学习,网络上也不断有新闻出现,包括说在未来的高考中,会出现让一些孩子连题目都来不及做完的局面。这究竟该如何来看呢?
在实际的学习中,很多学校、老师,或者学生自己,到了八年级,因为面临中考压力,要么认为语文提分效果不显著,要么认为语文不用怎么学也能够答上来一些,因此往往会自居不自觉地压缩语文课学习时间,语文课到了这个阶段,经常被边缘化。
但我认为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十分危险。
我以为,教育的问题,99%是来自于语文的问题。因为其他学科以知识和能力的教育为主,但是语文教育不一样。语文教育有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孩子们精神世界的拓展。中学时代,正是一个人确立三观的关键时期,一辈子的做人比一阵子的考试成绩更重要。八年级的孩子,十四五岁,正是青春期叛逆的时候。在当下移动互联网时代,有太多内容在刺激和吸引孩子们的眼球,游戏、直播、视频、网文、影视剧,甚至别的更糟糕的东西。而我希望自己可以和家长、老师一起激发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二,如何在语文教育中给孩子即时反馈。
“即时反馈”是个心理学概念,人们的每个行为,都会得到一个反馈,可能是正面反馈,也可能是负面反馈,反馈可能慢也可能快。举个例子,为什么游戏容易让孩子们痴迷呢?就是因为它使用了即时正向反馈。你刚一登录,游戏就给你登录奖励,每完成一个任务,就可以领取金币和铭文。每一次攻击,你都能切实感受到对敌人的伤害量,这种即时反馈,让人在游戏中获得极大满足,因而玩得不亦乐乎。
语文学习恰恰相反,它的反馈很慢,孩子们觉得,读了很多书,还是没感觉阅读水平有进步;写了不少作文,还是看不到写作水平有提高。学了几年文言文,还是读不大懂。长期得不到正向反馈,孩子就会丧失语文学习兴趣,语文能力提高不了,水平继续下降,更难以得到正面反馈,由此形成语文学习的恶性循环。
想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就要在孩子学习语文的时候,给他即时反馈。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个公众号,让孩子把文章发在公号上,他能看到自己文章的阅读量和转赞评等实实在在的数据,这比他一个人埋头写作文要好得多;学习古诗词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们试着写一些诗词,放在班级群或者学校论坛上,大家来评选佳作,对于青少年来说,在同辈中得到赞赏鼓励,是非常有效的正向反馈。
第三,就是关于探究学习。
这一系列课程,之所以叫语文启蒙课,就是因为,我希望讲的内容可以启发学生,利用我这些方法,去做更深入的学习。
比如读了鲁迅的《社戏》,大家可以去分析鲁迅对于故乡、对于传统文化的观感;比如读了《小石潭记》,就可以去想想柳宗元的永州,想想刘禹锡、韩愈,想想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又比如读了《回延安》《安塞腰鼓》《壶口瀑布》之后,可以去分析描写同一类风物时叙述者不同的心境与视角,等等。
其实,通过对每一个问题的追问,锻炼的都是语文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提升;在每个知识点的背后,都有更庞大的宝库,等着学生自己去探寻。
亲爱的家长朋友,老师同仁,我一直强调,语文这门学科的教育本质和其他学科不太一样,它不是简单的技能教育或纯客观的知识学习,它关系到母语技能的感知与学习、精神世界的启蒙与塑造,甚至个性品格的打磨与锻造,是和每一个生命的成长息息相关的。孩子到了八年级,12年中小学教育已经过了三分之二。在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我愿意和家长老师一道,陪在他身边,指引点播,扶持左右。教书育人,善莫大焉,让我们一起继续这伟大的事业吧。
清_如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