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20:在中医,心与脑,该谁主神明?

话题20:在中医,心与脑,该谁主神明?

00:00
20:45


如何找到潘毅老师:①购买本课程《中医文化必修课》②添加正安答摩景天微信号【damotiaoli】,发送数字666 ,审核通过后即获入群资格。群内不定期进行经典诵读打卡、学习交流等,潘毅老师也会进群答疑哦。


【课程内容】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



中医为什么以「心藏神」,而不是「脑藏神」为主流之说?



这是个近现代论争的热门话题,至今仍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要弄清这一问题,就有必要追溯到心藏神的理论起源。



任何观念的形成都有一个文化历史沿革,心藏神该与古代「心灵」之说有关。



注意:灵或灵性是无形的,当心与灵相合并称时,与解剖之心并非同义。



用「心」来代表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泛见于古代哲学、文学、艺术、文字以及习俗等方面。



老子说:「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孔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庄子谓:「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与精神、思维、情感有关的字,大多有个竖心旁或心字底。



在汉语中,以心来表达精神、情感、思维的话语也一直习惯沿用,如「心有灵犀」「独具匠心」「心驰神往」「惊心动魄」「心情舒畅」「眼不见,心不烦」等。



因此,作为人的思考之处或精神所在,医学循古例用「心」是一种惯性;但血肉之心也是自古知之,亦循古例。





「心」这个符号,在中华文化中,既可为心脏(血肉之心),又可为无形的人体主宰及思维发生处(神明之心)的代称,我们或者称它为双肩挑的。



由于一直扮演着双重角色,日久就如庄周梦蝶般,不知我之为蝶,还是蝶之为我,产生了角色混融。



中医藏象学的构造方法,还有一个是「司外揣内」。



什么是「司外揣内」?就是根据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生理、病理表现)来反推人体内脏功能的方法。



这种研究方法,为神明之心与血肉之心的角色混融提供了便利。



首先,血肉之心主血脉,其所运营的血,为神明之心的功能活动提供物质基础。所以《灵枢·营卫生会》曰:「血者,神气也。」



其次,神志、精神的一些改变,在外象上是心脑共见。



如精神一紧张,心跳加快(与血肉之心关联上了),脉率加快(与心在体合脉关联上来),面色改变(与心其华在面关联上了),出汗(与心在液为汗关联上了),中风心神不清可见舌謇(jiǎn,口吃)语涩(与心开窍于舌关联上了)。



《灵枢·本神》说:「心藏脉,脉舍神。」由于以上相连,因此,一般言及心的位置,往往大而化之,多以血肉之心的位置来参考。





下来,中医藏象最常用的方式是「象类则比」,这个方式就是将同象或近似象的内容归为一类。



五行与八卦之象就是最常见的归类之象。



五脏中,唯心之形态像泵而中空,火燃烧时外明而内暗,有中空之象;属火的离卦



从心主血脉角度观,上一讲我们讲过,心脏泵血而搏动,有节奏地收缩、舒张,像火燃烧时的一鼓一翕。离卦中空,正有鼓翕空间,这个鼓翕不独指心脏,也指血脉,因为脉管亦随心搏产生有规律的搏动。



从心主神明视野看:神明之心亦具火之象,神是无形的,五行中只有火最不具形质,近似无形;神思最为活跃,易动难静,完全停下来十秒钟都难以做到,而火性又热烈飞扬。



《血证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盖心为火脏,烛照万物,故思神明。神有名而无物,即心中之火气也。」



以五行为构架的藏象体系,所有功能都得归属五行。在这种前提下,神除了归入火这一行外,还能归那一行?



这下好玩了,名字一样,五行归属也一样,关系太暧昧了。这时「心」的符号面貌就更模糊了。至此,两「心」的心心相印已近水到渠成。





按小说情节,通常好事将近,总会有人跳出来棒打鸳鸯。中医发展不是小说,但情节竟然相近。血肉之心与神明之心的关系毕竟只是联邦或邦联,还不是真正的合二为一,故其内部关系还是要厘清一下为好。



明代李梴是第一个将两者关系清晰化的。他在《医学入门·心脏》中说:「心者,一身之主,君主之官。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神者,气血所化,生之本也。万物由之盛长,不著色象,谓有何有?谓无复存,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者是也。」



这里,他所说的「血肉之心」是指解剖学上的心脏,「神明之心」是指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之君主,不著色象,为(精)气血所化。



神既然无形,为精气血所化,精气血所养,而血肉之心主血脉,营运气血,那么《内经》「心藏脉,脉舍神」的意思是脉为神之居,其中气血为神提供生化及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就得以顺理而解。



既然神以脉为舍,脉通行全身,气血随之内而脏腑,外而四肢百骸无处不达,则神亦无处不应、无处不统,而为一身之主宰就是顺理成章事。所以《灵枢·平人绝谷篇》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反过来,神既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当然也包括主宰调控「血肉之心」的功能。这就是心主血脉与心藏神的真正关系。





但能不能据此认为,在李梴之前,古人一直不知主神明之「心」并非「血肉之心」,或将脑功能糊里糊涂地当作血肉之心的功能呢?



不能!



就好像我现在对大家说:我们平时所说的「用心想,用心思考」的那个「心」不是「血肉之心」,而是脑的代称。听者肯定觉得这是废话,谁不知此「心」非彼「心」,习称而已,还要你来多嘴。



在古代,形式逻辑并不发达,很多事情,心中明白,但形式上并不一定非要把它疏理得一清而楚。李梴可能是在这个问题上第一个觉悟到「名正才能言顺」,有些事情还是说清楚为好的人。



这又带出了另一个问题,古人是否不知道结构脑的功能?



应该说,大体知道,但没有现代透彻。



依据何在?



我们看看医家之言与百家之见。



首先是医家之言。



这里不以《素问·脉要精微论》的:「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为铁证。



因为对这句话的解释存有岐见:有认为「精明」指的是精气神明,且后带「精神」两字,那么,脑主神明,古已知道;但也有认为「精明」两字指的是眼睛,那么,这句的意思就变为「头是眼睛所在之处」而已。所以这句仅可作软证,未算硬证。



暂时撇开有争议的「头者,精明之府」不论。



东汉张仲景《金匮玉函经》(注:《伤寒论》的古传本,同体而异名)所说:「头者,身之元首,人神所注。」



隋·杨上善《太素·厥头痛》所言:「头为心神所聚。」



唐·孙思貌《千金方》:「头者,人神所注,气血精明三百六十五络皆上归头。头者,诸阳之会也。」



都以「头」为脑的代称,并将脑与神联系起来。那么,古医家大致清楚脑与神存有关系,应可确定。



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出的「脑为元神之府」,是医家第一次将它与神相联时不以「头」称,而以「脑」说的人。「头」与「脑」同义词互换而已。因此,绝不能说李时珍是中医学中第一个明确脑与神关系的人。





医学家之外,还有百家。西汉《春秋纬·元命苞》中有「脑」之为言在也,人精在脑」「头者,神之所居」之说,明确将「神」与「脑」联系在一起。注意:这书与《黄帝内经》大概是同时代。



道家在魏晋时期就有「泥丸」「泥丸宫」的概念。「泥丸」有时指脑神、有时指脑;而「泥丸宫」指的就是脑。



泥丸或泥丸宫的功能是主神、藏神。《黄庭内景经》说:「脑神精根字泥丸」「泥丸百节皆有神」。



宋·张君房的《云笈七签·元气论》说得直接:「脑实则神全,神全则气全,气全则形全,形全则百节调于内,八邪消于外。」



道家著作中提到泥丸--神关系的不在少数。不仅认识到脑是神汇聚之处,而且气血、经络皆上奉于脑;脑中元神能通过七窍的感受来认知事物,并可进一步思考、分析。



百家之见,医家不可能不知,尤其是医与道相通之处很多,李时珍的「元神」一说,即源于道家。据此可知,医家实际是明白脑与神之间的关系的。





    下一个问题,中医为什么仍然以「心」这个符号代脑呢?



这里,一是因于文化习惯。既然大家都心中有数,「用心想,用心思考」的「心」是神明之心而不是血肉之心,习惯沿用也就没有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就像现代专门研究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学科,称之为「心理学」,没叫「脑理学」,也不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一样。



二是基于生理病理之象。神的变化之象多与心系统有关,而「以象测藏」始终是中医藏象构象的主要方法。



三是心、肝、脾、肺、肾五脏或五个符号已占据了五行,成为了五行的代言人,若再有一个比五脏更重要的脑,却没有第六行可容,藏象构架必乱。既然五行火象就可沟通神明之心与血肉之心,何不借壳上市,心脑同用一个符号?



就像藏象构建遇到五脏系统与五行相配时,放弃了重结构的古文经学的配属不用,而用重功能、重象的今文经学的配属一般。这更说明了中医藏象的取向,着重以功能、以象为凭。



简而言之,中医藏象学说已将脑的功能与「心」的符号相系,并分属于五脏,故其作为独立的奇恒之腑的探究就没有给予过多的重视。





又或者问,现在人已经知道了脑的功能,那有没有必要将心主神明更改为脑主神明?



如今中医若据解剖还神于脑,则未见其利,先见其弊:



首先是五行构架全乱,五之外,多一个脑系统,是为六,则生克乘侮,母子相及等通通不用谈;而天人合一,五脏与自然应象也无法提,脑与哪个时空相应?这个问题要难死华佗、扁鹊、张仲景。



原来与各脏相配且经临床证实行之有效的形体、官窍,在志、在液、其华等大部分都得还之于脑,临床经验须重新摸索印证,这要花多少人力物力与时间?



以上还不是最麻烦的,最麻烦的是观念问题。此例一开,纷相效仿,中医所有不以解剖为主要依据的内容通通要改为以解剖为凭,则五脏重整、三焦去掉、经络取消……就成必然。



既然还神于脑,照此思路,则现代医学的神经系统是要加上去的,要不,如何体现解剖脑的完整功能呢?说到完整,则内分泌系统恐怕也是必不可少的,而免疫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也应提到议事日程上吧?



这样,以象为据的中医框架不轰然倒塌,就真是怪事了。



然后,会很「科学」地重整出一个什么样的「新」中医呢?



这回不用脑,只用脚也可以想得出来,以人体为材料,以结构为模型,以还原分析方法为手段,永远只能得出一个结果,就是整出一个跟在西医后面亦步亦趋,却永远达不到当时西医水平的山寨西医。这是我们要的「新」中医吗?



或者有人会担心,以「心」代脑会带来临床的混乱吗?



既然研究精神思维意识活动的学科,称为「心理学」没称「脑理学」,由心理原因导致的躯体和精神症状称为「心因性疾病」也没人提出质疑,没有在是否科学上大做文章,更没有因此引起临床操作的困难与混乱,那么,「心理学」就可以不换成「脑理学」,同理,「心主神明」当然也可以不改作「脑主神明」。



除非能提出充分的证据,这种改变利大于弊。当然,还必须以解决好上面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不产生副作用为前提。



(本集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鉏金军

    讲的太好了!

    1378198mjpu 回复 @鉏金军: 拉我进群

  • 1782836kjuf

    观察与理论出现冲突,就应该修改理论。嫌修改理论麻烦,就永远不会进步

    张柏贺 回复 @1782836kjuf: 老师讲的很明白 不该也不影响判断 硬改反而弊大于利 你听明白没

  • briancwb

    讲清楚心脑与现代医学关系,真不容易!谢谢老师!

  • Lilysays

    听了老师的中医学基础后来听这个,受益匪浅。中医临床专业的福音,少走弯路。

  • 小鲜宝宝

    西医里心脑血管疾病也是经常一起说的

  • 大刘畅_bd

    感谢老师o(^o^)o 欢迎更多中医学者交流v人言:lc33121518

  • 蚂蚁工社

    简单易懂

  • 宋士芝

    真知灼见,谢谢老师!

  • Lilysays

    好听

  • 听友69815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