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四明狂客-贺知章

005.四明狂客-贺知章

00:00
26:56

说到初唐诗人贺知章,那是当时的一个佼佼者啊!贺知章,字季真,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人,也就是现在的杭州萧山。在《旧唐书》中记载贺知章说“少以文辞知名”,就说他小时候就以诗词文章享誉盛名。



贺知章小的时候很苦,家中很穷,住在桥边的一个小屋子里。他自小孝顺母亲,每每出门读书的时候担心会挂念年老多病的老母亲,因此出门的时候拿根扁担,前后两个笸箩框,一个框中放得是书,另一个框里坐的就是病母,一肩挑两笸,读书孝顺两不误。


到了成年之后,进京赶考,但很不顺的是屡考不中。直到他36岁的时候,也就是武则天郑生元年,公元695年,才考中进士,之后一直在京城做官,没有回过家,等他八十多岁回家的时候,写下了著名的《回乡偶书》(对于这首诗的背景和故事在下集中介绍)。


贺知章的官运还不错,做过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秘书兼等等。用现在的新名词说就是头衔一大堆啊,知名学者、学术权威等等等等。贺知章在唐代诗人当中,算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物。在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第一个上场的就是贺知章。他与其他的饮中七仙相比,岁数是最大的,他比杜甫要大53岁,比饮中其他的李白等人也要大40多岁。杜甫对于他的描绘是这样的:“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说贺知章骑马和坐船一样,眼睛一花掉井里去了,掉进去之后呢就睡觉去了。当然这是一种调侃,不过可以看出贺知章是一个十分滑稽可亲的老头,一点儿没架子。别看贺知章年纪很大,他中进士的时候已经36岁了,等李白这些后辈成长起来,那他可就是老一辈了。但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后辈面前没有架子,而且善于发现人才推荐人才。也可以说贺知章是个伯乐,如果没有贺知章,可能也就没有历史上的李白了。


天宝元年,当时李白三十来岁,无官无职,刚刚有些名气,而贺知章那时候已经是响当当的大人物了。他童心未泯,一看见李白就十分喜欢(李白被称为诗仙,颇有一番仙风道骨啊)。他让李白拿出作品看看,李白最先拿出来的是自己所作的《乌栖曲》,那首诗并不是李白的最高水平,但贺知章一看十分欢喜。《旧唐书》上说贺知章有这么一句评价:“此诗可以泣鬼神矣。” 紧接着李白又拿出了《蜀道难》,《旧唐书》上记载说贺知章“读未尽,称赞赏,四次矣。” 还没看完呢,就夸奖了四次了。可见贺老性情直爽,并称李白为“谪仙人”。什么叫谪仙人?这“谪”是指从高官贬到低官,而且这“谪”还指天上的神仙被贬到人间。意思就说这个李白不是凡人,而是被贬到人间的神仙。贺知章可谓独具慧眼,看出李白的才华和潜质。当时贺知章非常高兴,拉着李白的手就要出去喝酒。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呢:李白爱酒人尽皆知,贺知章也是爱酒人之人啊,两人非但忘年交,而且当时的贺知章官居三品,李白可是白丁一个。两人就这样飞奔到酒楼,推杯换盏饮刘伶,相见恨晚。喝完酒,贺知章一摸兜,呀,没带钱,这可怎么办呢,他脸上多少有点挂不住。李白的意思就是他来付酒钱,贺知章一听那怎么行呢,我请客我做东,怎么能让晚辈付钱呢?可自己又没带钱,怎么办呢?低头沉思时,眼睛一亮来注意了,在他的腰带上挂着一个金龟,是一种饰物,也是一种官职和荣誉的象征。佩戴什么饰物在那个年代是很有讲究的,这金龟可不是寻常之物,在京的三品官以上才有资格佩戴,一般人是不允许戴的。他把这个金龟解下来,说:“这样吧,今天这顿酒钱我拿它来抵账。” 之后就拉着李白回府去了。后来贺知章去世,李白很是悲痛,写下了《对酒忆贺监二首》,回忆这段往事:“太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 就是讲述了这段金龟换酒的佳话。


下面来说说贺知章的诗。他的很多作品都是描写景物的,以绝句见长,清新通俗自成一格。比方说他的代表作《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想象奇妙,颇有新意,一棵普普通通的柳树,在贺知章的笔下跌宕起伏。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柳树吐露出新芽,即写出了柳树的美和生命力,也写出了和煦的春风哺育了万物,更烘托出了在这样的明媚春光下,诗人的喜悦心情。当然,贺知章也有很多诗描写了他热爱自己的故乡,离家很久回到家乡那种即喜又悲的复杂心情,我们在下回做详细的介绍。





上回说了贺知章和李白一见如故,金龟换酒的佳话。后来贺知章在玄宗面前推荐了李白,唐玄宗就把李白召入宫中担任翰林,从此李白声誉鹊起。


到了唐玄宗天宝初年,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官场黑暗。李林甫众所周知笑里藏刀,谁要是和他过不去或不顺他的意,被他抓住把柄,轻则丢官,重则身家性命。所以当时很多人都投靠李林甫,那些敢于抗争的,下场都不怎么好。不少正人君子心灰意冷,包括贺知章在内也是如此。他几次上本要告老还乡,说自己年纪大了,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想回老家颐养天年。可几次奏本都被唐玄宗给压下来了,一直没批。有一次被李林甫看见了,他早想贺知章走人了,于是在唐玄宗面前说了很久,把唐玄宗说服了,好吧,准奏!同意了贺知章的请求,并赐给贺知章一块土地。


贺知章离京那天,朝中大小官员都去送行,当然不包括李林甫和其党羽。送行的人来了一波又一波,后来连唐玄宗也来了。贺知章颇为感动,皇上亲自来为自己践行,老泪纵横啊。唐玄宗问贺知章还有没有什么请求,尽管提出来。贺知章想了想说,“万岁,臣有一犬子尚未定名,望陛下赐名,实乃老臣归乡之荣也。” 唐玄宗思索片刻,说,“信乃道之核心,孚者,信也。卿之子宜名为孚。” 贺知章谢主隆恩后离开了京城。李白那时候特意作了一首诗叫《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李白将贺知章比作书圣王羲之,情深意切。





简而言之,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宦游生涯,年迈的贺知章回归故里。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山山水水,感慨万千。吸一口家乡的空气就感觉十分清新,感慨之余,贺知章吟诗两首,就是著名的《回乡偶书》: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人到了这个年纪,什么都看开看透了。现在最珍贵的就是时间,岁月催人老啊,岁月流逝,春风依旧,两鬓早白,乡音不改。在贺知章的眼里,家乡的一切,山山水水,老老少少,既陌生又熟悉。内心这种感情太复杂了,喜悦中夹杂着伤感。贺知章告老还乡是天宝三年,当时他已经86岁,虽是荣归故里,但人世沧桑。他以一个普通的人感情接受了孩子天真好奇的询问,“笑问客从何处来”,意思是您从哪里来的?我们不认识您啊!贺知章一听倍感亲切,也就冲淡了内心中的忧郁之感,表现了贺知章乐观的心态,而且还是一样没有架子,童心未泯。他总算了了一个心愿,回到了自己的故乡,还写下了这两首千古传颂的名篇,至今读起来也是回味无穷啊!


没过多久贺知章就生了一场大病,在那时候人生七十古来稀,86岁在大唐朝已经是长寿星了。自那以后贺知章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不久后就与世长辞了。在他的一生中,创作的诗篇很多,但贺知章自己并不喜欢收存,所以绝大多数都散失了,只有19首收录在《全唐诗》中。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75567nznr

    播音腔接受不了,本来是文人逸事却当评书讲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