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常常有“爆雷”,但是事情不落到自己头上,总也不会真正警惕起来。中国的教育培训机构,仍在久治不愈的行业乱象中一路狂奔。家长们损失的,不仅是几万元钱,更是对于身边人的信任,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种信心。
1.
2019年第一个礼拜,我小心翼翼地拨通一个电话:“刘小姐,你还记得我吗?我是去年在派出所门口采访过你的记者。那时候你去报案,投诉一个培训班关门跑路了……”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平静的声音:“记者你好,我还记得你,那天真冷。”
拨这个电话,是因为今年又接到了培训机构“跑路”的爆料,与去年如出一辙,也是在岁末年初。而我想知道此类事,在受害者报案以后发生了什么。刘小姐告诉我,这一年来什么也没有发生,培训机构关门跑路后,她不仅没有退成学费,还默默地按贷款协议按月支付了剩余学费,一共1万多元。这让她再也不敢相信任何机构了。
挂断电话,我对刚刚义愤填膺给我爆料的朋友说:“做好心理准备,你这个钱可能追不回来了。”她说,已经想好了,花钱也要告他,让经营者上“老赖”名单。“其实,我们受害的家长里就有当律师的,他已经给我们分析了,追回学费难度大。我就是想反映一下这个事儿,现在的教育机构太不靠谱了,说关门就关门,他们上礼拜还在招生呢!”
一方面,是长期以来培训机构“先付清学费,再慢慢上课”的行业惯例,在快速发展的市场面前越来越扭曲。一些经营不善,或者恶意关门的企业混迹其中,给消费者带来“防不胜防”的损失,也让行业蒙上了骗子云集的阴影。
另一方面,是人们早已被各种培训机构忽悠得晕头转向了。面对各种越来越复杂和“高级”的培训平台,各种雷区花样繁多,令人防不胜防。
虽然早有专家呼吁民众应该警惕,但是面对诱人的宣传促销和法不责众的行业弊病,很少有人能真的警惕起来。常常是“大家都是这样呀,哪个家庭不花个几万块钱给孩子报班?”
2.
2018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了《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规定收费时段与教学安排应协调一致,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然而,北京、重庆等地媒体3个月以后做调查,得出同一个结论:
大部分培训机构收费时间没有变!跨度仍基本是一学期、一年,1万元、2万元学费很常见。
一位法官告诉我,由于民众对于教育培训行业存在的行业漏洞并不知情,导致在实际合同履约过程中,自身权益被侵害,维权较难。其中风险较高和新近高发的,就是和第三方签署了贷款协议——即便教育机构倒闭,也要继续支付贷款。
事实上,一个注册资本仅10万元的培训班,往往可以吸纳几百个家庭的资金。如北京艾尔蒙国际早教中心,在宣布停课后,家长群体仍有800余人。一些家长穷尽办法去调查,发现这个经营者曾“办倒”过多家机构,却依然能在市场上活跃。因为,即便是诉至法院,也不一定能够拿回学费,更不必说对经营者实施惩罚了。
另一家早教机构关门后,70余名学生家长诉至法院,结果发现公司资金账户上仅有400余元。辗转两年多,才形成退还学费的判决。
并非无法可依,但消费者维权十分艰难。关于预付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相关规定,当下需要做的,是切实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想方设法去落实,帮助群众避免“跳坑”“踩雷”。
譬如,在每个教育培训机构的门前都贴上法制宣传和风险告知材料。再如,对培训机构的资金进行监管,保证经营者的债务清偿能力等。
教育机构的预付费问题,也是美容美发、健身摄影等诸多门槛低、受众广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之所以尤受关注,是因为教育机构不仅是商业机构,也是育人之地,注重诚信应是题中应有之义。可是当下不少教育培训机构,只有“用户思维”没有“育人思维”,只有投资目的没有教育目标,每一个家庭为教育投入的心血,在他们看来,只是账上的一个金额。
3.
在社会生活每一段关系中,都有相对弱势的一方。
一个律师,上班时是职业精英,下班时就成了普通家长。一个人在熟悉的领域可能是强者,在不熟悉的地方可能就是弱者,没有人样样皆通。保护好相对弱势的一方,才能维护好基本的社会秩序和社会伦理。
也许有教育从业者会说,这是“道德绑架”,我们不过是从事商业经营而已。是的,在任何一个社会,对教育从业者的要求总是要更高一些,同时,也正是因为有这个道德设定,人们对培训机构付出了更多的信任、宽容与尊重。
如果行业乱象久治不愈,受伤的人会更多。普通人的一生,可能遇不到什么悍匪大盗,但是多半会报上几个培训班。这个小小的社会单元,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至关重要。如果不规范的情况愈演愈烈,甚至任由市场弱肉强食,陷入丛林法则,那我们的社会和动物世界有什么区别?相关管理部门必须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完善法律规则,加强落实监督,尤其要注重保护弱者的权益。
当然,弱势一方自己也要争气。掌握权威信息,具备维护权益的基本素养,减少被不良机构忽悠的可能性。遇事后不要胆小怕事,或草草了事,而是要坚持维护自己的权益,将不合理的行业规则公之于众,尽最大可能去推动良性发展。
同样,社会也应该反思,有没有对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提供相应支持和引导。如果像对待一般企业那样对待它们,譬如只关心有没有纳税、缴费,而不去关注其教育内涵质量,提高行业准入门槛,那就必然会混入一些唯利是图的小人,利用行业监管漏洞赚短线牟利的快钱。
我相信,正规的培训机构都十分厌恶“劣币驱逐良币”,对教育培训产业确有情怀的人一定十分欢迎市场日趋规范、政府监管日趋成熟、社会化服务日趋完善。
非常的客观
健身房、美发店这种现象也很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