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悼基督:绘画艺术的再生

哀悼基督:绘画艺术的再生

00:00
12:09

范景中声明:我(范景中)讲课的全部收益用于那特艺术学院的建设发展,希望更多的人士关注和支持那特。


金句海报 


点击查看原图保存金句海报,分享艺术之美。


本集文稿  

大家好,我是范景中。


现在我们已经讲了三次乔托了。在第一次我们比较了契马布埃,杜乔和乔托的同一题材的祭坛画《庄严圣母》。这三幅画都没有在《艺术的故事》中出现,这当然不是贡布里希的遗忘,因为《艺术的故事》篇幅有限,他没法给契马布埃和杜乔留下空间了。他可能更想让我们牢记那件画于君士坦丁堡的祭坛画,时间在1280年前后,也是庄严圣母,英文用的名称是《弯曲宝座上的圣母和圣婴》,实际上,它和上述的三幅一样都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Maestà,它的意思是庄严。它的固定的程式就是圣母抱着圣婴端坐在宝座上,两旁是圣徒或天使,所以也称作宝座上的圣母。贡布里希在讲乔托时正是让我们回看这件画于君士坦丁堡的祭坛画,因为相比而言,虽然它生硬呆板,但就保存希腊化时期画家的更多新发现而言,它还是超过了中世纪用图画写作的手法,我们可以看到他是怎样用明暗处理面部造型,怎样用透视短缩法处理宝座和脚凳。有了这一类方法,贡布里希说:一个解开拜占庭保守主义束缚的天才就能够奋勇前进,到一个新世界去探险,把哥特式雕刻家富有生命的形象转化到绘画中去。这个天才就是乔托


乔托,弯曲宝座上的圣母和圣婴


为什么说要把哥特式雕刻家富有生命的形象转化到绘画,因为,雕刻家的作品本身就是三维的,他不会被立体感所困,而画家要在二维的平面上再现三维的立体感就绝非那么简单,它的最终实现要经过上百年的历程,甚至需要几何学的带动,关于这一点,我没有能力详述,好在有关书籍较多。我们现在还是跟着贡布里希的思路去注意一下,乔托从拜占庭艺术中重新发现的在平面上造成深浅错觉的方法,而这种方法不像瓦萨里在有一处莫名其妙地说是200年,它其实是大约1000年左右都被忽视了。这种发现还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它也产生了新观念,因为它能造成错觉,能让圣经的故事仿佛就在我们眼前发生,这就取代了以前的图画写作的方法,所谓图画写作,就是使用图像像用语词那样表达出意思即可,而不是再现一个真实的场面。乔托让这种图画写作的方法、把古老样板修改一下另派用处的方法显得陈旧无用,这就使他改变了整个的绘画的观念。


《埋葬基督》,《诗篇》


为了说明这一点,贡布里希让我们比较两幅作品,一幅出自博蒙特的手抄本《诗篇》中的《埋葬基督》,约画于1250-1300年之间,一幅就是乔托略晚几年1305年左右画在阿雷那礼拜堂上的《哀悼基督》,从构图的安排上讲,它们太像了,都是圣母最后一次抱住自己的孩子,都有一些人在基督的尸体旁致哀。可在手抄本画中,艺术家根本没有想把场面表现为我们身临其境的想法,他是改变人物的大小,让人物更适合放进画面,这些人物是挤在一起的,空间距离似乎不在考虑之内。乔托的方法则完全不同,对他来说,绘画不仅仅是文字的代用品,他还致力于让我们亲眼看到真实事件的发生,就跟事件在舞台上演出是一样。这让我们想起古希腊艺术的奇迹,当时艺术也获得了戏剧演出的效果。当我们看着舞台上的俄狄浦斯、伊菲革涅亚身上发生的事情时,我们就像剧作家所希望的那样:见证了事件的发生,达到了剧作家的愿望,让观众震惊,引起恐惧和怜悯,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的那样获得了净化(Katharsis)的效果。很可能乔托也对中世纪的耶稣受难剧印象深刻,在那种剧中,耶稣下葬之前,有三位女人买香料为耶稣涂身。通常这样的场景是当喜剧表演的,有很多笑话甚至是亵渎的,但是它们给舞台增添了现实主义的成分。教会也有类似的让人见证的情况。正是在出现乔托的13世纪,出现了一些帮助沉思的书。有一本传为圣波拿文都拉[St. Bonaventura]的书写道:请想象这样的场景,圣玛利亚坐在那里,她听到了声音,她说,那是什么?这时三博士正来到,她吃了一惊。法国美术史家马勒特别强调了13世纪和14世纪方济各会和多明我会的传教士使用这种技巧对美术的重要性,他也许过分强调了,但肯定有其正确的成分。贡布里希认为修士们为了感动大批信徒,从一个城镇跑到另一个城镇,正是用这种方法,也就是想想圣母玛利亚看到的方法来传教的。他相信这种试图把场景更生动的视觉化的运动对艺术家有重要的影响,这一运动也一定与城镇的扩大及人口的增加有关。


乔托,哀悼基督


回到乔托的画,如果我们想象一下哀悼耶稣的场面,我们就会不再满足手抄本的画家只是用程式化的姿势表示圣约翰的悲痛,而是更赞同乔托所表现的那样。圣约翰躬身向前,向后张开双臂,表现出强烈难过的举动。此时如果再看一下圣约翰和前景人物之间的距离,马上就感到他们之间不像那幅手抄本绘画一样是硬挤在一起,而是有空间可以移动。再仔细看看那些前景人物,更是不同寻常。以往的基督教艺术为了把故事讲清楚,必须把每个人物都表现出来,几乎跟埃及艺术一样,可乔托抛弃了那些观念,他让我们真正的看到每个人物是怎样表现出哀痛之情的,即使在背对我们,我们也能感受到他们的悲哀,尽管我们看不见他们的脸。


画中的紧张气氛主要集中在左面,右边似乎更沉静一些。两位站着默哀的年长者,约瑟和尼哥底母可能正估量着埋葬耶稣的事,拖着耶稣双脚的抹大拉的玛利亚则凝视伤口,右上方一棵孤零零的树是知识之树,它在亚当与夏娃偷吃禁果后即死亡了,但在此处它将随着基督的神圣之死而复活。这样就似乎透露出一线希望,这种希望也在蓝天上呈现出来。十个小天使在天空盘旋、翻飞,痛苦着倾泻心中的悲伤,但他们也是基督终将复活的象征。难怪600年后马蒂斯要说,我们不必知道《福音书》的故事,就能领悟乔托这幅画的含义,画面本身就说明了一切。


乔托,耶稣诞生


我们讲过美术史家埃杰顿从小天使中看出了乔托的遗产,讲过大作家普鲁斯特第一次看见这些小天使所感发的随想。这一信号也使得乔托在他同时代的艺术家中压倒群雄。1315年,在乔托完成阿雷那礼拜堂或者如原名所说的斯克罗维尼礼拜堂[Scrovegni Chapel]湿壁画十年之后,但丁在《神曲》中写下了关于乔托掩盖了其他大师的诗句。


后来薄迦丘在《十日谈》也说,乔托的才华是如此卓绝,在天体的不断旋转中,由自然产生的一切没有什么他不能用画笔忠实地画出,而且与大自然本身的作品十分相像。也因此人们的眼睛经常为他的作品所骗,误认为所画的事物是真实的景象了。这样它就使得由于某些人的谬见而被埋没许多世纪的绘画艺术得以重见天日。那些人作画只是为了取悦无知者的眼睛,而非满足有识者的才智。因此乔托理所当然堪称佛罗伦萨兴盛的一盏明灯。这里我引用了意大利两位文学巨人的话,大家不难估量出乔托的意义。


薄伽丘像


乔托的盛名到处传扬,佛罗伦萨人为他而自豪,他们关注他的生平,叙述他聪明机智的轶事,开始学着他在作品上签名,这是一件完全崭新的事。在西方的整个文明史中都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当然这不是说在乔托之前就没有艺术家签名,圣经中也提到所罗门从提尔[Tyre]请到过一位著名的艺匠。但是乔托时代的艺术家都有了一种崭新的意识,签名成了一个城邦的骄傲,甚至一个民族的骄傲。乔托是我们的,这就是佛罗伦萨发生的事,它后来成了传统。琴尼尼[Cennin]就不无自豪地写道,我们的师傅是乔托的学生。当薄迦丘写他的杰作《十日谈》时,他写了一个句子佛罗伦萨的光荣。这一佛罗伦萨光荣的意识首先是和乔托联系在一起的,薄迦丘比但丁更明确地赞美了乔托的艺术。我们上一次曾提到过1334年由市政府起草的一件文件,它建议邀请当时在遥远的那不勒斯作画的乔托接任佛罗伦萨的总建筑师的职务。而且在他的故乡应被接受为了不起的大师并得到爱护,以使巨大的光荣归于佛罗伦萨。乔托大概就是以这个角色设计了矗立在佛罗伦萨大教堂旁边的钟楼,拉斯金称之为乔托之塔。尽管它不是完全按照乔托的设计完成的。


乔托之塔


乔托1337年逝世,后来著名的人文主义诗人波利齐亚诺[Angelo Poliziano]为他的纪念碑写的铭文有这么一句:正是我,绘画艺术才得以再生。所以乔托也被称为西方绘画之父。后来在佛罗伦萨又出现了建筑之父布鲁内莱斯基,雕塑之父多纳泰罗和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艺术史之父瓦萨里,在这方面乔托都同样揭开了艺术史上的崭新篇章,从他那个时代以后,首先是在意大利,后来又在别的国家,艺术史就成了伟大艺术家的历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课后互动 

乔托对于画面戏剧性的刻画对于“冷漠”了几个世纪的西方艺术来说的确意义重大。关于宗教艺术的发展,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504933ocnt

    我没有学过美术,也不懂艺术,但并不妨碍我走近它,欣赏它。我对范景仲大师的最初认识来自儿子当年就读中国美术学院期间,寒假从学校带回了《艺术的故事》,是一本范景仲大师翻译贡布里希讲述西方艺术史的书藉,厚厚的大部头书。我不知儿子是否看完,我却通读了此书,建立起了我对贡布里希的膜拜和对范景仲大师的敬仰。现在喜玛拉雅又能聆听大师娓娓讲述悠长久远的西方艺术史及美丽的故事,它让我着迷,并影响着我的生活…

    1394001yybi 回复 @1504933ocnt: 亲近艺术,有时候就是很突然很偶然的一瞬开始。

  • 我要去拯救银河系

    只是为了满足无知者的眼睛 而非满足有识者的才智👍

  • 芋头粑

    就跟读课文似的,懂得多,不代表讲述的好,听不进去,还是喜欢陈丹青的《局部》,如果讲的都不能吸引人,那专业又有什么用?!

    那特艺术学院 回复 @芋头粑: 您不喜欢我们很遗憾。范老师每一篇的内容都是手写的,修改几遍后再录制。如果只说讲述感,陈丹青老师,的确会好一些,听起来比较舒服和娓娓道来。陈老师是艺术家,内容也是偏感受性一些。范老师作为严谨的古典艺术史学者,优势在他的专业性和系统性。范老师从更广阔的人文知识领域认识和理解艺术,勾勒文明的轮廓,启发出不限于一般学科化的思考。无论喜欢哪个老师的节目,亲近艺术总是好的。

  • 冷暖印象

    马上要文艺复兴了,期待

  • 芃大小姐

    乔托— 文艺复兴之父

  • 藤唐

    讲真的太学术化了,我表示实在听不懂。

    范景中 回复 @藤唐: 您好,这门课程如果没有一定基础的话,确实需要多听几遍,最好配合文稿和图片听。另外,建议读一下《艺术的故事》一书,会对听课有帮助。作为严谨的古典艺术史学者,范老师的优势在他的专业性和系统性,从更广阔的人文知识领域认识和理解艺术。——那特艺术学院

  • 倪晓慧

    非常感恩范景中先生对美术史发展和艺术推动所作的贡献

  • gotys族

    对宗教的所有敬畏与好感 均来自因宗教而留存与发展的辉煌艺术。

  • 听友12296178

    范老师辛苦,一点小建议,稿子写得好,的确需要一些讲述感,您在上课的时候应该不这样,这么读的确可能会让普通听众有些难听进去(专业人士不在此列),再次感谢。

  • 芳_te

    念经一般,完全感受不到艺术了…可惜了而且没有画面讲艺术作品,不可能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