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1-1:身体与存在(主播:刘铁征)

微课1-1:身体与存在(主播:刘铁征)

00:00
13:59

你好!我是刘铁征。欢迎收听《催眠故事2019》。


当你听到这个微课的时候,应该是已经体验完了前面的八个催眠,那你可能也意识到说,这八个催眠全部是关于身体的主题的,全部是和我们身体的感觉有关的。

虽然我们一直在使用身体,但是,我们的身体和我们自己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可能很多时候并没有细致地去考虑过。

可以说,身体是我们最源初的存在感,是我们一切生命力和活力的来源。无论是当我们还在妈妈的肚子里的时候,还是出生来到这个世界,最开始时我们有、且仅有身体的感觉。我们靠身体去感受这个世界的温度,去认识外在的环境。在还没有语言的时候,我们并不拥有我们的身体,这是因为“我”作为一个主体还不存在,我们就是身体、身体就是我们,所以我们还不能真正拥有它,还不能很好地支配它。甚至在很多时候反而是被它所支配。

这就好象说,我们有一个王国,自己似乎应该是这个王国的统治者,但其实我们对这个王国却知之甚少,需要一寸土地一寸土地地去开发、去认识。当婴儿咬自己的脚的时候,有时候会咬疼,然后他会有点发懵,因为他并不知道脚是自己的,他获得了一种感觉,但不知道这个感觉从何而来,直到他咬了几次之后,才建立起彼此的联接,然后他知道,当他对他的脚做一些事情时,他会获得某种感觉,这个时候,似乎脚代表的这片领土,就纳入到了自己的版图之中。

所以事实上婴儿开发自己身体了解身体的速度是非常慢的,开始时他没办法有整体的概念,都是零星的、点状的或片状的感觉,还不能将这些点状片状的感觉集中成为一个整体去看待。

人之所以没办法一开始就有关于自我的整体感,这和我们人类特有的、出生时尚未成熟的神经系统有关。

人类和其他动物相比不同的地方在于,一是我们的大脑特别大,比较大的大脑,让人类的智力更发达,这样就能够使用并制造工具,有超凡的学习能力,想到更多的方法以获得更多的食物,并建立和适应复杂的社会结构。人类似乎深深地迷恋着自己那超过其他一切动物的高智能,但这也带来一个麻烦,就是这么庞大的大脑其实也是一个负担,除了会消耗更多的能量——虽然大脑的重量只占全身重量的大约2%,但大脑的能量消耗却占了25%,带来的另外的麻烦我们要结合人类的另一个特点来说。

我们知道人是用两条腿直立行走的。这样就解放了双手,但也带来其他的问题。直立行走让人类的臀部变窄,于是导致产道的宽度受限,再加上刚刚说的那个特点,就是人类的大脑特别大。产道又窄,大脑又越长越大,为了安全,如果早一点生产,就是在婴儿的大脑和头部都还比较小,也比较柔软的时候,出生就相对安全,否则很容易难产。于是,人类的出生就都普遍提前了,跟其他动物相比,人类可以说都是“早产儿”,很多重要器官的发育还都不够完善,这当然也包括大脑和整个的神经系统。

因为不成熟的神经系统,所以婴儿不仅不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身体,甚至对身体的感觉都还是零散的,欠缺整体的感觉。在这个时候,身体的感觉和行动,并不是受我们的意识操控的,几乎都是本能的反应。作为婴儿的我们,还不会说话、无力控制自身运动、完全是由本源的欲望所支配的,而这个本源的欲望是完全没有秩序的,是无序的状态。

因此,婴儿总是不受控制地、不容分说地被卷入到零乱的欲动的旋涡中,而这种欲动,还不是后来的欲望,更多是生命源初的完全无意识的生理的欲动。就好象一个小孩的体内有很多躁动的声音,孩子似乎始终被过分的喧嚣所操纵着。他的身体动来动去、脸部有一些奇怪的表情、发出一些难以被理解的声音(前几天有新闻说一个三个月的小孩清晰发出了“妈妈”的声音,但那显然是无意识的),之所以难以被理解是因为那些发音不符合语言的规则,在理性的规则的世界里被认为是无序的。

本能相对于规则而言是无序的、失调的,还不能将世界作为意义来编织。但是人类社会是有秩序有规则的,一个无序的由本能驱动的人如果跑到社会上,是无法适应的。严重的话就得被关起来,要么关在监狱要么关在医院。

但是本能又是一个人生命力的来源。所以人类在这个地方其实就有了一个困扰。关于这个困扰,我会在后面的版块中更详细地去说明,这里就不展开了。

所以再回到前面说的,人类与其他动物不同,人是在还未成熟的状态下出生的,并且长期处于这种状态。直到两岁以前,我们手脚的神经系统还都没有发育成熟,感觉——运动系统明显的不协调,有人形容为这个时候的人对于自身身体的认识就象是零散部件的大杂烩一样。

如果我们是一寸土地一寸土地地向前推进对于自己身体感觉、最终将种种感觉整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王国,这个“大杂烩”的状态会经历相当漫长的时间,也就待在那个无序的、无意识的由本能推动的地方。

但事实上人待在那个地方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因为,我们的身边有镜子。

原本对自身认识还处在零散的“肢解”状态、无力控制自身、因此处于失控状态的小孩子,当他们看到映在镜中的那个成熟的整体形象时,开始是惊奇的,他并不知道那是谁——因为这个时候还不太有关于“自我”的意识,然后他周围的人会告诉他说:那是你。相对肢解状态,我们当然就高高兴兴地将这个“镜中的形象”理解为自己本身。

我们并不怀疑镜子中的自己是自己,可是要知道,这个“镜中像”其实是没有感觉的,那只是一个“像”,却并非我们身体本身,事实上我们关于自己身体的很多感觉还没有开发,还没有体会,这就好象说,我们看着一个城市的地图对它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认识,以为自己可以对这个城市很了解,但事实上,我们可能还没有实实在在的在这个城市中行走和完整地体验过。

所以,我们先是作为一个“早产儿”,在身体还没有发育完全的时候就来到了这个世界,接着呢,我们又一次作为“早产儿”,在自身的成熟与经验还没有真正整合的时候,就以为认识了自己,有了“自我”的意识。

这个“认识”,是借助外界的视角的。因为我们其实对自己的身体还没有做到真正了解,那自然就会将这种“了解”转而投向外界,投向他人的目光,我们在别人的目光中看到了自己。好处是我们获得了一个关于自己的整体感,而不是再是零散的肢解感了,但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我们开始渐渐对于自己的感觉不再有兴趣,而是从别人那里找感觉:别人说,你可能是这种感觉,你是那种感觉,你应该有这样的感觉,应该有那样的感觉。我们有了关于自身的认识,但我们也开始渐渐远离了自己。当我们离自己的感觉太远的时候,就可能会有一些问题出现,譬如说,会生病。

所以,疾病其实是引导一个人再走回到自身感觉的一个通道,或者说是通向与自己和解的通道,但是因为自身感觉所在的地方是没有语言的无序的存在,这又导致我们难以理解疾病,于是又跟那些症状产生了对立。事实上,我们需要靠近那些症状,因为那就是我们自己。

但我们显然在对于疾病的认识上不全是这样。我们会在下次课来接着来说这一点。同时,大家在听催眠的时候,要多去关注自己的感觉,无论是身体的,还是情绪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雀跃_5p

    老师讲得有点快,听着有点赶,睡不着

    上山之声 回复 @雀跃_5p: 是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