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荀子》:二千年之政,皆秦政也;二千年之学,皆荀学也

历史 |《荀子》:二千年之政,皆秦政也;二千年之学,皆荀学也

00:00
17:35

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立身乱世融汇儒法


点击进入喜马讲书频道页>>>


听书笔记 




生平:《荀子》的作者叫荀况,是战国末年的赵国人、著名的政治思想家。他的出生年份不确定,一般认为死于公元前237年。他死后十多年,秦始皇就统一了中国。荀子生前,也像孔子孟子一样,周游列国,但最终也未能得志,只好把自己的思想记录下来,流传后世。


概貌:《荀子》一书,是西汉刘向整理的,一共32篇,这32篇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荀子亲手写的,有22篇;一类是荀子的弟子记录他的言行,共5篇;一类是荀子及弟子所引用的材料,共5篇;总的来说,它反映的基本上还是荀子本人的思想。


荀子思想重要性: 


1、荀子在先秦思想中,地位很高。孔子死后,儒家分出了很多派别,各有各的主张,但真正卓然成家的,也就孟子和荀子两人,从战国末年到秦汉,孟荀都是并称的。


2、荀子的思想对后世君主政治的影响,远比大家想象的重要。关于这一点,晚清思想家谭嗣同说得特别到位,他说:“两千年来之学,荀学也。”我也认为,中国在君主专制时代的意识形态,不是孔孟儒学,而是荀学。人们口头上尊崇的是孔孟,实际上落实的是荀学。


荀子思想特点:融混儒法 


战国末期儒家的礼制加速瓦解,以君主专制为特点的天下大一统,正在不可抗拒地到来。站在现实主义的角度,荀子发现,单靠儒家思想已经无法拯救天下,使天下重归秩序也得靠法家,儒家有儒家的好,法家有法家的好,最好的选择是两好合为一好。如果说孟子是道德理想主义者,荀子就是现实主义者。事实上,也只有从现实主义这个角度读《荀子》一书,才能豁然贯通。


荀子思想两个关键词:礼法+天人之分 


1、礼法:

1.1礼法的起点,是人性恶。荀子主张人性恶。认为人性生而好利,一旦有好处,肯定是争得多让得少,但凡有满足欲望的东西,肯定是扑上去的多、克制的少。荀子认为,人性是靠不住的,如果人由着自己的性子行事,天下必将大乱。要止争乱、定秩序,就要靠礼法。而且只有君主才能制定礼法。


在荀子这里,礼制完全是外在的、冷冰冰的,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只有“圣人”、“先王”才能制定礼义,普通老百姓只有学习、遵行的份儿,这里的学习、遵行带有很大的强制性。


荀子甚至认为,能否遵守礼制,是人和禽兽的主要区别。所以《荀子》一书,首篇就是“劝学”。就是要学儒家的经典著作,学礼义。


1.2 礼法是一套等级制度:根据“学”习礼法的程度不同,荀子将人划分为几个贵贱不同的等级,在《荀子·性恶篇》里,他将人分为“圣人”、“士君子”、“小人”、“役夫”四等。 


1.3礼的积极一面: 规划社会

1.3.1 富民养民:荀子有这样的观点,因为在他眼里,人的欲望是上天授予的,具有合法性。只要欲望能遵守礼法、懂得节制,欲望多还是少,都不影响国家的治理。荀子“裕民以政”的核心举措,是发展生产和流通,其实就是富民,目的就是让人的欲望和物质可以相持相长 。


1.3.2:选贤与能:荀子心目中的理想制度,是“无德不贵,无能不官”,贵族的子孙,如果不能遵循礼法行事,就要降为一般的老百姓。而老百姓的孩子,只要“积文学身行,能属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简单来说,无论你是什么家庭出身,只要你德才兼备,就应该掌握权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荀子的礼制,有着一定的程序正义性。也可以说,荀子开启了秦汉以后布衣卿相之风。所谓布衣卿相,就是说老百姓也可以当三公、九卿、宰相。两千年来,中国读书人的理想就是布衣卿相,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1.4尊君崇法:在荀子这里,制定礼制的君主,是教化天下的枢纽,他要规定人民的权利、义务并监督之,如果没有极大的权力,这项职责就很难实施,所以荀子把君主抬得很高,也就是尊君。君主必须有至高无上的权势,这样才能号令天下,这是接近法家的一面。


谈礼不谈法:

1)荀子强调“礼”这个概念,而不直接用“法”来代替“礼”,是因为他仍然把自己定位为儒家。 

2)“礼”和”法“往往都有原则、规范的意思,而”礼“是一个被人用得更广的概念,所以荀子借用了它,然后用旧瓶装了新酒。荀子的“礼”,实际上是礼法杂糅,而更偏重于法。 


2、天人之分:正是从现实主义的立场出发,荀子极力反对神秘主义,一改孔孟对于“天”、“鬼神”的暧昧态度,提出了他思想的第二个大方面,也就是“天人之分”的观点。他说:天象变化、自然灾异与社会治乱没有关系,对于奇特的自然现象,可以感到奇怪,但畏惧就不对了。在此基础上,荀子又提出了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天”在中国思想家这里,是一个含混的概念,如果细分,至少可以分为“自然之天”和“主宰之天”两种意思,“自然之天”就是自然规律,“主宰之天”相当于上帝概念。荀子主张的人定胜天,主要指的是自然之天,这个天自有其运转的逻辑,他认为圣人是不要在这个上边胡思乱想的。君主的精力,更应该放在人间社会的运转上,也就是培育礼制的方面。


后世反响:


1、汉代主流:许多深受荀子影响的思想家,由此进入了中央朝廷,参与了汉政权的塑造,比如,在汉文帝面前论政的贾谊,就是那个鼎鼎大名的《过秦论》的作者,他有关礼制的看法,就受荀子影响很深;再有向汉武帝建议独尊儒术的董仲舒,也是受荀子影响、反对孟子性善论的学者;甚至连司马迁对礼制的理解,也是出自荀子,《史记》的《礼书》这一篇,主要就是摘录《荀子》中《礼论》的内容。


2、汉之后的没落:东汉末年以后,天下秩序崩溃了,汉王朝尊奉礼制、儒法并行的意识形态,也随之瓦解,《荀子》不再受儒生待见。

一方面,荀子思想,一直是君主专制时代事实上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儒家又不愿意提他,仿佛荀子就是儒家的犹大,出卖了儒家。但实际上,汉以后的历代王朝,多少都在传承汉代的制度,儒法并用的思想,一直在后台起着作用,荀子的思想实际上是帝制中国的政治潜流。


西方政治思想分析:局限 


1、荀子是一个精英主义者。史学大师钱穆曾经说,荀子是一个“傲慢的智识主义者”,讲的都是冷冰冰的道理,他是不跟你讲感情的。在我看来,荀子的根本问题,在于蔑视老百姓的智慧,因此他理想中的那一套礼法制度,完全是自上而下的。这套制度对老百姓而言,完全是外在的、强制性的,必然得不到老百姓发自内心的认同。


2、荀子主张人性恶,但却指向了君主专制。在西方的政治传统中,人性恶的预设,导向了对政治权力的规制、约束,这正是西方现代政治的起点。但戏剧性的是,在东方,主张人性恶的荀子,却美化了君主,让君主凌驾在礼法之上,把规则作为自己操弄社会的工具,这是在鼓吹君主专制。


如果说孔孟主张的封建制,还试图矫正当时缺乏自由平等的社会现实,荀子主张的君主威权,就是在论证一种不自由、不平等的合法性。他实际上把封建等级制下的贵族分权,变成了君主专制的集权制度。




解读 | 萧三匝

独立学者,知名智库总裁,出版多部专著,在思想界具有广泛影响。

播音 | 秋安

策划编辑 | 袁博

音频编辑 | 陈子夫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享受现在_q0

    荀子观点更接近人性,不是理想主义者。承认自私,看清了人的七寸,也就找到了管理的钥门。所以治理需要冷冷地搭建社会管理层级,以期社会的有效运行。

  • TCYZ

    还是少讲一些解读,多讲一些内容吧。解读某书,应该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荀子所寻求的想要寻求答案的问题:是当时礼坏乐崩的战国时期,社会如何转型,国家如何变革,战争如何胜利,生产如何发展。而全篇的的解读都是从现代社会与政治的视角,进行带有认知出发点偏差的解读。用是否符合当下的民主自由法制等标准来评判一个古代的思想。有失偏颇啊

    溪山树 回复 @TCYZ: 自己去看原文嘛!你这么牛逼!

  • 落花写意

    荀子主张人性恶,推崇君主专制,提倡节欲,认为人的天性是上天赐予,具有合法性,但要懂得节制,而不是无欲或寡欲,他的思想是法家+儒家的集合体,其中又侧重法家观点,是地道的精英主义,提倡的君主专制是自上而下的专权统治,阶级分明,但是这套管理法明显违背了“人人平等”这一概念,自然也就得不到百姓的支持,但这正是人们心里知道但却不愿意面对的现实,所以,荀子的思想很现实主义,也在很大程度上符合我们现代的社会现象,和为人处事要遵循的“潜规则”。 这本书要买来读一读。

  • tobyliao

    个人认为,作者将荀子的思想和2000年后的西方启蒙思想比较是不恰当的。荀子处在一个分崩离析的王朝,大一统有利于天下太平,这必须一个强大的王权。

  • 长坡厚雪666

    请问哪一个版本的荀子,注释

    末日君再来 回复 @长坡厚雪666: 荀子真的版本不好找,如果不是深究,买个中华书局的文白对照就够了。如果是做研究的,就是王先谦的《荀子集解》。

  • 默默工作室

    荀子还有自然科学的思想,认为世界是由最小的物质组成的,虽然有局限性,但是是非常伟大的,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奠基人,孟子是儒家的发扬者,但是都是漂浮在空中没有可行性,荀子则是个改革者,把儒家发展成现实可行的理论。

  • 沫先生不是玩笑

    就不能全书么,只是讲书

    匆匆_ytu 回复 @沫先生不是玩笑: 真逗,小学生

  • 东都花神

    荀子的思想可以总结为:道德+法律。

    听友198895569 回复 @东都花神: 知学,知人,知礼,知法

  • 小C日记

    儒家是面子,法家是里子。荀子融合了儒法两家。

  • 黑子大人19

    沙发,一边洗漱一边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