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幻师见幻人,行真实慈

67.幻师见幻人,行真实慈

00:00
15:01

学习过程中有疑问请扫描上面二维码加课程助理微信(或复制微信号 ytjddxj),课程助理会邀请大家进微信学习群,探讨交流、答疑解惑。


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这里是《一听就懂的心经》,我是金刚师红。


我们上一回正讲到袁学海知道了改造命运的两个关要的词语,就因为时间的关系暂时停下。相信很多朋友都着急着想知道改命的奥秘哪!今天我们继续。


这两个关要性的词语就是“福田”和“心地”。求福如种粟,要到田里种的,而这口田在哪里?我们的心就是福地。


当时,袁学海认为自己算出来的命数里最不好的两件事,就是寿命不长,五十三岁就要死,还有就是没有儿子,在古代的话,没儿子就是一个很大的“过失”,但是云谷禅师让他分析自己的哪些性格会导致这些问题,幸好,袁学海是一个非常谦逊的人,也正是这样的习性,所以他听了禅师这番话也不会不以为然,或者像有的人一听批评就勃然大怒,而是认真地做了反思,真的找出了四点言行上的过失,比如嗜酒、日夜颠倒地生活、不耐巨烦、性情过苛、多言耗气等,当反省到这些的时候,他也觉得,自己确实是应该短寿和没儿子的,因为他这些生活习惯和性格必然地就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啊。这个时候,袁学海虽然还不懂得“业力”这个词语,但是他的结论,其实已经通过自己的分析暗契了因果法则,已经开始下意识地领悟到自己的人生之苦,实则是自已的业力所致,所以,云谷禅师就教他每天反省、改过、行善,同时,持咒以增加自己的定力――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袁学海从此就给自己改了名字,叫“了凡”,督促自己要超越凡夫被命数所束缚的生命状态。袁了凡非常了不起的一点,就是从他开始立志,就以诚心认真地做了一个生命的“实验”,就是原来算命他接下来的一次礼部科考是第三名,他现在发愿做三千件好事求得第一名,并且非常努力地去实践云谷禅师的教诲和自己的誓言,结果,竟然真的中了举人,从此,原来极其准确的算命不准了。最重要的是,他从此有了他这个层面上的实修亲证,坚定地相信了命就是自己的因果相续,如是因,如是果,他可以通过造善的因,来令自己的命运苦尽甘来,所以后来他一直努力地行善,成了一个大善人。这个,基本上就可以说是我们上一次讲的初步的度脱苦厄,信心不断,善根不断,就可以伏灭大的苦痛。


再到后来,他这种体验越来越多,又学习先贤古哲的教诲,接受佛法的引导,参禅打坐,以及来自隐态的点化,善根越来越深厚,他开始明白,不需要再求什么了,只管利他,所以,在他六十九岁的时候,他为自己的两个儿子写下了这本家训,作为他留给后代的最好的遗产,在“了凡四训”里面,他讲,我后来再也没有求过自己长寿和要有儿子。我们看,这时候,他已经开始懂得空性的道理了,所以,他对命运的改造已经是无所求的状态下进行,这时候,无所求之下的不求自得:长寿和福报,以及运程的改变,都显现为修行路上的自然伴生的副产品。我相信这个时候,他的心理状态,肯定会比最初想要努力改变自己的命数的时候要自在,更加地心无挂碍。


像这样,不同的智慧层次和不同深度的苦厄的脱度,也就是这样相互彼此对应的,一直要到菩萨第十地,经过了显态的表浅的烦恼的净化,再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深层次识的净化,才真正照空圆满,一切的有漏种子永远地除尽了,那么,变易生死的苦厄,也断了。


当然,像我们刚才所说的,都是自度,都是讲到自己如何解脱自己的痛苦,实际上,这个“度一切苦厄”还意味着度其它的众生,但是无论是显态的帮助众生,还是我们曾经说到过的隐态的帮助众生,都是有着同样的一个规律,就是需要自己是一个真正的过来人,你自己走过了这样的路,才可能引领别人走过这条路,你自己曾经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经历过识的净化,才可能知道众生现在是处在哪一个阶段,如果自己只能到小学的水准,要指导别人达到大学的水平,说实话真的是非常困难!


像经中记载我们《心经》的主人公舍利子,他在涅槃之前,去看罗候罗,佛祖曾经为罗候罗亲自指定以舍利弗为导师,所以舍利弗在涅槃前向许多人告别,也特别地为罗候罗作最后的开示,他是非常慈悲的,“以爱语告罗候罗”,跟罗候罗说了无常的道理,

“ 形命无常无有乐  犹如画水不暂停

 了知一切皆如梦  危生同聚亦如是 ”

纵然亲爱,别离也是必然的,能够看到无常,看到一切如梦似幻的本质,自然,就能够脱离因为形命无常带来的离别之苦,这实际上是跟罗候罗道别,然后叮嘱他虔敬三宝,亲近善知识,最后,就跟他说了一句话:

 “三藏教中有疑处  除我更无能答者

 若有宜应问世尊  为汝解疑宣实义 ”意思就是,以前啊,我是你最好的导师,但是现在我要涅槃了,你如果有法上的疑惑,就去请教佛陀,因为除此以外,你也再找不到更好的请教问题的老师了。然后罗候罗回答说,我观照到“佛亦不久灭”,也将要涅槃了。

舍利弗这句法语:

“三藏教中有疑处  除我更无能答者”,听起来好像蛮骄傲的,但是在当时的僧团确实就是一个事实,因为舍利弗是声闻弟子众中的智慧第一,这个回答,其实是可以看到舍利弗的诚实和尊重事实,这好像我们国家,自古以来有个举贤避亲的传统,但是,有一个完全相反的佳话,就是襄公三年,晋国的国君问中军尉祁奚,你告老以后谁能够代替你啊?祁奚推荐了自己的仇人和自己的儿子,所以留下了“举贤不避仇,举贤不避亲”的美传,大家都赞扬他的公正,而这种公正,是源于无私。同样,舍利弗如此据实而言,实际上也是反映他的无我,正因为无我,所以他才没有在这个时候如常人一样落俗套地来一番客气的谦逊,而是非常直接简单地实事求是,这实际上既是一个导师对自己弟子的亲切坦诚,也是舍利弗的无我的示范,也是一位称职的导师对自己教证的自信。当然我们现在来引用它,则是为了说明,作为一个度众的人,他首先要能够自度。


所以我们再回头看“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我们讲的,一直都是向内的,说明修行首先是自度的,但是随着自度的日渐圆满,他的度众事业也一定是同时在不断圆满的,在《维摩诘所说经》中,曼殊师利佛带着一众菩萨、天人和声闻大弟子们,一起去维摩诘的方丈室探病,当时曼殊师利佛曾经问维摩诘一个问题:

“菩萨云何观于众生?”


也就是,菩萨应该怎么看众生呢?

维摩诘回答说,“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菩萨,像观自在菩萨这样的菩萨们,他们的照见五蕴皆空,其实不仅仅是照见自已五蕴皆空,观自已如同“幻师”,也要看到众生如同“幻人”。也就是如同幻师一样的菩萨,他们还要看到众生也是五蕴皆空,所以菩萨观众生,“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如热时焰。如呼声响。……菩萨观众生为若此”这一段经文,我相信是不用再解释了。这样观的目的是什么呢?“维摩诘言。菩萨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也就是,真正的菩萨,还要把这个一切法无我,空有不二的宇宙真理,告诉给所有的众生,这才是真正的慈悲,很显然,因为只有这样,众生才能也如同自己一样,“度一切苦厄”。


所以,在《心经》里面,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实际上他正是“譬如幻师见所幻人”,不仅度已苦,也度众生苦,而此时此刻,他接下来,就要借着指导舍利弗这出大戏,来教诲所有十方三世的众生这个神圣的宇宙真理,行真实慈,说如斯法。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蓝莓味草莓

    听老师讲《心经》真的能让人内心慢慢平静,感恩老师

    师红长老 回复 @蓝莓味草莓:

  • m犹如莲花不着水m

    老师讲的太好了!虽然有些内容还听不太懂,但是非常喜欢老师这个课程讲座,感谢赞叹!

    师红长老 回复 @m犹如莲花不着水m: 谢谢鼓励。

  • 意境映相

    在他六十九岁的时候,他为自己的两个儿子写下了这本家训,作为他留给后代的最好的遗产,在“了凡四训”里面,他讲,我后来再也没有求过自己长寿和要有儿子。我们看,这时候,他已经开始懂得空性的道理了,所以,他对命运的改造已经是无所求的状态下进行,这时候,无所求之下的不求自得:长寿和福报,以及运程的改变,都显现为修行路上的自然伴生的副产品。我相信这个时候,他的心理状态,肯定会比最初想要努力改变自己的命数的时候要自在,更加地心无挂碍。

  • 意境映相

    不同的智慧层次和不同深度的苦厄的脱度,也就是这样相互彼此对应的,一直要到菩萨第十地,经过了显态的表浅的烦恼的净化,再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深层次识的净化,才真正照空圆满,一切的有漏种子永远地除尽了,那么,变易生死的苦厄,也断了。

  • 奕海寸心

    反省性格,体察偏颇,明了善否,种植善因,培植心地,慈柔与俱,当是求福,甚而改变命运的法门呵!

  • 大雅美术馆虔心

    在《心经》里面,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实际上他正是“譬如幻师见所幻人”,不仅度已苦,也度众生苦,而此时此刻,他接下来,就要借着指导舍利弗这出大戏,来教诲所有十方三世的众生这个神圣的宇宙真理,行真实慈,说如斯法。

  • 奕海寸心

    细微体察言行,品味声闻言语,对福田心地何其心喜,真是智慧的称谓,得益时只有称赞。

  • 大祥天下

    学习

  • 安份守己世界太平

    真正的菩萨,还要把这个一切法无我,空有不二的宇宙真理,告诉给所有的众生,这才是真正的慈悲,很显然,因为只有这样,众生才能也如同自己一样,“度一切苦厄”。

  • 刘冰13781832952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