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叔牙以强硬的口气答复,要谈和得答应两个条件,第一是必须处死公子纠;二是逮捕管仲和召忽,押回齐国候审。
看来齐桓公必要置公子纠于死地,在权力面前没有亲情可言。
作为战败的一方,鲁庄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只能无条件地接受了鲍叔牙的要求。
公子纠最终被处死,这是失败者的下场,让人徒然感叹政治的血腥远甚于兄弟的温情。可悲但并不可怜,如果上台的人是公子纠,他也会毫不犹豫地杀死自己的弟弟。如果不是公子小白命大,早就死于管仲的箭下了。
这种兄弟相残的故事,在追逐权力的游戏中还将一而再且再而三地上演,这就是政治。
公子纠死了,召忽自杀殉主。管仲则被逮捕,准备押回齐国。
鲍叔牙对此的解释是管仲差点杀了齐桓公,罪大恶极,国君定要亲自杀他报仇。对于鲍叔牙的说法,鲁国大夫施伯并不相信,他向鲁庄公密禀说:“主公切不可将 管仲交给齐国,管仲的才华天下无人可匹。如果楚国得到他,则可得意于天下;晋国人得到他,则可得意于天下;狄人得到他,也可得意于天下。我看齐国人一定不 会杀了他,管仲不死,必成为鲁国的心腹之患。依臣之见,不如杀了管仲,再把尸体交给齐国人。”
鲁庄公听了施伯的话后,决心处死管仲。但消息走漏了,鲍叔牙严厉警告说:“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殉于齐。若鲁杀之,非弊邑寡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在鲍叔牙的恐吓之下,鲁庄公终于不敢对管仲下手,只是将他捆绑送入囚车内押往齐国。
其实施伯说的完全没错,齐桓公并没有处死管仲的打算。这全是鲍叔牙力保的结果。
齐桓公上台后想拜鲍叔牙为相,但他谢绝了。他对齐桓公说:“臣只不过是个庸臣,治理国家之大任,非臣所能担当,只有管仲能堪此重任。臣有五个方面不及管 仲,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桴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
齐桓公听了之后有点不高兴了,说道:“管仲亲射寡人,射中铜钩,差点就没命了。现在却要拜他为相,这样行吗?”
鲍叔牙当然理解齐桓公欲置管仲于死地的报复心理,但他仍坚持说道:“管仲不过是为他的主公竭尽所能,如果主公能赦免其罪,那么他也会对主公竭忠尽力的。”
齐桓公是个颇有气量的君主,他没有坚持己见,只是问鲍叔牙:“那要怎么办?”
鲍叔牙回答说:“必须让鲁国人交出管仲。”
齐桓公想了想,又问道:“鲁国的施伯是一位谋臣,如果他知道寡人是要重用管仲,肯定会阻挠鲁君放人的。”
鲍叔牙笑着说:“主公放心,我自有办法。”
一切都如鲍叔牙所预料的,他密切注视施伯的一举一动。在鲁桓公举起屠刀时及时阻止,救了管仲一命。
作为公子纠的辅佐之臣,召忽以身殉主,但管仲却拒绝这样糊里糊涂地死去。
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同时也是个爱国主义者。先前齐桓公曾经向鲍叔牙询问,管仲会不会为鲁国所用。鲍叔牙断然为管仲打保票,并且说:“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当鲍叔牙从鲁桓公的屠刀下救下管仲时,管仲对自己未来的道路已经看得很清楚。以他对鲍叔牙的了解,他断定此番回国,必定是他大展身手的时机。
果然当囚车进入齐国境内后,鲍叔牙开始为他这位密友沐浴洗尘。而齐桓公则摆出礼贤下士的姿态,亲自抵达效外迎接管仲归国。
不管是出于作秀或者真诚,齐桓公体现出了自己的胸襟与度量。对于这位齐国新君主,这是个不好治理的国家。权臣弑主的故事一而再地上演,混乱的局面必须要得到控制。他需要一个既聪明又强有力的辅佐者,管仲能否胜任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亟请,是屡次邀请。拼音qi不念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