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武黎嵩 | 谁在瓜分皇帝的蛋糕?
 2.05万
试听180

3.6 武黎嵩 | 谁在瓜分皇帝的蛋糕?

00:00
21:51

大变局粉丝群 

凡是已购本节目的朋友,添加小助手微信(jpgxsfxzs),发送购买截图即可加入历史大变局微信群,有机会获得一系列福利。同时,欢迎大家关注“姜鹏历史沙龙”微信公众号,让我们一起谈古论今,遨游上下五千年。


你好,我是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武黎嵩,欢迎收听由观乎文化和喜马拉雅联合制作的《中国历史大变局》。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汉代权力结构中的异端。这一讲的题目叫“谁在瓜分皇帝的蛋糕”。一个统一的帝国,是需要层级化的代理人来贯彻统治者的意志,而围绕最高的权力形成的利益集团,在帮助皇帝进行统治的时候,他同时也在分享着这样最高的权力。我们历史上知道的秦汉帝国,几乎爆发过中国古代历史上各种形式的权力异端,比如女主,比如外戚,比如这一讲我们要重点讲的——宦官。


同学们如果熟悉世界历史,你们会发现,宦官这一依附于皇权而生存的这种奇怪的权力寄生品,从宦官个人的角度来讲,它是历史的悲哀,它是生命的悲哀;但是从权力的角度来讲,它是权力的异端。所有人都会认为宦官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当中最为邪恶、最为黑暗,最为扭曲的一股势力。所以今天我们着重要讲的是汉代的宦官。


我们知道,秦汉时代围绕着皇权出现了很多权力的异端,首先利用皇帝年幼实际掌握政权,那个时候不叫“垂帘听政”,那个时候直接就是临朝称制、临朝听政的这种特别的事例。汉代首先有女主——所谓女主就是皇帝的母亲,这种女性以皇帝母亲或者是前朝皇后的身份执掌政权。西汉初年有所谓的吕后,西汉中期有窦后,西汉晚期有享国60余年的太后王政君,也就是王莽的姑母。


到了东汉,比较出名的有邓太后邓绥。我们知道,邓太后尽管她以母后临朝、母后掌权,这位邓太后是一个工作狂;她不但工作狂,因为她是高密侯邓禹的后人,这个邓太后非常有文化,有素养;她不但自己有文化,她还要求自己身边的这些郎官、这些侍卫也要有文化。她要求羽林和期门,就是我们讲的这个禁卫军,每一个禁卫军的士兵必须通《孝经》。邓后在临死之前,她掌权很多年之后,在临死之前,她还要求宦官用肩舆,就用小轿子把她抬着,围着尚书台转一圈,就是围着“办公厅”转一圈,看看还有没有没有完成的公文、没有批达的诏书,可见她是一个工作狂,她是把权力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把权力作为自己的化身。这是我们讲的汉家女主。


女主,她不单单要依靠个人来执政,那么她就要利用第二股势力,这一股势力就是我们所谓的因为裙带关系而被信任的,这就是外戚。外戚因为自己的女性亲属成为皇帝的妃嫔,成为皇帝的皇后,成为皇帝的母亲,从而能够染指政治。汉代最初有吕氏家族,汉武帝时代出现了平阳卫氏家族、霍去病霍光家族以及中山李氏家族。


西汉末年,王莽家族号称“一门五侯”,在王政君的庇佑下,先后担任这种大将军的职务来辅政,实际就是掌控政权。我们知道,西汉有所谓的辅政将军,就是这些将军,你看到他的名号,你就知道他不是用来领兵的,他是用来什么呢,这种将军他是作为政权的实际操控者来辅政的。“辅”是辅佐的辅,“政”是政治的政。西汉时代的辅政将军的名号,比如有大司马、大将军,有车骑将军,有骠骑将军,有卫将军,等等。这些将军,他都是以中朝官的领袖的身份,实际在把控政权,在操控政治。


到了东汉,这种由外戚掌权的特征愈演愈烈,出现了窦宪、邓骘、阎显、梁商、梁冀这样的将军,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梁冀。


梁冀在中国历史上又被称为跋扈将军,梁冀因为他跟一个小皇帝两个人,本来梁冀认为这个小皇帝非常便于控制,可是有一天临朝执政的时候,这个小皇帝就对着梁冀就说,这是一个跋扈将军。梁冀内心当中就对这个皇帝非常忌惮,就借着给皇帝送点心的这种机会,把这个小皇帝就毒死了。皇帝被毒死的时候,拉着自己的老师的手说,我刚才吃了一碗面条,心里觉得闷,如果给我一口水,我大概还能活。然后梁冀就在旁边说,喝水他就会吐,不能让他喝水。然后眼睁睁地就看着这样一个小皇帝因为梁冀的一份有毒的点心被毒死。所以我们可见,东汉的外戚不但操控政权,而且操控着少年天子的生死。他们以辅政的身份,利用朝廷的、宫廷内部的官僚体系掌控朝政,是一股黑暗势力。


梁冀与年幼的汉质帝

那么皇帝年轻的时候受制于所谓的外戚和母后,等到皇帝年长之后,他们为了摆脱母后和外戚的控制,这些皇帝,他就要利用身边的人进行反扑,所以在汉代第三股分享皇权的势力出现了,这就是我们说的宦官。宦官的崛起有一个历史的过程。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尽管有宦官,但是数量在早期,尤其在西周以来并不是很多。宦官的产生主要是一种刑罚造成的。中国古代有所谓的“五刑”,首先是杀头,这个叫大辟;其次就是宫刑,这就是阉割;再其次是刖刑,就是砍掉腿或者是脚;再其次是劓刑,是割掉鼻子;最后,最轻的叫黥刑,是把这个脸上刻上字,或者叫做墨刑。那么受了宫刑的人,就成为皇宫内部的这种奴隶性的服务人员。


这种人本来为数不多,他主要是为宫廷、皇家服务的。但是到了汉武帝时代,汉武帝因为经常在皇宫内办公,不出皇宫,所以他就需要大量的这种宦官在宫廷和外朝之间传递消息、传递公文,于是呢,宦官就形成了一个机构和班子。这个班子被称为叫中书谒者令,就是中书和谒者的合体,他的身份是由阉人来充当,充当的是替皇帝跑腿、批答公文、办事这样一种角色。谒者是专门负责来往拜谒,受皇帝的差遣去传话;而中书是在宫廷内部担任皇帝的秘书。


那么中书谒者令作为汉代宫廷内部的宦官机构,就逐渐地开始染指政权。到了东汉时期,有一个本来由士人充当的角色,叫做中常侍。我们知道汉代有中朝官,有所谓的侍中,有中常侍,等等。这个中常侍在西汉时代是由士人充当的,到了东汉时代就改由宦官来充当。为什么改由宦官来充当呢?这和光武帝刘秀有很大的关系。


光武帝刘秀是一个非常勤政的皇帝,他不大相信大臣能够认认真真、负责地将工作做好。据历史记载,说光武帝这个人,工作非常辛苦,而且呢,办事非常认真。他经常给大臣亲自写公文,用一块手札,就是我们讲的一块这个便签纸,上面用小字写10行字,说明光武帝做事情非常认真。


那么正因为他认真,历史对光武帝有一个评价,叫“亲总吏职”,他亲自要承担一些官吏的职务,比如说过去由宰相负责的具体行政事务,过去有九卿负责的具体行政事务,到了光武帝时代,光武帝都亲自揽在自己手里来处理。这种情况下,就造成了宦官可以上下其手——专权。所以到了东汉,中常侍这个职务,就由宦官来充当。


我们可以说,宦官刚开始没有显出多大的力量,但是一件特别的事情让宦官崛起。这件事情就是汉安帝——东汉的第五个皇帝,东汉的第一个皇帝是光武帝,第二个是明帝,第三个是章帝,第四个是和帝,第五个皇帝就是汉安帝。汉安帝已经立了皇太子,叫刘保。结果,汉安帝的乳母和另一派的小宦官江京、樊丰等人,就通过说坏话的形式,多次诋毁皇太子刘保的乳母。这种情况下,这些人就共同构陷太子。汉安帝就把太子刘保就废掉,贬为济阴王。就在这个时候,宦官孙程等人不满于安帝的乳母和其他宦官的为非作歹,他们就团结了19个宦官,共同发动军事政变,迎立济阴王。这个济阴王呢,就是原来的废太子叫刘保,被立为皇帝,这就是后来的汉顺帝。同时,在这一过程当中,孙程等人诛杀了汉安帝时代的外戚和汉安帝时代的一些反派宦官。由于孙程等宦官有立汉顺帝的功劳,所以汉顺帝同时封孙程等19人为侯,这就是我们知道历史上所谓的“立顺”,就是立了汉顺帝这件事情。


宦官的势力在东汉就开始抬头,两大特征成为他们抬头的标志。第一大特征,此前宦官从没有封侯之例,但是到了东汉,宦官可以封侯了;第二大特征,就是宦官从宫中发动宫廷政变,这种宫廷政变假借皇帝的名义,不需要外朝朝臣的支持,直接可以诛杀大臣。可见,宦官有了这样一种生杀予夺之权。又过了若干年,到了汉桓帝时代,汉桓帝时代啊,有一个外戚,就是我们刚才讲的那个跋扈将军梁冀掌权。汉桓帝在忍无可忍之下,决定要除掉梁冀,可是汉桓帝又没有可靠的人选可以帮助他。


历史就记载了这样一个非常邪恶的场景,说汉桓帝有一天在上厕所的时候,拉住身边的这个宦官,这个人的名字叫单超,就拉住单超的手,说外舍与谁不相得[①],就是所谓的这个外戚梁冀,跟哪些人关系不好?单超就说了这样一段话,他说,我们宦官里面有4个人,分别是左悺、具瑗、徐璜、唐衡这4个人,可以共同一心,我们一起来诛杀梁冀。汉桓帝就把这4个人加上单超,5个人叫在一起歃血为盟。什么叫歃血呢?就是用血涂在每个人的脸上,表示这个天神,因为神是要闻到腥气,它能够得到满足。把血涂在脸上,就告诉我们向神起誓,我们这几个人结盟。于是单超这5个宦官就跟汉桓帝合谋,动用中央国家的力量,以皇帝的名义,一道圣旨,就用兵围了跋扈将军梁冀的府第,将梁冀家族悉数诛灭。因为这个功劳,汉桓帝非常高兴,当日封单超、左悺,徐璜、具瑗和唐衡等5人同日封侯,这就是我们知道所谓的东汉的五侯家。


这5人封侯,后来因为单超早死,剩下的左悺,徐璜、具瑗、唐衡四人,就各饮宾客,鱼肉乡里。当时有一种说法,老百姓说,叫“左回天”,左悺能够把天挽回;“具独坐”,这个具瑗啊,就像一个神一样,别人跟他在一起开宴会,要单独把他设一个座位,要对他尊重;“徐卧虎”,这个徐璜就像一个趴着的老虎;“唐两堕”,这个唐衡就趴在地上,根本就没有一个端庄的仪容,可是即便这样,他的威严,他的势力都非常大。


我们知道东汉历史上,先有孙程等19名宦官拥立汉顺帝,后有单超等5名宦官,帮助汉桓帝诛杀梁冀,这在历史上被称为“建桓”、“立顺”。可以说,是宦官直接参与了中央政权的大事情的这种废立诛除。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发现大臣想要诛杀宦官,必须借另外一派宦官的力量。比如说,为了诛杀陷害汉顺帝的宦官,必须借用孙程等宦官的力量;而宦官如果想要诛杀大臣,就像单超等5人诛杀梁冀,则不需要借助任何力量,因为他们可以和皇权相结合。所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东汉就燃烧起了一股烈火。


这股烈火,就是宦官作为政治势力当中最为黑暗的一支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所以东汉后期,士大夫和官僚集团主要针对的打击和斗争对象就是宦官,由此就引发了东汉历史上的两次党锢之祸。党锢之祸的结局大家都非常熟悉了,这就是后来直接酿发了十常侍乱政。何进等人想要诛杀宦官,没有成功,反而被杀,他们召董卓进京,从而引发了整个东汉王室的动荡,这就是三国的开篇——十常侍乱政。这个故事大家比较熟悉,我就不多讲。


我们最后做一个总结,来说一说东汉宦官这种专权的历史现象如何理解。清代的历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东汉宦官》的条目当中这样说,他说宦官,因为跟皇帝一起居住在“禁密”,就是居住在深宫当中,每天在皇帝的耳目之前,他能够观察到皇帝的喜怒哀乐,能够了解皇帝的喜好;同时他又容易根据皇帝的喜好,说一些投皇帝所好的话,做一些投皇帝所好的事。皇帝的意志,皇帝的决策,不由自主之间就被宦官所改变,就被宦官所转移。于是宦官就借着皇帝的意志,开始分享皇权的威严。


《后汉书·宦官传》,范晔在这一个传记的《传论》当中这样认为,他说宦官因为在皇帝身边,他能够理解,他能够学习,他能够了解国家的政事出入。皇帝年少的时候,由母后临朝,等到皇帝年长了,又要依靠宦官从母后手里夺回政权,夺回权力。宦官手握王命,宦官手里拿的就是皇帝的命令;口衔天宪,嘴里说出来的话就代表皇帝的意志。一般人很难分辨宦官的话到底是宦官个人的意志,还是皇帝的意志。所以宦官正是寄生于皇权之上,可以作威作福。


同学们,东汉之初,光武帝因为亲总吏职,大量地信用和使用宦官;东汉之末,因为宦官之乱,酿发了政权的动荡和洛阳中央的瓦解。过去学者有这样一个说法,说“君以此始,必以此终”啊!你从哪里开始,就从哪里结束。宦官专权,宦官分享皇权,也就像皇权一样,伴随着皇权开始,也伴随着皇权结束。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皇帝制度终结,宦官作为一种历史现象,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同时,宦官这种政治生活当中最为邪恶的一股力量,也脱离了人们的视线。


我们了解秦汉帝国就要知道,宦官之所以能够坐大,是由于皇权给他们的宠幸,皇权给他们的权威。所以,所有皇帝利用的人,最终也在分享着皇帝的蛋糕。这是古代中国帝国不可小觑的一种历史现象。


好,感谢你收听今天的《中国历史大变局》,我们下次再见。


今天的问题是:除了这节课提到过的,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著名的宦官和他们的故事?


欢迎大家积极回答问题,或者分享自己的故事。如果你有任何问题,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小助手们会挑选问题,在微信公众号“姜鹏历史沙龙”中统一作答。被选中问题的朋友,还有机会获得精美小礼品哦~


[①]出自范晔《后汉书·宦者列传》,原话为“左右与外舍不相得者皆谁乎”

精选用户评论
  • 素问_x6

    第五个皇帝不是殇帝吗?

其他用户评论
  • 毛毛牛bj

    宦官干政,架空、控制皇帝,中国历史上特有。邪恶、黑暗、扭曲。没见过太监,电影、电视上有,能想象那个恶心的样子。这些人的身世都很可怜,但是一有机会接触到权势,便狐假虎威,变本加厉地邪恶起来,最后连皇帝也不在话下。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这俗话很有道理。

  • 柏菲是太阳

    声音播放下一节了,文稿还停在上一节,怎么弄啊,每次听都心累

  • 日耀江河

    武老师讲的太赞了!宦官确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别的问题,难得武老师讲的这么清晰

    武黎嵩 回复 @日耀江河:

  • 英子zy

    我知道的宦官有:“指鹿为马”的赵高、唐明皇时的高力士、明朝的魏忠贤、清朝的李莲英和安德海。

  • 1365758sjnc

    老师讲的好~听课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