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的两个故事:回到干净,回到人心

慧能的两个故事:回到干净,回到人心

00:00
13:00

本周优质评论 


恭喜琴声依旧70这位听众,你的留言被选为本周优质评论。同时你将获得一本余秋雨老师的亲笔签名书,请你联系课程小助手微信:xmlyfm2018,愿你再接再厉!同时也欢迎其他小伙伴在每一集后的评论区分享你们听课的观点和感悟,下一个优质评论可能就是你!


课程金句 


第197集 慧能的两个故事:回到干净,回到人心


今日文稿 

大家好,我是余秋雨,我们继续讲课。


我正在讲禅宗,佛教里边的禅宗。我讲到了禅宗的真正的创立者,慧能,他不识字,从这一点生发到了天性的极端的重要性,这是禅宗所需要呼唤的东西。如果文字掩盖了天性的话,我们宁肯不要文字;如果文字能为天性服务的话,我们可以让它存在。这样的话,天性的极端的重要性,就在慧能不识字这一点上就体现出来了。

两首《菩提偈》:慧能与神秀的争辩 

光不识字,当然不能成为一代祖师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接下去就需要讲一讲,慧能怎么样会成为禅宗的衣钵的继承者。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但是我必须从更深的意义上重新把大家都知道的故事讲述一遍。


两个著名的故事,先说第一个。在湖北黄梅东禅寺,弘忍法师为了传衣钵来考察弟子,要他们写几句偈词。最被看好的弟子,写在廊壁上的是那样四句话,这我们都知道了:“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我们都知道,这个就是身体像菩提树,心像明镜台,我们时时去打扫,去清洁工作的话,不要让尘埃染上去。菩提树上不要染尘埃,明镜台上也不要染尘埃。


慧能不识字,他听人家一读,他感到不对了,他就请人把自己想出来的几句话写在墙壁上,写在边上。他写的话是这么四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我们一听就知道,慧能比神秀高明的多了,弘忍一看,也已经决定了要把衣钵传给谁。


但是,这并不是一场诗歌比赛,我们要分析一下,慧能为什么高于神秀?首先,神秀用比喻,把人的身心定型化、物像化了。大家想一想,菩提树、明镜台,都是物像,“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这都是物像。一切物像,对于本性来说,都会起到遮盖和阻挡的作用。我们当代,经常看到有人把英雄人物比成是青松、玫瑰、雄鹰、利剑、后盾等等,都是把局部的功能夸大,定型成了物像,已经和人的本性无关了。如果要探知本性,就必须把这种固化的物像拆除。


慧能一上来就很清楚,“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上来就非常高明。我们把人物像化的这样的例子,也是用同样的例子可以说明,我们说这个人像青松,但是青松能代表他的本性吗?那可是一棵树;你说他是雄鹰,雄鹰代表这个男人的本性吗?那可是一种动物;你说他是利剑,利剑这是个比喻,它是个器具,但是他是个活生生的人,那这怎么能够比喻一样?这要是物像化、定型化的东西,都和人的本性无关,只是一种小比喻而已。


神秀把我们的人,比作说菩提树,比作明镜台,他已经是下策了;所以,慧能一上来就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禅宗并不是要排斥比喻,但是你比喻不能伤及禅意。神秀是伤到了,慧能就把它拆解了。这是一个,首先就不能把人物像化、定型化,这是慧能高于神秀的地方。


第二点,神秀把人性的修炼看成是一个不断地去除污垢的过程。对此,慧能完全不同意,他认为人性本来就很干净,本来就空无一物,哪里会有什么尘埃。在慧能看来,你在干净的心上,拿了扫帚拂来拂去,拿那抹布擦来擦去,反而会弄脏了心灵。你擦来擦去,拂来拂去,来判别尘埃,你的标准是什么?这个标准哪里来的?请问那个扫帚、那个抹布,是不是真的干净?慧能就出现了另外一个东西了,为什么老在那儿擦呢?为什么老在那儿做干净工作?人心本来就干净的很,你擦来擦去反而搞污了。


这个让我们联想到,今天社会上很多颠倒的现象,好多家长用恶语、暴力,来教育牙牙学语的孩子,却不知道真正至高无上的是小孩圣洁的心灵。我经常看到,大人用脏话来骂小孩,其实,这就像抹布在抹一个明镜台一样,明镜台本来很干净的,你去擦它干什么,你的抹布才脏,就大人骂小孩的话才脏,而且即使话不脏,骂本身就是个肮脏的现象,就是伤及心灵的现象。你怎么知道小孩在想什么,你怎么知道自己心灵和小孩心灵是一样的,你怎么知道?


除了家长之外,还有很多官员喜欢用大话、套话来训斥属下和民众,其实,应该被训斥的正是训斥者。按照慧能的意思,真正的尘埃,就是那些家长、那些官员带来的,就是那些所谓的来做清洁工作的人带来的。童真和民心,本来就很干净,你擦来擦去,搞脏了。


归结上面两点,神秀认为,人心应该被定型,这是一;第二,认为是人心应该被清洁。慧能正好相反,认为人心不应该被定型;第二,人心本来就很清洁。大家从这首短短的四句话里边,是不是看到了禅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秘密,一个不应该被定型;第二个,不应该被擦拭。这是我在讲第一个故事,大家很熟悉的故事,我有这两点概括,大概和大家所说的诗歌比赛已经是不一样了。


风吹幡动: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心动 

我们再来说第二个故事,这也是大家知道的慧能的故事。慧能获得衣钵以后隐遁了十年,来到了广州的法性寺。有一个讲经的现场,见到风吹动着幡,有一个和尚说,这是风在动,另外一个和尚说,这是幡在动,这就构成对立了。这个大家都知道,他隐遁十年以后来到广州,那法性寺,谁也不知道他是谁,他就看到了一个讲经的现场,讲经现场当中,风正好在吹动着旗幡。一个和尚说,风在动;一个和尚说,幡在动,这就对立了。慧能听了一会儿,就走到前面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我们的心动。


他的说法一出来,全场就大惊,大吃一惊。为什么大吃一惊?因为他毫无疑问推示出一种更高的哲理。因为风动,可以感觉到,也可以听到;幡动,可以看到,也可以听到。不管是感到、听到、看到,这都是现象和相状,佛教从来不重视、不肯定。风随时可以停,停了的风就不是风;风停了,幡就飘不起来了,飘不起来的幡也就不叫幡。


因此,风动、幡动,只是一种暂相、别相、变相、幻相。大千世界,这个动了那个动,这个起来了那个灭,那都是过眼烟云。值得注意的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在讲经的时候都看到了,为什么在看到时候还要争论起来?答案是,大家的心动了。不错。风在动,幡在动,引起的心动,但真正值得注意的事,是心动。正因为心动,才会与人相关,如果没有心动,外界所有的动静都无足轻重。


大家听懂我刚才讲的这个故事了吗?表面看起来风动,或者是幡动,都很重要。但是我讲了两句很重要的话,风随时可以停,停了的风就不叫风;风停了幡也飘不起来了,飘不起来的幡也不叫幡。所以,这都是外部现象,都是暂时的,为什么这样的现象能够大家都看到,这样的现象,看到以后还会争论,因为是心动了。风和人没关,幡和人没关,心动和人有关了,这就是禅宗的一个最重要的意思。


大家看到没有,两个故事,一个反对定型化,反对清洁化,回到了人本身的一个非定型的干净状态,这是第一个故事。第二个故事,就把一切都回到人心,世界上所有的动静都不重要,重要的动静只在于人心,心动,才值得我们关注。


你看,这两个有趣的通俗的故事,是不是一下子让我们踏入了禅宗的重要的台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动动月亮

    透过秋雨老师的故事,禅宗的哲理越来越清晰可见。第一个故事教会我:不用我的认知去定型孩子。有时候真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孩子,害怕孩子的无限可能,在我的引导下,会变成不可能,所以,干脆停下来告诉他:“我也不知道该咋办。”以前认为自己是逃避,现在看来,把未知空在那儿,比错误定型要好。秋雨老师的第二个故事又教会我:不随波逐流。每每羡慕别人的孩子时,我赶快告诫自己:我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我每一天的焦虑和虚荣,孩子都在不停地复制着。想到这里,我就必须给孩子展示出朴实无华的生活,这种生活应该与快乐相伴才变得有意义。

    踏雪拾叶 回复 @动动月亮: 喜欢你的经常自省,领悟,值得每一位母亲常常反观自身,而不要活在焦虑的衡量比较中,自己心累,孩子更是会慢慢迷茫自卑

  • 华Liu

    禅宗认为:世界万物在生灭变迁,重要的是关注人心,因为人心之动静才对万物生灭产生意义。然而人的身心不可物像,也不可定型,更不应该被擦拭。这才是“空”的境界。

    绝聖棄智 回复 @华Liu: 哈哈哈 佛教 …… 与老庄比会话实在太多了…… 禅宗的教育法未来之前 庄子就是禅宗 还找什么佛教求解脱呢?……

  • Panos攀

    心理学上关于人的意识的分析,人的感觉器官对外界事物产生反应,在大脑里面形成意识,人的意识一直在监视着周围的世界,但是大脑会像一个筛选器,选择我们关注的内容,如果不去关注,自然不会产生主观意识和记忆。就如风幡之争,如果不去关注,自然界的这些“相”又有什么意义呢,怎么会扰乱你的内心呢

  • 爱养1

    为什么你们听的都有感悟呢?我听了,除了感觉到有种开阔感,随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别说记日记,写评论了,我觉的能好好说话都成问题了,我听了一遍又一遍,都梦到在佛脚下乞拜了,说到底听课听的我都怕了,要是被带进去了,那这是上岂不是多了一个和尚,有次我听着课睡着了,就觉得有个女的穿着琗花裙子,高挑的掐着腰,在冲着我威而不怒,怕了……要是从了心,一无所求,归依空境,本来就穷的我,以后咋弄啊?

    风又飘飘雨又潇潇_u7 回复 @爱养1: 你对佛教的误解太深了,,,,好好研究下吧,

  • 风又飘飘雨又潇潇_u7

    说下我个人的看法,禅宗讲究顿悟,神秀和慧能的侧重点不同,个人认为不能说熟高熟低,顿悟是要根器的,要天赋的,对于我们这种资质一般的人来说,我偏向神秀的理论,经常拂拭,时常打扫,研究经典,渐渐悟道。这两天在听叶曼老师的楞严经。有感于经典的不可思议。

  • 沐芯姑凉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切由心而生。 这句话就像一面镜子,照着自己的心,特别在自己心烦意乱有情绪的时候它就像是一剂镇定剂,其实我们的忧愁和纠结都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心为之所动。他人能够伤害我们,是因为我们给了机会,若心中无他,他就不存在,更加谈不上伤害。 世界是大家的也是自己的,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世间的一切愁苦都是我们自寻的,没有对错好坏但要心知肚明,不要波及他人。 我爱茶,也爱听余老师的课程,听老师的课程就像是在喝茶,越听越淡然,越听越舒坦,但不同的人可以和品出不同的味道,在不同人身上也可以体现不同的功效,有没有感触取决于我们是否打开心门选择接受。

  • 诸葛欣_jy

    大道理都懂为何很多人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懂到化为行为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如老师还给自己设计更高的修行目标,听老师说中国历史部分感受的是老师的独特眼光,听老师讲禅宗感受到的是老师的生活阅历,很多地方都被老师点醒过,说红楼梦只是聊聊数语,就让我从考证学角度转换到美学角度。老师真的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传道授业解惑。虽然从来没有拜读过老师的书,也没有时间记笔记,但是我是在带着两娃的时候,认认真真的听完每一集。非常感谢老师这yi z

  • 老师讲的好

    汇农不识字怎么写诗呀

    仙境兔灵 回复 @老师讲的好: 是慧能让人帮他先念神秀的偈子,而后,他又找人,他念,别人再写上去的了。

  • 兼明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神秀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慧能

  • 渲染kim

    听到这里,终于找到了。我还羡慕什么写一手漂亮笔记的优秀学员。我本身残疾,有着一抑郁症老婆,带着一孩子,比之余老师抛妻弃女,不屑与之一度。慧能有慧根,有缘者共勉

    渲染kim 回复 @渲染kim: 这,能不能客观一点点,自己查查资料。所谓那些圣人,除了一生单身的,有谁是从一而终的。想的好不一定做得到。佛祖出家不是抛妻弃子吗,孔子王阳明不是妻妾成群吗。就剩一个苏格拉底,还是妻管严。余秋雨,造他的谣?吃饱了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