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5:郑克鲁|如何用一句话抓住了读者的心

《悲惨世界》5:郑克鲁|如何用一句话抓住了读者的心

00:00
22:30



喜马拉雅的朋友,我是郑克鲁,今天给大家讲讲《悲惨世界》的第四讲,关于这部小说的浪漫和现实交织运用的艺术特点,还有对照的手法。


从《巴黎圣母院》到《悲惨世界》,雨果小说的艺术手法有很大变化。


《巴黎圣母院》纯粹是浪漫主义的,而在《悲渗世界》中,现实主义占有不小比例,这部小说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


用法国的雨果研究专家让-贝特朗·巴雷尔的话来说,《悲惨世界》的现实主义,“是以巴尔扎克的方式使人相信一个浪漫的故事”。雨果在一八六二年给朋友的信中说:“这部作品,是掺杂戏剧的历史,是从人生的广阔生活的特定角度,去反映如实捕捉住的人类的一面巨大镜子。”这句话强调的是真实地再现人生,十分注重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


雨果还说过:“但丁用诗歌造出一个地狱,而我呢,我试图用现实造出一个地狱。”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悲惨世界》成了一幅的19世纪法国的历史壁画:基本上从滑铁卢战役揭开序幕,滑铁卢战役是在1815年左右,而小说也基本是在1815年以后所发生的。


小说以复辟时期和七月王朝初期为主要时代背景,战场、贫民窟、修道院、法庭、监狱、贼窟、新兴的工业城市、巴黎大学生聚集的拉丁区、硝烟弥漫的街垒,等等,构成了一幅广阔的十九世纪初期法国社会生活的绚丽画面


雨果以史诗的雄浑笔力、鲜明色彩和抒情气氛来再现这幅时代壁画


滑铁卢战役是一篇惊天动地、惨烈壮观的史诗;让·瓦尔让的受苦受难,挣扎奋斗,为在社会上取得立足之地而历尽坎坷,这也是一篇动人心魄、感人肺腑的史诗;一八三二年六月的人民起义,更是一篇英勇壮丽、响彻云霄的史诗。


比如滑铁卢战役,雨果的史诗笔法本身已包含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一方面,滑铁卢的每一个重要细节、事件的发展顺序,雨果都不违背史实,力求准确。雨果认为拿破仑的惨败是符合规律的,他早已无立足之地,败机早已隐伏,这无疑是现实主义的观点


另一方面,战争那种阴惨不祥的气氛,沉寂了的战场恐怖的夜景,以及雨果对命运注定的渲染:“一只巨大的右手在滑铁卢投下了阴影。这是决定命运的一天,超人的力量确定了这一天……冥冥中有一种可怕的存在。”这些都带上了浪漫主义色彩。


再比如,小说对巴黎这个城市的刻画,也有现实与浪漫两种艺术手法交织的光影。


小说中的场景大半是写实的,但有的篇章,如巴黎下水道的奇景纷呈和藏污纳垢,也有浪漫主义的浓墨重彩。


巴黎下水道的描写,让我们领略到巴黎的下水道,是那么别有洞天的地方,而中国没有这样的下水道。中国如果有那么大的下水道,大家就不怕下暴雨了。


北京也好,上海也好,都是积水很深的,上海这几年可能修了下水道可能稍微好一点,但是也不能彻底的消除积水。前几年下大雨的时候,回家要经过的地方那个水都漫到膝盖的地方,没办法,只能淌水过去。但是在巴黎不会,巴黎的下水道里面走人都是没问题的,高大概有两三米了。 


所以说法国人早就意识到会下暴雨的,把那下水道修得非常的大,非常宽敞。藏污纳垢指不光下水道那个地方很难走,而且坏人也蹲在你旁边。下水道内奇景纷呈和藏污纳垢,让·瓦尔让身背受伤的马里于斯长途跋涉,遇到下陷的泥坑而免于一死,在出口处又遇上泰纳迪埃和沙威。


所以雨果通过浪漫和现实两种手法的灵活运用,真是让人感觉到无奇不有,大开了眼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能感觉到这个剧情的跌宕起伏牢牢抓住了读者的心。


再比如,在人物塑造方面,让·瓦尔让也基本上是通过现实主义的方法描绘的。


他能扛起陷在泥沙里的马车;冒险在高空救出跌落在半空中的水手,随后又摔下去,落在两艘大船中间,潜水逃脱;在大批警察包围中,他不仅自己翻过高高的围墙,而且把柯赛特也弄进修道院。


在修道院的那个章节里面,我觉得有点模仿《基督山恩仇记》。


《基督山仇记》大家也记得吗?主人公逃出紫杉堡监狱,就通过地下挖地道。你想想看得挖出多少泥土啊,以前我们都是挖过地道的,我在北京也参加挖地道。大仲马很注重细节:挖出来的泥土怎么解决?他先把没人用的房间给填满,然后通过铁窗向外抛撒,下面就是地中海,所以你抛多少都没关系,这样来解决泥土怎么处理的问题。然后他躲进麻袋,被人抛到地中海里面去。这个过程就思维很缜密,也很精彩。


《基督山伯爵》它开头描写还是非常精彩的,我觉得雨果是吸收了一点它里头的成分。让·瓦尔让要出来的话,怎么出来?(修道院)刚好死了一个修女,他就把修女弄出来以后,自己躺到那个棺材里面去,然后他被抬出来,还埋上了。


埋上了以后,恰好还没憋闷死掉的时候,把他那个棺材又挖了出来。他从修道院怎么逃出来的?就像《基督山伯爵》里的主人公怎么样逃出监牢,应该说是差不多的。当然方法上面稍稍有些变化。所以我觉得雨果还是吸收了一点大仲马编故事的优点。


让·瓦尔让毫无惧色地将烧红的烙铁按在自己赤裸的手臂上,然后又神不知鬼不觉地从窗口逃走;他几次都能死里逃生,令人扼腕称奇。


让·瓦尔让几乎是一个半神半人的人物。雨果宣称,小说写的是他“从恶走向善,从错误走向正确,从假走向真,从黑夜走向白天,从欲望走向良知,从腐朽走向生命,从兽性走向责任,从地狱走向天堂……起始是七头蛇,结尾是天使”。雨果是通过浓厚的浪漫主义手法去描写他的经历的。


说完了浪漫与现实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下面,我想谈谈这个小说运用的对照原则。


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里面提出一条新的美学原则,丑怪就是存在于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滑稽、怪诞藏在崇高的背面,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伴。这条对照原则贯穿于雨果的创作之中。


所以说浪漫派里面,对照原则应用的其实也不是很多。就雨果他自己创造了对照原则,也是贯彻在他的几乎所有的小说里面,对照原则是他的小说一个很突出的地方。


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园》里面运用得出神入化,而在这部小说里面同样也是很精彩。


我们讲《巴黎圣母院》时会详细讲,这里我稍微提一下,《悲惨世界》里是怎么样写对照的。


比如说,人物形象的对照。


雨果善于做人物的对比,让·瓦尔让与沙威是一对矛盾体,互为对照。一个虽是罪犯,但要改恶从善;另一个虽是警察,但执法过严。一个不断做善事,却屡屡碰壁,另一个不断做错事,也未见得步步高升。一个平安死去,另一个以自杀告终。让·瓦尔让与福来主教是彼此有关的另一对。让·瓦尔让由恶至善,而福来主教是善的化身;后者是善的本源,前者是善的扩散。


沙威与泰纳迪埃又是互有关联的另一对。沙威是一条看门狗,不管什么人都乱吠一气,本质上并不能说很坏;而泰纳迪埃是恶的化身,狡猾、阴险、恶毒、工于心计(他的妻子与他构成夫唱妻随的又一对,形体上一胖一瘦,一大一小,精神上虽是同样歹毒,妻子只是他的跟屁虫)。


芳汀和柯赛特的身世形成对照,芳汀悲惨,而柯赛特是先苦后甜,她享受到母亲得不到的幸福。


马里于斯和吉尔诺曼老人是一对。他们都是犟脾气,一个年轻气盛,决不让步,爱情热烈专一;另一个年老体衰,出于爱后代不得不让步,性格轻薄,爱寻花问柳。


雨果的对照,已不再像在《巴黎圣母院》中所做的那样,仅仅限于美丑对照,而是以不同类型的性格、经历、精神特点、点与面等等的差异,作为对照物,使对照艺术得到更充分的运用。人物对照艺术有助于人物形象显得更为鲜明,避免雷同;而在叙述上也更为曲折有致,增加兴味


我觉得虽然《悲惨世界》的对照艺术不像《巴黎圣母院》那样非常突出,非常明显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但是它从各个方面更加深入,更加立体地扩散对照艺术,所以它也有发展的地方。


我主要谈到描写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和人物对照的艺术。其他的东西 不多讲了,把这两个主要的艺术特点概括地说一下。


《悲惨世界》从描写穷人的世界,描写人道主义的思想,到后来进一步发展到的共和思想,是这部小说思想境界上的高度。


在艺术上面强调了心理描写, 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交织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对照艺术,是这部小说杰出艺术手法的体现。


我意图阐明这部小说在思想和艺术上面突出的成就。


这部小说因为比较长,像中文130多万字,可能一下子还看不完,反正看若干天。你翻翻看也可以,因为它倒是有阶段性的,所以不要紧,不是像红与黑那样一气呵成的就完了。因为它也写的比较长,可以分段看。


我在翻译这部小说的时候,也得考虑一些东西,我自己翻译也是一种创造,包括对主教名字的翻译,我想我的翻译要简洁,文字也要出彩。如果是很平译一部那么长的小说,人家看着就没味道了。


有的东西我也掺杂,我翻译的一个标准,我在十几万字里面,我选择比较少见的一些成语,这些成语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但是在字典上还是找得到的。我觉得一些古语你在这里把它用了以后,也能够用活。


比如说我写的米里埃尔主教,他说他很关心人民疾苦,这是普通的一句话,我用了一个成语,大家查查字典,现在还有这个成语。说的就是关心人民疾苦。当然你不查字典,也可以知道他是在关心里面疾苦。


通过这些努力,我让人家阅读完了我的翻译的东西也能有所收获,有所收获在这方面说,在语言上面也有所收获,我用意在这个地方,那么我翻译若干的一些小说,一般都是想办法,比如说在五六万字里面,我加上一些不常见的成语,我觉得这还是有必要的。


有时候我翻开一下现在的小学生课本,一看成语一大堆,比我们那时候的成语多得多了。我想,小学生也学得很多,有些成语可能一般人阅读的时候还不知道什么意思,或者说忘掉了,但其实他是学过的。


比说这个词吧,胶柱鼓瑟,什么意思?胶柱鼓瑟是固执的意思。但是,一般人都不知道,因为好像不常用,但实际上报刊上都用的,电视剧上也出现。我用的成语在报刊上、电视剧一出现,说明这些词还是活着的,我们要用。


我翻译老是固执也不行的。比如翻译一个姑娘,老说她漂亮,这页里也漂亮,过几胀就是她的美丽。漂亮、美丽这个同义词多了,你不掌握十来个这样的同义词,你不要进行翻译,因为(读者)感觉到你这个译者词汇量很贫乏,都已经不大欣赏了。而当你在不断的变换词语,才能让人家感到有新鲜感。我翻译这个《悲惨世界》也是这样,力求让读者有所收获。


作为读者,看书遇到不认识的字要不要查字典?


他懒的话他可以不查字典。按照理说应该查,为什么不查?有很多字我们是不认识的;有很多字我们是念错的,包括大学老师、教授,也同样念错。因为以前没有电视剧,你不知道自己念错,你学习的语言是有限的。很多字你以为念它的偏旁就行了,其实不是这个发音。


所以我觉得查字典是必要的,我们搞翻译的要查字典读者其实也应该查字典


既然大家都喜欢看书,看文学作品,我想,不能光看故事内容,那是不够的。看故事内容,我知道他这个小说写什么了,意义何在?它艺术上有些什么手法,既然是大作家写的,它一定意义上是有所成就的,意义表现在什么地方,你不能说一点都不含,就这么几个字:描写细腻,人物刻画很突出,语言很华丽就完了,你不能讲这个话,太简单了。


仔细地分析人物怎么写的,他是这样写让·瓦尔让的,是这样写其他人物的,对于你来说也是一个启发。所以我希望通过这个讲解,能够增加你的知识,扩大你的视野。


我就说到这里为止,谢谢大家的收听,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风雨攸除

    郑老先生八十岁了,说口音口齿什么的,拜托积点德吧。郑先生广东人,然后长期生活在上海,北方同学不习惯口音可以理解,但节目给配了全文文稿,这个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我不知道几个人八十岁还能讲课,还能有这个精力。说只想听故事情节的,这个栏目不适合你,建议听半小时讲一本书那种。

    大先生说 回复 @风雨攸除: 希望大家能给各位老先生多一些理解

  • 15825540grh

    郑老的讲解,越听越有味道。不仅深刻剖析了小说的人物、故事情节,小说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还谈了如何做学问和何如怎么读书的道理。太棒了。

  • 无所住而生其心0

    听名著,要听故事内容情节。这位老师关注讲解写作技巧方法。很失望😞

    迷你_3a 回复 @无所住而生其心0: 这个栏目不适合您建议您听听其他人的换个台听

  • 欣然晚晴

    即使排除开《悲惨世界》是一部非常优秀并且十分吸引人的作品这件事,郑克鲁老师本人实在是太有魅力了,我不敢有奢望能够有幸结识这样的老师,只好在此表达我的崇敬仰慕之情。到目前为止,郑克鲁老师的课我认为最具有个人特色的,从一个充满知识和见解的头脑中,观点信手拈来,那么连贯那么通俗,好像就坐在你对面,悠闲的和你讲一个故事,竟然好似带一点可爱的南方口音。深深感觉生活中的老师是一个有趣而且情感丰富的人。❤️❤️❤️❤️❤️❤️

    我爱这世界123 回复 @欣然晚晴: 也体现出老一辈学者对于翻译工作的严谨

  • 素年清恋

    Day40. 1)通过这几章递进式的思想深入,最大的感触就是老师一直在诚实奉献,将自己对这部名著的研究、热爱与艺术见解有理有据的分析解读给大家,并不仅仅只停留在浅显的听故事层面,而且循循善诱带着读者以一个研究者的姿态逐步学习。有关小说的理解、写作艺术的感知、翻译情操的尊崇方面,深受裨益!2)雨果通过浪漫和现实两种手法的灵活运用,从人生的广阔生活的特定角度,去如实反映捕捉住人类的一面巨大镜子。小说中,真是让人感觉到无奇不有,大开了眼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能感觉到这个剧情的跌宕起伏牢牢抓住了读者的心。而人物对照艺术有助于人物形象显得更为鲜明,避免雷同,在叙述上也更为曲折有致,增加兴味!

  • 15825540grh

    又看了一遍文字,太喜欢郑老了。不愧是国宝级的大家。谢谢您给我们翻译出这么好的作品。向您精益求精的精神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学习和致敬。

  • 1590707jfji

    老师不是播音主持专业,高龄授课,为什么有人要求这么多,不想听可以不听啊,尊重别人。

  • 倔强的坚持居士

    刚看了百度郑老师去世了,谢谢他给我们留下的所有文化遗产。

  • 零落点点

    老师的观点不能再赞同了 字典真的是必备的了

  • 花灼灼草茸绒

    这老师讲的根本听不进去,一点都不抑扬顿挫,语调平平,听着想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