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4:郑克鲁|但丁用诗歌造出一个地狱,而我则用现实造出一个地狱

《悲惨世界》4:郑克鲁|但丁用诗歌造出一个地狱,而我则用现实造出一个地狱

00:00
17:48



喜马拉雅的朋友,我是郑克鲁。现在给你们讲《悲惨世界》第三讲。


第三讲讲这本小说的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这部小说在艺术上的一个重要特色。浪漫派文学家素来是对心理描写十分重视的,我们以前国内文学界,对雨果的心理描写不太注意,这方面都忽略了。


因此,我一开始也没有注意到雨果的心理描写,慢慢地接触到《笑面人》,我开始留意文学作品中的心理描写手法。


后来我在翻译《悲惨世界》的时候就发现,《悲惨世界》的心理描写更加重要,更加突出,而且通篇占比更多。在《巴黎圣母院》当中,还没有大量采用心理描写,这一艺术手法在《悲惨世界》当中大放了异彩


雨果在描绘让·瓦尔让、沙威、马里尤斯和吉尔诺曼时,充分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人物形象也因此极大地丰满了。


我们先分析第一个人物,让瓦尔让。对于让·瓦尔让的心理描写,贯穿这个人物的始终。


第一次出色的心理描写,发生在让瓦尔让在尚马蒂厄案件的矛盾抉择上。


小说开卷的时候,让·瓦尔让刚刚出狱,对社会加在他的残害感到愤怒和敌视。随后他重新做人,面对尚马蒂厄这个冤案,尚马蒂厄因为长得像让·瓦尔让,就被警察当成让瓦尔让本人抓住了,还判了他的刑法。


·瓦尔让知道了以后,脑海里面掀起了风暴,心理上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一方面,他完全可以不理这个案件的,这也符合他的利益。因为他好不容易当了市长,为百姓造福,如果承认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他就要重新坐牢,变成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滨海蒙特勒伊城就要毁于一旦。


但另一方面,对得起良心,是他一生最重要的追求。如果他毫无作为,将窃取另一个无辜的人在阳光下的位置、生活和安宁,置别人于死地,这样他就会虚度一生,白白地苦行赎罪了。


他思想上心理上斗争了一夜,总算想清楚一点,于是毅然赶往开庭审判的地方。


这一段头脑中的风暴的描写有整整一章,1万多字,所以说是很长的一篇,这一夜结束的时候头发都白了。第二天,他左等右等,怎么要来接他的马是不来?他本来觉得挺高兴,马车不来最好了,那我就不用去了,但是马车终于到了。他没办法,只能跟着马车走。


当马车的辕木折断时,他又欣喜地感到去不成了;待到听见案子审完了,他又松了一口气,走不进审判大厅,又斗争了许久,他一度往回走,最后还是返回。往前走,在里面的走廊走了好长一段时间,断断续续的思想斗争的很厉害,最后终于打开了法庭的大门走了进去,承认自己就是戎马。


这个描写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他克服自己的杂念,在良知与利益间苦苦挣扎的心理状态。


另一次出色的心理描写,出现在他对待情敌马里于斯的冲突态度上


自从他与柯赛特相依为命以后,他生怕失掉了她。


两个人逃进了修道院以后,后来又好不容易逃出来,跑到了巴黎,就在巴黎卢森堡公园附近。但他后来发现,有人在追求追求珂赛特,就是马里尤 斯。一旦发现马里于斯的异常表现以后,马上带上柯赛特离开武人街,搬回普吕梅街。及至从镜子上看到吸墨纸上柯赛特写给马里于斯的字条,真是如雷轰顶,陷入惊慌失措、惶惶不可终日之中。


他恨马里于斯要夺走他的心头肉,但他对柯赛特的爱仍然起着作用,这使他关心马里于斯的下落和安全。在马里于斯受伤倒下时把他救走,历尽艰难,把马里于斯送到吉尔诺曼家里。


这种爱与恨混杂的微妙心理写得活灵活现、真实感人。他不愿因自己的苦役犯身份,有碍于柯赛特的婚姻和幸福,想方设法不在婚约上签字,不参加婚宴。他也不愿意对马里于斯永远隐瞒自己的身份,及时地向马里于斯和盘托出,宁愿受到鄙视,可是却无法克制想看到柯赛特的心愿。


这一系列的这种心理描写,把这样一个人物写的应该说是细致入微了。所以这个人物基本上是通过他的心理活动来描写他的思想和变化。


至此,一个脱胎换骨、无比正直的人物终于塑造出来了。


第二个小说中的重要人物,警探沙威,雨果也是依照心理来描写来刻画的,这个难度其实不下于描绘让瓦尔让。


这样一个死心塌地为官府效力的警探,源于他有一套深信不疑的信条,他要严厉执法,毫无同情之心,凡是犯过罪的人,他认为永远不可救药;在他看来,沦为妓女必然下贱,而公子哥儿的所作所为必定是对的。


这样一个思想坚定的硬汉,出于对法律无条件的信任和尊崇,似乎不应该有思想斗争,但是,奇迹在他身上发生了。


让·瓦尔让不仅没有利用机会报复,把他枪决,反而将自己的住址告诉了他,让他去捉拿。面对这样的宽厚、人道,他无地自容,他的信条动摇了,他“偏离正道”,居然放走了让·瓦尔让。


这时,他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交出让·瓦尔让,这样做不好;给让·瓦尔让自由,这样做也不好。第一种情况,执法的人堕落得比苦役犯还低贱;第二种情况,苦役犯比法律还高,将脚踩在法律上面。这两种情况都有损于沙威,采取哪种决定都要堕落。”他不能容忍存在“一个神圣的苦役犯,一个不受法律制裁的苦役犯”。


他失去了信念之后,感到惶恐不安,认为自己出于冷悯而违犯法纪。他发现自己面前升起一颗“陌生的美德太阳”,这个“秩序的监守者、不可腐蚀的警察、保卫社会的看门狗”,是“ 在法律的模子里整块铸成的惩罚塑像”,如今发现自己有一颗讲人道的心。


他对自己的变化无法解释,他对自己的行为无法调和,于是只有一条出路:跳下塞纳河自尽。


雨果对这个人物的最后转变是描写得合情合理的,他的心理状态把握得十分准确。


第三个人物,马里于斯的转变过程和所思所想,同样描写得细致入微。


他从保皇派转到共和派的思想转变,是在查阅了报纸和战报之后,他“又怕又喜地看到群星璀璨……还有升起一颗太阳”。他发觉至今对拿破仑和其他事态发展都搞错了,认识到拿破仑策划了“旧世界崩溃”,是一个“负有天命的人”。


于是,他从崇拜拿破仑转到站在共和派一边,他的观点甚至比共和派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觉得自己有负于父亲,便念念不忘执行父亲的遗嘱。可是,他找不到泰纳迪埃。他想不到泰纳迪埃是个歹徒,他委决不下:如果他开枪报警,那个白发先生就会得救,而泰纳迪埃却要完蛋;如果他不开枪,白发先生就会牺牲,他无法向柯赛特交代,而泰纳迪埃就会逃之夭夭。要么违背父亲的遗嘱,要么让罪恶得逞,这是爱情与报恩遇到了矛盾,他处于两难境地,他无法解决。其实他是怂恿了罪恶,要执行父亲的遗嘱办事略占上风。


后来,他得知割风先生是苦役犯以后,设法要同他划清界线,把他从家里赶走,直到发现让·瓦尔让是自己的救命恩人,他给柯赛特的巨款是他自己的钱以后,才醒悟过来,感到让·瓦尔让行为崇高。而他对泰纳迪埃的勒索虽然气愤,却仍然慷慨地送给他钱,并出了一大笔钱让泰纳迪埃逃到美洲去,而不是报警,对这个坏蛋绳之以法。两相对照,仍能看出他思想深处的偏袒心理。


这样的一个人物好像是改变了观点,但实际上思想的矛盾很重,不可能一下彻底地改变立场。那么这是对马里于斯这个青年人的一种描写,这是第三。


第四个是吉尔多曼。


马里于斯的外祖父,他本来是一个顽固的老古董,坚定不移的保皇派。


他发现了马里于斯怀念自己的父亲以后,两人剑拔弩张,互不相让。他一怒之下,把马里于斯赶出了家门。可是,他是真心喜欢这个外孙,几年下来,他的防线渐渐守不住了:他要求别人不再向他提起马里于斯的名字,又暗暗抱怨别人对他俯首贴耳;他从不打听马里于斯的情况,可是总在想他,他的自尊心对他说要赶走马里于斯,但他默默地摇着老迈的头,忧郁地回答不。他非常希望马里于斯能回到身边,但他嘴上还是很硬的,而且浪荡的习性不改,见到马里于斯以后,无意中贬低了柯赛特,得罪了马里于斯,马里于斯再次愤然离去。这一次终于把他打垮了。


最后他向马里于斯彻底屈服,答应让马里于斯娶柯赛特,甚至在马里于斯面前赞扬雅各宾党,但他实在说不下去,跑出房间,把真心话吐出来。这个老人的特殊心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这本小说里面四个重要人物的塑造手法,就是用心理描写。这个不是白描的,不是叙述他性格怎么样怎么样,不是的,都是基本上是用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的内心矛盾,来表现出来这些人物内心的变化,人物写得非常逼真。


这部小说的心理描写跟斯丹达尔在《红与黑》里面的心理描写是不大一样的。


因为在一个斯丹达尔的《红与黑》里面,对于连的刻画是紧接着他的所见所闻以及行动,然后写出心理的一两句、两三句,没有长篇的论述描写。


而在雨果笔下就不是这样,他有时候是一两笔,但是更多的是长篇幅的心理分析,甚至长达1万多字。


这应该说是两种不同的心理分析,我觉得各有千秋,所以也不能说雨果的心理分析就比斯丹达尔的心理分析差。它们都起到了不同的成功作用。


雨果这部小说,我觉得在看的时候,读者应该多注意他是怎么样通过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的,这样可能得到的会收获更大一些。


说实话,这部小说我知道是法国的一流小说。


曾经有出版社的编辑曾经向我说,你翻译不翻译《约翰·克里斯多夫》?当时我没有同意。我的理由就是:《约翰克里斯多夫》在中国是一流的小说,但是在法国不是。法国人认为它是二流小说,地位不是那么高。


这部小说(《约翰克里斯多夫》)有一百多万字,所以翻译非常长,翻译出来也很不容易,我想花这功夫好像有点不大值得。第三,傅雷的翻译已经相当不错了,因为以前我研究过《约翰克里斯多夫》,也对照过小说里面关键的一些话,觉得傅雷的翻译还是相当好的,因为如果你要重译的话,还要超过人家才行,如果说还不如人家或者抄人家的,那就不行了,所以当时我觉得我就暂时不译。


过了一段时期,编辑问我翻译不翻译《悲惨世界》,当时我一口答应了。因为《悲惨世界》在法国是一流小说,而且是雨果的代表作之一。我译完了《悲惨世界》的时候,编辑还要我译《约翰克里斯多夫》,我还是拒绝了。我情愿译别的小说。因为一百多万字的小说还是很吃力的,不好译。


译了《悲惨世界》后,觉得这个小说写得很的确是很精彩,像刚才讲的心理的描写,那真是很少见。就是在法国文学作品里面这样的心理描写也不多见,甚至说再也没有了


以上就是我对这部小说的心理描写的评价,也希望中国的读者也从心理描写这个角度去欣赏这部小说,而不是像我过去那样忽视它。


下面第四讲的时候,还要讲讲这部小说的一些对照艺术和社会意义。


好,现在就讲到这里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素年清恋

    Day39. 心理描写是这部小说在艺术上的一个重要特色。用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的内心矛盾,来表现出来这些人物内心的变化,把人物写得非常逼真。其中,除去大放异彩的主角刻画,对警探沙威的形象最记忆尤深,“他发现自己面前升起一颗“陌生的美德太阳”,这个“秩序的监守者、不可腐蚀的警察、保卫社会的看门狗”,是“ 在法律的模子里整块铸成的惩罚塑像”,如今发现自己有一颗讲人道的心。”怎样通过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这点对小说的认识和写作的进步都是有很大收获的!最后不得不说,老师作为学者、翻译家的专著与诚挚,对名著研究与翻译的热爱,在点滴真诚的表述中和盘托出,让人肃然起敬!

  • 李李源

    大段的心理描写,读着头大。

  • Crystal刘娟

    背景音乐是唐顿庄园,很优美

  • 老铁山月亮湾

    通过老师的讲述,让我们了解了这本小说的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这部小说在艺术上的一个重要特色。浪漫派文学家素来是对心理描写十分重视的,让我们加深了对雨果心理描写的注意,2019.1.21

  • Lucy046

    悲惨世界中心理描写确实是一大亮点。无论是书籍中还是音乐剧中,都刻画的很精彩,令人震惊、感动。尤其是主角阿让和沙威。(脑子里已经响起who am I?—24601!)建议换换背景音乐…

  • Kingspeare

    真想听听老师如何评价李丹方于译本,可惜没机会了

  • 也无风雨也无晴2000

    读书的时候有一点一直没想明白,马吕斯与外祖父决裂,并参加了共和派的起义,为什么在被冉阿让救了之后又回到了外祖父那里,继续过起贵族的生活。怎样去这样的描写呢?哪位听友可以解答

  • SS爱读书

    感恩老先生的详细分析与讲解,了不起的译者!

  • 沉睡就是在睡觉

    打卡,但丁用诗歌造出一个地狱,而我则用现实造出一个地狱

  • 开心007qrb1

    喜欢老师的讲解,感恩。20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