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或者留学,可能对麻醉自己和逃避评价,是最有用的。
2、面对真实的人生,争取克服两个东西:内心的逃避、对周围眼光的恐惧。
你好,我是马东,职场B计划。
在职场课的用户提问里面,有一个词出现的频率特别高,迷茫。尤其是好多年轻的用户,好像对于“想过什么样的人生”,“想做什么样的工作”,都特别迷茫。
而且这种迷茫,往往表现为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但似乎又一定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就衍生出了很多纠结和选择。
比如说,要不要裸辞,要不要创业,要不要考研,要不要出国……这些问题在我看起来都很像,似乎左边是困境,右边是一条出路。只是,右边的这些出路,在我看来是经过美化的。
而很多提问的同学,其实你内心深处是意识到了这种美化的,所以特别喜欢问说“这条路有用吗?”那裸辞和创业,咱们之前都聊过了,今天咱们就聊聊“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所谓考研或者出国留学,有用吗?”
首先,每个职业所需要的核心技能是不是不一样的?如果你所说的有用,是指“再深造一下,可以提高所谓的职业技能、提高竞争力”的话,那我就没权去判断了,因为咱们可能从事的不是一个行业。
但我可以说说我自己的行业,我最熟悉的职业是主持人,以这个职业为例,出国或者读研其实就没什么卵用。因为我觉得,主持人唯一充电的地方,就是在舞台上,舞台上,是自己的一个无线充电设备。
因为在那里,你会吸取营养,积累经验。你在那个场上,应对过更多的情况,你就会主持得更好。
但是,好死不死,我认识的好多主持人,干个两、三年,一旦进入一个迷茫状态,就喜欢跟我说“我觉得我已经枯竭了,我觉得我被掏干了,我需要充电。”
那我问他“你怎么充电呢?”他说“我出国留学”,而且清一色说“我去美国留学。”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就觉得,如果我没去过美国,我就会认为“美国要么是加油站,要么是个充电桩,好像去了以后,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但我自己去过美国我就知道,美国未必愿意和需要你去充电,也未必跟你的插头能够对得上。在我看来,针对专业业务的充电和提高,都是遇到了具体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去解决、去学习,而不是直接离开,选择回到校园,或者直接去美国。
咱们就说说第二点。第二点就是,考研或者留学,对什么最有用呢?我告诉你,对麻醉自己和逃避评价,是最有用的。
台湾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失业率上升了以后,读研的人就越来越多。所以,当地有一句玩笑话叫“没有失业者,都是在念书”,听起来好听多了吧?
研究生读完读博士,读完博士读博士后,而且每一个阶段中间,再休学一两年。这样断断续续下来,在学校待到40岁以后,是完全没问题的。
当然,我的意思不是说“选择读书的人都是在逃避人生”,里面肯定有热爱科学、热爱钻研、热爱学问的人。只是,这种人一般对人生选择,其实没有那么迷茫,因为他们很幸运,有一份自己深沉的热爱。
他们忙着思考课题,没时间到处问人家说“研究这个到底有用吗?”那这种状态,有天赋、有运气,有很多因素去成就;其他人,说实话,也只有羡慕的份。
而大部分人呢?面对自己的工作,就是达不到那种所谓“高度专注”,而带来的那个心流体验。鸡飞狗跳,起起落落,各种各样的不舒服、不愉快、满腹牢骚,才是工作的常态,甚至,是你人生的常态。
那读书出国,可能能帮你暂时逃离此处的麻烦、焦虑和迷茫,或者至少你认为可以逃离。但我想跟你说的是,下一个阶段会有新的麻烦、焦虑和迷茫,也会在那等着你。
所以我给的建议是,面对真实的人生,争取克服两个东西,第一个,是内心的逃避;第二,是对周围眼光的恐惧。
就像有人在工作当中遇到挫折,他喜欢说“实在不行,我就回老家当公务员呗!”“实在不行,我就回家啃老呗!”你仔细想想,这条所谓的“后路”,是那条舒服的路吗?
你确定你能忍受,和一群观念、见识、思考完全不一样的人在一起工作,每天一杯茶、一张报纸地混到老吗?你觉得,爹妈真的有那么好伺候吗?而且凭什么,你爹妈就那么愿意让你啃,而且长期啃呢?
现在,你就是逢年过节见个面,你还一肚子牢骚。啃老,就是你天天住家里,你确定你受得了吗?
所以在我看来,这些后路,往往比一般的工作难度要大得多,需要更加坚韧不拔的毅力。不要把另一种人生想得那么轻松美好,我告诉你,越逃避,越焦虑!
当然了,跟啃老啊、跟失业相比,说我出国深造、出国充电,或者继续读研,听起来确实很体面。但是,你是不是在害怕周围的人的眼光?
本来你有机会,在工作当中慢慢干、慢慢学、慢慢进步,但是,因为虚荣心作祟,觉得“自己这份工作都干两年了,怎么我还没进步,还没被提拔,我还看不到前景,我还没有变得行业大牛呢?”
所以就觉得,中断工作、出国充电、读研,这都是你解决目前这个困境的办法。但是,万一转了一圈回来,你依然不是行业大牛,你只是把人生浪费在了别人的口水里,你真的愿意这样吗?
刚刚开始工作的几年,的确是充满挑战,而且,所有人都会经历所谓的迷茫、恐慌。逐渐的,其实你发现你是可以的,你能找到自己的道路。而这个过程,最重要的其实是真实面对自己,不逃避。
有一个诀窍,也是别人告诉我的,就是“夜深人静,问问自己,我到底怕什么?”接受自己该负的责任,承担能够承担的代价,这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成年的重要标志。希望你不管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是一个成年人的决定。
我是马东,职场B计划。欢迎分享,明天见!
说实话,我很羡慕那些可以有啃老的同学或者朋友,像我,我们家就我一个读了大学,父母也都是农民工,想啃老,那是不存在的,自己不努力只会被父母瞧不起,而且自己也会瞧不起自己,我感觉生活充满了危机感,毕业两年多了,我一步步矫正自己喜欢的工作,现在也算越走越顺了,虽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马对于读研的观点还是有些偏激,我们确实需要承认现实中有拿读研逃避的人,但我想问一下马老师:您真的知道读研到底有多苦多累么?您为什么要笃定啊读研的人,就都是逃避生活的人?实则不然,马老师这则音频在无限的夸大自己在工作中成长的作用而也绝对忽视了考研出国在眼界面的开阔、人谨慎性格的塑造以及知识面扩宽对于以后职业道路上的帮助,这实际上不能叫做偏向客观对人们越来越多考研这个事的解读,我个人认为考研的人越来越多反而是好事,这说明人们越来越了解到长远的眼光和知识的底蕴对于工作和生活的作用,就像马老师说裸辞多是好事一样,这东西看个人职业需要,最重要的是看你以后想要干什么,你人生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文中马东老师说公务员是其中一条退路,可是也有好多人就把公务员当作第一选择的工作啊,老师能不能也把公务员的日常焦虑放进课堂中,教一教公务员在工作中怎么调试自己的心态呀?不要把公务员和在外勇敢追求努力奋斗的年轻人们划清界限好吗
Aaronwii 回复 @小雨在南方: 马东老师只是提的很多人有这样的想法,这是社会现状,他说的很多地方每个工作者都能在里面过多或少的吸收到自己需要的部分
毕业1年后,选了大家所谓的后路:回家当公务员。之后的五年中 加班出差是常态,工资低,关系复杂。大量时间甚至耗费在帮助(教)中老年人使用office软件或排除电脑故障上,下了班回家 精神精力各种状态也不怎么样,剩下来看书学习的时间也很少…… 好在我还是没死心,还一直在插空学一些我感兴趣的东西,去年底已经辞职了,准备今年转行。但年纪大了,竞争力早已骤降。唉,努力赶上吧。
1557974nmfh 回复 @Tacit萱: 那你学的啥专业,现在准备干什么
马东老师,我至今毕业三年半,一直在一家公司,最近经历了不喜欢的阶段,特别想辞职,投入的米未的怀抱,不管做什么都行!不过最近调整了自己的心态,重新做了规划,目标更加清晰,心中所想也更加笃定,真实面对自己,不逃避,直面恐慌,每天自省,一直努力,希望自己可以活成一束光,照亮自己,温暖他人!我有想过读mba也想出国学习,但金钱的压力现实的存在,我想我会继续努力,克服这些困难,无论是读mba还是出国,都是希望遇到更多有趣的灵魂,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知晓我是谁,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人生做了很多计划,以后坚持听,坚持写评论,希望收获更多
Super_玲玲 回复 @13_hopic: 如果我从现在公司离职,我会去米未尽力一试的,要不要是马东的事,去不去是我的事
在这里不太同意马老师的观点,每个人有每个人不一样的经历,每个人有每个人不一样的选择,辞职考研不是逃避,不是麻醉自己,也不是选择去走那条您所谓的‘美化的路’,结合每个人的不同的经历与当前现实的市场环境,工作以后考研确实是一条可以选择的路,没有亲身实际的经历过,没有资格评价别人的选择,人的一生应该怎么过谁都无法说清楚,我尊重那些工作以后又考研去读书的人,起码他们之中的有些人知道了自己应该怎么走。马老师的观点我无法苟同
公务员躺枪
麻醉自己,逃避评价,那你那条路也走不好,把自己扔在市场经济下,看看自己值几斤几两
其实学历还是蛮重要的,这是面试的敲门砖,硕士生也越来越多了,这是社会的趋势。出国留学并不简单,除了语言,你还要克服很多的难题,你会成长很多,你也可以感受不同国家的文化,打开自己的眼界,让自己的心胸变得更加的开阔与包容。
马老师是从手段和目的的角度谈这个话题,无论是出国还是国内考研,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就业。可是具体到每个人的处境不同,每个人做出的选择也不一样。比如许多这样的普通二本大学的毕业生,考研是可以改变自身比较有效的途径。前提是你是明确自己的人生规划,知道考的这个专业的就业选择,以及衡量自己考不上的结果,自己是否可以承担。 我是今年的二战生,希望所有有梦想的小伙伴都成功追梦以及,直面自己的恐惧。
怪味水 回复 @Hon_tc: 可以在职考研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