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2:郑克鲁|悲惨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悲惨世界》2:郑克鲁|悲惨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00:00
21:28



喜马拉雅的朋友,我叫做郑克鲁,是研究法国文学和翻译法国文学作品的,也翻译过《悲惨世界》。


今天就来讲讲这本书,这第一讲,是讲讲这部小说描绘的是什么。


正如这个小说的名字《悲惨世界》一样,小说描绘的是一幅穷人的悲惨世界。这部小说是继《巴黎圣母院》之后,在法国小说乃至世界小说史上的又一座丰碑,而且可以说是更加巍然耸立的丰碑,也因为它的问世,雨果作为世界杰出小说家的声誉稳固地确立了,应该说它比《巴黎圣母院》更为重要。


《巴黎圣母院》是以中世纪末期为故事背景,通过曲折的手法反映中世纪的法国社会。而《悲惨世界》直接描绘了19世纪初期,也就是说复辟王朝时期和契约王朝时期初期的法国社会,因此相比《巴黎圣母院》,更具有现实感。


《巴黎圣母院》集中描绘的是流浪者、乞丐、孤儿等下层人民,而《悲惨世界》就把视觉从穷人扩展到社会渣滓和共和派,视野远为扩大,内容更为丰富,意蕴厚实的多。从《巴黎圣母院》到《悲惨世界》相隔了30多年,《悲惨世界》写作时间很长,是雨果呕心沥血之作。




我们先回顾一下雨果创作这部作品的历程。


从19世纪20年代起,雨果就很关心社会问题了。


他首先是为死刑问题所困扰。为此他参观了一些监狱和苦狱场,在这种社会问题的深度思考下,雨果写出了一系列与死囚犯富有关联的小说,比如《死囚末日记》是1829年反对死刑的;短篇小说《克鲁德·格》,描写一个找不到工作的穷工人不得已行窃,而被叛了五年的监狱,由于典狱长故意将他与狱中伙伴拆开,并无端的禁闭了他24小时,他一怒之下杀死了典狱长。


这两篇小说反映了雨果对犯罪问题和社会状况之间的关系的思索。早在1828年雨果就知道一件真实的故事,有一个出狱的苦狱犯受到主教接待,主教把他交给自己弟弟来管理,苦狱犯后来品性端正了,最后在滑铁卢英勇牺牲。应该说这个故事,就是《悲惨世界》的雏形。


随后,在30年代,雨果对工人艰辛劳动,但是食不果腹的资料十分地注意和收集。它看到了宵小之徒向妓女投掷雪球的场面,而且记下来了。有一个作家于勒·雅南写过一篇风俗研究《她零售自身》(1832),写的是一个女孩子为穷困所迫,出卖自己的头发和一颗牙齿。这个故事雨果有可能是知道的,雨果为自己去找这样一个故事的梗概,一个圣人的故事,一个男子的故事,一个女子的故事,一个娃娃的故事。


应该说这里面已经预示了《悲惨世界》的四个主要人物:米里哀主教,让·瓦尔让、柯赛特和芳汀(Fantine)这四个人。


从1845年到1848年,雨果陆陆续续构思写小说《贫困》,而1848年的事件打断了他的写作。直到1860年到1862年,他重新捡起了这部小说的底稿,一直写下去,最后以惊人的毅力写完了《悲惨世界》,写到筋疲力尽为止,一直到他到比利时旅行,参观了滑铁卢战场。


滑铁卢战场非常奇怪,也比较有名,我曾经去看过。记得雨果描写滑铁卢战场的场景,拿破仑军队怎么遇到威灵顿军队的阻拦,他的马也爬上高坡又跌了下去。他的整个队伍就被打散打败。


那里面有一个纪念馆纪念滑铁卢战役,但是非常奇怪的是,这个纪念馆的前面有一座塑像,是拿破仑的塑像,不是威灵顿的塑像,反而是战败者的塑像都立在那里。可见比利时人对拿破仑还是有记忆的,有怀念的。所以这个事情也是非常奇怪的事情。战败者有塑像,而战胜者没有塑像。


滑铁卢战役尽管法国人失败了,小说还是写了有8万多字,很长很长,可能有的人看了就会有点烦,怎么写那么多的滑铁卢战场?


这也说明,雨果认为拿破仑是很重要的一个人物。拿破仑打了14次大胜仗,最后才失败。法国从此以后,就没有人再打过胜仗。1870年普法战争被德国人打败,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又被德国人打败,1939到1940年同样被德国人打败,被希特勒打败。


所以拿破仑时代以后的法国人基本上很难说是战斗民族了。尽管后来它也参加了英美联军,一直打到德国。因此,法国人对拿破仑还是很敬重的。拿破仑死后,1840年遗体又运到了巴黎,场面非常浩大。雨果也曾经写过一篇散文来写这个浩大的场面。


拿破仑在滑铁卢失败了,马克思说是因为他没有发动农民。雨果认为,是命运不站在他那边,老天爷不帮拿破仑的忙,雨果是从浪漫的想象里面来概括这个事件的。之所以写得那么长,是因为他实际考察了战场后回来写的。这应该说也是一个背景的描写,充实了这部小说的内容,成为它很重要的一部分。


雨果的这部小说在1862年开始发表,刚出版的时候,受到欢迎的程度可能不如另外一个小说家欧仁·苏的《巴黎的秘密》。


《巴黎的秘密》出版的时候,曾经轰动一时,每天读者都要在报馆门前排队去买,因为它是连载小说。可见轰动一时。《巴黎的秘密》可以说影响了巴尔扎克和乔治桑,后来他们都写出类似这种长达100万字的长篇小说。当然《悲惨世界》也是这样一种小说了,后来人们命名这类小说为长河小说。包括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也是长河小说(100万字以上)。对国外的大作家也有影响, 比如说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他的几部大作就是长河小说。


所以长河小说一直发展到20世纪,也有不少人在写长河小说,当然现在法国人已经改变了路子了,他不写长篇的小说,改写很短的,现在的七八万字,十来万字就是长篇了。(以前的)长篇基本上不写了。


《悲惨世界》是有着历久不衰价值的一部作品,现在在世界各国都非常流行,而《巴黎的秘密》已经根本比不上了,人家甚至都不大清楚有过这部小说了。


总的来说,《悲惨世界》具有持久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因为作者是以社会底层受苦受难,为生存而挣扎,受凌辱,受欺负,受迫害,受压迫的穷苦人为对象,用宏大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悲惨世界的壮阔图景。


雨果从一开始他就把目光针对向下层人民。他在《巴黎圣母院》之前写过两部小说,基本上都是穷苦人为对象的。这两部小说国内还没有翻译,一部叫做《布格·雅尔加》,一部叫做《冰岛凶汉》。一部写的是海地的黑人起义,另一部写的是挪威的矿工造反。可见他早就注意穷人了,包括你看《巴黎圣母院》写的是一个穷苦的一个吉普赛女郎,《悲惨世界》不用说了,再后来到《九三年》写的也是穷人。《笑面人》同样是穷人,《海上劳工》(同样),所以他的小说都写的是穷人。


《悲惨世界》应该说是一脉相承的,几个主人公都是生活在死亡线上的人物,他们代表了千千万万的穷人。雨果的写作主旨很明确,他要为这些穷人鸣不平。所以他在序言里面说:


“在文明鼎盛时期,只要还存在社会压迫,只要依照法律和习俗,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给人类的神圣命运制造苦难,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沉沦,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衰弱——还得不到解决,只要在一些地区还可能产生社会压制,只要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么这一类作品就不会是无用的。”


这一句话代表了这部小说的主旨,言简意赅,充分表达了雨果对当时社会的基本看法。


第一句话最重要,道出了造成悲惨世界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雨果认为由于存在社会压迫,所以文明鼎盛时期造成了地狱般的生活。人生来本该是要幸福的,却不可避免地遭受了灾难。小说是通过这三个人物——让·瓦尔让、芳汀和柯赛特的遭遇淋漓尽致地再现了人间地狱。


让·瓦尔让本来是一个善良淳朴的工人,有一年冬天他失了业,七个外甥嗷嗷待哺,他不得已打破橱窗偷面包,结果被抓住并判了五年的苦役。由于一再的越狱,他又坐了19年的监狱,他的命运从此决定了。他走出牢狱的时候身上只有一丁点钱;找工作时,他的黄色身份证把所有雇主吓退,因为他是坐过牢的,所以是黄色身份证,摆在他面前的(选择)只能是继续偷窃。


他连住宿的地方都找不到,只有米里哀主教款待了他,但他反而偷了主教的一条银器,他被抓住并扭送到主教家里边,不料主教说这场银器算是送给他了,而且多送了他一对银烛台。


他深受主教的感化,力求做好事,命运给了他机会,让他在制造黑玻璃工艺品上面有所发明,从此发达起来。他改了名字,办起了企业,为滨海蒙特勒依城花了一百多万创办托儿所,创设工人救济金,开始免费药房等等,最后当了市长。


他功成名就后,开始了对穷苦人民的帮助。出门的时候,他往往在驿站里面装满了钱,回来的时候就囊空如洗,钱都散发给了穷人,他也确实改恶从善了。但是社会不能容忍一个曾经是罪犯的人改变身份,挤入上层,他一再受到官府的追捕。但是在得知一个叫上尚马蒂厄的流浪汉,因长得像他而蒙受冤狱的时候,他挺身而出,承认了自己的身份,也因此再次入狱。


再一次从狱中逃出以后,他继续行善,又一次引起警方的注意,他只得过着东躲西藏的生活。他认为这个世界实在不平等,他责问社会凭什么使一个穷人永远陷入一种不是缺乏工作,就是刑法过重的苦海之中,他曾因偷了一只面包而判了那么重的刑罚,坐了那么长的监牢,一点点过错就要判终身监禁。


社会对于让·瓦尔让这样一个穷人的惩罚达到如此残酷的地步,不能不说是令人发指。


可悲的是,让·瓦尔让马里尤斯透露了自己的身份的时候,竟遭到了马里尤斯的鄙视。这种态度反映了人们的错误的道德观念,而这种观念恰恰是社会对穷人施以不平等的根源所在。


小说结尾,主人公在一对年轻夫妇的怀里面溘然长逝。诚然是出自作家善良的愿望,就好比一朵苍白的小花点缀在荒凉的原野上,更显得悲怆而已。


如果说让·瓦尔让还有一个圆满的结局,那么芳汀的命运这是彻底的悲惨。


由于多情而又幼稚无知,她爱上了一个逢场作戏而又轻薄的人,失身怀孕,生下了女儿珂赛特。 有个长舌妇告发了芳汀的隐私,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尊重社会习俗的马德兰市长,也就是让·瓦尔让——解雇了她。芳汀靠自己的劳动养活不了自己,十个法郎卖掉了自己的一头秀发,40个法郎卖掉了两颗门牙,最后沦为娼妓,变为社会的奴隶。可以说曾几何时,一个活泼泼的年轻少女变得形容枯槁,病入膏肓了。


社会对她这种人还加以歧视,她遭到恶少把雪团塞进衣衫里的戏弄,反而又被警察抓住监禁;她看到自己的恩人让·瓦尔让被捕,受惊吓而死。芳汀是这个黑暗社会当中劳动妇女的真实写照。同让·瓦尔让相比,就显出当时社会,妇女要比男人的命运更为悲惨。因为妇女是弱者之中的弱者,更容易受到摧折。雨果描绘芳汀的笔墨不多,但是却非常的真实。


芳汀与生活中的原型相差不大,这就说明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女子何止千万,小说家无需做大量的加工,并能完美再现一个受损害,受侮辱者。在树立这个人物的结局时,雨果同样归咎于社会压迫,造成芳汀堕落的不止一两个人,既有花花公子,也有乐善好施的让瓦尔让,既有心毒手狠的夫妇,也有所谓维持社会治安的警察,他们共同构成了残害像芳汀这样穷苦的单身女子的罗网。


从芳汀从踏上社会的第一天起,就注定了要遭受纷至而来的灾祸,在人间地狱里受尽煎熬,甚至当让·瓦尔让醒悟过来,发现自己也参与了这种压迫的时候,想补救已经来不及了。作者充分尊重现实的复杂性,因此作品更加显得真实。这就是芳汀这个艺术形象能动人心弦,发人深思的原因所在了。


珂赛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主要是儿童时代在泰纳迪埃家里面受到非人待遇,她随时随地受到辱骂、虐待和殴打。


小小年纪硬要干杂事,打扫房间院子和街道,洗杯盘、碗盏,甚至搬运重东西。让·瓦尔让去寻找她的时候,正是圣诞节之夜,珂赛特提心吊胆地到泉边去打水。小说里面是这样描写珂赛特的:珂赛特又瘦又苍白,她将近8岁,看上去只有6岁。她的大眼睛由于哭泣深陷下去一圈,她的嘴角因为经常恐惧而耷拉下来,在凡人和绝望的病人身上可以观察到这种现象,她的手就像他的母亲所猜测的那样,给冻疮毁了。这时,照亮了她的火光,使她显得瘦骨嶙峋,明显她十分吓人。


由于她始终瑟瑟发抖,习惯了并紧双膝。她穿着破衣烂衫,夏天令人怜悯,冬天令人吃惊。她身上的衣服尽是窟窿,与毛料没有关系。可以看到她身上青一块紫一块,表明泰纳迪埃家女人拧过的地方,她的光腿红彤彤,十分细弱,锁骨窝下去令人伤心。这个孩子整个人,她的举止,她的姿势,她的声音,她说话的不连贯,她的目光,她的沉默,她细小的动作都反映和表达一个想法——恐惧。


童年的珂赛特应该说比童话中的灰姑娘还要可怜,她无亲无故,干的是粗活,根本不是孩子所能胜任的,更不用说挨打受骂了。资本主义的童工不就是要干过量的,沉重的重活吗?


雨果并没有杜撰珂赛特的故事,他举出社会中确实存在着这类五岁童工的事情,勾画出童年的珂赛特的可怜形象,悲惨世界的这副穷人的受难图也就画全了。


男人、女人、儿童三个人物代表了所有的穷苦人,代表了悲惨世界。他是要向社会提出来要消灭社会这一种现象。


作为人道主义者的雨果,重点关注的就是穷人,而且以三个人物来代表描绘这个这一幅悲惨世界(的图景),艺术手法应该说是非常成功的,也是作品能够吸引人们注目,获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


我想雨果《悲惨世界》里,成功的刻画了这三个人物的悲惨命运的确非常令人同情,也可以说是雨果对社会的黑暗面描绘得非常深刻的地方。


那么第一讲,基本上就讲这个主要内容。


下一讲,雨果不仅仅是有人道主义,他还是要描写其它方面,那么我第一讲就讲到这里为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宇泽泽

    郑克鲁老师虽然口音重了点,但是老师也挺努力在说普通话了,认真听完全可以听懂啊。而且老师已经主编了很多本重要的外国文学史教材了,明明就很认真在讲了啊。

    听雨qxz 回复 @宇泽泽: 用心去听,还是挺清晰的

  • 一路风尘_k5

    这个老师口齿太不清楚了,还是要找口才好,没有口音,听起来比较舒服,这个老年人讲的让人听了晚上做噩梦!换人

    1860300gjjr 回复 @一路风尘_k5: 要懂得尊重人,你可以选择不听,但不要乱说话

  • 一如_k7

    郑克鲁老师知识渊博,见解独到,又融入了亲身翻译的体会,听来受益匪浅!不过要跟上老师的思路真的需要一定知识储备的,那时些微口音也不成问题了,总之非常珍惜有这样亲聆郑老师讲解的机会,期待今后还能听到更多郑老师的课

  • 沃尔特一茉黛

    郑克鲁,1939年生,著名法国文学专家、翻译家。因其在翻译领域和文化交流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1987年荣膺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文化教育一级勋章”,2008年获得中国翻译家协会授予的“中国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2012年获得傅雷翻译出版奖,2018年获得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学术贡献奖)。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上海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中文系主任、图书馆馆长。现为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点导师,全国重点学科带头人,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著有《法国文学史》《法国诗歌史》《法国经典文学研究》《现代法国小说史》等,译有《第二性》《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等名著

  • 远方的蓝蜻蜓

    感谢老师深刻的讲解,伟大的人道主义名著。

  • 浪子中华

    悲惨世界的主题曲已是禁歌

    时间如溪流不止_v9 回复 @浪子中华: 为啥呢,都没听过

  • 1311142csjg

    如果这本书看了n遍以后,听老师讲就有意义了

  • 华_phi

    感觉雨果的伟大在于从黑暗中看到光亮,从邪恶里看到善良……

  • 我是大渔

    我普通话好,但我没有老师知识渊博,也没有老师清晰的逻辑能力,所以我这个时候,只关注老师说的内容,感谢喜玛,能有机会听到大师的课!👍🌹🌹🌹🌹🌹

  • 13239216bat

    郑克鲁老师讲得好!先听了他讲的《红与黑》,其中一些灼见,看似信手拈来,其实非精通世界文学、非精通小说发展史者不能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