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画丨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一幅永远画不完的山水画

第33画丨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一幅永远画不完的山水画

00:00
14:27

画卷欣赏 

元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剩山图) 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想获得高清大图,请添加课程助教微信:xmly18,获取更多学习交流机会,还有老师画作明信片奖品哦~


本集文稿 

今天要和你分享的是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这幅画展现的是600多年前浙江富阳地区富春江一带的秀丽景色,但这幅作品最有价值的不是画中的内容,而是它的绘画方式、笔墨语言、创作母题和意境,可以说是集前代山水画之大成,最终成就了它在中国山水画中的标杆地位。


《富春山居图》的传奇之处有很多,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元四家”之首黄公望这个人。


黄公望生逢乱世,据说在他七八岁的时候,父母双亡,成为了孤儿。他本来不姓黄,而是姓陆,大陆的陆。后来一位90多岁的黄姓老人,觉得孩子聪明可爱,便收为了义子,改名为黄公望,字子久,寓意九旬的黄老公公希望有个儿子的愿望已经很久了。黄家不仅家境殷实,还是书香世家。黄公望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教育。


黄公望自幼受到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希望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可惜事与愿违,直到42岁才有机会受到赏识,被任用为书吏,就是做税务文书方面的基层工作。仅仅四年的光景,又被牵连入狱。在牢狱中的几年,使他的人生发生了巨大转变。


在这段时间,元政府恢复了科举入仕的考试,可是黄公望深处牢狱之中,根本没有机会。等到出狱之时,他已经50多岁了,于是断绝了入世的念头。文献记载,黄公望出狱后入了全真教,浪迹于松江、杭州一带,以买卜为生,就是替别人占卜算命。


就在这个时候,黄公望开始了他的绘画生涯。一方面遍览江南名胜,另一方面又追摹赵孟頫学画,自称为“松雪斋中小学生”。《富春山居图》就是黄公望晚年79岁经历了数年后完成的作品,也算是他隐居生活的真实写照了。

《富春山居图》 局部1

与黄公望的坎坷身世相同,他的《富春山居图》也是命运多舛,曾经被火烧为两段,前一段纵向31.8厘米,横向51.4厘米,现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馆,取名为《剩山图》;后一段纵向33厘米,横向636.9厘米,被称之为《无用师卷》,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它为什么会被烧成两卷呢?


原因是这样的。在清初,有一位大收藏家叫吴洪裕,他对《富春山居图》爱之入骨,喜欢到什么程度呢?从画作的题跋中可以得知,在清兵入关时,吴洪裕什么都不要,连鞋子也没来得及穿,就抱着《富春山居图》夺门而出,简直把这件作品当作性命一样。所以在他临终之际,决定焚烧此画作为殉葬。


所幸的是,当时他的侄子正在身边,眼明手快,从火中救出了此图。可是画卷已被烧断,前一部分也已经烧毁了,所以就成为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剩山图》与《无用师卷》这两段。


直到2001年,在当时国家领导人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分隔两岸的《富春山居图》才得以合璧展出。


富春江一带是黄公望与他的师弟郑樗的隐居之地。郑樗就是无用师。画中的自然山水间,有凭栏观鹅,有策杖行吟,也有轻舟钓艇等场面,或许是他们隐居的具体生活细节。黄公望画此图历经三四年,在82岁时才赠予师弟无用。

《富春山居图》 局部2


我在说元代绘画的时候已经提出,由钱选的《浮玉山居图》开始,山水画已不再以描绘自然为目的,而是表达画家的心灵空间。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同样也是以山居为母题描绘的风景。描绘的风景虽是他的所见,但并不是特定的景点写生。他常常在皮囊中放置笔墨,遇见好的景致便摹写记录下来,作为日后创作素材的积累。


明代的李日华也曾记载,“黄子久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筱中坐,意态忽忽,人莫测其所为”。黄子久就是黄公望,他整天在荒山丛岭中久坐,人们也不知道他在做什么,也许是在感知自然的生机,这样的执着、痴迷,让黄公望得了一个“黄大痴”的雅号。这也是艺术家不可缺少的艺术品质。

《富春山居图》 局部3


你看,全卷山势起伏连绵,近景、中景、远景不断变化,营造出视觉空间的丰富性。画中各类草木植被丰茂,布置疏密相当,井然有序,丰富的笔墨层次和墨色变化,表现出江南山水的秀润与勃勃生机。

《富春山居图》 局部4


画中的湖面、溪水、云气、天空多以留白的方式,这也是文人画艺术的处理手法。此画也有点景的人物,你仔细数一下,可以发现画中一共有八个人,他们或打渔,或耕种,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实际上就是画者的身影与向往的生活状态。具体的内容在此我就不多作描述了。

我们来概括一下欣赏此画的几个切入口。


元代绘画的一个重要的笔墨特点就是“松”。“松”就是松散的松。元画与宋画的差异就是宋人以刻画造型为主,只有严谨的笔法,才能有严整的形体。画家的首要任务是与造化竞争,但从宋到元初,文人画开始追求笔墨的自由,直到赵孟頫的书画同源出现,笔墨的审美有了与造化比肩的可能性。绘画的功用也已从原先的为宫廷服务转为了文人的抒情。


钱选的《浮玉山居图》、赵孟頫的《水村图》或是《鹊华秋色图》的笔墨,都是因为有了抒情达意的目的而松弛了下来。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松散洒脱的笔墨就是接续了这一传统。他的笔墨松动与丰富性,超越了钱选、赵孟頫等前辈,应该说是达到了中国文人山水画笔墨的最高峰。

《富春山居图》 局部5(松)


“松”的笔墨在于作者放下了心中的执念,以柔的心境,散落的方式,用笔墨来包容自然。你仔细看,山石的皴笔,树木的点线,好像在画形,但丝毫没有刻画的痕迹。你很难说清绘画的步骤与顺序,自然的形象只是画中的一个影子,隐约存在。黄公望用松弛的笔墨律动,传达的不是单方面的物质状态,而是自己的一种生命状态。


黄公望此画的又一个妙处在于“浑”,浑厚的浑。这个“浑”是《富春山居图》中的一种特殊的次序感。山水画的次序主要体现在空间的营造。黄公望营造的是一种周而复始,浑然一体的次序,这是一种建立次序之后,又弱化次序的一种奇妙方式。黄公望的笔墨在建立次序与弱化次序的不断更替中变化,所以《富春山居图》可以永远地画下去。


画面的山体起伏转,远景、中景、近景反复转换和交替,在有限的空间内产生了迷离的、无限的浑然行迹。尤其是后半段平坡处,画家以不多的笔墨,并通过大量的留白,使画面无限延伸与空间浑然一体。

《富春山居图》 局部6


黄公望在写山水诀的文章中,有对三远法新的阐释,在高远、平远之外,又提出阔远的说法。阔远是一种开阔的宏观视角,暗喻着远观的浑然与永久的延续。

《富春山居图》 局部7


“松”是萧散,“浑”是严整中的浑然,这两点构成了《富春山居图》的体格与风貌。


黄公望此卷前后画了三四年,似乎没有明确的开始,也没有明确的结束,好像永远也画不完。在这700公分的长卷上,体现的不仅仅是自然的风景,四季时序的变化,更是兴之所致的生命时光寄托,抑或是印证于画中的黄公望这位全真教徒的一身修为。

《富春山居图》 局部8


全真教的“真”是真假的真,有除去虚妄,独全其真的意思。黄公望已从积极入世的儒家中走出,在道家的修行中彻悟到自然之真与生命之真。《富春山居图》是他修得全真后透彻的心灵之悟。他用画来体悟“真”,无论是“松”还是“浑”,体现的不是视觉的客观之真,而是一种超越形迹的生命价值的真。画中没有具体的山石景点与名称,一切只是符号。因为任何具体的真都是对体悟“道”的一种隔阂。


可见黄公望在画中排斥了情感的干扰,淡去了具体的细节,以追求无生无灭,与世无争的永远的“真”,这或许也是欣赏《富春山居图》另一个法门。

《富春山居图》 局部9


课后作业 

 你还知道黄公望哪些经典的作品呢?欢迎在留言区与我互动,谢谢!


艺术日签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Casanova_4a

    黄公望的传世作品还有:《富春大岭图》《溪山雨意图》《快雪时晴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九珠峰翠图》《水阁清幽图》《洞庭奇峰图》

    邵仄炯 回复 @Casanova_4a:

  • lichenxia

    楼上的厉害

  • 南方先生

    主播这一段内容似与朱良志先生《南画十六观》有些许相同处~

  • 1586883bumr

    一杯茶好吗,你要好好吃饭好吗,请你好好保重自己好吗,

  • 听见下雨的声音Ww

  • 禾风nini

    “黄子久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莜中坐,意态忽忽,人莫测其所为”,人称“黄大痴”。这种艺术家不可缺少的品质同样适用于其他领域,只有“痴”,才能达到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