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金句
第190集 中国佛教第一宗天台宗的精神
今日文稿
大家好,我是余秋雨,我们继续讲课。上次我已经把佛教的基本精神讲得比较完整,为什么敢于说讲的比较完整,因为我用的是它们的一个核心文本,《心经》。我非常仔细地解剖了《心经》,《心经》字数不多,但是我说的话比较多,我所写的那一篇叫做《解经修行》,就是解释《心经》的,现在在我们中国佛教界影响比较大,所以我花的时间讲的比较多一点。大家能够了解它的基本精神了,那这样是不是把佛教讲完了,不是。
中国佛教的第一宗派:天台宗
我把基本精神讲了,但是我还没有讲佛教里边的很多很多的门派,佛教等于是个山门,里边有大大小小的峰峦。我们入了山门以后,有的时候需要一一叩问,慢慢地叩问一个个山门之后,我们对它前面所说的基本精神就了解的更具体、更丰富、更完整。我自己知道我去叩山门的时候,并不仅仅是参拜,我是把我心灵里边有关佛的感悟和每一个山门里边的思维进行对接。我们像朋友一样进行对话,结果这个修行,就显得特别的有价值。其实禅宗也希望我们这种修行方法,而不希望我们整天在点香、在跪拜,不是这样的,我们应该进行高层次的平等的对话。
在这个对话过程当中,也就是我进入佛门以后,在一座座峰峦之间旅行的时候,好像没得到什么,但是感觉是气越来越定,心越来越明,声越来越轻,步越来越稳,这就是在佛教里边修行对一个人的价值。我前面讲到,气日渐其定,心日渐其明,声日渐其轻,步日渐其稳。我需要慢慢地介绍一下这一个个佛教的宗派,那层峦叠嶂,气象非凡。尤其在公元七世纪以后盛行的禅宗,那更是成为佛教的主流和归结。我希望在禅宗之前和禅宗发展的过程当中出现的其他门派也一一作个介绍,然后再回到禅宗。
我们一个个介绍,对我们了解佛教,那等于是个课程。我就一个个来讲,大家能够慢慢地听,我们听佛教的东西,心要定一点、气要平一点才可以,不要急躁,我们要用念佛的这种节奏和声调来谈论我们的一个个宗派,通过一个个宗派进一步了解我前面讲的佛教的整体精神。
这里要介绍的第一个佛教宗派,也是中国佛教的第一宗派,那就是天台宗,天上的天,台湾的台,天台,这与我家乡浙江省的天台山有关。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是公元六世纪的著名的僧人,他叫智顗。这个顗,是岂有此理的岂,旁边是一页书的页,加在一起,这个字读yi。我们讲他是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实际上细细论起来他只说是天台宗的四祖,他的始祖他们交给了印度的一个龙树,二祖慧文,三祖慧思,四祖才是智顗。智顗他是在湖南出家的,毕生遊历了很多名山,天台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站,天台宗又称为法华宗,因为《法华经》是它主要的经典。
天台宗的精神:圆融三谛
这一点大家如果明白的话,那我就要把它的精神归纳一下了。天台宗的教义比较繁琐,那让我最上心的是十二个字,这十二字是:圆融三谛。圆融,这我们都知道,一种宗教或者一种人,他态度很圆融,方圆的圆,融,融化的融、融解的融、融合的融,圆融三谛,谛,是我们讲真理的时候讲真谛这个谛,圆融三谛这四个字。再讲第二个四个字,叫止观双修。止,停止的止;观,观世音的观,双修,止和观都要修叫双修。第三个四个字叫一念三千,念佛的念,我只要一念,就有三千,三千、四千这个三千。
请大家记住这十二个字,把庞大的教义系统都总结了,把庞大的教义系统、把天台宗概括在这十二个字,是不是有点过分呢?但是光这十二个字其实已经非常不简单。我再讲一遍,“圆融三谛、止观双修和一念三千”,这十二个字,我慢慢地讲。
先讲“圆融三谛”,第一,真谛的谛,就指的是本质意义,不虚妄的实际意义。我们日常生活中讲的真理、正义,指的就是这个谛,为什么会冒出三谛呢?前面说过,佛教认为天地万物的真谛是空;但是,世俗民众看到的是“有”,我们一般叫万有世界,在“空”这个真谛之外,还有个俗谛,俗谛就是有。在空的目光看起来,天下的一切“有”都是假有,这假有虽然是假的,但是它在形状上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
我们如果要用包容的状态去容纳一种“空”,而且又容纳一种“有”,就产生了一种中间之谛,中间之谛就叫中谛,我们就出现了空谛、有谛和中谛这三谛。大家听明白没有?稍微有一点复杂,但是我要告诉你,世界一切的本质是空,但是我们实实在在看到世界上有“有”,有这个东西在,尽管“有”是假的,即使假也是实实在在的存在。所以我们有没有把“空”和“有”调和一下,变成中间之谛。这样的话,我们眼前就出现了三谛了,就空谛、有谛和中谛,就一起进入了我们的思考范围。
这一上来就表现出天台宗的宽厚通达的思维态度。天台宗把始祖拉到龙树头上,龙树是公元三世纪的印度佛学大师,龙树很了不起,我在研究佛学的时候也不断地关注他。我们有的时候把龙树也叫成龙树菩萨,龙树他的思维能力很大,我们经常受到他的影响。龙树他这么认为的,世俗之“有”毕竟是“空”,但是毕竟“空”存在于世俗“有”当中;世俗之“有”毕竟是“空”,但是毕竟“空”存在在世俗之“有”当中,因此中很重要。所以,龙树提出的东西是中道,天台宗让这三谛圆融成一体,让佛教的教义更加走向了温和,避免了一锤定音、八方禁声的这种状态。
好,今天讲到这。
秋雨老师说,好的佛像就是一部没有声音的佛经,那《心经》就是大佛的骨骼,各个宗派就是大佛的经脉,经脉紧贴骨骼,给予骨骼更多的营养,同时具体着、丰富着、完整着骨骼。再看中国第一宗派——天台宗,它产生于公元6世纪,智顗法师出生在中华大地,他的成长必定离不开华夏文明的滋养,“圆融三谛”中的“圆融”两字,就体现出中华文明的智慧。那时的智顗法师,用宽厚、通达的思维带领着那一方民众,走在那一时的朝拜路上。
听友105509823 回复 @动动月亮: ,
余老师,该怎样表达对您的课程的赞美呢。我在上个月偶然试问了一下就放不下,就从头一集一集的追赶,一边带孩子(孩子刚一岁)一边做生意,又一边抽空听您的课程。好希望您慢点讲,更渴望优秀学员能提到我,可惜我字丑,笔记简单,有时晚上听着睡觉了(请谅解我的不敬,孩子现在会走路比较难带……)
兰与Lisa 回复 @王小恒_47: 好棒,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给孩子做了一个好榜样!
余老师我不懂佛,也没信佛,但我喜欢听您讲佛学,非常感谢|
1393164qbgj 回复 @莉莉娇_up: 我也是,非常喜欢听
通篇都是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哪里是讲佛,根本就是在讲你自己!
动动月亮 回复 @阿瑟_ic: 抛开观点不谈,如果,您比余秋雨老师年龄小,面对长者,不可以这样无礼!如果,您比余秋雨老师年龄大,那您这表率真没做好!
今天讲的正是我所困惑的,之前从浅浅的佛教知识到跟着老师进入佛教哲学,在思维上有些改变,但现实生活中毕竟是有,最起码的现实是,人不吃东西会饿死呀!怎么把空和有结合呢?今天老师讲的,虽然只是开头,着实让我心生喜悦,感谢喜马拉雅,感谢老师!今天的感悟:修佛行不是整天在点香、在跪拜,而是要让自己的心灵和佛像朋友一样进行思维对接,进行高层次的对话,让我们最后达到: 气日渐其定;心日渐其明。 声日渐其轻;步日渐其稳。 这样就达到修行的目的了。这就是天台宗《法华经》的基本思维。
余老师:您好!天台宗祖庭国清寺位于淅江台州。所以天台的台不读台湾的台,而应读胎。
化育天下 回复 @张勇泉: 不好意思,你的“浙”字也打错了。
谢谢余老师带领我们攀登新的台阶。享受,喜乐,感恩
确实,我今年高三,压力有点大,每天感觉很累,很烦,很忧郁,心情沉重,但听了最近几期课后,心定了很多,考试,考完之后,都能淡然处之
圆融三谛,空谛,有谛,中谛。让佛教的教义更加走向了温和,避免了一锤定音,八方禁声的状态。
圆融三谛,是思考的态度和方法。是把“空”和“有”以圆融的态度纳入思考,以折中、包容、融合,并化解在一起的方法来思考辨析万物,使其达到圆融三谛的境界。
sammiyao 回复 @华Liu: 和中国的中庸文化有什么区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