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我是郑克鲁。现在我给你们讲讲斯丹达尔的《红与黑》。第三讲,我想讲的是这部小说的心理描写和它的风格。为什么要说到心理描写?心理描写其实并不是《红与黑》才有的,有史以来就有心理描写了,但是以前的心理描写跟《红与黑》的心理描写有很大的不同。以前的心理描写往往是一个段落有一、两句话就是心理描写了,而《红与黑》不是这样。《红与黑》是整本小说从头至尾,是一种连续性的心理描写,像这样的写法应该说还没有过。
斯丹达尔是一个具有独创性的大作家,他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个自觉地大量运用心理分析的小说家。他的心理分析,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心理独白”。这种心理独白手法多种多样的,不像有的(作品在内容中只是)插进去一句他心里怎么想的…等等(描述)。《红与黑》不是这样的,它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是连续性地述说,有时候是人物突然下个决心,有些是短暂的激动,有些是想象连篇。这一类读本往往很简短,不像后来那种意识流的描写了,不是长篇累牍的,而是比较简短的,最多两三行。斯丹达尔常常是以科学家一样的冷漠态度去分析人物心灵的活动,尤其是着力表现人物的内心斗争,以及人物对与之不断发生冲突的社会所抱有的态度。
比如我举个例子,于连受到市长的侮辱,雷纳尔夫人为了安慰他,对他特别照顾。于连这时候就想:“瞧,这些有钱人就是这样,他们侮辱了人,然后又可以用一些手段来弥补。”于连这一小段思索,反映了他对贵族本能的一种反感。
傍晚在花园里面,于连一心想捏住雷纳尔夫人的手,思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因为这个举动一般人是没法做的。为了显示自己的勇气,并把自己的行动看作对贵族的报复,他终于把手伸了过去,描写这样一个动作的同时,作者就这样写了:“但这种激动是一种快感,而不是一种激情。回到他的房间,他只想着一种幸福,就是重新拿起他喜爱的书。”那时候,于连握住雷纳尔夫人的手,并不是说喜欢这个夫人,而是为了报复,那时候,于连心里面并没有爱情。
又比如,于连在德拉木尔侯爵的图书室里,从皮拉尔神父吐露心里话,他感到和候爵一家吃饭实在是很难受,他宁愿在一家廉价的小饭馆吃饭。不料,这时候玛蒂尔德正好来找一本书,听到了于连的话,便对于连产生了一点敬意。她心里想,这个人不是跪着求生的,就像这个老神父那样,简单的一句话,表现了这个贵族小姐不寻常的思想。面对这样一句本来是对她不敬的话,她却不迁怒于于连,这反映了侯爵小姐的内心跟一般贵族小姐(的内心)是不一样的。(作者)就是用了这样一句话(来表现),没有更多的说明。
有时候,人物的心理活动在代替作者来进行观察。于连是这样审视玛蒂尔德的。他说:“真的,这件黑袍更能衬出她身材的美,她有女后的姿态。”这句话其实是作者的一种看法,不完全是人物的看法。
左拉也论过巴尔扎克,他的说法还是很正确的,他说:
“必须看到,斯丹达尔从一个思想出发,然后表现出一连串思想的展开。它们彼此依附和纠缠在一起,并没有什么比这种连续的分析更精细,更深入,更令人意料不到的了。人物沉浸在其中,他的头脑时刻进行着思索,显现出最隐蔽的思想,没有人能这样好地掌握心灵的机制了。”
应该说,左拉对于斯丹达尔的心理描写(的写法)还是讲得很透彻的。斯丹达尔的写法,既不是全能的叙述者,也不是无动于衷的观察家。他同描绘的人物保持一定距离,但又与人物的眼睛一起观看,与人物一起感受,即使不是与人物的思想完全一样,但他通过同人物身份一致,尽可能地表现出人物的思路发展过程。
瑞士一位著名的评论家,叫斯塔罗班斯基,他有一本著作叫《活眼睛》。他是这样认为的:“斯丹达尔的人物随着小说的发展,在不断地自我认识,真正的自我显露是要到最后才完成的。”比如,于连的虚伪就是这样,(这种虚伪)不是一下就完全显露出来的,而是一步步地发展。
斯丹达尔他懂得将从内部观察到的心灵,抒情的心灵,与现实的厚壁相对照的艺术。这种艺术正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所说:现代小说的基础是在什么地方呢?在于心灵的诗意与社会关系,外部环境的偶然性所造成的相对应的散文之间存在的冲突。心理独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成为现代小说的基本技巧之一。
斯丹达尔的心理分析又往往表现为现身说法,也就是作者插话。斯丹达尔的插话与其他作家在作品中展开议论的写法不一样。巴尔扎克喜欢在小说里面展开自己的议论、评论与评判,(比如)人们的行为怎么样……而斯丹达尔不是这样的,他并非对人物的心理进行分析,斯丹达尔的插话与人物当时的心理是紧密相连的,是一个事情出现后,紧接着的一个反应,有时候是对人物的行动发表自己的看法。
法国的一个批评家叫乔治·布兰,他认为斯丹达尔的插话就像古希腊戏剧当中的歌剧或者记录篇章中的解说词一样。当然,斯丹达尔也是在模仿他早年喜爱的戏剧写法。另外一个批评叫做蒂博代。他认为斯丹达尔具有批评家的天才和创作家的天才。比如,当提到于连虚伪的时候,斯丹达尔是这样写的:“虚伪这个词使您感到惊讶吗?在到达这个可怕的词之前,这个年轻农民的心灵曾走过很长一段路呢。”这是对于连虚伪心理的一种插入语。
于连同德·雷纳尔夫人初次见面的时候,他的内心活动和作者的议论是交叉进行的。斯丹达尔一遍描写于连想吻夫人的手,不想当个懦夫。因为一分析他知道自己是个漂亮小伙子,感到气足胆壮。这种插话在整部小说应该说是俯拾皆是,这既是心理分析,又是作者的解释和判断。有时他只不过借人物来表达自己的见解,但是斯丹达尔又与人物是保持一定距离的。
比如,我们可以看看法布里斯,他是斯丹达尔的另外一部小说《巴马修道院》的主人公。对于法布里斯在滑铁卢战场的表现,小说这样写的:“我们要承认我们的主人公这会儿可不是个英雄。”这样一类的插话有双重优点,它能加强人物给予读者自由行动的一种幻觉。因为作者对人物的行动佯装感到吃惊或者感到不舒服,这就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共同的关系,正如同一种喜欢精细议论特点,它不但不会破坏读者的参与感,反而会加强读者对叙事者的信任感。这种既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又始终待在他们身边,是斯丹达尔最拿手的笔法,显示出一种惊人的客观性,这与浪漫派强烈的主观性是截然不同的。
斯丹达尔的心理描写跟他的叙述方法是有联系的,《巴马修道院》开院的描写是最典型的例子了。斯丹达尔不像像雨果那样描绘战场的情景和历史背景——就如《悲惨世界》里写滑铁卢之战那样。他只写了部分情景,比如法布里斯与一些将军擦肩而过,分不清他们的面目,有意思的是其中一个还是他父亲,他看到土块飞起有三、四尺之高,然后才明白这是炮弹爆炸崩起来的,他听到两个轻骑兵被炮弹击倒在地的声音,他看到一匹鲜血流淌的马躺倒在耕地上,蹄子都伸进了内脏。后来他睡着了,对周围发生的事一无所知。
这种亲临其景的写法,同别人描写战争(的手法)是不一样的,它这里描述了一个具体的场景。这个场景里,人物听到的东西就是代表了战争。人物对整个战争他是没有感觉的,也没看到整个战场,不像雨果对滑铁卢战场进行了全景描写,有多少万人,多少士兵在那里拼搏。
从《红与黑》里面来说,于连很吃惊地看到,小城里面的主教在那摆姿势,后来才明白主教是在为了迎接国王而做宗教仪式的准备。当他在神学院里苏醒过来的时候,面对可怕的皮拉尔神父,他恢复了听觉和触觉。有人打铃,于连失去了眼睛看的能力和活动的能力,但他听到脚步声走近,人们把他抬起来放到一把柏木椅子里。这些场面的描写使读者好像亲临其景,作者以客观的手法来展示场景,读者读来会感到历历如在目前。
那么,这是《红与黑》心理描写独特的地方。这种描写后来受到大作家们的赞赏,比如说,托尔斯泰就很欣赏《红与黑》里面的心理描写,一个紧接一个。他在自己的作品里,比如说《战争与和平》或者其他小说里也大量运用了心理描写,但是他的描写跟斯丹达尔还不完全一样。但是,他就觉得斯丹达尔发展和扩充了心理描写的作用,使用的不是单一的一种心理描写,而是多种多样的心理描写。有的是人物自己在心里想,有的是人物对其他人物的评价,这种评价可能是人物(自己)的(想法),也可能本来就是作者的一种看法,有的还可能是作者对人物行为的一种评判。
这些各种各样的写法就发展了小说心理描写,应该说是对长篇小说的一种重大的发展,他的心理描写绝对不会长篇大论的,如果是长篇大论就会打断作者的叙述。所以他一连串的,隐秘进行的,很简短的心理分析,不会打断小说的叙事叙述,这样子给人读来就很流畅,都好像是作者一气呵成的。但是,评论家也认为斯丹达尔不是说写到哪里算哪里的,他不想运用18世纪英法小说家的艺术手法,也学不会巴尔扎克。巴尔扎克认为《巴马修道院》的开头要缩短一点,还不如写成他自己那种环境介绍的写法,但写了一下,改了改还是放弃了。
那么,他这个故事在外省小城,然后转到贝桑松的神学院神学院,再转到巴黎,他也加进了一些无关紧的插曲。你比如说在贝桑松的咖啡馆里面,和漂亮的阿芒达·比奈的相遇,那个女孩一眼就看中他,表示要同他来往,也不管情人就在他身边。又比如说到巴黎路上,一个是出版商和一个办公室主任关于1830年政治的谈话,看来好像是闲笔,但其实是十分重要的背景描写。这些闲笔就像戏剧的幕间休息的小插曲一样,起到一种调剂作用,增加阅读趣味。
斯丹达尔对环境描写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的。比如,说到了贝尚松他一笔就写“到了贝尚松城”就完了。如果是巴尔扎克的话,那就要长篇大论地描写贝尚松这个城市的什么情况了。
所以,《红与黑》的风格极其纯净、简洁。斯丹达尔欣赏《民法》的简洁,他写出《红与黑》之前,每天要看几节《民法》。他说,我是用一种方法阻止想象,兜圈子,那这就是直接走向目标。他也避免一开始就完整地描写环境,或是描绘人物的全身像。他的方法是让主人公逐渐发现周围的世界,他几乎不写景,也不描写室内的布置,很少描绘肖像。于连到贝尚松的时候心事重重,无暇顾及外界,谨慎描写只有一句话。“最后,在远山之上,他望到黑墙,这就是贝尚松。”,这就完了。这个城市怎么样呢?他不写。“拉莫尔侯爵的沙龙金碧辉煌,令人忧愁。”(写)完了。这两个形容词足以事先说明玛蒂尔德的厌烦心态。
于连心境忧郁地来到大山当中,(书中)只有这一段描写:“于连站在巨大的悬崖,遥望被八月的太阳燃烧了的天空,知了在悬崖下鸣唱,当叫声停止时,他周围万籁俱寂。他看到脚下二十法里周围的地方有几只秃鹰,从他头顶的巨大悬崖飞起,他不时看到它们静悄悄地画出巨大的圈子。于连的目光机械地跟随着猛禽,猛禽平静地飞翔,深深地打动他,他羡慕这种力量,羡慕这种孤独。”就这么一段描写。文字应该说是凝练到了最高限度。
他(斯丹达尔)有意识地与同时代作家的艳词丽句、夸张做相对抗。比如说,他很不喜欢夏多布里昂的描写。所以很多人问我了,你喜不喜欢夏多布里昂的《阿达拉》、《勒内》?因为这两部作品,一部中篇,一部短篇,是夏多布里昂这个作家的得意之作,有不少人喜欢。
夏多布里昂这个人用词是非常华丽、非常做作的。比如我举个例子,他去过美洲一次,美洲很大,美国很大,很多地方他并没有去过,但是他却写下来说他都去过这些地方,而且里面的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植物,罗列了一大堆。这看起来说得是很华丽,旅游很惊险,很有味道,但那都是假的。那他(斯丹达尔)就不喜欢,对夏多布里昂的东西不喜欢。当然,我们对夏多布里昂的评价也不仅仅是这方面了,夏多布里昂也有他很有成就的那些作品。
另外,他也不赞同巴尔扎克对他的指导,他说:“我只看到一条规则,风格不会太过明晰,太简洁。”因为他(斯丹达尔)认为明晰和简洁,是不会过头的。所以,为了将一个形容词置于名词之前还是之后他常常要考虑一刻钟,可是他是因为舒卷自如,无论巴尔扎克还是福楼拜都达不到这样的地步。他的简洁(风格)让后来的读者都很喜欢。不论是喜欢文学的也好,不喜欢文学的也好,拿来他的东西都能读下去,这就是简洁所起到的作用。所以,不要认为描写得很细致的东西那就是好的,不一定。
比如说,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有很多人喜欢,但是我可以说,大部分人都不理解。我曾经看到,法国那些大学生们手里拿着一本《追忆似水年华》,好像在显示自己在看《追忆似水年华》了。实际上他看吗?未必在看。一句话就写了七八行,十几行,他看得过来吗?里面也没有很多的情节。这样的作品是有人喜欢的,特别是批评家们特别喜欢。普鲁斯特的确是发展了意识流的描写,你不可否认他也有创新之处的。
再比如说,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你看得懂吗?它的译者当然也很有本事,他看懂了,他就能把它翻译出来。但是,你这个译者是这样翻译的,是不是也有别的读法呢?完全有可能。所以,这个译者说,现在也有人在重译我翻译的那些书了。因为不能说你念了就这个意思,别人就不能有其他的意思,因为它没有标点符号啊,点什么点呢?这(可能就存在)另外一种读法了。
有多少人能读懂《喧哗与骚动》啊?是那些作家们要读的,为什么要读?他们要知道福克纳是怎么个写法,他们要知道,比如说普鲁斯特怎么写法,要知道乔伊斯是怎么个写法。尽管他不完全读懂,(能发现)原来有人是这样写的,原来有人是这样运用句法的。但是,他们都能读懂《红与黑》,这就是《红与黑》的魅力所在,就是说一百个人读,起码有九十几个人喜欢的,这也是古典小说、经典小说它所不同于后来小说的魅力所在。
那么集中这一点呢,我觉得(这部小说之所以成功)斯丹达尔的心理描写和他的简洁风格起了主要的作用。我想,我讲的主要是把他这部小说《红与黑》非常独特的特点——心理描写和简洁,给大家介绍一下。我想,这两个优点应该是放在任何时候都是有用的,都是合适的。
我觉得,他这种心理描写比长篇大论的描写有不少优点,因为(这样写)人人都看得懂,作品的人物是结合在一起的,这同长篇大论的描写不大一样。长篇大论的描写,即所谓的“意识流”,这种描写就太长了。我想这些优点,经过了一百多年,差不多两百年的时代考验,充分证明了它是成功的。
这部小说之所以不朽,它的艺术成就方面应该说也起了很大的作用,第三讲就讲到这里。第四讲,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这部小说的地位,也显示这部小说的重要性。好,就讲到这里,我是郑克鲁,谢谢大家!
请尊重人家老先生。
开放的教育教会了一些人批判的态度,却丢失了敬畏学术的心,可悲!
呆萌的Miao 回复 @风月浅浅: 敬畏源于情怀,经历不同,情怀也各不相同
口齿不清,调理不清,口音很重,语气助词太多,真没有兴趣听!
嘤嘤嘤嘤嘤嘤怪嘤 回复 @1978糖糖: 建议先了解一下这位大师,就知道这段音频多珍贵了,单纯为了声音来建议去听言情哦
郑克鲁老师独特的声音能通过喜马拉雅保存下来,这是很难得的。
Day34. 老师总结了这部小说成功的两点独特特点:1)斯丹达尔的心理描写和他的简洁风格起了主要的作用。斯丹达尔常常是以科学家一样的冷漠态度去分析人物心灵的活动,尤其是着力表现人物的内心斗争,以及人物对与之不断发生冲突的社会所抱有的态度。这既是心理分析,又是作者的解释和判断。这种既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又始终待在他们身边,是斯丹达尔最拿手的笔法,显示出一种惊人的客观性,这与浪漫派强烈的主观性是截然不同的。2)作者用直接走向目标的创作方法阻止想象,兜圈子,有意识地与同时代作家的艳词丽句、夸张做相对抗,他认为明晰和简洁,是不会过头的。反而这种简洁凝练的叙述方式达到了文字表达的最高限度,深受读者喜爱!
谢谢老师,谢谢小编,可以听到老师的声音和讲解很幸运~
珍惜!! 能感受到郑先生通达坦然有趣的灵魂,普通话音色都不过是表象啊
太精彩了,来听第二遍了
吐字太不清晰了 好意思讲。
听雨qxz 回复 @听友215321145: 等你到了这个年龄再说吧
大师已逝,郑克鲁老师翻译的基督山伯爵很经典,即便想要再听,已经不能够了。珍惜经典吧……